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你認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到底發生了什麼?

勤徑苦舟其修遠


公元前500年,古代中國和古印度都處於同一歷史發展階段,即政治上大國爭霸,社會經濟方面,

鐵工具開始在生產中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開荒的能力,使耕種面積不斷擴大,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放棄鎬京而遷都洛邑。從這年到公元前476年,是中國史上的春秋時代。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餘國,其中重要的是齊、晉、楚、秦、魯、鄭、宋、衛、陳、蔡、吳、越等國。其中最為著名的霸主有齊恆公、晉文公、

秦穆公、楚庒王、晉悼公等。從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時,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這期間各國混戰不止,戰國由此得名。

此時,領主的宗法制度已走向崩潰,世秉國政的公族已越來越腐朽和無能。於是,封建領主經濟開始向地主經濟轉化。隨著社會大變革的到來,以往學在官府的傳統被打破了,少數貴族巳不能再繼續壟斷文化知識,出身於較低層的士,開始在政治、文化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國國君為了富國強兵而爭相禮賢下士,甚至一些官僚、貴族也招賢納士。春秋末期,由於禮崩樂壞,必定會有一種能順應當時需要的學說思想產生出來,孔子及其所創立的學派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出現的。

孔子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天道方面,他信神和畏天命,表明他末能擺脫西周以來天命鬼神的影響。他重視周禮,把西周看成是理想的時代,儘管他對舊制度認為應該有損有益,而不是全部照搬,但他對古代仍是比較嚮往的,他思想上守舊的傾向頗為明顯。

孔子的哲學體系中,仁的思想是其重要的核心部分。他提出仁者愛人,他認為仁是貴族才能具備的一種品德。而貴族愛人是帶有欺騙性的論調,宣揚仁的目的是想用它作為階級矛盾的緩和劑。

在政治觀點方面,孔子主張“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反對國君橫徵最斂,反對用殘殺的手段統治人民。他提倡“為政以德”,即試圖以德化的方法來使人民在封建統治者面前能夠俯首聽命。他自己虛心向別人學習,而且“學而不厭”,對學生是“誨人不倦”。他倡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作風。他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使許多出身非高貴的人也可獲得文化知識。戰國時期學術文化和教育發達,孔子起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

在戰國時“諸子百家”中,還有老子李聃,在他的哲學中具有自發的辯證法因素。他認為事物中總包含著大小、有無、長短、強弱、生死等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彼此又互相聯繫,還可互相轉化弱可以變強,小可以變大。“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又認為“反者道之動”即認識到矛盾的運動,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

當然,這時期還有其他如:儒家學派的大師孟子、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非等等。

流行於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對後來中國長期的封建政治和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

在古代印度,施行了一種“瓦爾那”制度,“瓦爾那”的意思是“顏色”。實際上是區分頭型、膚色、語言、宗教等方面都不相同的種族對立的種族制度。

公元前九至七世紀被稱為“晚期吠陀時代”。這是雅利安人的國家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發生的時期,也是瓦爾那制度的形成時期。由於生產力有了新的發展,開始進入了鐵器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發生了進一步的階級分化。公元前六世紀,印度北部有十六個“大國”。如伽屍、鴦伽、居薩羅、跋祗……等,除此之外,還有部落特點很濃厚的小共和國,這時,大國進行爭霸戰爭,社會處於巨大的分化和動盪時代。根據婆羅門教所區分的所謂神聖的永遠不變的四個瓦爾那的情況都有變化。這時有些婆羅門佔有大量土地,剝削奴隸和農民的血汗,十分富有。而有的經濟狀況下降,不得不靠勞動為生,有許多婆羅門已處於為人輕視的地位了。而剎帝利們本來就不甘於第二等級的地位,這時他們在頻繁的戰爭中獲得大量財富,而且改治地位也隨著王權的加強而提高,因而不願甘居於婆羅門瓦爾那之下。吠舍瓦爾那中許多人貧困下去,地位漸近於首陀羅。因此,處境惡劣的吠舍和首陀羅固然反對瓦爾那制度。這樣,處於不同地位的人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起來反對或非難瓦爾那制度,維護瓦爾那制度的婆羅門教當然也受到了強烈的攻擊。佛教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

佛教的創立者是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566——486年),生於釋迦部落。相傳,他是迦毗羅衛城(在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於剎帝利瓦爾那。他於二十九歲出家,七年後自稱得道,又傳教四十多年,年八十時去世。他被稱為“釋迦文尼”意為“釋迦族的隱修者,又稱為佛陀,意思是“徹底覺悟的人”。他所傳的宗教稱為佛教。

佛教宣傳的基本教意是“四諦”,意思是“四條真理”。第一,他說人生一切皆苦,生、老、病、死等全都是苦。第二,他說苦的根源在於有慾望,想長生達不到,想不死總要死,這就產生苦,而且有慾望就會有言行,這就造了孳,不斷輪轉世,不斷經受生老病死一切苦。第三,他說要消滅苦,就要消滅造成苦的慾望,從而達到一種“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佛教稱這種境界為“涅槃”。第四,他說要達到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就要修道,主要包括學習教義、遵守戒律、打坐靜修等。這些說教,讓人們放棄對現實美好生活的追求,使人們不想對現實的階級壓迫和剝削作鬥爭,而想虛無的不生不滅。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是麻醉人民的鴉片。

佛教不承認婆羅門的經典,也不承認婆羅門的宗教特權,認為,不論出身於哪一個瓦爾那,一個人只要自己按佛的教訓修行,就能達到所謂的不生不滅的極樂世界。這種不承認瓦爾那區別的態度,吸引了很多下層群眾。可是,佛教給人們的實際只是信佛的平等。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平等,佛教是不讓人反抗的,它迎合了統治者的利益,所以佛教在印度迅速的傳播開來。

綜上可以看出,在約公元前500年,古代中國和印度,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處於急劇的動盪,社會階層急劇分化。大國之間的戰爭長期不斷,而在戰爭中脫穎而出的新興階層,不滿於現實狀況,提出很多變法和政治主張,有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作用。在這一時期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有孔子、老子和古印度的釋迦牟尼……。


田明茂


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有些事還是現在的科學無法解釋的,如果巧合變成了必然,就好像是別人安排好的一樣。正如公元500年左右,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老子、孔子及釋迦摩尼幾乎同時出現。而他們都不是一般人,他們思想的超前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對東西方後世幾千年的文化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後世幾乎無人可以超越他們,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謎!

1、老子被道教弟子尊奉為教派始祖,對中華文化及世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道德經》更是聞名於世。

2、釋迦摩尼創立了佛教,佛教即佛家文化是外來文化,但是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它深深融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對儒家、道家都產生很大影響。當然佛教也從中國傳統文化儒學和道教身上借鑑和糅合了很多有益成分,實現了佛教的中國化。

3、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了私塾,為後世師表之典範,其修訂的六經更是流傳千古。

釋迦牟尼、老子和孔子生活在同一個時期,這不得不讓人去思考是巧合還是安排好的。如果是安排好的,這個人又是誰?

也有一種說法就是大時代、大沖突、大變革產生大思想。因為當時中國和印度都處在諸侯爭霸的年代,所謂時事造就英雄,亂世出英雄也就說的這個道理。

三位先哲,三大思想,三種不同救民濟世之道

1、釋迦牟尼可能經歷了自己的國家滅亡和種族滅絕的悲痛經歷,創建了被後人稱為最悲觀厭世的宗教,以個人出家避世,勘破因緣,解脫生死、寄託來生為宗旨。

2、老子提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思想。老子則認為這個世界想有作為、想成就聖人的人太多,折騰民眾,讓民眾痛苦不堪。因此他提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清靜無為的救世理念。

3、而孔子認為社會紛亂不止的原因在於禮崩樂壞,君不君,臣不臣。要求重新回到周朝早期那種仁義倫理道德的社會規範和秩序上來,這樣天下就各司其責,各守本分,不逾越規矩,社會自然太平。

也就是說: 釋迦牟尼完全避(出)世,老子不離世,孔子則積極入世。

聖人的同時出現這成為人類歷史上的謎案,為什麼在東西方文明會幾乎同時爆發,為什麼之後再也沒有這樣多的聖哲同時代出現。按理說現代的文化發展遠超古代,為什麼他們的思維至今無法超越,他們的思想光輝難道真的所謂上帝或者外星人傳遞的嗎?








小馬談古今


如果你讀過世界歷史,或者把中西方的歷史進行比較,

你會發現,東西方的歷史大約在1500年以前,是如此的相似!

不僅讓人浮想聯翩。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古王國時期,恰與《史記》所載的中國炎帝、黃帝同時。

一些專家據此得出了中國文明在埃及的假說,埃及是一個世界性的王國,所有文明的源頭,

學術問題允許討論嘛,專家講的也是很不錯的。

而且基於這個假說,那麼東西方歷史如此相似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比如:古巴比倫太陰曆與中國陰曆 公元前20~18世紀,古巴比倫創建了以月亮圍繞地球旋轉週期計算的太陰曆,與中國夏朝所使用的陰曆,不僅同時,而且都是每隔2~3年置一閏月。二者如出一轍。又怎麼解釋?

如果文明的源頭都是一樣的,解釋起來就容易了。

這個就本題所指出的,中國孔子與印度釋迦牟尼生於同時期,兩人年齡只差14歲。一個開創了延續2500餘年的東方傳統文化——儒學,一個創建了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都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與中國劇作家湯顯祖 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與中國傑出劇作家湯顯祖不僅是同時代人,而且同於公元1616年去世。莎士比亞被譽為西方戲劇之父,湯顯祖則為中國戲劇之祖。不可謂不驚奇。

俄國彼得大帝與中國康熙皇帝基本同時登位,後來他們又相繼去世,康熙死於1722年,彼得死於1725年。彼得大帝開創了俄羅斯帝國,康熙皇帝奠定了東方最強大的國家,兩人俱為一世雄主。

公元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那個物質匱乏,科技落後,不甚文明的時代,

哲人對人性的思考,卻達到了那樣的高度,那樣的層次,孔子一個人便讓我們解讀了兩千年,

蘇格拉底至今被西方人懷念,喬布斯願傾其所有換一個與蘇格拉底獨處的下午!

世界在不斷變化,即便暫且後退,方向確實前進的。

這樣看來,古不如今,今不如明,但是中國普遍認為,明不如今,今不若古!

人心不古,一切都向古代看齊,並不是什麼好事!

但是古人說的卻一點沒錯。

我不知道公元前發生了什麼,我卻知道,在那個智慧大爆發的時代,擦出的思想火花,道盡了中國人的普世價值。

經典永不未過!


良人說史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公元前565年4月8日誕生。

中國孔子與印度釋迦牟尼生於同時,兩人年齡只相差14歲。一個開創了延續3000餘年的東方傳統文化——儒學;一個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兩人一東一西,一儒一佛,都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公元前565年4月8日,迦毗羅衛國的美麗王后即將生產,有一天,她散步的時候突然感到不適,在她攀著樹枝正要調適之時,孩子竟從她的右肋降生下來,而旁邊的無憂樹突然開出一朵蓮花,孩子降生後就直直地掉在了蓮花之中。孩子是個小王子,取名喬達摩·悉達多,這位王子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

悉達多王子臉若滿月,福相具足,寶相莊嚴,生下來時就有很多吉祥瑞相,大地震動,一片光明,地上噴湧出一冷一熱兩股泉水。王子剛生下來,即可行走,他朝四個方向各走了七步,環顧四周,高聲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算命大師對國王說,王子具足32相,80種好,將來如果在世,則成轉輪聖王;出家,則一定能成佛。國王聽了,很是擔憂,為了不讓王子出家,給王子修建了華麗舒適的宮殿,安排許多美麗的姑娘來服侍王子,讓王子嚐盡人間萬種福分而不思出家一事。

悉達多王子的母親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淨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 在一部早期經典中,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極盡聲色娛樂,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

這是當時貴族階層無論武士或商人習以為常的奢侈情況,但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當衰老現前時,青春顯得多麼短暫;當疾病現前時,健康顯得多麼脆弱;當死亡現前時,活著顯得多麼無常。這種對比讓太子看到了世俗生活的虛幻本質。他發現,人生其實都在老病死的控制下,尤其是死神,可以瞬間推翻我們追求的種種結果。世間的人,一生忙忙碌碌地經營家庭,經營事業,卻意識不到,這些東西和我們的關係那麼短暫。

太子想到,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把寶貴的生命拿來追求這些?我應該去追求超越生死的涅槃之道。

後來悉達多毅然離開眾多妻妾兒女與他父親的期望,出家尋“道”。苦苦尋“道”,終於菩提樹下“開悟”成“佛”。他把原有的印度宗教思想融會貫通加上自己的看法,整合成一套宗教系統,創立“佛教”。其中如“因緣觀”、“輪迴觀”、“業力觀”、“須彌山觀”都是婆羅門教與其他印度教早已有的教義。

比如說,悉達多把“三道輪迴”改成“六道輪迴”,“因緣觀”延伸成“十二因緣”,又如“十善業”、“十惡業”等等。

古印度時不注重文字記錄,知識相傳全靠一張嘴,你告訴我,我告訴他。佛教在誕生之初,就是釋迦牟尼一個一個地給弟子授課,說這世界太苦,要從苦中解脫就得明白世事的無常,這就是佛教的原始教義。


王銘葦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你認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到底發生了什麼?

世界很奇妙也很神奇,聖人和大師都是成批的來,成批的走。單就我國來說,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齊出,更是湧現了老子,孔子,鬼谷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等一大批先賢。不過最出名的還是老子和孔子而印度則出現了一個叫釋迦牟尼的人,這三人正好處於同一時代。

同時代的三人

三位大人物中,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去世,活了整整100歲;釋迦牟尼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去世,活了79歲;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去世,活了72歲。孔子比老子小了20歲,比釋迦牟尼小了14歲。

三人都是當時思想文化界大佬中的大佬,是集大成者,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當然,理論不同,走的路自然也不同。

老子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位,他是道教思想的創立者,深受後世尊敬。傳說當年,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到西方去傳教。這也是老子化胡的由來。很多人相信這是真的,其實這很可能是佛教徒自己宣傳出來的。當年佛教傳入東方, 但文化極其自信的中國老百姓怎麼會信一個外來的教派呢?於是佛教徒開始利用老子做起了文章。說老子西行做了西方的教主,他們受老子感化,故來東方傳教。道教徒信以為真,後世就撰寫了《老子化胡經》。孔子當年經多次向老子問道。所以那句“老子天下第一“,在當時是形容老子的地位的。現在則被人用來自吹自擂。

社會大變革時期

而老子和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正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時代。奴隸制瓦解逐漸向封建制轉變。任何落後的制度向更高級的制度轉變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思想。同時經濟和科技開始大發展,人口開始增加。

印度同樣如此,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種姓制度確立。到了釋迦牟尼時期,印度當時有了納稅的自由農民,有佃農。手工業發達,商業得到了發展,經濟開始好轉。農業上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人口開始增加。

共同點

我們找到幾個共同點,就是社會制度的變革(向高等級制度轉變);科技技術大發展;生產力增加;商業繁榮以及人口大量增加。人口是其中的關鍵,只有人口多了,才有可能產生出先賢聖人。正所謂量變引起質變。而時代的歐洲同樣在經歷大變革,同樣產生了很多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這些先賢聖人影響了後世2000多年。

這是一個神奇的時代,很多人相信人類的發展進步背後是有“推手"的。至於這個“推手”是誰,我們不得而知。中國人把它叫做“勢”,大勢所趨,天人合一。正是這個“勢”造就了三位偉大的思想家。


嘉興微同城


儒、釋、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

公元前624年的印度,喬達摩·悉達多出生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父親是毗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在生子七天後去世。

悉達多太子在29歲時出家修行,雪山禪修六年後證覺成道,佛號釋迦摩尼。釋迦牟尼佛一生傳道說法45年,足跡遍佈恆河兩岸,常隨弟子有1250人,都是證阿羅漢果。



釋迦摩尼佛80歲時在枸屍那加城外的娑羅雙樹林中逝世,於是以摩訶迦葉為首的五百佛弟子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集會,將佛一生所說的言教結集成文字形式的佛經,以傳後世。釋迦牟尼佛生前曾預言,佛法將大興於震旦,而震旦就是中國。

老子,姓李名耳,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國苦縣,卒年不詳,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20歲時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兩度遭罷免後又被召回,後因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大約在86歲時離開故土出函谷關去雲遊,並在函谷關寫下《道德經》流傳後世。



在鬼谷子撰寫的《關令尹喜內傳》中,老子云遊關外時,有位羅賓國國王要放棄王位跟從老子學道,老子對他說:“善,既欲棄國學道,吾留王之師號為佛,佛事無上正真之道,道有大法,若王居國學道,但奉五戒、十善,自足致福,去卻不祥,常生人道,尊榮富貴,亦可因此得道度世,何必舍家也?” 因此可見,老子有可能是最早在震旦傳授佛法的人,大約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的65年後。

孔子,名孔丘,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卒於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比老子小20歲,曾多次向老子問禮,將老子當作自己真正的老師。孔子認為老子的思想像飛龍一樣,能騰雲駕霧,遨遊於太虛幻境,無形無影,令人無法捉摸。

《列子·仲尼》中記載,商太宰來見孔子,問天下誰是聖人,孔子說,自己不是,三皇五帝都不是。哪誰才是真正的聖人能呢?孔子激動地答道:“西方有一位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有信,無需教化而自行(天道)。此人之偉大,百姓無法用合適的話來描述。孔丘認為他可能就是那位聖人,不知是否為真?”商太宰心中暗笑道“這孔丘是在欺騙我!”

可見老子和孔子都知道佛已經在印度傳道了,只是沒有說出去;因為那時中國人還不知道有T印度這個地方,更不相信佛的能耐,所以說了也沒人信。



儒家是世間法,它講五倫八德:即兄弟父母祖五倫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但不注重出世間法。道教則教人斷欲去愛,出家修道,是出世間法,但未像佛教追求超出六道輪迴那麼徹底。

儒教的世間法是為道教的出世間法鋪路的,離開了儒教的世間法是無法進入道教的出世間法的,因為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人是無法修道的。而儒教和道教又為後面佛教的傳入鋪平了道路,如果沒有儒教和道教作為基礎,佛教就會因太深奧而無法在中國順利傳播,也就很難完整的在這世上保留下來了。

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冥冥之中必有定數。


原罪非罪


非常感謝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世界之謎有很多,哪怕是科學發達的今天也無法解釋很多的現象,而其中就有包含了世界思想史的謎團。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地球北緯30度附近,很奇妙又巧合的誕生了一批能夠奠定以及影響世界思想和人類文明走向的人,他們都是足以影響到全世界的大師級別的思想家。

而這樣一個黃金時代,被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定義為“軸心時代”。

在這一個時期,人類文明歷史上出現了非常大的進步,很多地方都誕生了不少偉大的人物。比如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印度出現了釋迦摩尼,中國出現了孔子和老子。這一個時期,人們真正理解了明理,樹德。

而蘇格拉底,釋迦摩尼,孔子,老子這四位思想家,被稱之為世界文化歷史上的“文化軸心時代”。

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時期,因為縱觀世界四大文明體系,中國文化代表著的東亞文明先後有了老子,莊子,孔子,孟子,韓非子,他們的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等,出現了諸子百家,爭相而鳴的奇景,他們的出現,為中國文化的推進和走向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而在同一時期,南亞次大陸,古印度誕生了釋迦摩尼,釋迦摩尼的佛教思想,在未來乃至今天都非常大的程度上影響著整個世界。即使是今天,佛教依然是世界上的第一大教派,而在之後的佛教傳入到中國之後,又誕生了中國的佛教思想。

與此同時,在古希臘,有了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偉大的思想家,以此來確立了歐洲文明的發展方向。

沒有人能夠解釋這樣的情況,畢竟在同一個時期,人類的思想好像是一下子被人打通了任督二脈,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就算是很多的思想文化,一直都沿用至今。甚至有社會學家們認定,就算是之後人類的其他哲學思想,都無法比擬軸心時代的思想家們。

也許這就像是人們開玩笑的,可能當時在那個年代,造物主發現了人類思想上的侷限性,所以統一將哲學思想輸送給了各個文明。當然,這只是人們在疑惑之餘所作的猜想,具體的原因或許永遠都無法知道。要知道,中國東方文化,秦漢以前,一直都是獨立於其他文明的,但是就算如此,也沒有被其他文明所落下,而春秋戰國時期,甚至與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一同創造了難以置信的軸心時代。而且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軸心時代的各位大師們,就好像曾經坐在一起進行過論證一樣,他們的思想雖然看似都不一樣,但很多的本質都殊途同歸。不管是對於世界,對於宇宙,對於人類發展,都有著不少的相似之,這就顯得非常的奇特的。

軸心時代,可以說是人類文明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筆,也就是那個時候的思想哲學,才奠定了今天我們的思想。


櫛比輿言


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神奇的時代,百家爭鳴,經典湧現,能人輩出。聖人,因思想智慧而被後人尊之為“聖”,思想智慧的突然爆發,而且還是整個世界的共性,難免讓人生出“究竟發生了什麼?”這樣類似的想法。

大多數人並不知曉,老子、孔子,他們也稱某個人為“聖人”,而春秋戰國時期也並不是人類第一次的思想勃發!第一次是在上古時期,上古時候有個人創八卦,悟天機,演化萬物生滅之道,制定人類綱常倫理,規劃世界未來格局,甚至還被譽為“聖人老師”,此人正是“人皇伏羲”!

焦恩俊飾演的伏羲《天地傳奇》

這些聖人的出現,就好像是上天註定的一樣,普通人根本就無法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思想、智慧無比高深的人呢?做一個俗人,吃喝不愁,坐擁美女,執掌大權,有什麼不好?這些,都是我們普通人夢寐以求的,他們為什麼要捨棄呢?

《鬼谷子》一書,曾經講過,聖人用心去看世界,凡人用肉眼去看世界,用心看到的是本源元始,用肉眼看到的則是事物的變動。

就拿看病醫病來講,我們看到的是事物的變動,有病去醫院,有錢就能享受單間雅座,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聖人看待的是本源元始,有病不需要去醫院,不生病不就解決了?如果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水平,我想聖人的這種想法,未必不能實現!

可以見得,聖人和我們面對的問題是相同的,只是他們選擇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我們無力抵擋命運的囚牢,只能妥協,而聖人一直都在尋求著真正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即使他們自己粉骨碎身,都在所不惜。

所以,把聖人和我們歸結為一個大家庭,聖人應該就是那種比較叛逆的孩子。而叛逆的原因,無非就是他們不認同我們選擇的存活方式,不認同我們所創造的未來。

抗日戰爭時期,一個日本兵拿著一杆步槍就可以看住好幾十號人,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會發生?一股腦全衝上去,他一下能打死幾個?!換子彈還需要時間!前面的擋子彈,後面的衝上去,直接就廢了他了。

因為,沒有人願意犧牲,沒有人敢於反抗,所以這些人最後都被集體槍殺了。


聖人是叛逆的,也是正確的,當所有人選擇臣服於沒有未來的命運,選擇妥協於扭曲的現實,“聖人”就會出現。我們仔細觀察上古時候和春秋戰國,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人們的存活方式和生存狀態,很是極端,而且,大多人都妥協於這種規律之下,強者生存,弱者淘汰。



阿蒙講國學


三大聖人同時在世——老子是誰尚未確定、釋迦牟尼生卒日期有三種說法,只有孔子生卒日期確定

老子別說生卒年月,就是老子的身份都沒有確定。老子的身份有三種說法:

1、和孔子同時代的東周守藏室管理員老聃。在公元前635年子帶之亂後隱居,發生孔子問道時期。但孔子公元前551年才出生,這時距離老子隱居已經過去了84年,老子至少100多歲(老子退休隱居時至少20歲),這可能嗎?

何況韓非子還信誓旦旦的說孔子51歲才去見老子,老子給孔子一個答覆

“五十知天命”

2、老萊子,具體不詳。

3、西入秦見秦獻公的太史儋。但太史儋是孔子死了一百多年才出現的人物,孔子如何向他問道?

《史記》記錄太史儋見秦獻公有兩個時間:一是孔子去世後129年,即公元前350年;二是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年,當時孔子已經去世105年。

基本上說,不管老子是誰,基本上和孔子不是同一個時代人物。老聃或太史儋都不會碰到孔子。

孔子是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

釋迦牟尼有三個生卒年份:

1、公元前623年到公元前543年,釋迦牟尼死時,孔子8歲;

2、公元前563年到公元前483年,釋迦牟尼比孔子大12歲;

3、公元前480年到公元前400年,釋迦牟尼比孔子遲71年出生。

蘇格拉底是公元前470年到公元前399年,在孔子死後9年出生;

柏拉圖是公元前429年到公元前347年;

亞里士多德是公元前384到公元前322年。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佛在《起世界經》雲:佛言,我遣二聖,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葉菩薩。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薩。

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於人間者,皆是密化菩薩再來,惟大士之所明瞭。非常情之所測,即我們凡夫所不能窺測的。遂使寡聞淺識,起謗如煙。即以我們才疏學淺,不知不懂聖賢教誨,更不學聖人行宜,反而生起毀謗不信。

由於行善難,守於善心更難,故而對聖人先哲起疑謗。又不明先德用心,而造過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