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的起源是什麼?

四哥聊歷史


墨家來源於儒家,儒家來源於黎民,黎民來源於蚩尤。

中華的文明三祖之一蚩尤,應該是墨家的思想根源。

當時炎黃聯盟領導的百姓貴族,與蚩尤領導的九黎部落進行命運的決戰,居於東夷的蚩尤九黎戰敗,大量的九黎部族及其後裔成為奴隸,炎黃聯盟為了彰顯自己與眾不同,是天之驕子,就自命為“人”,他們的等級遞進,一般領導人就成為了“巫”,也稱為“道人”,最高領導人就成為了“大巫”,也稱為“神”,九黎部族則整個種群被稱之為“民”,造字意思就是“琢瞎一支眼以明確奴隸身份”的意思,如何進行國家管理,黃帝有一本《道經》傳世,結果後來遇上秦始皇“焚書坑儒”被焚燬而失傳。

到周王朝時,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吸取了殷商兩線作戰亡國的教訓,決定系統化的選拔九黎部族奴隸性質的“民”歸化為自由民性質的“人”,這個選拔工具就是“儒教”。

儒,就是一種根據需要從“黎民”中選拔產生的新人(自由民)。

其選拔方法應該是“德”,就是一種登山活動,登上一定高度的“民”,可以將名字載入榮譽板上,成為“儒”,從而可以免除琢瞎一支眼的刑罰,其隱含的條件就是身體素質好,才能夠爬得高。

選拔出來的“儒”,如果頭腦反應快,就可以拜道家百姓貴族為師,成為“儒生”,有“可造之材”的意思在裡面,也就是說,成為儒家的文儒領袖,其傑出理論家,是拜道家名師老子的儒家權威孔子。

另一方面,如果身體素質特別好,超出一般人,則成為提供武力的工具,《史記》中的刺客列傳,描述的就是這個族群的生活,他們被稱之為“俠”,就是接受文儒領袖及貴族國人雙重領導的那樣一類人,可以稱之為“儒俠”,由於後來他們擁有了墨子這一個傑出理論家,所以也稱之為“墨俠”。

最後,“儒生”及“墨俠”等男儒之外,女儒還有“婦孺”的說法,相當於登山活動的女子組優勝者,但當時她們的社會地位較低,“儒生”的理念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是說女儒與普通的儒是要依靠“儒生”及“墨俠”來養活的,而要養活他們,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儒生”及“墨俠”,在統治者心目中,則是同樣不待見的,《韓非子》描述他們,屬於同一信仰,同一族群,他們的共同點是“俱言堯舜”,而他們與統治者的矛盾點還有一點形式上的差別,叫“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從儒家與墨家的理論來說,他們都提倡“民意至上”,只不過儒家強調“民本”,統治者通過儒家來實現更好的國家管理,墨家提倡“民主”,墨家主張的國家“民主”管理通過帝王實現更好,如果不能實現,那麼他通過自己的“鉅子管理體系”來內部組織實現。

總的來說,道家與法家思想都是炎黃聯盟的思想延續,儒家與墨家思想則都是蚩尤九黎的思想延續。


河東來


關於墨學之起源的眾多說法,林林總總而又莫衷一是,其中以“夏禹”說、“清廟之守”說和“儒家”說三論較為典型,每一種說法都具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文獻證據作為支撐,並非空穴來風,若從思想史的視野中探究這些說法的可信度,著實也能摸索出這些說法背後或隱或現的思想動機。以下大致梳理一下三種說法及其意涵。

夏禹說:關於墨家思想起源於夏禹這一說法,最早的記載見於《莊子》。試想諸家距離黃帝、堯、舜、禹何止千八百年,能得到先王之真傳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最有可能的是諸家從民間口耳相傳的傳說中獲得了一些思想啟發,藉助先王之精神來闡發自己的學說。墨家崇夏禹正是如此,“墨子追求夏政,不僅超越了周孔禮制框架,而且超越了有限的文獻狀況,即雖然‘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卻未聞夏先人有典冊的文獻狀況,從而直接進入夏族世代口耳相傳的民間口頭傳統。”墨家崇禹,主要是因為夏禹沐雨櫛風、為民操勞、日夜不休的作風正與墨家獻身救世、以身作則的精神相一致,禹的偉大人格亦對墨家“摩頂放踵”的犧牲精神產生巨大影響,墨家崇禹實際上正是對這種無畏精神的肯定和發揚。

清廟之守說:1、尹佚事蹟略述:尹佚,周初名臣,又被稱為史佚、史逸或作冊逸。在周滅殷之前,尹佚一直出仕於殷商朝廷。尹氏家族世守史職,負責保存典籍文書,製作天文曆法,備王顧問以輔政等許多事宜,隨後投靠周邦繼續傳承周朝的文化事業。這些尹氏貴族與尹佚當屬同一家族。由此不難看出尹氏由仕商轉而仕周的演變軌跡。”周人在克殷翦商的過程中,已經意識到單純依靠姬姓族人來立國治國的難度較大,故積極招徠其他部族的人才,“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其吸收發達的異族文化,並努力強化本族的政治和軍事實力,以至於“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周武王通過聯合同姓貴族與異姓貴族,利用姻親等手段構建了穩固的政治同盟,尹佚便在這一背景下投身於周邦的政治建設中。周初百廢待興,完備成熟的周禮尚未完全成形,故而許多場合下不得不繼續沿用殷商舊禮。西周在立國之初便建立了龐大的史官系統。

尹佚對墨家學說的影響:尹佚家族世守史職,而周代史官也屬於儀禮之官的範疇,故《漢書·藝文志》將尹佚與“清廟之守”相聯繫也有其道理,尹佚後人正是在清廟以保存禮制典章為職守。諸多證據使《漢書·藝文志》的結論更為令人信服,“尹佚—史角—墨子”的學術流傳脈絡也逐漸明晰。墨子早年在清廟追隨尹佚的後人史角,並由此接觸了史官及清廟的學問。隨後,墨子在創立墨家學派時,也自覺不自覺地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學說架構中。如今仍能從墨家文獻中看出尹佚與清廟之守對墨家學說影響的痕跡。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墨家主張“兼相愛”,強調“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第二,墨家重視農業生產,主張“強力從事”,將農耕勞作視作民生之本,統治者要勿違農時,順應自然。第三,墨家強調“節用”,反對窮奢極欲,只提倡保留有實際效用的器物。“其為宮室何以為?冬以圉風寒,夏以圉暑雨。”第四,墨家“尚賢”、“明鬼”的思想也受到尹佚及清廟之守的影響。綜上可見,尹佚與墨家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思想連續性和繼承性,墨家確乎是將尹佚與清廟的許多精神和思想加以吸收和改進,併發揚之。當然,墨學成因複雜,我們不能將墨家思想的淵源一概而論,“《漢志》對墨家學術出於‘清廟守’的追尋,似有將複雜的學術現象簡單化的傾向”。

儒家說:墨家源於儒家這種說法,自古以來便被研究者們津津樂道,不僅因為儒墨兩家在思想主張上確實有不少相近之處,而且尚存有文獻記載作為佐證。墨子時值戰國早期,此時的時局較之春秋時期更為動盪。官學的地位逐步衰落,而孔子創立儒家,開啟私人授徒講學之濫觴,此後儒門不斷髮展壯大,盛極一時,無數中下層出身的寒士貧民紛紛投身儒門,以求立身救世之良方,求學於儒門成為平民獲取上層知識和擺脫卑賤地位的絕佳機會。墨子或許正是看到清廟行將就木,而儒學勢頭不凡,故想要藉助這種新興的、變革的力量來尋求經世濟民之法,脫離清廟而投身儒門也在情理之中。

但在墨子身處儒門之中,也逐漸認識到儒家學派自身的鄙陋和缺陷,特別是儒門後學執迷於繁俗瑣禮和厚葬久喪之中,拘泥於細枝末節的學問,卻不能對孔子之學理有所繼承和發揚。加之墨子出於底層勞動人民的立場,更加質疑此時儒者的作為能否救民於水火之中,故而墨子脫離儒家,另立門戶,窮精竭慮,真正為貧民百姓發聲。雖然墨子脫儒立墨,自創學說,但也正是這段在儒門深入學習的經歷,使得墨子能夠認清儒學的疏漏所在,從而在對儒家批評時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


淮安軍子


墨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生卒年不詳,大概是在前479年—前381年以內。中國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孟子·滕文公》篇雲:「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可知春秋之世,楊朱之學與墨學齊驅,並屬顯學。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歷史背景】:

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艱苦實踐,“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例如鉅子腹朜的兒子殺了人﹐雖得到秦惠王的寬恕﹐但仍堅持“殺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

墨家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於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

前期墨家在戰國初即有很大影響,與楊朱學派並稱顯學。它的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它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併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

,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它提出三表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三表:墨子提出的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三表即①“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即以歷史記載的古代聖王的歷史經驗為依據。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即以眾人的感覺經驗為依據。③“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實踐的結果是否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依據。這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提出的關於真理標準的命題,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後期墨家分化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前者對前期墨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多有繼承,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面成就頗豐。後期墨家除肯定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外,也承認理性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對前期墨家的經驗主義傾向有所克服。它還對“故”、“理”、“類”等古代邏輯的基本範疇作了明確的定義,區分了“達”、“類”、“私”等3類概念,對判斷、推理的形式也進行了研究,在中國古代邏輯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但是根據考古發現

最後一代在晚清出現,抗夷而全部滅亡

春秋戰國時期ˇ百家爭鳴ˇ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學派。《墨子》一書是墨子講學時由弟子們記錄後整理而成的。文字質樸無華,缺乏文學性,但邏輯性強,善於運用具體事例進行說理,使說理文章有了很大發展,對後代議論文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創立者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墨翟主張“兼愛”、“非攻”、“尚賢”,與儒家觀點尖銳對立。

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想大大改變周的制度。



暖叔說事兒


諸家皆起源於道,道即永生永存之正義途徑和知能,所以人類並萬類的終極價值和歸宿即道,故道學乃諸家之所宗。

儒墨法陰陽等諸子百家,皆源於道歸於道。


陽光明正


墨翟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大概在春秋戰國時期,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


鬍子哥書評


墨家思想起源於原始的道家,諸子百家都源於原始的道家。


地獄冰河


起源於道家思想


羅伊先生


墨家思想起源於原始的道家,諸子百家都源於原始的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