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早逝之后,朱元璋为何不让更有能力的朱棣继承皇位?

陈罗彬



125878215蜂獾


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之所以不让朱棣来继承皇位,而是选择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来作为继承人,可能有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如果选择朱标来继承皇位,就会出现众口难调,谁也不服谁的情况,不利于帝国的稳定。朱棣虽然能力很强,但是除了朱棣,朱元璋的嫡子还有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而且秦王、晋王均为赛王,他们镇守边塞,拥有军权,可以说能成为赛王,能力都不差,轮不到朱棣。

在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中,只有朱标的威望能镇得住他们,朱标去世以后,其余的嫡子都没有朱标的资历和威望,立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会引起其他嫡子的不满,互相不服,而朱元璋将他们分封为藩王,驻守各地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起到藩屏帝室的作用,如果皇子之间产生嫌隙,帝国的根基将从内部动摇,这显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

其次,朱标作为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是朱元璋从大明王朝建立之初就认定的唯一接班人,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培养朱标,也为朱标他日继位之后能有所作为做了很多铺垫工作。朱元璋对他的期望很大,可是他的早逝对朱元璋打击也很大,出于对朱标早逝遗憾的弥补和维护自己精心构建的政治体系,以及对皇太孙朱允炆的喜爱,朱元璋选择将皇位隔代传给朱允炆了,所以,其他嫡子自然也就没机会了。

最后,朱元璋为了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极力推崇宗法制度,而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这也是朱元璋跳过其他嫡子,直接传位于嫡长孙最终重要的原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嫡长子继承制中嫡长子在继承权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先权。正常情况下,皇位的归属是毫无悬念的,朱标继承皇位是迟早的事儿,虽然朱标英年早逝了,但是从法理上讲,朱标一脉仍是正统。所以,从维护宗法制度层面,不管是朱棣还是其他皇子,能力再强都得靠边站。


一锅煮了


这是有原则的,原则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至周朝开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允炆是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因为朱标的大儿子朱雄早就死了,加上朱标原配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得以扶正,所以朱元璋就把朱允炆当做了嫡长孙。嫡长子不在立嫡长子嫡长孙。这就是朱元璋没有传位给朱棣的原因。

朱元璋驾崩后,21岁的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登基。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太子朱标的早逝给朱元璋的打击甚为巨大,朱元璋以至于在朝臣面前痛哭,而太子继任人选却是朱元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由朱棣继任太子朱元璋不是没有没有考虑过,但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促使朱元璋不得不放弃这个正确的主张。

太子朱标死于洪武25年(朱元璋死于6年以后)朱元璋定下继位规定是:父死子继,立嫡立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按照这个的原则来说,被立为储君的也是秦王朱樉。但秦王朱樉个人能力根本不足以为太子,而且朱元璋不能自己破坏定下规矩。当朱元璋确实有意立四子燕王朱棣为太子的时候,大学士刘三吾对朱元璋言道:陛下若立燕王,置秦王晋王(老二老三)于何地?况且太子有子孙!朱元璋半晌无言。在朱标去世的当年。皇太孙朱允炆就被立为太孙,可见在继承人的问题上 ,朱元璋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犹豫。

而不立朱棣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出于朱元璋的主观愿望,就是喜太孙而厌朱棣。还有一个暗中原因 。那就是已经当了二十五年的太子朱标虽然已死,但他的利益集团还在,而且已经很庞大了,他们现在又聚集在太孙周围。已经年逾七十的朱元璋重新培养一个新太子已经不太现实。由利益集团“选择”皇太孙继位。接盘太子原有的势力是最为稳妥的方案。自立了朱允炆以后,秦王晋王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朱棣成为了事实上的长子。在此情况下,朱元璋越发不敢替换太子。

太子既死,无论立那个儿子都不正,都有反对的,但立嫡长孙反对声音最小,最大幅度减少国家内耗。降低政治派系的争斗引发兵变。避免骨肉相残是朱元璋的第一要务。而且朱元璋对朱标父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朱元璋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情感,在朱标没死之前。他诸王朱元璋原本就没有考虑过。朱标突然离世,朱元璋再考察诸王已经为时已晚。立太孙也有点迫不得已的意思。

在朱元璋生命中最后一年。朱元璋已经意识到朱棣有“造反”的可能,所以让驸马梅殷保驾。马元璋临死前对他说:“你老成持重,忠实可信,可将幼主托付给你。”又把誓书及遗诏授予梅殷说:“如果有人胆敢违背天意,你可凭遗诏讨伐他。可惜朱元璋看走了眼。朱元璋死后,佣兵四十万的梅殷作壁上观,眼看着的建文帝覆灭。朱元璋当初选了朱允炆而没直接选朱棣,只能说是朱元璋无奈之下看走了眼。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朱元璋费劲心思建立了大明帝国,自然希望大明能够万古长存。在皇位继承人这个问题上,朱元璋不希望打破传统,因为一旦抛开传统,就有人有想法了,就有人不老实了,要闹事了。这不是朱元璋想看到的。因为他知道皇位的争夺往往是伴随着血雨腥风和旁落他姓的危险的。所以他选择了最保守最安全的皇位继承原则。按照数千年的封建传统,太子一般都由长子来继承,所以朱标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子。而且朱标在太子这个位置上做的很好,深得朱元璋喜欢。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朱标早早就驾鹤西去了。朱元璋很是伤心难过,他太喜欢朱标这个孩子了。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喜欢到朱元璋再次按照传统把朱标的儿子立为了太子。下面说说朱棣。在朱元璋造反的早期,一位身份卑贱的妻子为朱元璋生下了个儿子,没人顾得上这位母亲和她的儿子。朱元璋只是去看了看,但也仅此而已,对他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命,儿子已经有三个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在险恶环境中出生的这个婴儿,就是朱棣。出生时基本不闻不问,出生后也基本不闻不问,因为老朱太忙了。老朱家二十几个孩子里,能记得有个叫朱棣的就不错了。朱棣成年后又长期在外打仗。在老朱的心里,朱标就是未来的皇帝,你们都好好干,将来好好辅佐他就行。所以,他都没有考虑朱棣和其他皇子。虽然朱标早死,但他毕竟当了二十五年的太子又没过失,民心所向都是认为他是正统继位者,即使死掉,也应该由他这支来继承。加上建文帝确实也很得朱元璋欢心,在公在私,把帝位传给他都是最佳选择,所以就直接立朱标的小儿子为太子了。



洒脱天涯


朱标的死可以说是给了朱元璋很大打击,作为朱元璋一直寄予厚望的继承人,他的死亡,彻底改写了明朝的历史,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朱标顺利继位,朱棣根本就没有发起靖难之役,抢夺皇位的机会。而朱标如果当了皇帝,也不会像朱棣那样,因为得位不正,不敢对朱元璋创立制度,也就是所谓祖制,进行合适的调整改革。


那么在朱元璋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直接立更有能力的朱棣当皇帝,而是立了年龄较小,相对缺乏执政经验的皇太孙朱允炆。小编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统治者总是习惯从最近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大明之前的元朝在创立初期不可谓不强大,可是元朝的皇位继承原则不明,导致皇位更迭频繁,元朝也在内耗中不断衰弱,对于“超级好爸爸”朱元璋来说,让自己的“亲亲宝贝”们,为了皇位而彼此争斗,互相残杀,削弱宗族势力,虚耗国家实力,想起来就让他抓耳挠腮,心痛不已,是绝对不允许的。

元朝皇位的传承更替纷繁复杂,包括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死侄继、侄死叔继、祖父死孙子继等多种类型。终元之世,可以说争夺汗位和皇位的皇室内讧从未停止过,其中几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也很快离位或被害;最动荡时期,甚至20多年间换了8个皇帝。

因此,对于皇位传承,甚至于亲王,郡王以及其他宗室爵位的传承,老朱都给制定了明确的传承原则,甚至于细化到了,各个儿子一系的辈分顺序,以及起名字的规矩,这个很有意思,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简单来说,皇帝的儿子除一人为太子继承皇位外,其余的封亲王,亲王的儿子,除了一人为世子继承亲王位外,其余的封郡王。太子及世子的选择则严格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

据史料记载,在朱标死后,朱元璋也曾经动摇过对朱允炆的选择,想把皇位直接传给朱棣,后来被大臣刘三吾劝阻,但是小编认为,史料的可信性在朱棣夺得皇位后就变得很值得探讨了,这段史料完全有可能是明成祖朱棣在上位后,为了增强自身继位的合法性而编造的。

其次,朱允炆聪慧纯孝,非常得朱元璋喜欢,朱标死时,朱允炆已经16岁,已经不算幼主,洪武功臣经过朱元璋的刻意打压可以说是是七零八落,还有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们帮忙,朱元璋相信朱允炆有能力将朱家的江山守下去,只是朱元璋没想到,他死后不久他的后人们就自己打了起来。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明显的将朱允炆作为唯一继承人在培养。

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朱元璋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老朱想必是看在眼里,甜在心里,更加坚定了传位于朱允炆的决心。


其实,燕王朱棣虽然就藩北京,但是明朝的藩王和西汉初的藩王,完全是两个概念,虽然是手上有些部队,但是并不直接参与地方管理,也不直接掌握大量粮草军械,发动战争的潜力有限,如果不是建文帝举措失当,过份仁弱,朱棣原本没有机会取得胜利。


醉美木渎


朱标是朱元璋最疼爱的皇子,也寄予了厚望,朱元璋杀戮太重,朱标宽厚仁慈,正适合守成养民,对国家的发展大有好处,朱元璋这正是看中了朱标的性格,才选中他,朱标死后朱元璋把爱又都转移到孙子身上,朱允文身上也有朱标的宽仁性格,也是朱元璋需要的人选。朱棣有帝王只能,朱元璋应该更希望他作为一方诸侯拱卫大明的江山。


依古比古博


明朝皇位继承制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长子朱标己经被立为太子,朱标37岁病逝,如果朱标没有儿子,朱元璋或许会考虑立四子朱棣为太子,因为此时二子秦王和三子晋王也己经病逝了,四子朱棣成了现存最年长的儿子。但是太子朱标有好几个儿子,到朱元璋71岁去世时朱标的长子皇太孙朱允文己经21岁,完全成年了,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文(建文帝)没有错误。


西贼闻之心胆摇


当年他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太子,继承自己的皇位,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朱标死了以后,其实也还没有轮到朱棣来继承皇位,因为还有一位嫡次子,但是这个人一点儿不让朱元璋省心。而当时朱元璋确实不想破坏这个传统的继承制度,毕竟当时朝廷上面的言官还是比较厉害的。如果处理不妥的话, 那可能会发生内乱。所以朱元璋考虑到自己的孙儿朱允炆。

根据资料表明,这位孙儿小时候读书不错,而且非常聪明,加上朱元璋非常喜欢他,所以考虑朱允炆,其实也是避免了一段内乱。不过最后事与愿违,这就不是朱元璋所能控制的了。


野史共享


原因有很多

第一是因为宗法制的影响。朱标是太子,而朱允文是正宗的皇长孙,理应继承皇位。朱允文本身并没有什么失德的地方,即使朱标去世,朝中的大臣,也依然是支持,皇长孙继承皇位。如果朱元璋,立朱棣为太子,会造成朝廷的动荡。

第二,朱元璋皇子太多。各自有各自的封地,远离朝廷之外。如果立朱棣为太子,其他皇子难免有异心。而且各自手中都有兵马。这一点朱元璋不能不顾及。

第三,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信奉正统的人,宗法制牢牢地刻在了他的心中。在他的眼里,只有朱允文才是自己的继承者。而且本身也与朱允文亲近,其他的儿子被封在外,常年难以一见,于情于理,都会选择朱允文继承者。

由此三条,就可以得出,朱元璋为什么立朱允文为太子。

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