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除了没《高老头》那么夸张,哪个不是“高老头”式的家长?

我们除了没《高老头》那么夸张,哪个不是“高老头”式的家长?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一部分。

小说截取了1819年底到1820年初,这一段时间为时代背景。小说主人公高里奥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让大女儿嫁给了雷斯托伯爵,做了贵妇人,小女儿嫁给银行家纽沁根,当了金融资产阶级阔太太。他以为女儿嫁了体面人家,自己便可以受到尊重、奉承。哪知不到两年,女婿竟把他当作要不得的下流东西,把他赶出家门。

高老头为了获得他们的好感,忍痛出卖了店铺,将钱一分为二给了两个女儿,自己便搬进了伏盖公寓。两个女儿只要爸爸的钱,可高老头已经没钱了。可怜的高老头生病快断气了,他还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拉斯蒂涅差人去请他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都推三阻四不来。老人每只眼中冒出一颗眼泪,滚在鲜红的眼皮边上,他长叹一声,

说:“唉,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

这部伟大的小说,巴尔扎克为了故事情节和艺术的需要,夸张地表现了愚蠢盲目的“父爱”。更重要的是揭露了高老头女儿的虚荣,荒诞,自私,残忍和无情。同时,重重地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至上的关系。

我们除了没《高老头》那么夸张,哪个不是“高老头”式的家长?

这部小说成书至今已经两个世纪了,抛开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艺术表现手法,单单就小说的思想性,时至今日,毅然有着它不可多得的教育意义。

我们当下的人们,不会像小说里高老头表现父爱那样畸形、夸张,但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是那么厚实可靠甚至不计得失。当然,子女对父母,也不会像高老头两个女儿那么无情和残忍。虽说如此,为了避免子女在教育上的失败,《高老头》这部小说,好像一直都给我们有着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少不了要当“高老头”式的家长。

我们除了没《高老头》那么夸张,哪个不是“高老头”式的家长?

生养孩子少不了溺爱他们,我们却把握不好溺爱和严格的这个“度”。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抱在怀里怕摔了,放进口里怕化了。一家两代人都是围着小孩子转,都是尽着孩子惯。家里有小孩子的,哪家不乱?不是让他们翻乱就是被他们成箱成堆的玩具所充斥着整个家里的角角落落。

他们要吃的,大人宁可自己不吃,他们要玩的,哪家大人不是能满足他们就尽量满足?有时候,爸爸妈妈不给他们买,爷爷奶奶就给他们买。小孩子在家玩耍的时候,高兴了不是让爸爸当马让他骑,就是让爷爷陪他一起玩积木。小孩子给家里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整个家人的爱集于他们一身,久而久之这种爱就成了——溺爱。

孩子稍大些,任性和娇惯就表现出来了。他们的要求你一时不能满足,他们就跟你捣蛋,就跟你闹;你打轻了不管用,打重了怕他们受不了。在严格和溺爱间,我们大人要想掌握好尺度还真不容易!

我们除了没《高老头》那么夸张,哪个不是“高老头”式的家长?

孩子受教育上,我们只给最好的,未必就给最合适的。

目下,孩子的受教育问题的确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我们哪一个家长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只要孩子一上学,哪个家长不是从幼儿园操心到上大学?

幼儿园要上最好的,甚至很小的时候就让上早教课。到了上小学时,想法设法、掏钱找关系,都要让娃上一个好的小学。小学毕业了上初中甚至上高中,都是找“路子”托关系如法炮制。我们就是想让娃接受到最后的教育,出发点当然是好的。有没有想过:你有钱有关系能把娃弄进好学校,娃能拿动课业当然好,如果拿不动课业怎么办?孩子学习上,不是钱都能解决的,关键在孩子,大人只能起到一个外力的作用。

我就亲眼目睹过,一个有钱老板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孩子拿不动这个学校的课业,跟不上班里的节奏。最后,让孩子转学到了一个一般的学校。听说孩子在那所学校学习成绩还不错,也算是找到了一个最适合孩子学习的学校。

孩子大学毕业了,我们又成了操心孩子工作的“高老头”

我们刚当完孩子教育的“高老头”,好不容易把孩子送进大学,娃刚一毕业,我们瞬间有变成操心孩子工作的“高老头”。

要是名牌大学毕业,工作的事自然不用太操心。要是一般大学毕业,父母这个“高老头”,不但要操心,而且要操很多心。

这时候的操心,还是和上学操心一样——找门路找关系。总算找到工作了,可以松口气了;没多久带个对象回来,这下可得操心了!

我们除了没《高老头》那么夸张,哪个不是“高老头”式的家长?

孩子结婚买房,父母“帮忙”,一帮帮到“解放前”。

现在的爱情和婚姻都很“贵”。结婚除了彩礼外,对方还得有车有房;车可以不那么强调,房子是结婚的“标配”。就这个结婚“标配”,绝对让父母“缓不过来”,没办法,只能咬牙成全孩子的婚姻。

一般情况下,年青人有几个能全款买得起房子的?几乎很少,大部分买婚房都得父母“帮忙”。通常情况下,父母是交了首付还得给孩子凑些钱装修房子。房子装修好,结婚的钱还得父母出,小夫妻俩最后也就是每月还上他们的房子贷款而已。

孩子买完房子结完婚,父母的“债台高垒”,一帮就帮成了“解放前”的“高老头”了。

我们除了没《高老头》那么夸张,哪个不是“高老头”式的家长?

中国的父母最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那个“高老头”了。

小夫妻没几年,生下一个小孩,这时的父母又既成了小孩的爷爷奶奶,又成了小孩的“保姆”。

老夫妻去世后,他的孩子也成了他们那样的父母,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这或许就是人类得以不断繁衍发展的“规律”吧!不过这种“规律”更符合中国人。为什么?因为中国父母太爱孩子了,当然像“高老头”了。尽管没那么夸张。


我们除了没《高老头》那么夸张,哪个不是“高老头”式的家长?


我们除了没《高老头》那么夸张,哪个不是“高老头”式的家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