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红楼梦》的三次元宵节与高考

今天,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蓦然回首,《红楼梦》的三次元宵节与高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读到末幅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蓦然回首,《红楼梦》的三次元宵节与高考

如果说辛弃疾的《青玉案》是描写元宵佳节的诗词巅峰,那么《红楼梦》则是对元宵盛景极尽描写的古典文学的典范。

始于元宵、盛于元宵、亦缘消于元宵的《红楼梦》,蕴含着人情世故和历史文化,称其为中国文化百科全书并不为过。

《红楼梦》涉及到元宵节的情节主要有三处,即英莲被拐、元妃省亲、元宵夜宴。曹雪芹利用这三种不同视角来凸显这一节日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采用了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外而内的叙事手法,将南北、满汉的民俗文化杂糅一体,以贾府、甄家为背景,既着重描写了豪门贵族是如何度过元宵节的,也没有忽略乡绅阶层或平民阶层是如何度过元宵节的,而两种对比又繁简相宜,互为映衬,充分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民风民俗,对我们了解清朝的民风民俗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蓦然回首,《红楼梦》的三次元宵节与高考

《红楼梦》第一回中英莲被拐之时正是元宵佳节。本是喜庆团圆之日,曹雪芹却突出了这一悲剧性事件,是书里喜中见悲的代表性写法之一。

这种描写对小说情节的推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处对元宵节的描写虽然仅仅用“社火、花灯”两种民俗一笔带过,却为后文的详写留下了无限发挥空间。

而这两种民俗的描写,是当时社会中乡绅阶层和平民阶层如何度过元宵节最简短最直接的描写,也是曹雪芹带领读者第一次感受《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蓦然回首,《红楼梦》的三次元宵节与高考

元妃省亲

《红楼梦》中第二次描写元宵节是在第十七、十八回中元妃省亲之时。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贾政的大女儿元春回家省亲。元春蒙赐天恩,满身富贵回到荣国府,她踏进大门,家的温暖让她哽咽,手拭泪的瞬间发出了皇宫原是“不得见人的去处”的感慨。刚松开了拉着贾母和王夫人的手朝凤辇走去,回眸的那瞬间表情,不正是一幅形象的速写作品吗?(见上图)

曹雪芹将元妃省亲这热闹非凡的时刻融入到的节日里,对元宵节的描写被对皇家威仪的描写掩映其中,似雾里看花,镜中望月,有种过节非节兮的感觉。

曹雪芹将两者有效的合二为一,断断续续却又千丝万缕。

“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这诸多笔墨描写,把贾府“玻璃世界,珠宝乾坤”的情景写的如诗如画一般,元宵佳节的景致中显现的是皇家威仪的盛大,元妃省亲的恢弘中又时时不忘元宵佳节的气氛。

这次描写元宵节的情节中,曹雪芹虽然已写元妃省亲为主调,但也巧妙的融入了几种独特的元宵节民俗,如“拜佛”、“回娘家”、“猜灯谜”等。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所以,历来文学作品中写到元宵节必然有灯有月,灯月相映才是表现元宵佳节的最佳写作手法,

曹雪芹却反其道而行之,此章节的元宵节与众不同,“是元宵之夕。不写灯月,而灯光月色满纸矣”,是为自难自法的不写之写,这种欲说还休,欲掩又藏的写作手法,令读者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对贾府如何度过元宵佳节产生了无限好奇。

曹雪芹此处的欲擒故纵之法,既是为了突出以写省亲为主、写元宵为辅的独特对比写法,也是为后文细写“岁首祭宗祀,元宵开夜宴”留下无尽悬念和诸多伏笔。

蓦然回首,《红楼梦》的三次元宵节与高考

《红楼梦》中第三次是在五十三回、五十四回,这是描写元宵节的重头戏。曹雪芹在此时开启了全聚焦模式,把贾府众人在元宵之夜如何摆家宴、行酒令,如何看戏赏钱、听书弹曲、莲花落、放烟火,晚辈如何敬酒等描写的精细入微,元宵节之喜庆,之热闹,之喧哗,也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曹雪芹在描写贾府元宵夜宴中,巧妙穿插了各种欢庆方式,其中“吃元宵”、“放烟火”都是元宵节独特的民俗活动,“行酒令”、“说书”、“弹曲”、“莲花落”等虽不是元宵节必需的民俗活动,但也是当时贵族节庆期间所常备的庆贺方式。这些活动的描写不仅为再现了当时贵族欢度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也对贾府盛极一时的繁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渲染作用。

《红楼梦》所写元宵,与历代数不清的文学作品中所写元宵,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即别的文学作品中,写到元宵,不外是灯市、鳌山、天街、明月等等,都是街上的热闹,出游看灯的热闹。而《红楼梦》却别树一帜,不写天街灯市的火树银花、摩肩接毂;撰写荣国府中元宵夜宴,花团锦绣,欢歌笑语。

这些都说明,曹雪芹对元宵节的描写,突破了历代文人借元宵节抒发情怀的局限性,把叙述的重点从灯市集会的广阔空间,挪至公府侯门的府中内院,从“人约黄昏后”的普通百姓人家的元宵节,转至“勋业昭日月”的贵族豪门子弟的元宵节,是其乐融融到奢华艳丽的转笔,也把贵族之“闹元宵”与民间之“闹元宵”的不同抒写无遗。

蓦然回首,《红楼梦》的三次元宵节与高考

雅结海棠社

曹雪芹采用的先抑后扬、先略后详的写作手法,对元宵节进行了三次迥然不同的描写,既是亲情离散与元宵团圆的悲喜对比,也是元妃省亲与元宵夜宴的明暗对比,更是民间剪影与贵族狂欢的奢简对比,三种对比各有侧重,却精彩迭出。

这种写法超越了历代文人对元宵节的理解和掌控,是书中节日描写的一大亮点,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窥探红楼文化的神奇之门。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在全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曹雪芹巧妙地结合人物描写节日氛围,又借节日氛围刻画人物形象,不仅展现了当时时代的各种风尚,还充分渲染了小说中的环境氛围,促进了小说情节的承接、转化、深入。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明代王磐的这首《古蟾宫·元宵》是对《红楼梦》中的元宵节最好的概括,在这富丽堂皇的侯门公府轰轰烈烈上演的,正是这“盛极必衰”周而复始、轮回不休、亘古不变的定律。

蓦然回首,《红楼梦》的三次元宵节与高考

从2017年到2019年连续三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都考了有关《红楼梦》的考题。而江苏省的高考语文卷,从2008年到2019年连续12年,都考了与《红楼梦》相关的知识。颇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势。

据此推测,2020年高考,《红楼梦》是绕不开的考题,《红楼梦》必将是高考的必考作品。

今天,我们一起分析了《红楼梦》中的三次元宵场景的寓意,希望能够给孩子们开拓视野。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