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有的父母總把孩子“拴”在身邊?

被遺忘角落


從深層看:父母就是想繼續愛孩子,讓孩子在家附近,能看得見摸得著地體驗一體感,年輕人沒有這種感覺,就是尋根尋源頭,而父母就是我們的源頭,就是我們的根的代表。

父母這種觀念基礎是出於愛,表現出來是控制。本質是鏈接,和孩子內心的鏈接,父母認為在身邊就是鏈接,這是形式上的,真正的鏈接是內心的在一起,內心的一體感,內心的共鳴共振。超越時空,超越自我以為,愛是無形無相的,如同空氣隨處可感,無論在哪裡都不會真正分離。


家庭教育心法


回答了:怎麼看有的父母把孩子栓在身邊

1 我是一個一歲零十個月寶寶的媽媽,從孩子出生後就一直是我帶著。

很苦,很累,有時候回想過去,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因為帶孩子的同時還要忙工作,我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只要是孩子睡覺了我就趕緊忙我自己的事。

2 我也會跟先生開玩笑,要不把孩子送回老家給奶奶帶吧。可說歸說,真要是送回去,我和他爸都捨不得。一家三口應該是在一起的,可若是分開了,孩子會不會想爸爸呢。幾番掙扎,還是決定自己累一點,再苦再累都得把孩子留在我們倆身邊。

3 孩子不能沒爸爸,哪怕晚上回來能抱抱他都是好的;孩子更不能沒有媽媽,媽媽是他的依靠,是他在睡夢中哭著醒來都會喊的,前段時間我又跟先生開玩笑,“不然把孩子給送回家吧”。先生又笑話我,你捨得?還是不捨得。可能就是為了每天晚上他爸一敲門,興高采烈地叫著爸爸。

4 那一瞬間,先生抱著孩子又抱我,會讓我覺得自己再辛苦再累都值得。我們是一家三口,是不能分開的一家三口。

有朋友曾問我,你後悔自己帶孩子嗎?

說真的,我不後悔。是很累,但是孩子成長的每個瞬間我都有參與,孩子一點一滴的變化我也有參與,記錄他成長的每一個瞬間。為了自己的孩子,盡到應盡的責任,給他應有的疼愛,再苦再累都值得。

沒有哪個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但凡是有辦法都會想著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再苦再難都要把孩子留在身邊,這是多少為人父母的心聲?







創業小哥816


希望看到這個問題的父母永遠不要再把孩子強行留在身邊了,都是“悲劇”。

說一說我身邊的例子:堂弟大學時處了一個女友,兩個人感情非常好,大學畢業以後兩個人商定去女方所在的城市打拼。

但是,叔叔、嬸嬸堅決不同意,因為他們只有這一個兒子,他們希望孩子回老家在他們身邊,跟他們一樣做一個公務員,一輩子穩定、衣食無憂。

可是,弟弟不想回去,嬸嬸幾次三番給弟女友打電話,最後生生地拆散了。

堂弟回到了老家,但每天都不開心。他聽了父母的話,考上了公務員,但是他說他是在為父母活,不是為自己。

人這一生,活的其實就是生存感,自己主導的人生才有生存感,被別人安排的人生就像是古代的傀儡皇帝,看起來很美好,實際上苦不苦只有自己知道。

那些不顧子女感受,安排子女生活的父母,希望你們高抬貴手,讓孩子為自己活一次吧。



沐洋傾訴小屋


我媽就是,從小到大,放假不讓我們出門,結婚後三天兩頭找各種理由讓我們回,沒辦法請假回來了她又各種挑剔,數落電廢了氣廢了這好貴那好貴,回去也沒白吃過,比在家還奢侈,缺啥就給她們買,我知道她們退休金不低,也有不少積蓄,可是有啥辦法了,回來我一般不帶娃,因為不想讓娃感受到我原生家庭沒完沒了的負面情緒,每次回去就只當還債,談不上感情!


月yeye


把孩子“栓”在身邊的父母,看起來是深愛孩子,想保護孩子,其實,是父母自己離不開孩子。


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是相互的,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慢慢有了自主意識,要獨立,完成分離。


而親子依戀的目的,就是為了分離,健康的親子關係,能讓孩子獲得足夠安全感,獨自探索世界,順利完成獨立和分離。



但有的父母,卻希望一直與孩子保持親密。他們害怕孩子離開,他們生活的重心都在孩子身上,他們想盡辦法控制孩子,把孩子“栓”在身邊。


這樣做的害處,是孩子無法真正獨立,即使長大,也可能不成熟,成為“媽寶男”、“乖乖女”,孩子在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中容易出問題,也影響事業發展。


所以家長請“放下孩子”,讓孩子自由長大,自己做決定。做父母的,多關注自身,關注自己的工作、愛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兒孫自有兒孫福”,當孩子長大了,就不要再把他們“栓”在身邊,那樣做有百害而無一利。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也歡迎你轉給自己關心的朋友看。


歡迎關注“一點心理學”,讓生活輕鬆一點。

一點心理學


父母總是把孩子拴在身邊。這不僅是很多父母的想法,他們也會付諸於行動,想盡辦法把孩子永遠在自己的掌控當中。

這是很多父母對待自己子女的一個常態,原因就是現實當中,很多父母生孩子發揮了我國老祖宗的光榮傳統“養兒防老”這種想法實際上在很多人眼裡無可厚非,但是從另一個人文的角度來說,那叫道德綁架,所謂的道德綁架就是沒有道德,“養兒防老”的思想,和父愛和母愛的偉大沒有太多的關係,因為那是一種交換,可以交換的東西就叫商品,所以有這種思想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不是愛情的結晶,那叫貨物,我相信世界沒有一個人願意讓自己買來貨遠走高飛,不見蹤影的。

而作為很多孩子而言,他們發現和父母相處當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嚴重的分歧。保持一定的距離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和自己產生距離,這是很多家庭都有的矛盾,就是我們常說的,溝通有問題,我們往往把這種行稱為代溝。說白了就是無法溝通。而這種結果往往由父母造成。很多孩子會發現與父母溝通,道理是屬於胡言亂語,至少父母們會這麼認為。

其實作為父母,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瞭解自己,瞭解孩子,而不是永遠的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如果你認為說我生了孩子,養育了孩子你就可以為所欲為,那就大錯特錯,要知道生孩子是沒有人可以逼你生的。由你自己選擇願意不願意。生了就要有負責的心態,那是一份責任。


血鎖六界


為什麼會有父母想把孩子拴在身邊?

  1. 父母肯定是非常的愛孩子,所以想把孩子留在身邊,加上可能思想比較傳統,認為孩子是要給自己養老的,所以要留在身邊照顧自己。
  2. 現在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充滿機會的同時也充滿許多陷阱,許多父母在心裡始終認為自己的孩子還小,怕出去上當受騙,所以寧願把孩子留在身邊。
  3. 父母等老一輩人的理念與年輕人不符,認為在家鄉找個體制內工作是最好的選擇。而且許多父母半輩子積累的人脈和資源都在家鄉,所以認為你留在家鄉會生活的更容易。

可以試著和父母進行溝通

我們可以試著和父母溝通,告訴父母我們的想法。

  • 比如可以說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想出去闖一闖。
  • 告訴父母現在的世界更新迭代很快,想要不被淘汰就必須去接受新鮮的事物等等。

如果要說理由的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出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讓父母放心,讓父母相信你自己一個人沒有問題,甚至可以過得更好。

所以儘快經濟獨立,鍛鍊自己的能力才更關鍵。畢竟父母和孩子誰也不能陪伴誰完整的一生。

暢銷作家安娜·昆德蘭說過:

“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培養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走。”

愛不是控制,也不是把所愛之人當做自己的私人物品。愛需要尊重和溝通,也需要理解和包容。


平成奶爸


【轉載】最近在我個案裡,有一對爸爸媽媽火急火燎地跑來找我說:“不得了了,我的孩子現在的狀況太糟糕了。”

因為我記得在上一次的諮詢指導裡面,我建議爸爸媽媽要對一個已經是八年級的初二學生,學會恰當地放手。我建議他們要把跟孩子有關的很多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去承擔和自己去管理。比如說,允許孩子放學回來,按照他自己的安排和節奏,去處理他的作業,或者是去管理好他的手機。

爸爸媽媽剛開始都是將信將疑,覺得這樣能行嗎?我都管了他那麼多年了,還沒有把他管好,現在要讓這個孩子自己學會去管理自己?

雖然說對一個初中生,已經發育很高大的孩子來講,爸爸媽媽發自內心的希望這個孩子,人長大了自己就什麼都會了,當然渴望他能夠學會自我管理。可是他又永遠都不忍心或者是不捨得,更多的可能是不敢對孩子選擇放手,不願意相信孩子自己是能夠做得到的。

後來在我的鼓動和慫恿之下,爸爸媽媽真的按照我的要求就做到了。差不多兩個禮拜的時間,完全尊重我的指導要求,對孩子不他控、不管控、不幫忙。就在旁邊做好他的後勤保障部長,做好他的觀察員,把相關的信息傳遞給我。

這次我看到爸爸媽媽如此緊張焦慮不堪地來向我分享說:“這段時間一踏糊塗。放學回來玩手機壓根就控制不住,每天晚上作業都拖得很晚,甚至有時候晚上作業做還做不完。來不及十一二點鐘都沒辦法做完,那就可能要到第二天早上匆匆忙忙起床,很潦草很敷衍的把作業完成一下,就到學校去了。”

當爸爸媽媽看到孩子身上這一系列的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們就變得越來越恐慌,就會有種本能的衝動,想要把自主權又抓回來。我怎麼可以允許你無休無止地玩手機?我怎麼可以允許你把作業馬馬虎虎地做成這樣?我要想辦法怎樣怎樣……

他們在這兩個禮拜裡面備受煎熬,無數次地想辦法遏制住或者控制住了,這種自己曾經有的這種慣性的衝動。基於對我專業的信任,他們無數次地控制自己的這種衝動,而允許孩子繼續在這樣的狀態裡面待著。

其實當他們把這樣的一些現象傳遞給我的時候,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之中。

試想一下,一個從小到大讀書讀了八年的孩子,從來就沒有自己管理過作業,也從來沒有自己主動地管理過遊戲對他的誘惑,他完全對管理和時間是怎樣一個概念都不知道,怎麼可能做得到,在短短的兩個星期裡,就把自己的時間管理、作業管理、遊戲管理做得很好呢?這是不符合邏輯的。

我經歷過無數幫助孩子時間管理的案例。管好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少則3~6個月,多則12個月。才幾個星期,孩子怎麼可能管理好自己呢?

所以孩子呈現在的狀態,是非常正常的一個反應。或者在我指導他們的階段裡,在這一個階段是非常正常的反應。所以我沒有覺得特別的驚訝,反而是要讓父母通過放手的這個過程,讓他們親眼看到,見證了曾經對孩子那麼多的他控和幫助,導致一個到了初中八年級,都還沒有能力把自己管理好的孩子,出現的狀態該有多麼的嚇人。

所以我很調侃地對爸爸媽媽說:“你們如果不放手,你永遠都不知道,在你孩子身上所呈現的真相,它究竟有多麼的扎心。扎的你心疼。”如果孩子真的就按照這個狀態發展下去,一發不可收拾,父母簡直都不敢想,這個孩子的教育未來會是怎樣

所以說,到了我們對孩子做教育的這個過程,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如果我不讓家長對孩子放手,他們永遠都不知道好心幫助孩子的過程裡,究竟扼殺了或者是控制了孩子自身多少的能量。

如果說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起,我們就能夠學會跟孩子之間,按照一定的規則和邊界,允許孩子能夠按照他的能力範圍去慢慢地探索,掌握自我管理的分寸和節奏,漫長的幾年學習過去後,怎麼可能到了八年級,他還沒有辦法把自己管理好?這是不可能的。

可是,我們從來沒有給過孩子這樣的機會。

很多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裡,變成了孩子身邊非常重要的一根柺杖,孩子一直杵著我們在走。如果有一天父母這根柺杖沒了,我們孩子就瘸了,我們孩子就不會走路了。那他未來怎樣走向高中,怎樣走向大學,又怎樣走向他的人生?

所以,無論您的孩子當下是小學生還是初中生或者高中生,我都通通建議各位家長要想辦法能夠get到教育裡,有個很重要的一個核心就在於,今天您所有對孩子做出的付出和努力,都是為了有一天當你的手放開的時候,孩子能夠從容自如地把自己照顧好,從容自如地走向他未來的人生之路,您很放心也安心。

如果是像今天這個諮詢裡的爸爸媽媽,您真的有一天能放手嗎?假設您不得不放手,我相信您也未必是放心或者是安心的。

所以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在家庭教育的陪伴裡,要學會很重要的基礎的一招,那就是嘗試對孩子放手。慢慢地放手,給予他一定的空間,給予他一定的信任,讓孩子在一個漫長的過程裡,慢慢地去調整和梳理自己管理自己的分寸和節奏。


阮玲利


如果孩子沒有成年,父母想把孩子拴身邊,多半出於愛的,擔心孩子應對不了外面的世界,在身邊可以多照著孩子。如果孩子成年獨立後,還想拴住孩子,多半是出於自私了,出於情感的依賴,更多的可能是想孩子留在身邊給自己養老,怕該回報的時候孩子跑了。世上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而存在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生,不該附著於任何人身上,大了就應該有自己的世界。[呲牙][呲牙]


why吳俞軒


不好,會培養出來媽寶男,嬌嬌女

父母要看孩子多大了,14歲以內的,父母要注意安全問題就行了。超過14歲,家長適當放手,給孩子更多自由空間。

但父母注意,自己遲早要離開孩子,想一下離開以後,你的孩子能不能適應這個社會競爭

孩子也要理解父母,父母“管”你是太愛你了,沒別的意思。理解了啥都好溝通。你可以說服父母,給他們一個不“栓”你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