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那里过年有什么习俗?有没有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

二三的五


春节是一家一年到头团聚的日子,节前准备年货,节后走亲访友具体到实际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炸豆腐,炸饹盒,蒸馒头、煮肘子,蒸五花肉,扫房,移床,挪桌,洗窗帘被单。直到三十晚上换春联贴喜字,守岁放鞭炮吃午夜迎春饭饺子。初一拜年给晚辈(未婚未上班)压岁钱红包。还正月十五逛庙会直到二十才正式干农活。


守矩老农


后来来沈阳上学,工作,现在的过年的感觉,就是一个正常的休息了。



MQwang194143529


小时候过年早早的就买新衣服藏到除夕穿,提前买年货什么的,有压岁钱5块10块就特高兴,有鞭炮🧨有烟火🎆,有过年的气氛,现在年货都是够了就行不够到时候再去超市呗,压岁钱100起底但也不高兴,没有鞭炮🧨没有烟火🎆,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


董小姐105891116


其实我也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没长大后却越来越害怕过年

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然后就开始给长辈和亲戚们磕头拜年,拜年时间长达半个月,从初一到十五,亲朋好友都要走到;兰州有小年大十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到十五收盘子年才算正式过完。

兰州人初一有逛城隍庙的习俗,这天城隍庙人山人海的,人们在这里上香、听秦腔、泡茶馆、淘古玩、吃小吃,有的什么也做,就是看热闹。

到初五以后周边乡村的社火队、高跷队就进城了,在白塔山下的金城关广场、五泉山等兰州市著名景点和公园进行表演,特别是永登县的高跷和皋兰县的太平鼓,都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传统民俗表演,作为民俗采风、摄影是大有看头的。


你好甘肃


以前过年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老街坊串门拜年,给孩子压岁钱,祭祖等习俗。

现在条件好了,啥时候想吃饺子就吃,反而味道没有以前香了。为了保护环境政府倡议不放炮,老百姓积极响应,炮不放了。有了智能手机不出家门,亲朋好友微信拜年成为当今时尚,却少了年味,人情味…总感觉现在年味淡了许多,更担心中国年的传统文化,会逐渐消失。


梅的小诗园


1、腊月里杀年猪,请杀猪匠杀猪、邻居出男人帮忙,杀完猪要请杀猪匠和邻居吃一顿肉,然后熏腊肉、腌香肠、炸酥肉;

2、制作麦芽糖;

3、制作米花糖;

4、写福纸,一张纸折叠后包起来封面上用毛笔写上对祖先祭祀的话语;

5、上坟挂纸;

6、煮猪头肉;

5、烧福纸分年夜饭;

7、放开门炮;

6、吃汤圆。

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传统的这些风俗承袭的越来越少了,仪式感越来越淡了。现在老家不准养猪,就没有杀年猪的兴奋感了;随着工业的发展,手工制作麦芽糖和米花糖就成了记忆,大家都选择直接购买,省时省力;说到福纸,年轻人会写毛笔字的越来越少了,懂得福纸格式规范的越来越少了,都找其他老人代写。

传统风俗和手艺的没有很好的传承,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精神生活的追求层次更高了,所以传统的年味就变淡了。我爷爷以前是专门做米花糖的匠人,我自己也准备以后找父母把这么手艺再接下来,不为做生意,只为了过年自己能做个米花糖,也准备好好研究福纸的做法和写法,以后还是得自己写自己做。把这些风俗手艺接下去。


书影人生百惑


坐标粤西湛江,我们这里过年太隆重了。舞狮游神做年例,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几百年传统,现在人们越来越有钱,就搞得越大


肖先生呀


现在全国过年都是差不多了,北方都是包饺子,正月初一拜大年,我说一下我们这里有个习俗,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在我们这用俗语称为“请家堂”,原本年三十下午各家准备好祭奠的东西去各自祖先坟墓去祭奠,如果请家堂的话,就是几大家族一块,把逝去的祖先,按照辈份依次写在白布做成的大族谱上,统一进行祭祀,年三十把祖先们“请回来”,进行各种仪式,等年初一再把祖先们“送走”,过程其实挺复杂的,但由于咱没具体见过操作的过程,只能简单的描述一下,这就是我们这里我感觉最传统的一种过年习俗!


小坦克是个兵


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了多次了,首先改变一下自己过年的心情吧,然后再用一双美的眼睛,去发现和欣赏过年期间身边许多美好事物,细细的品味,就像吃橄榄一样,越嚼越甜、越嚼越回味无穷。

有一句成语叫爱屋及乌,也就是说你喜欢的一个人的时候,连这个人家里一切,在你的眼睛里都觉得赏心悦目。过年时,你见到家乡亲人的歌声、笑声、赞美声、喝彩生,一定会让你感到耳目一新和流连忘返,年味就会油然而生。


求圆4


老风俗不谈了,太长!

新风俗是逃离这座城市。

平时找不到停车位的小区里,只有三、五辆车,也没人走动,怕污染又不敢放炮,感觉这年也是冰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