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科技公司能夠做些什麼?

範李英芳


你好!我分享個科技公司“不捐口罩,不捐物資,捐1000個小時”的案例!它從天時、地利與人和的角度而言都是相當棒的,是個可值得學習的。

一、天時:疫情的“宅生活”

疫情肆虐,少出門宅家生活是多數人的共性。在狹小的空間裡,最大的資源就是“閒暇”時間。

一方面是許多優秀的各個領域專家講師,他們有的知識與經驗,沒有口罩和物資可以做貢獻,更不能出門到處開講座做分享,聚集人群就是給社會添亂。疫情之中,光有一身“墨水”,想用閒暇時間為社會貢獻力量,該如何出力呢?

另一方面則是疫情宅家的年輕人,不能工作,除了打遊戲、刷劇之外,對自己的成長,很多人都是有焦慮和迷茫的。這份迷茫和焦慮,在疫情災害之下,變得更為深重了。

這是兩個“信息不對稱”的人群,在疫情的這個“天時”下,專家們就捐贈時間,運用高科技在線來一場遠程對話,給年輕人指點迷津,做到資源整合,切入點就出來,這就是“天時”的背景。

二、地利:宅生活最重要的載體就是“手機”

疫情的情況不明朗,復工時間的推遲,一方面是為了疫情,另一方面也是讓手機載體的使用時間越來越長,這就是最好的地利條件。

如今這種在線學習的各種軟件多如牛毛,其實也都是科技公司開發的產品,如何藉助這個“地利”,把產品推出去,培養用戶的習慣,等疫情過後,如果體驗很好,這個科技公司的產品自然就無形中培養了一批用戶。

三、人和:尋找樂意捐出時間的專家講師等

誰來做分享,如何彙集這樣的一群老師就是屬於“人和”。目前這個公益活動彙集包括:

類別一:組織創始人、合夥人、首席官等,這個名單裡有來自各個公司的創始人、核心高管,例如奇葩說辯手邱晨、獵聘副總裁江莉、紅杉資本合夥人曹曦等等。

類別二:福布斯中國“30 歲以下精英榜單”人物,例如,抑鬱研究所所長任有病、青團社創始人莫凡、實習僧創始人陳俊宇等,他們將在不同領域,給與參與者答疑指導。

等等,只要擁有這些人的資源,舉行這樣的公益活動很容易被他們接受。

總之:科技公司通過這樣公益活動,有兩個難得的意義:

1、實現意義:一方面 能夠給青年人分享經驗的前輩,通常都比較忙碌,最近是難得他們在家略微有空的時候;另一方面是上進的青年人往往衝得比較猛,最近在家,是個難得的梳理自我和未來的時候。他們捐出的1小時遠程交流,可能直接改變另一位年輕人的人生,價值意義重大!

2、公司的意義:科技公司就是助力這種特殊時期最好的機會,科技改變生活,產品就是最有力的工具。可以說,當前,各種各樣可以節省人工,減少人員聚集,又能提升效率,給予用戶便利的科技產品都存在巨大的潛在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