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你认为人性是善是恶?

野狐习禅


其实并非是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而是他代表的这类思想家,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同理,也不是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而是他们这一派的哲学思想,认为人性是本恶。

那么人类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呐?

这其实是一个“终极哲学命题”,从春秋时代的古代圣人,到现代的“存在主义”哲学,其实都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其实“本善”和“本恶”本来就是很难区分的,同样的事情,你可以说他是“善良的”,也可以说他是“邪恶”的。

下面简单梳理一下“圣人”的思想理论,来看一下,在这个“终极哲学命题”上,都有那些不同的答案。

1、以“孔孟”两位为代表的“性善论”

儒家思想是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就算是现代,儒家思想依然是主流思想,对我们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典的“孔孟”思想肯定有不和时代的地方,但是“人之初,性本善”,基本上还是很符合现在这个时代的。

《论语·阳货》中,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并没有直接说出“人性本善”,可能是他也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吧。

但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而“仁爱”在绝大部分的情景下,就是“善良”。

上面孔子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就是人类的天性其实本来就是一样的,只不过后来的“习惯”“学习”“熏陶”“教化”等等,让我们的人类的天性变的差别很大。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人的本性都是“仁爱”的,如果“作恶”了,是后天才“改变”的,并非是人的本性。

而到了,孟子时代,他直接肯定了“人性本善论”。

在《孟子·告子章句上》中,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翻译过来就是,孟子说:“从人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是善良的,这就是人性本善的意思。

同样在《孟子·告子章句上》中,孟子还说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罢了。

上面说的很明白了,无论是“同情心”还是“羞耻心”,孟子都说,这不是外部环境改变的原因,都是我自己本身就有的,可以说直接肯定了“人性本善”。

当然,个人认为,孟子的这种思想,不如孔子,外部的教育教化肯定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性,不能把外部因素全部否定,不过在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退步”或者“回头浪”,是很正常的现象。

人类的文明本来就是在“进步”和“退步”中不断前进的,“退步”不代表落后,而是必要的“试错”。

2、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

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性人物,不过他出生日期比孔子要晚上200多年,算是孔子的“晚辈”了。

但是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

《荀子·性恶》中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意思是人的天性就是好利的。
他还说:“人之生也固小人。”意思是人天生就是小人,不是君子。

所以荀子认为,人一出生,就应该接受教育,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人,从某种层面来说,荀子的这种思想“并无不妥”之处,一个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人,的确会“犯罪率”高一点。

但是这种思想,终究有点不容易接受,似乎有点刻意宣传“人性阴暗”的意味,所以大家还是选择了比较温和的“人性本善论”。

不过还是那句话,荀子的这种思想,本身是没有太大毛病的。

3、以“王守仁”为代表的“无善无恶论”

王守仁或许大家不知道他是谁?但是要说起“王阳明”或者“阳明先生”或许很多人就知道了。

他也是一代儒学大家,从小就立志要当“圣人”,这个志向把他老爹气了一个半死,毕竟古往今来,能称为“圣人”的几乎只有孔子吧。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人也成为“圣人”,我这里只是说在传统意义上,尤其在封建社会,“孔子”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而王守仁是明朝的人,比孔子小了一千多年啊,居然敢和这位“神一般的存在”比肩,也怪不得他老爹要起的半死。

但是,他真的做到了,历史上,把王阳明与孔子并列“两圣”,而不是把孟子、荀子同孔子并列在一起,可见,王阳明的思想真的是登峰造极,足以比肩孔子了。

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王阳明提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意思是,绝对本体,也就是天道,天理,天性,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的。

王守仁觉得,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因为有些时候,你可以说它是善的,也可以说它是恶的,比如他曾经给自己的学生举过一个例子。

王阳明说道:“天地万物如同花草,哪里有什么善恶之分?你喜欢观花,就认为花是善,草是恶;你需要草的时候,又认为草是善的。这些善恶的看法,都是你心里的好恶派生出来的,所以是错误的。”(原文:“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我也可以举一个现代的例子,也是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说是有个“鸭子保护协会”,他们冲进鸭子屠宰场,阻止人家杀鸭子,一般来说,很多动物保护协会,也经常干类似的事情,传统意义上来说,这肯定是人的“善”的表现。

但是你让这些人把自己的住处拆了,让鸭子来居住,他们愿意吗?

大概率是不愿意的,从本质上来说,人类建造的房子,抢占了生存空间,本身就是牺牲了其他东西的生存空间,让它们无家可归,甚至只能去恶劣的环境里面生存,这是善吗?

还有这个鸭子保护协会的人,他们平时吃的食物,喝的饮料,敢说没有牺牲任何动物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王守仁这种“无善无恶论”,基本符合现在人们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很伟大的思想,怪不得人家可以当“圣人”,的确是对以前的儒家思想,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4、现在的哲学思想怎样看待“人性善恶”?

其实到王守仁这里,人性善恶基本上就讨论清楚了。

但是现在毕竟是2020年了,现在的时代和王守仁的时代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现在比较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基本上把现在的宇宙纳入到了哲学体系里面,同瀚海的宇宙相比,地球真的连尘埃都算不上,而且现代科学,能探究的范围十分有限,至今关于宇宙,也没研究出来了啥。

虽然没有研究出来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就是地球存在于宇宙中,本身没啥意义,何况咱们这些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

所以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活着本身其实并不具备意义,那么区分人性善恶更加没有意义。

不过这种思想有点太“广阔”和“深远”了,所以我还是感觉王守仁的“无善无恶论”,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聊到这里了,欢迎批评指正哦!


太行山下小小强


人之初生,本无善恶,是后天的影响教育让他们有了善恶。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就特别重要。首先安排好孩子的饮食,保证身体健康。其次,有规有矩,严格要求,体验生活,心理健康。配合学校,引导成长。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苟子认为

人性本恶。

我认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终究都是先贤们提出来的。都

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他们

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得出来的。至

今尚无定论,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性,我觉得分析他们论述都有道

理。我始终觉得人性之善、恶不

是绝对的。因为,人的本性既有

善的因素,又有恶的因素。

因为,三字经的开头就是:"人之

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的本善,是因后天所生存的环

境条件不同而让本性的善渐行渐远。

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天性缺点而为

之则是君子,君子再注重修养则把

持住本性的恶则为圣人。

所以,人性的善恶不应该一概而论。

有的人天性善良,一生不做恶事则

为善良,而有的人天性本恶,多做

恶事,虽经过教育,仍难改其恶劣的

本性,就难以成为善良之人。

所以,善、恶与遗传有关,与个性有

关,更与所处的生活环境影响有关!





申卜元


你的想法和我是一样。人之初性本善。这话简直就是屁话。有的人。一出生就不是什么好东西?长大了也是个害人精。我母亲好,说这么一句话。从小看大。三岁到老。说孩子出生到长到三岁。啥样就是啥样的。是个好孩子,是个坏孩子。是个聪明孩子是个笨的孩子。从小就能看出来。我不知道,众网友,信不信。反正我信。


吉祥如意建康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究竟是怎样的来龙去脉。

其实,孟子和荀子并非是简单地给人下了一个“性善”、“性恶”的结论。

孟子的“性善”论本意是说:“善”来自于内心,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虽然人先天有善性,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而荀子的“性恶”论的本意是说:“恶”来自于人的本能,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也就是说,人先天没有的善性,经过后天的学习也可以具备。

从这里我们很容易应该看出,所谓“性善”、“性恶”只是孟子和荀子在寻求一个论证目标过程中所寻找的不同的“论据”而已。虽然这两个论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反面,但是,孟子和荀子也已阐明他们是从各自不同的基础角度分析,看到的不同问题;且以此为依据,所要论述的目标方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如何教导人后世“向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人的论述目标并非是相对的而是相向的(关于这一点,其实后人多有片面理解之虞,且多有以讹传讹之嫌)。

就是说,孟子、荀子都在寻求人类“向善”的途径,但是在论证的开始,两人却站在了不同的出发点上了,孟子的出发点是“人之初由心念而性生善”、荀子的出发点是“人之初由本能而性生恶”。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认识到,无论荀子的“性恶”论还是孟子的“性善”论,都是唯心主义观点,都是因错误的假定而导致的错误的观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观点来说,人之初是“白纸一张”,既无“善念”也无“恶性”,所谓“善恶”都是后天受各方面影响形成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承认,人作为生物,有生物“求生存”的本能,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本能也是“因物质”所带来的“意识”,说到底,也是后天的“物质变化”所引起的“意识”产生。也就是说,人生下来还不具备“善”“恶”意识,“善”“恶”意识,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养”成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需要在批判的基础上从中看到和借鉴孟子、荀子论述中积极的成分。

那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其实是后天变恶论,荀子的性恶论其实是后天变善论。二者的积极因素就是,二者都强调了人后天的学习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论证人要向善的不同路径而已。孟子勉励人们,人心本善人可以为善,但一定要注意后天的养成,千万不要让善性丢掉了;荀子告诫人们,人性本恶但也可以向善,关键是用礼和理来节制欲望而不至于太放纵,也可以为善。一个主张道德修养要向内求索发明本心;一个主张加强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礼制约束。他们的社会理想都是一样的,都是劝人向善之说,都源于他们对拯救人性拯救社会的责任心。不过孟子主张靠自己的自我修行,荀子主张靠外界礼法的约束,一个软,一个硬,殊途而同归浑然而天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荀子的论述,对于我们加强德育教育,重视个体素质培养,涵养良好的社会整体素养,构建社会公德高尚的和谐社会;以及完善社会规范核心价值培育,提高法治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培育社会公德意识,构建法律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两个方面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示引,对于我们完善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唱响大中国


木子答题:我认为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是有一定哲理,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我也很赞同,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了解,俗话说:"不知者不为过“,我认为不为过就是一种善,善与恶,是随着客观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而产生变化。



木子5064112120410


性本空寂,没有善恶之分。


广法居士


我认为,善与恶本就为人性的两面。善恶都是人后天逐步教化、自省的结果。如果说善或恶都是人一出娘胎就具有的本性,难道这是遗传来的?这就成了变相的“血统论”观点。

人所能遗传的是生物物质和生物信息而非思想和道德。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需求。婴儿呱呱坠地起就会“贪婪地”吸吮母亲的乳汁,不用传授,不用教育,一切都那么原始、自然。饱食而求生这就是生物体的本性的驱使。这不能称之为恶,却是人性的起点。

饱食→对剩余食物或财物的占有→贪婪掠夺荒淫无度无恶不作,这就是“恶”的发展线条。而饱食之余接受善意教育,抑恶扬善,学会分享,助人为乐,甚至舍己为人,这又是“善”的发展路径。

为了填饱肚子,为了生命的存续,利己性、排他性本能必然显现无遗,以此才能适者生存,此为生存法则使然。这虽不能定义为“恶”,但如逐步地极端地膨胀,这就成了恶的源头。那些贪得无厌的腐败案件,那些溺子如杀子的典型案例,无不是其无限膨胀、极度放大的结果。

人除了具有生物性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性表现。善恶更多的是属于社会性、道德性的范畴。从这个角度看,人生初始犹如一张白纸,无所谓善恶。没听说过婴儿一出生就行善济民,或鸡鸣狗盗的。人的初始状态无论是善也好还是恶也好,不会有与生俱来的大善和大恶。

从个体看,人的善与恶是随教育、管束、环境而变化的。所谓仁义礼智信等等善意善行,都是后天外部的传授教育和内在的吸收和感悟而逐步积累养成的。而贪污腐败嫖赌毒杀人越货之类恶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亦内外因综合作用使然。白纸上作什么画,就看着的是什么色、下的是什么功了。

人群中善恶之分,大概率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大善与大恶者都为少数,中间地带的人群占大多数。

有人待人面善心慈,有人待人心狠手辣。有人表面善美,内里恶丑,是为人们的不耻的两面人。有人常以恶言恶语示人,然则,“刀子嘴豆腐心”,嘴硬心软,未必就是“恶人”。

明白了善与恶的后天性,我们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抑恶扬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为大善,做一个人性健康的人。


柳暗花明美文苑


人性向恶、天性如此


小小孑2


看看自己从小主要是谁带大的,看看环境让你的初心改变了多少,自己权衡一下就知道了,谁说的都对,关键是自己做对。[祈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