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什麼要把所有的帝王將相,都編入同一張大網黃帝家譜中?

心無止境ghyo


古代黃帝確立了中原霸主地位以後,不斷的分出自己的族人,你感覺當時還有哪個部落能強大到和炎黃抗衡,他們手裡掌握了先進的技術,以此可能知道黃帝部落是從西邊過來的,他們當時和兩河流域有接觸


飛魚營


司馬遷為什麼把古代的帝王將相編入黃帝族譜中?是因為黃帝在阪泉大敗炎帝,又在涿鹿戰敗蚩尤,黃帝“獨聯體”逐漸強大,形成部落聯盟,後由啟建立國家。炎帝部落基本被融合,流傳下來的史料少之又少,得到考證的資料更少,以司馬遷嚴謹的態度來說,《史記》不可能再出《炎帝本紀》。那麼,《史記·五帝本記》為何從黃帝寫起呢?

炎帝屬於特別的存在,不屬於“五帝”範圍內

為什麼這麼說炎帝不屬於五帝範圍呢?據史料記載炎帝早於黃帝500年,既不是屬於“三皇”的伏羲、神農,也不屬於“五帝”的任何一個,他只是屬於中間的過渡段,於是史學家司馬遷把炎帝看做同一個時代,但不立傳,炎帝到底是誰?司馬遷也不知道,但實際上炎帝又是存在的,因為他是羌。羌,洗戎牧羊人也,是羊人,後演變成姜。

黃帝登場方式獨特,他不姓黃

前面說到炎帝不是生在姜水而姓姜,是遊牧民族羌演變而來的,那麼,黃帝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閃亮登場。《左傳》和《國語》都以炎黃並稱,然而一個日薄西山,另一個蒸蒸日上,因為黃帝太聰明瞭,不僅發明了軒轅車增強了戰鬥力,還喜歡研究中草藥,後人根據他的實踐經驗在戰國至秦漢時期出了一部《黃帝內經》,這麼聰明的人,出場的方式也很閃亮。

《韓非子·十過》:左右兩邊六條蛟龍,大象當護衛,畢方擔任副駕駛,蚩尤擔任清道夫,鳳凰在天空護航,真是龍鳳呈祥的宏大場面。但是,黃帝不姓黃,它是皇帝的意思,皇在詩經中是感嘆詞、語氣詞,帝指的是締造者,不是說坐在紫荊城裡的皇帝。黃帝的身份也說不清,因為黃帝姓姬。

為什麼說黃帝能發展壯大打敗炎帝?前面說了一條黃帝很聰明,他發明了軒轅,也就是馬車,那麼,他就有了姓氏——軒轅,有了姓氏他就能統一部落,那就是信仰的力量。有了車,有了人,當然能打敗姜。

五帝一脈相承,但是他們不是親戚

“一脈”並不是我們所說的血脈,而是同屬於黃帝部落這一脈。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他們根本就沒有血緣關係,也不是親戚,更談不上祖孫,他們都是選舉、舉薦產生的就是所說的禪讓制,等到夏啟的時候這個制度才終止。

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有了制度,有了機關,有了監獄和軍隊,於是中國歷史掀起了嶄新的一頁。

夏商周粉墨登場,“天子”產於周

夏朝是樸質的,商朝是絢爛多彩的,但是繼承黃帝精髓的卻是周,周即為姬姓。周重視史官,很有文人氣質,對人也很彬彬有禮,因此他們為中華文明立了祖宗之法,天授王權、以人為本、禮樂相合,如此周天子便誕生了。

總之,《史記》為什麼把帝王將相編於黃帝家譜中,主要原因是史料太少 ,唐司馬貞想彌補《史記》沒有三皇的缺憾,寫一了一篇《補史記·三皇本紀》,但也“三皇以還,載籍罕備”。司馬遷為了寫好黃帝,做了大量的採訪工作,結合民間傳說與歷史記載,深入思考加工整理,“擇其言尤雅者”,才為史記做了開篇,且黃帝為正統,以及當時的大漢帝國威勢,不可能把帝王將相編於其他家譜中。


左小炏


司馬遷智力低下,他無法理解他的老師董仲舒傳授的道家文化,所以,他在《史記》中對董仲舒的評價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司馬遷不懂董仲舒傳授的深奧抽象無比的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司馬遷是儒家文化精英的代表,因此,他的《史記》閹割了中華文化的根和魂,他編造的峰火戲諸侯和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兩大謊言已經被現代考古界揭穿。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因為司馬遷尊儒,儒家尊孔,孔子尊周,大一統思想產生於周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這裡已經看不到族別,大家都是周天子的臣民。

夏商時代是部落國家,弱者服從強者。為了保持血統,實行內婚制。沒有思想上、血緣上部落間融合,也沒有民族融合的平臺。

而這些都產生於周代。

周滅商,面對的是一個地域廣闊、民族(部落)眾多的國家。如何統治這個國家,周人創立了分封制,就是把周人子孫、功臣、姻親等分封到全國各地封土建邦。又把封國範圍內的部落民族,分給封國統治,周人實行族外婚,這就為各民族從血緣上融合創造了平臺。這還不夠,周人又創建了禮樂和宗法等制度,這又為思想統一、文化統一創造了條件。

這就是周與夏商不同的地方,是周人高明的地方,儘管是為了周人政權統治。

這還不夠,周人又把大家納入到一個祖宗名下,無論你是哪個部落哪個民族,其實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天下都是一家,夏商周鼎革,只是在自己家裡另選了個領導。所以周人就把自己的祖先炎黃作為共祖,再把東夷部落的祖先納入進炎黃體系,這就是後來我們看到的三皇五帝。這個過程經過儒家孔孟,直到秦漢時代才最終確定。

司馬遷尊儒,所以他把這個體系寫進了《史記》。這也是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的原因。


至樂無如讀書


在司馬遷的史記當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先秦帝王世系,貴族世系幾乎都出自黃帝后裔。於是有很多人都在懷疑,這可能是司馬遷故意捏造的。其實,這個秦末時候在陳勝發出靈魂拷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前,應該是沒有人懷疑貴族血統的。

那麼,所有貴族來自於黃帝,也不太作假。商周時代因為誰的後裔封在某處很常見。這個後裔怎麼確定,要麼就是宗廟記載,要麼就是口頭記載。這種情況下,他們都來自黃帝世系是完全有可能的。

歪史認為,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漢以及以前的史家是還是有自己的風骨的,作為太史的工作,不畏權勢,秉筆直書是太史的工作職責。而也極少有人去幹涉太史的工作,除了謀朝篡位,權臣弒君的情況下,方才有可能威逼史家曲筆。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齊崔杼弒其君莊公﹐"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在司馬遷作史記的時候,有麼有類似的事情?當然沒有,他所記載的這一些人早就作古,他們後裔也以及成了布衣卿士。沒有多少特權。漢武帝會干預嘛?他在工作之外做什麼並沒有受到鉗制。幾百年前的人血統來自哪裡,不會影響到漢祚,自然沒有必要干涉,何況他的著作當時是私自做的,朝廷未必知道。

《史記·五帝本紀》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這個司馬遷五帝本紀的序言,他表明是他東西南北走遍,然後到處採集,最後彙總成冊,他的描述是來自民間收藏或者民間的口頭傳說,或許可以這樣想,他當時得到的資料就是這一些人都屬於黃帝氏族以及他的後裔。

在沒有DNA鑑定之前,既缺乏必要的資料記載又沒有考古的可靠資料,只能依據傳說和有限的文字資料。他獲取的資料源頭並不多,非常有限,於是得到什麼就記載什麼。

而黃帝作為上古有德帝王,民間少不了將他美化,恨不得處處有黃帝,如同後世的老百姓期盼包青天一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託言黃帝子孫來給自己充門面。久而久之,一時的謊言成了信史,傳來傳去到司馬遷跟前於是大多數人都成了黃帝世系一員。僅此而已。


歪史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司馬遷編寫《史記》的目的就是記錄歷史而已。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俗人壹枚小張


原因

一、先父遺志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為繼承孔子撰寫《春秋》的精神,司馬遷其父更是如此。元豐元年,漢武帝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這一盛典,終生報憾而死。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 欲將先父遺憾彌補。先父未能盡錄帝皇事蹟,司馬遷秉承先父遺志。

  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肩負史家職責  

 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司馬遷身為太史公,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  

 在《報任安書》中也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將上代帝王將相寫入史記,便是將歷史記錄下來,便是盡史學家的。


巨人下的歷史阿三


《史記》的最大優點還是打破了帝王將相對歷史的壟斷,帶有濃重的人民性。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其為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立世家,就對正統觀念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史記》把《左傳》開啟的人民性史學傳統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史記》一出世就被稱之為離經叛道的“謗書”,在整個漢代都受到壓制。《史記》最大的缺陷則是缺乏以階級為基礎的科學分析,導致其對於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論述存在偏見。其對歷代統治者的批判並沒有建立在階級分析的科學基礎上。



菌茵JY


司馬遷是史官,他的史記也是在當時公開的,不是他個人私下裡隨便撰寫,然後私藏不經當時人檢驗的,因此,他撰寫的,肯定不會違背當時的主流觀點,或者說當時的主流資料,也就是說,歷史就是歷史,司馬遷只是記敘者,司馬遷不是創造者,所以怎麼會存在“編”的問題呢??提這個問題的人和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你們的出發點是不是就錯了呢?


趙冰田


司馬遷至前詩經記載商人的祖先玄鳥周人的祖先踩腳印都不知道其父是誰,而司馬遷給他們找了一個祖先就是黃帝。夏商周的祖先就是黃帝,第一次出現在司馬遷著的《史記》裡。司馬遷對於黃帝的歷史,也不是從先秦史書得知,而是他去從中國各地訪問當地人,才寫的史記,說明對於黃帝的記載可信度非常不高。

在漢代,司馬遷父子綜合戰國以來對“黃帝”的各種描述,出於“伍德始終說”的現實政治需要,才將其當作帝王譜系的第一位,寫入了《史記》還以“黃帝”為始祖,構築了一套“完整”的帝王將相血脈傳承體系,不但堯、舜、禹是黃帝的後人,連被視為“戎狄”的秦、有“蠻夷”之稱的楚,與西漢連年交戰的匈奴,都不例外。略言之,《史記》中所有的帝王及部族,都是“黃帝”的血脈。這種刻意給所有部族提供一個共祖的做法,顯然是為了滿足大一統王朝“維穩”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