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複製子模型的提出者,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cois Jacob)是法國細菌遺傳學家,分子生物學奠基人之一。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操縱子模型,為此榮獲196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弗朗索瓦·雅各布。引自諾貝爾基金會檔案


雖然不同生物中的複製基因和起始蛋白等會有很大差異,但DNA複製的起始過程都符合識別複製起點-加載解旋酶-組裝複製體這個基本程序。

複製起點的識別由起始蛋白負責。細菌的起始蛋白是DnaA,含有HTH(螺旋-轉角-螺旋)DNA結合結構域和AAA +(與多種細胞活性相關的ATPase)結構域。與之相應,複製起點(oriC)中含有多個DnaA box,可以被HTH結構域識別並結合。DUE是DNA解鏈元件(DNA unwinding element),富含AT,易於打開雙螺旋結構。DnaA-trios是三聯體重複序列,可與DnaA的AAA +結構域相互作用,有助於解鏈。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細菌的複製起點識別。PLoS Genet. 2019 Sep; 15(9): e1008320.


對於DnaA與oriC相互作用的具體過程,目前有不同的模型,如two-state model與loop-back model。總之,二者的相互作用使DUE區解鏈,然後才能將解旋酶(DnaB)募集到單鏈DNA上,進入第二階段。

真核生物的起始蛋白是起點識別複合物(ORC),由6個亞基(Orc1-6)構成。此外,還有輔助因子Cdc6和Cdt1。複合物中具有類似原核起始蛋白的AAA+與WH(winged helix,有翼螺旋)結構域,後者具有DNA結合功能。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不同物種的ORC結構。Curr Opin Struct Biol. 2018 Dec; 53: 131-139.


真核生物的複製起點稱為自主複製序列(ARS),其中包含一個保守的ARS共識序列ACS。ORC通過AAA +域的起始蛋白特異性基序(ISM)與DNA的磷酸核糖骨架結合,WH域通過一個進入DNA大溝的β-髮夾motif結合DNA。這些作用在DNA離開ORC的中央通道時使其彎曲,有助於解旋酶Mcm2-7的裝載。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ORC與真核複製起點的識別。Curr Opin Struct Biol. 2019 Dec;59:195-204.


在DNA複製過程中解開雙螺旋結構的酶稱為複製解旋酶(replicative helicase),本文中簡稱為解旋酶。它通過ATP水解提供能量,斷裂雙鏈間的氫鍵。原核生物的解旋酶是DnaB,真核生物是Mcm2-7(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微染色體維持蛋白)複合物。

兩類解旋酶都由兩個六聚體環構成,DNA從環中穿過。解旋酶結合到DNA上的過程稱為加載(load)。原核生物的解旋酶是以活性形式加載的,結合在單鏈DNA上;真核解旋酶以非活性形式加載到雙鏈DNA上,要下一階段才會被激活。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原核與真核生物的解旋酶加載。Nucleus. 2016; 7(3): 292–300.


在G1期的早期,ORC將CDC6和CDT1募集到複製起點,隨後加載MCM2-7,再將CDC6和CDT1從染色質中釋放出來,以防止MCM2-7重新加載,保證每個細胞週期只複製一次。在S期, CDC45和DNA複製複合物Go-Ichi-Ni-San(GINS)與MCM2-7六聚體結合形成CDC45 / MCM2-7 / GINS(CMG)複合物,激活MCM的解旋酶活性。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真核生物中DNA複製的起始。Crit Rev Biochem Mol Biol. 2017 Apr;52(2):107-144.


在複製過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蛋白,它們組合成一個龐大、複雜的複合體,稱為複製體。複製體的核心是解旋酶,沿著單鏈DNA(ssDNA)移動,不斷解開雙鏈。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病毒、細菌與真核生物的複製體。Biophys Rev. 2019 Jul 4:641-651.


新生的ssDNA需要與某種蛋白結合,以防重新生成雙鏈或降解等。這種蛋白在細菌中稱為單鏈DNA結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binding protein,SSB),在T7噬菌體中稱為基因產物2.5(gene product 2.5,gp2.5),在真核生物中稱為複製蛋白A(replication protein A,RPA)。有時也將其統稱為SSB。

除了保護ssDNA外,SSB還可以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例如在複製叉因意外而停滯時,RPA會被磷酸化,然後募集修復因子,從而穩定複製叉。這種機制的異常會導致複製叉容易崩潰,增加突變率。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RPA磷酸化保護複製叉穩定性。J Cell Biol. 2014 Aug 18; 206(4): 493–507.


Primase是引發酶,用於合成RNA引物。T7噬菌體的引發酶是gp4,引物由2-4個核糖核苷酸組成。大腸桿菌引發酶是DnaG,合成26–29 個核苷酸的RNA引物。

真核生物的引物約9-11個核苷酸,引發酶由DNA聚合酶α(Polα)“兼任”。Polα是高度保守的異四聚體複合物,具有兩個催化活性:最小的p48亞基(Pri1)中的具有primase活性,最大的p180亞基(Pol1)具有聚合酶活性,另外​​兩個亞基是調節亞基。關於各種聚合酶的具體作用將在下一篇文章討論。

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最初被稱為DNA滑動夾(DNA sliding clamp),認為它的作用是提高聚合酶的效率。隨後的研究表明,它可與多種分子相互作用,從而參與多種代謝途徑,包括DNA的複製與修復、DNA甲基化、染色質重塑和細胞週期調控等。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PCNA介導聚合酶轉換繞過複製障礙。Biophys Rev. 2019 Jul 4:641-651.


Langston等人提出了一種機制,解釋複製體如何繞過模板上的障礙進行復制。在此途徑中,遇到障礙的Polε會失速並與DNA和PCNA解離,PCNA募集低保真的競爭性跨障礙合成(TLS)聚合酶,從而合成跨障礙的核苷酸。同時,Polε通過與GINS相互作用保留在複製叉上,通過障礙後再替換TLS聚合酶,繼續正常複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