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紅:“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總體影響未必會超“非典”

梁紅:“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總體影響未必會超“非典”| 宏觀經濟

文/中金公司研究部負責人、首席經濟學家梁紅

截至2月4日24時,中國內地已確診243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疑似病例總數也上升至23260例。雖然目前事態仍在快速演變階段、疫情的持續時間和影響範圍等尚存諸多不確定性,但縱觀現代史中歷次類似疫情的經驗,我們不難總結出以下兩個共同特徵,一是疫情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是暫時性的;二是政府往往會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以緩解其對經濟增長及企業部門的衝擊。

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此次“新冠”疫情在2月中旬左右進入“緩和期”,即日度新增病例開始下降,在2月底/3月初進入“平臺期”,即新增確診人數降至“零星”水平。我們這一判斷主要參照2003年實施嚴格的隔離措施後、SARS疫情的演變。然而,如果出現病毒變異或“二次爆發”一類的尾部風險,則疫情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可能更大、且更持久。

梁红:“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总体影响未必会超“非典”| 宏观经济

但不可否認的是,嚴格的隔離措施,雖然從遏制疫情擴散的角度必不可少,但也會在短期對增長帶來更明顯的衝擊,經營或財務槓桿較高的企業、線下服務業、及融資渠道有限的中小企業等將面臨較大現金流壓力。

本次疫情將如何演變?

回顧2003年SARS疫情的演變,在嚴格的隔離措施實施後,新增確診病例數量有望在2周內開始減少、再經過2-3周後可能降至“零星”水平。誠然,傳染病研究並非我們的專業,且目前疫情發展還處於較早期階段,但為了儘早對經濟走勢做出一些大體判斷,我們嘗試對本次“新冠”疫情的演變進程做一些常識性的評估。我們評估的主要依據是2003年SARS疫情在採取嚴格隔離措施後的演變路徑。

參照2003年SARS疫情的演變進程,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此次“新冠”疫情在2月中旬左右進入“緩和期”(即日度新增病例開始下降),在2月底/3月初進入“平臺期”(即新增確診人數降至“零星”水平)。為防止“新冠”疫情傳播,武漢於2020年1月24日關閉離城通道,標誌著大範圍的嚴格隔離措施開始實施。隨後,武漢周邊城市也採取了類似措施,全國範圍的防控措施明顯升級,其中包括春節假期延長,學校延遲開學,各種娛樂場所等公共設施暫時關閉等等。與“非典”的防控措施升級後一致,我們已經觀察到“三階導數下降”,即新增確診病例的增速已經於1月28日開始放緩,表明疫情可能已經進入“初步控制期”。

如果本次疫情接下來的發展與SARS的軌跡大體一致,那麼在防控得當的前提下我們認為有望在2月中旬左右迎來“緩和期”、即日度新增確診病例的絕對數開始下降。最早在大力隔離措施生效後的1個月,疫情有望步入“平臺期”,即得到控制的前奏。參照非典時期的經驗,平臺期開始1個月後,出行相關限制可能逐漸解除、商業活動開始復甦。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未必超“非典”

儘管每次疫情傳播都有不同的演變路徑,但縱觀現代史中歷次類似疫情的經驗,我們不難總結出以下兩個共同特徵:

第一,疫情對經濟活動可能產生明顯的影響,但這些影響總是暫時性的。在近期的報告中,我們回顧了2003年非典對經濟的影響——彼時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2003年2季度 。回顧現代醫學史,傳染病疫情對當地經濟的影響通常只持續1-2個季度 。

第二,期間政府往往會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以緩解其對經濟增長、居民收入及企業現金流的衝擊。

我們認為,在疫情大範圍傳播期間,政府應採取措施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穩定增長預期,以防止企業部門由於總需求暫時而急劇的收縮而陷入“流動性危機”。

雖然目前做出確定性的判斷為時尚早,但在基準情形下,“新冠”疫情對經濟整體影響的未必一定超過“非典”。

在疫情發展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經濟觀察人士和市場參與者傾向於對“新冠”疫情演進及其對經濟影響的評估往往偏悲觀。但是,如果往前看,疫情的發展與我們的基準情形大體一致,那麼說“新冠”疫情對經濟整體影響高於“非典”就可能言之過早,原因如下:

首先,此次疫情影響的持續時間可能較短。正如我們在前一節中所分析的,與非典相比,此次嚴格隔離防禦措施“新冠”採取的時間更早且範圍更大,因此“新冠”疫情從爆發到進入“緩和期”的時間可能比“非典”更短(從第一例非典感染確診到嚴格隔離措施生效持續了5個月的時間 )。此外,抗擊非典帶來了寶貴的經驗經驗,促使本次抗擊疫情采取隔離、檢疫和預防等一系列措施更加果斷、有力,因此,對疫情的防控也有望更有效。

其次,本次大規模隔離防控措施的影響集中在1-2月,而SARS對經濟影響最大的時期是4-5月。由此,本次疫情影響的“時段”在年度總產出的佔比較小、尤其對投資、貿易和工業生產等指標而言。雖然“新冠”疫情的爆發於春運前期,導致疫情防控難度加大,但在我們的基準假設下、即2月底前疫情得到有效遏制,疫情控制期落在這一時段也並非全無益處——1-2月總產出在全年中比例最小,即一部分“隔離期”落在了本身經濟活動就大幅減少的時期。2003年4-5月,非典對經濟活動影響最大,而這一時段也正是投資和工業生產的“旺季”。1-2月比4-5月在年產出中所佔的份額較小。

稍微拉長看,非典對實際GDP和名義GDP增長的影響集中在2003年2季度,而3季度增長就已經明顯回升。根據我們的基準情形,本輪疫情對今年GDP的衝擊可能集中在1季度。對比1季度與2季度、1-2月與4-5月在總需求和各分項指標中佔全年的比重——1季度GDP約佔全年總量的22%,而2季度GDP約佔25%。此外,由於春節長假的原因,1-2月在全年總產出中所佔的份額更小。

再次,目前為止,此次疫情的影響區域集中在湖北省,而“非典”時期則呈“多點爆發”的局面、當時疫情直到擴散至多個省份及其他國家後才受到重視。SARS時期,中國內地有10個省市被世衛組織定義為“疫區”、其中不乏經貿重鎮——這些地區合併佔當時全國GDP4成以上、貿易佔比接近6成。而此次湖北省佔所有“新冠”確診病例約60%,同時也是隔離措施最為嚴格的省份。然而,湖北省僅佔全國GDP的4.3%、出口佔比小於2%。如果“新冠”疫情在湖北以外的省市能按照當前的趨勢得到較有效的控制,則全國大部分地區可能比SARS時期更早、更快地恢復經濟活力。

最後,貨幣與財政政策均有加大逆週期調節政策的空間,尤其考慮到此次疫情爆發於年初(且在兩會各項指標確定之前)。SARS時期的政策反應表明,逆週期調節政策在疫情期間明顯加碼、尤其是貨幣政策。由此,雖然需求暫時受抑制,但貨幣信貸增長仍然加速。SARS時期寬鬆的政策環境導致SARS疫情結束後經濟活動快速恢復。央行等部門2月1日聯合發佈通知,表示將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採取降低貸款成本、增加信用貸款、延長貸款期限等方式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提供支持。我們認為,鑑於大部分政府工作目標和方案尚未正式宣佈,包括信貸額度、增長目標、財政赤字規模等。由此看,技術層面,逆週期調節的空間也更大。

逆週期調節的政策選擇、及中長期影響

雖然無需過度悲觀,但考慮到此次針對疫情實施了更為嚴格的隔離防疫措施,短期經濟增長難免受到明顯的衝擊。如上文所述,雖然持續時間有望更短,但對短期各項同比指標的衝擊可能高於“非典”時期。這次疫情對國內和海外總需求在短期都可能有明顯的抑制效果,總產出與價格水平均會承壓。

鑑於增長短期難免受到較明顯的衝擊,及時有力的政策應對尤為重要。逆週期調節政策有望有效穩定增長和通脹預期、防止企業部門現金流過度收緊、並“託底”就業。由於需求增長所受衝擊可能“短而深”,政府應當給予及時的政策支持,幫助企業及居民部門渡過難關。

具體而言,首先貨幣政策可以通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加大流動性投放力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等方式有效放鬆金融條件,尤其針對受疫情影響的地區/行業。2月1日,金融監管部門聯合發佈通知,表示將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採取降低貸款成本、增加信用貸款、延長貸款期限等方式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提供支持。如SARS期間一樣,貨幣政策將有所放鬆,以穩定增長通脹預期、緩解企業部門現金流壓力。

其次,財政政策可以調降和推遲企業部門的稅費上繳、併發放定點“紓困基金”。由於名義增長短期承壓,財政收入增長也可能將暫時下滑、廣義財政赤字率所謂自然“穩定器”將有所擴張。更近一步,降低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的稅費負擔,對穩定投資和就業增長將大有裨益。此外,應當對受疫情影響區域提供定向財政支持(類“紓困基金”),以助力疫情防治以及之後的經濟重建。

另外,行業政策也可以更為靈活,以穩定投資和就業增長。一方面,政策可以考慮對此前較嚴格管控的邊際放鬆,如地產開發和一些服務業等。同時,對製造業投資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可能適當加碼,尤其是促進產業升級和國產化等方面的政策。

短期的衝擊及應對之外,此次“新冠”疫情的經歷也有助於中國在中長期繼續完善其自身疾病防控及醫療體系的運作。值得大力肯定的是,此次疫情爆發後政策應對果斷而有效。但本次疫情也凸顯了一些中國醫療體系仍待完善之處,其中也包括醫護人員及相關用品的長期短缺的問題等。

梁红:“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总体影响未必会超“非典”| 宏观经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