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不争思想?

游通天下


【正确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不争思想】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是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圣经”,被尊为“万经之王”。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次提到“不争”的思想,由此可见,“不争”思想在《道德经》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例如:

1、“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水具有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美质......正因为他(水)于世无争,所以没有灾祸。

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正因为他们(圣人)与人无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同他们相争。

3、“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因为他(江海)不跟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

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是谓不争之德。”(68章)善于带兵的人不逞个人的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怒形于色,善于克敌的人不和敌人发生正面冲突。......这就是与人不相争的德行。

5、“天之道,不争而善胜。”(73章)天的运行规律是:不争夺而善于获取。

6、“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圣人的处世准则是只帮助别人而决不与人相争。

老子所说的“不争”是什么状态呢?首先,一定不可以将“不争”浅显的理解为不争气、退让、懦弱等,这都是极大的曲解老子的不争思想,难以见大道。老子的“不争”思想,源自于老子观察水的特性,悟出了“上善若水”的至理。水,至柔至轻,从不居高,谦虚的往低处流。人所厌恶的地方,它不嫌弃,一视同仁。且水之道,从来不去争夺,一切顺其自然。然而,水的力量却又何其巨大,断金碎石,无坚不摧。水之量,又是何其浩广,地球上七成以上都是水。老子从水的特性中看到,水无所争,却得到了所有。用之于人事,亦是如此。

实际上,天地万物,皆可为我所用,却永远非我所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无所谓争与不争,因为争来争去,争来的都是一场空。若是从“为我所用”的层面来看,当前是你所用的就是你所用,不用争夺;不是你所用,虽争亦无济于事,徒增烦恼罢了。就像地球上的一花一草,就是地球的,这不用争,谁也争不走。老子的“不争”思想,深层次而言,是心灵上的功夫。将心量不断扩大,像地球一样,甚至像星空一样,无边无际;这种状态下,世间万物,还有什么不能为我所用呢?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谦下、退隐、守卫、柔弱。老子认为,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退让,为而不争。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败之地。是你的,不必争;不是你的,不用争。老子的不争思维告诉我们:你若花开,蝴蝶自来。

以上是我通读老子《道德经》全文对“无为”的理解,我是一个旅游文化与科技领域的创业家,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欢迎和我交流探讨!


游通天下


老子的对话者是君主,而非普通百姓,但普适于天下人,其“不争”是老子的天道自然法则。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圣人法天之道,因而具谦下之德,并告诫君主: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不争”的主要表现是:不自见” , 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无为”,“无为”即尊道贵德,顺乎自然地作为,并非朱熹所言无所事事的不作为。道生万物,但又内附于万物,万事万物本身就有道的体现,自有其发展变化规律,人作为万物中的一份子,应该与万物一样顺其自然,不能强行为之,强为之,则违道背德,欲速不达。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的具体表现是:居善地, 心善渊, 予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水是“为而不争”的最好例子。它“善利万物”而不争。 利益万物是前提,不争是本性若此, 老子是以水喻道, 要君主效法水的品质, 不与民争,不与物害。

而且,水因为不争,所以无往不利,所以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的不争思想针对的是“圣人”,是让圣人君主们“无为不争”,不与天下争。他批评统治者说:大道甚夷, 而人好径。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服文采,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老子对天下百姓却又另一种情怀,他说: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又说: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所以,老子的“不争”思想,针对的是上层统治者,是要他们“惟道是从”,“得一(道)而天下正”不贪名争利。否则,“侯王无以为天下正,将恐蹶”。


问道黄老


不争、无为、顺其自然、等等,其表述的中心思想是:舍我、无我、忘我。是劝诫世人不要有自私自利的心态。

这才是正确的理解!!!

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大道至简!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用户665651365083


老子倡导的"不争"理念,历来多有误解,几成定论,认为老子的思想主旨就是不争和避世,积端消极,不适于年轻人学习,于是彻彻底底错读了老子。

我们不妨仅用《道德经》的最后一章,即第八十一章,来看看老子的不争,究竟是怎样的不争。

第三十八章全文为: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这样:

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却不一定可信;实干者不一定有辩才,有辩才者却不一定能干实事;专业人才不一定博学,博学者却不一定有专才。

圣人的志向不在于积累个人财富,但他愈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他愈富有,他愈是为人民为社会贡献他的财富愈多。

天之道(即宇宙运行法则),是利而不害。而人之道,则应强调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不要与天道去抗争。

由是可知,老子所讲的不争,实实在在是在高声提醒人类:切忌与天道抗争!反观人类历史,人类与天道抗争的事例却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人类与天道抗争的结果,轻则招致灾祸,重则自取灭亡。所以老子实在是人类社会少有的先知,其思想积极客观,实用性和指导性极强,若天下遵循,太平和谐;国家遵循,強盛繁荣;公司遵循,可徜徉于兰海;家庭遵循,幸福和睦;个人遵循,心平身安。远的不说,大的不说,仅以个体之人聊举两例:曹德旺和任志強,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绝佳示例。所以老子强调的不争,是"为而不争",是要有作为但却不要去和规律和法则去抗争。我们后人切不可断章取义,只讲不争而不讲前题是要有作为。而且老子強调善者不辩,所以后人亦应遵循他的指示: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并且,在干实事的过程中,不要怕被误解,不要怕被错解,甚至不要怕被冤曲,只要心存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正念,则"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语出第七十九章)的终极法则,定会护祐着那些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善人"。


刘怯之


对于宇宙自然来说,人类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你争与不争对于自然来说不会有太多改变。你与邻居家争一块地打得头破血流,但是地上的粮食并不会因为你们二人的争斗而变得多。因为这样的利益之争而造成冲突,却并没有改变任何事情,人还是人,地还是低,粮食还是粮食。那争还有何意义?所以干脆就不争了。


文博小小站


老子哲学中的“不争”,指不要用自己的那点主观意识活性本领功能属性能力去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运动规律运作功能本领能力比赛竞争。

……

人类的主观意识能动活性能力仅仅是客观存在运动规律演绎变化出来的一种“个性化生命活性功能属性”而已,根本不可能取代或者主宰客观存在运动规律本身。

……

世界上的一切既得利益都是由客观存在运动规律演绎变化出来的结果或者相对稳定属性状态,而不是由人类主观意识形态活性能力所能够生产制造出来的东西。

……

人类主观意识能动性的功能作用在于,能够让客观存在运动规律演绎变化产生结果属性或既得利益的“不确定随机性”,变得“可控按计划有序性”。比如给随机自由运动的水流设计管道和水闸来可控获取水资源,给自然界生长的植物设计制造农业操作程序来获取粮食等等等等。

……

发现没有,人类主观能动意识形态不能取代客观存在运动规律产生既得利益的功能,但是人类主观能动意识形态能够引导客观存在运动规律变化向人们所需求的既得利益方向发展运作。如果有谁自以为是试图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能动性去和客观存在运动规律来比拼产生制造既得利益的功能本领,他当然必定失败,会死无葬身之地!

……

这就是老子哲学里“不争”的道理。如果有谁自以为自己的主观能动活性意识形态能够超越客观存在物质世界运动规律运作变化的功能本领,认为唯心自我就是主宰创造世界存在的本源,会连怎么死的都搞坨不清……所以老子嘲笑这种人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真正的主观能动本领能力,是善于把握借用客观存在运动规律的功能本领能力,而不是寄希望于自己的那点主观能动本领活性能力。

……

孔子把它称之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不要以为这是个不可能存在的低级幼稚发宝气笑话,“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同志就自以为是的试图取代全球经济贸易活动中客观存在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机制的那只“无形的手”!


竹筒夫子的钢笔


老子所著《道德经》通篇境界就是不争思想。最后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的思想里不争才是至高境界。老子是中国古代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最透彻的,高深,孤绝。

道德经,句句是警句通篇为不争。不争是境界,不争是无敌!

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老子一向主张:退、守、弱、柔。主张保全自己才可不败。在老子看来,不争乃是一种策略。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圣人之道,关乎为人处世之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孔子就此问过老子怎么才能做到不争呢?为什么呢?。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顿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

老子的不争是让人对万物心怀悲悯。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构成一个和谐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主张处下,做人低调不张狂。老子指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就是主张人该效法天之道,所以故,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不争不是消极的退让,而是“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见不争只是手段,只是策略,天下莫能与之争才是结果。也与无为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即无为而无不为。可见不争是宽厚仁慈的不争,是海纳百川包容的不争,是智慧的不争,是策略的不争,是战略的不争。是上善若水,宁静致远,厚德载物,一种最高境界!


水冰逸鹤


我非常喜欢老子,更喜欢他的《道德经》。因为我会用毛笔写个字,很多人要我写“上善若水"四个字,尤其当了官的要的更欢。后来我打听到凡要我写"上善若水"的,其中就有几个因争名争利争够了,再争就要犯病被查了,所以赶快写个"上善若水"严格要求自已。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吗。但我们也应看到谪水穿石的水的另一面。关于老子"不争"以及"无为"等思想太理想化了,在阶层对抗社会真难做到,比学雷锋还难哩。总之,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尽管存在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他的整体思想体系还是超阶级的。这是历史的必然和局限性。但是,学起来总觉得比孔子那些做人的条条框框好受得多。


鲁卡尔


不争是顺势而为,无我无为不以心害天即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总是顺流而下不逆势之意。譬如地球运转在固定轨道上,因为天体之势使地球在那个位置上最不受力(天儒网友的理论)(争即受力),所以地球老是在轨道上运转,若偏则受力,会被纠正的。

这是老子对身心自然的体悟,争有为即逆势,是困顿纷争之本。老子的时代战乱频仍,失道缺德,所以老子倡无为不争。


阳光明正


用不争的方式去争,或者说换维度去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交换系统,你还真不争嘛?吃撒?穿撒?争的时候注意吃相问题,吃相不好,会付出代价的[抠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