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裡,中秋節時為什麼要“敬月光”?

炒米視角


這幾日一直在寫中秋詩詞對聯,今日且說說中秋的習俗吧,前兩天和一位朋友閒聊,說起中秋節,朋友說蘭州老家每逢中秋夜必會“祭月”,供品是月餅和水果,六甲番人聞罷愕然,原來祭月習俗北方地區現在居然還保留著。

六甲番人的故鄉潮汕地區一直都有中秋節“拜月娘”的傳統,由婦女主祭,孩子們也可參與,但成年男子一般不拜,而會在旁食茶或協助。“拜月”一般是晚飯沐浴後,一輪明月掛屋簷,一桌果餅呈庭院,兩根紅燭插香爐,女子遙望祝文念。

拜月時,孩子們大多不明就裡,記得六甲番人小時候有次用手指月,立即受到母親嚴厲批評,並說再指月娘會被割掉耳朵,於是此後再不敢造次,而今想來,這是潮汕人對月娘的崇敬,任何不敬的行為都視若褻瀆。

拜月期間,也有很多阿嫲也和小孫女講“嫦娥奔月”和“破柴翁”的故事,而小孫女通常都是好奇寶寶,比如:

孫女:“為什麼拜月?”阿嫲:“月娘保賀你。”孫女:“月娘在哪裡?怎麼看不見?”阿嫲:“月娘在好遠的地方,伊有看見你。”孫女:“阿嫲,這麼多物件伊可能食不完,我撿塊來食好莫?”阿嫲:“不乖,月娘唔惜你啊,快去拜月娘保賀。”

待到小孫女長大些,再陪阿嫲拜月,心願則大都是自己生雅些或能找個好夫婿,過去潮汕童謠有唱:

“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對潮人來說,中秋拜月娘是一種信念,也是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寄託,可惜,現今很多城裡地方這一儀式已消失,而月娘只剩下了傳說。

我是六甲番人,敬請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八月中秋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備上家餚美酒,更少不了那圓圓的月餅。為什麼中秋要獻祭月亮呢?古代先民有然崇拜,對日月星辰懷有天然敬畏,拜天拜地,拜日神,拜月,希望日月同在,天地共存吧,後來月亮又寄託無限情思,如霜月光是大詩人李白對故鄉思念,但人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但寄託先人的思念和美好願望。這也成為我們民族之思之願。一輪明月夜,有團圓之喜,有離愁之思,萬千思緒盡在望月之時,天下若無明月在,何物才堪寄相思。但願仲秋月圓夜,家家團圓時。




地獄天使星君


毛不易的《消愁》裡唱到,一杯敬朝陽,一杯敬月光。朝陽喚起了我們的新的嚮往而柔和的月光總是能溫暖我們在追求道路上懷揣的那一顆心靈。

月光是清涼柔軟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此刻寄託著我們的多少情思。白露剛過,抬頭看著月亮,多少遠離家鄉的人還是覺得“月是故鄉明”。

月如鉤麼?勾起了我們思鄉的情懷;月又圓麼?包含著我們內心的期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亮上有吳剛麼?快端出你的桂花酒,我們痛飲一杯,趁著月明好渡江湖;月亮上有仙子麼?“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請你回答我!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在每一個安寧的夜晚,一輪明月就靜靜的掛在天上,默默得俯視這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月光下,有林黛玉的“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的悲涼,也有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灑脫;有李清照“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離愁,也有王陽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的胸懷;有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甜蜜,也有岳飛“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豪邁;有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的世情,也有僧人“夜夜池上觀,禪身坐月明”的禪意。

如果說日光是火熱的前進不折的,那麼月光就是平靜的寬恕包容的,“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賞心賞月不必非要中秋,只是在中秋節這個日子裡,那輪月亮最圓,最美,最亮,是我們內心深處最美滿的期待:闔家團圓!

來吧,讓我們斟滿杯中酒,一杯敬月光!一杯敬團圓!


流浪雲


遠離現代喧囂 讓傳統節日迴歸傳統


千百年前,北宋詞人蘇軾在中秋節望月懷人,表達對弟弟蘇轍的無限思念。千百年後,人們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抒發對親人的思念。但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過節變得不再單純,變得不再傳統,天價月餅,豪華“博餅”禮品,這些都在讓本應充滿傳統味道的傳統佳節充滿了銅臭味。

對於中國人來說,中秋節是一個具有特殊情結的節日。中國人講究團圓,喜歡熱鬧。除去傳統的春節,中秋節恐怕是能讓中國人回鄉團圓的又一大節日。在古代,傳統文化賦予了中秋節獨特的含義:八月十五夜,人們祭月賞月,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期盼家人團聚。


而經過千年發展,中秋節的傳統文化已漸漸被人遺忘。近年來,逢年過節時就會聽到老人家說:“現在的年味兒越來越淡啦!”、“現在過節越來越沒氣氛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聲音,就是因為傳統文化、傳統習俗的缺失。

當然我們並不是否定和拒絕發展創新,只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我們不能忘卻了老祖宗傳承下來的經典文化和習俗。在現今喧囂的社會中,傳統文化的存在成為了人們心靈的洗滌劑。中秋佳節,為何不嘗試與家人賞月吃月餅,拜月“敬月光”,跟晚輩們講講嫦娥的傳說,玉兔搗藥的故事……

曾幾何時,中國的傳統節日變成了政府的三令五申,親朋好友的團聚吃飯變成了有所目的的送禮拉關係。讓節日迴歸傳統,讓節日變得單純吧!相信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些通知和規定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江水趣談


中秋節代表了中國人內心的一種深深情節,他們常用月亮去寄託對家的思念。中國人把圓月看做是團圓的象徵,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中秋節,人們最大的希望就是閤家團聚,賞月拜月,祈願幸福。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可見,從周代起就有中秋節敬月光的風俗,那種風俗習慣意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時凡是有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擺放月餅水果等貢品,對月拜祭,以祈願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現代的敬月光,主要是對華夏千年傳統文化的傳承,是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融合。


u峽嘉嘉的笑靨如花


月是民族和諧、家庭幸福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節日!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它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他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人對於家庭的重視。中秋這個時節還是農作物收穫的季節,表達了人們對豐收的期盼,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茉茉12300


在中秋,敬月光必不可少。敬月光是民間的一種習俗,中秋節當天全家男女老少圍坐在院子裡,拉閒散悶、抬頭賞月、月餅供奉……結束後由長輩分食最大的團圓月餅,喝黑糖水。小孩們也會結伴到別人家吃月餅、喝糖水,嬉戲玩樂。每逢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們這兒敬月光搞得很隆重。家家戶戶都搬一張小桌子到院子裡,小桌子上擺上月餅、蘋果、香蕉、西瓜、葡萄等。

在我小的時候,我們家鄉在離縣城比較邊遠的小鎮上,那會兒家家都很窮,沒有那份閒錢買那些盒裝包裝很精美、精緻的月餅,小鎮的小商店裡也就不進這貨了。我第一次見月餅,應該是在12歲左右。小鎮商店裡好像也只有這一種月餅,就是那種餡是各種果仁、紅綠絲的硬梆梆的金黃色的月餅,這種月餅是按斤賣的,也可以自帶麵粉去做月餅的作坊去定做上幾斤。每逢中秋臨近,街邊外常聽到“賣月餅嘍”的叫賣聲,我家通常都是母親帶著麵粉去做十多斤月餅和偏紅黑色的混糖餅子,然後用塑料袋裝起來,這種月餅吃上一個特別的耐餓,在當時也是難得的美食了。那個時候,中秋節前後也是莊稼成熟的季節,大人們去田地裡收莊稼的時候,帶上幾個月餅,中午餓的時候坐在田埂上,就著瓶裡的水,吃上一個,很是美味。

大學畢業後,我留在了城市參加工作,在城市裡家家都是住進樓房的各個單元裡邊。從此中秋節便成了與小時候不一樣的中秋。尤其近年來,生活富足,中秋節可吃的美食越來越多,新款式的月餅層出不窮,從味道上有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從餡心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就造型而論,又有光面月餅、花邊月餅和孫悟空、老壽星月餅等,可真的是“年年中秋明月夜,歲歲月餅有不同”。團圓飯有時候成了在大飯店定上一桌,叫上家裡的長輩,邀上親戚朋友一起吃一頓。然後各回各自的家中,看著窗外月色如水,靜靜流淌,我們一邊剝著花生,砸著核桃,吃著葡萄,嚼著石榴,品著月餅,一邊看中秋晚會,一邊聽父親給小孩講嫦娥的故事,雖然年年聽,但總覺得特別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