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要迁都咸阳?

七只小猪


秦国本来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后来因为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使得它慢慢的发展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因为这个国家的位置过于靠西,使得他慢慢的于时代脱轨,从而被中原的内的诸侯所看不起;之所以秦国的土地这么靠近西边,那是因为秦人的起源。在很早很早的时候,秦人是奉殷商的命令守在西边,以此来阻挡西边西戎对中原的入侵,后来因为杀敌有功,便被中央赐为商朝的贵族、诸侯。其实秦人部族这一路的崛起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在最初的时候,不过是奴隶的身份,要不是因为战功显赫,它们也不会在后来被分封,被赏赐。

可能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生,才使得在当时被天下的诸侯嘲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嘲笑,才慢慢的催生了他们要强的心。之所以诸侯会对于秦地和秦人看不起,那是因为自古以来,一个国家的中心都在中原,这可能是因为华夏子孙起源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所以这些封地在中原的诸侯,便会以在中原为骄傲,因为他们的政治的中心,在国家的中心。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他们会看不起秦国。在当时他们看秦国的眼光,可能就是一个高富帅看乡巴佬的眼光。

可秦国的君王们却不愿被诸侯看不起,他们开始尝试了多种多样的办法使得国家强大起来,虽然这一路走的很是坎坷,可最后他们还是强大了。

为什么要迁都咸阳

为了能够使得国家变得强大,秦国在后来重用了一个叫做商鞅的人,也正是在这位人才的带领下,使得秦国的综合国力开始有了质的提升,以及质的飞跃。他为了能够开展变法,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秦国中,和一些不想改变的大臣进行辩论,后来他凭借着出色的口才,以及形象的辩论,使得这些“老迂腐”败下阵来。

在解决了这些上层的人后,他便开始着手于做下层人民的工作。他为了像秦国的百姓证明政府将要改革的决心,在城头处立下了一根木头,并承诺有人将它运送到另一个城头,便会奖赏那个人黄金。一开始是没有人去相信的,可是后来有个人想要去尝试一下,于是就按照商鞅的意思做了,没想到真的得到了奖赏,众人对于商鞅更加信服了。

也正是在这样的操作下,使得他开始了改革的序幕。

在这一场浩浩荡荡的改革中,商鞅说服了秦王将秦国的首都迁移到咸阳,正是这样的举措,使得秦国在后来才能逐渐变得更加强大。

首先,咸阳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城市,因为它深在秦国的腹地不容易被一些诸侯攻击到。要知道,以前秦国的都城过于靠近中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秦国在多次差点遭遇灭国的危险,正所谓在一场战争中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取得一定的胜利,一定要将负责指挥的大营驻扎在安全的地方,要稳如大山一样。所以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讯息,他将首都迁移到咸阳,其实也是为了在后来谋得天下、奠定一定的基础,所以他在为以后的战争做打算,他要把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放在最为安全的地方,放在一个即使有千军万马打过来,城中的士兵都能守住的区域,很显然当时的咸阳正是最好的选择。不仅远离中原,又有易守难攻的函谷关作为门户,简直就是高枕无忧。

除了这些外,商鞅要求迁都也是有其他原因的,为的就是将以前首都中的老势力打散,从而为自己的改革减少阻力。


木剑温不胜


晚唐诗人许浑虽然名气不大,但那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却家喻户晓。这首七律的头两句是“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是在哪里的高城发“万里愁”的呢?这座城市大名鼎鼎,就是咸阳。证据呢?这首诗的标题就叫《咸阳城东楼》……

陕西省咸阳市,最为著名的一张历史标签,无疑是“秦都”。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君主就是在咸阳发号施令,“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统天下。

作为晚唐诗人,许浑看到了大唐帝国的腐朽与不堪,他自然会想到秦国时的咸阳。那时的咸阳,是何等的大气磅礴,气势雄伟。许浑希望唐朝能像秦国那样励精图治,重新收拾旧河山。

那么,秦国为何要把都城放在咸阳?

由于史料的缺失,秦国早期的都城在何处,争议较大。比如早期都城西犬丘(西垂)到底是不是秦国都城,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根据古人的说法,西犬丘的位置约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虽然有争议,但秦国的地图还是把西犬丘标注为秦国第一个都城。

之后,秦国不断东迁,而国君所居之地,一般也被视为秦都,比如汧渭之会(一说为今陕西宝鸡市区,一说为今陕西眉县附近,还有很多种说法),此时的秦国君主是秦文公。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秦宁公二年(公元前714年),秦都迁到了平阳(陕西省宝鸡市以东),也是地图标注的秦国第二个国都。

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秦都又迁至平阳西北不远的雍(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为地图上所标注第三个秦都。当时,晋国与楚国将秦国阻在关西(潼关以西),秦国地盘主要是狭长的关中地区。只不过由于晋、楚实力太强,秦国无法取向东向的巨大进展。秦国国都在雍三百多年,但迁都于雍,依然是秦国东向战略的必然选择。秦国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机会。

机会果然来了,赵、魏、韩三家分晋,虽然魏国实力很强,但以秦国的实力是可以与魏国抗衡的。公元前419年,秦灵公将国都从雍迁到了东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到,雍距离泾阳150公里左右,而泾阳距离魏国的河西(今陕西韩城、大荔一带)不过一百公里左右。这次迁都,虽然有秦灵公想摆脱雍的守旧势力的纠缠,但东向之意非常明显。

泾阳位于渭水以北、泾水以东,北有北山,南有秦岭,地理优势明显。不过,由于魏国有名将吴起,尤其是公元前389年,魏军大破秦军50万,秦国迁都的优势并没有显现出来。秦国的战略依然还是那个可怕的字——等,需要等多久就等多久!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之后,赵国与魏国翻脸,再加上魏国的精力明显放在东线(齐、赵),秦国不但防御压力下降,还有机会东向。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再次将国都东迁,新都是栎阳,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栎阳位于泾阳以东约30公里,地理上距离不算太长,但这次迁都,给秦国主要带来了心理上的影响。公元前340年,秦将商鞅大破魏将公子昂。魏国招架不住,决定把河西之地让与秦国,魏国迁都大梁(河南开封)。不过,秦国真正得到河西之地,是在公元前330年。而早在公元前350年,秦国又一次迁都,新都是咸阳。

为什么叫咸阳呢?古人定地名,有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而咸阳地位于渭水之北,又位于九嵕(“嵕”读“宗”)山之南,山水都是“阳”,所以叫咸阳。“咸”的意思是“都(dou)、皆”。

营建新都咸阳,是商鞅向秦孝公嬴渠梁提出来的,时间是公元前350年,孝公即位第12年。值得注意的是,咸阳位于栎阳以西约30公里,旧都泾阳正南不远处。迁都咸阳,主要有几个考虑:一、秦国规模越来越大,栎阳城小,不足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国君对宫室的需求。咸阳位于关中中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迁都的合适所在。二、秦国已攻下河西之地,整个关中都可以解除来自东方的军事威胁。当然,都城往西迁,也是在万一有敌军从东线攻秦的情况下,争取到战略空间和时间。

秦定都咸阳,还有一个好处,距离西南的蜀国更近了。秦国虽强,但与东方诸侯的优势并不太明显。秦国要壮大,非取蜀不可。定都于咸阳,方便取蜀。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纳司马错之议,出兵灭了蜀国。取蜀之后,秦国有了巨大的后方补给基地,综合实力远在六国之上,为日后的秦灭六国统一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秦收天下,咸阳为天下之中。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春秋战国时代,地处西陲的秦国原本是个力量非常脆弱的小国,在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过程中,秦国也曾频繁迁都,最终才将都城定在咸阳。嬴政横扫六国建立秦王朝后,仍旧将都城留在了这里。

秦国“九都八迁”,而其迁移都城的方向很明确,那就是一路向东。公元前350年孝公正式迁都咸阳,咸阳作为秦的都城就一直持续到了秦朝覆亡。咸阳原本是宗周腹心旧地,地处险要的肥沃之地,也是秦国一直奋起拼搏的目标。秦国最终定都咸阳,也是出于实际的现实因素考虑的。



从秦国到秦朝,历史上秦的都城共有9座。公元前897年秦国先祖被周天子分封于西犬丘,这里成为了秦的第一座都城。之后秦国又曾迁都秦邑、汧城、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与栎阳,最终定于咸阳。在咸阳之前的秦旧都栎阳,虽然只做了三十多年秦都,却是著名的“商鞅变法”的发生之地,而秦国迁都咸阳,也与此息息相关。

春秋时代,由于东方晋国的存在挡住了秦国东进的去路。三家分晋之初,魏国任用李悝为相变法,实力迅速壮大并攻取秦国东部的河西之地。简公与惠公时代屡屡攻魏欲夺回河西,却屡战屡败,还被吴起击溃让三晋联兵攻入秦境。献公时代,秦献公继承祖先遗愿立志收回河西,所以迁都到靠近河西的栎阳,并且在此进行变法,筹谋东进。



秦献公与秦孝公时代,以栎阳为根基对魏国用兵,并且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扭转了被动挨揍的局面。同时孝公时期,孝公任用商鞅在栎阳主持了第一次变法,秦国国力迅速提升,开始成为诸侯中的强者。

不过栎阳作为都城,虽然有利于秦国对三晋用兵夺取河西,同时却也意味着秦国都城更容易受到来自于山东各国的袭击,风险也增大了很多。而且当年献公迁都栎阳,带去了大量秦国旧勋贵,这些旧贵盘根错节非常不利于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变法行动。秦国将都城从栎阳迁移到咸阳,也是为变法削弱阻碍。



咸阳地处肥沃的关中平原腹地,是当年的周王室宗庙王畿的所在。这里北倚高原,南临渭河,东部以函谷关与山东六国隔开。而咸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同时,也相当平坦开阔,有充足的肥沃土地与水源,非常有利于都城营造建设。而迁都咸阳后,旧都栎阳依旧在经济与军事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可以说,从各项条件上来考虑,咸阳的确是秦国历代都城中条件最优越,最适合作为都城的地方。孝公正式迁都咸阳后,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并且以咸阳为根基,开启了秦国全新的篇章。从迁都咸阳开始,秦国逐渐成为战国诸侯最强大的存在,陆续灭掉山东六国结束了持续数百年的乱世,建立起秦王朝。

秦国迁都咸阳,与后世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武则天迁都洛阳、明成祖迁都北京等都有类似的原因:避开旧势力革故鼎新、追求更好的营都条件。


澹奕


古往今来,迁都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无外乎自然因素、社会原因、政治需要、战略考量以及外患所迫。

秦国迁都咸阳,主要因素分为以下几点:

一、秦孝公在位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虽然商鞅变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商鞅变法在栎阳却遭到了秦国旧势力的抵抗。由此,为了减少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碍,所以秦孝公决定将都城迁移到咸阳。

二、秦国都城设在栎阳,虽然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司马迁所说“北却戎狄,东通三晋”)并有利于秦国和魏国争夺河西之地,但也加大了都城被魏国攻陷的风险。相对于栎阳,咸阳不仅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北有九峻山,易守难攻,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而且南临渭河,水源充足,临近西周故都丰镐,开发较早,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遥望终南山,物产丰饶。更重要的是,它处于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秦王居于咸阳,可居中指挥,持傲视群雄之态。



总的来说,秦国迁都咸阳,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是因为咸阳本身存在有利地客观条件。在迁都咸阳后,秦国日益强大,在战国中后期击败了赵国、齐国、楚国等强国,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


温良恭不检


这个问题由我这咸阳人来回答,似乎再合适不过了。秦国的迁都实际上是先后经历了所谓的“九都八迁”,即:西犬丘、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要说为什么会迁都咸阳,这个得从迁都前的栎阳说起。



由图存,到东出

战国初期时,秦国一直不在六国眼里,尤其与秦接壤的魏国,更是将秦视为自己的菜,恃强凌弱,一举侵占了秦国战略要地――河西高原,直接导致秦时刻处于魏国军团虎视之下,剑锋直指关中!面对危局,秦献公修筑了新都城栎阳,将“前指”前移的目的就是要夺回战略屏障河西。



直到秦孝公继位时,秦魏之间仍是败多胜少依然没有夺回河西。痛定思痛!秦孝公发出了历史上有名的《招贤令》,由此开启了著名的商鞅变法。短短十余年时间,秦国便完成了涅槃重生!举国价值观因商鞅变法获得重新整合,全民为国效命的铁血奋杀之志空前高涨!农业、经济、军备、人口获得质的飞跃,小小的栎阳已成发展的瓶颈,栎阳由战略图存、到战略东出的使命已然提前完成,在客观与战略上均提出了必须建设新都城的政治需求。



由争霸,到统一

完成涅槃的秦国,用新思想(奖耕战)武装起来的秦新军仅一战干净利落的收复了河西,天下惊呼秦军“锐士”也!此战也更加坚定了秦国上下由“东出”到“争霸”乃至一统天下的抱负和雄心!既然栎阳已然难堪使命,以秦孝公与商鞅的雄识和胆魄,新都城的定位就不仅是秦国都城,而是大秦国的都城、甚至是未来天下之都城!因此,选择一个比栎阳地理更为优越、更能激发民众雄心的广袤之地建设新都城,其作用与意义远远大于都城本身。

由此,秦国君臣历经六代铁血奋争,每代都对咸阳进行不断的建设和完善,从昭襄王到秦始皇统一前,咸阳早已是蜚声天下的第一大城!已经没有比咸阳更合适的秦都城,定都咸阳顺理成章。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大相无形


秦国迁都咸阳是发生在秦孝公在位的时候。当时,主持迁都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商鞅。那秦国为什么要迁都?秦都为什么选在咸阳?小叨叨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

变法强秦

<strong>

自春秋初期秦襄公勤王后,得西边封地,秦国便在中国的西锤发展起来。但是,因为地理原因知道战国初期,秦国也是不被东方六国放在眼里的小国。直到秦献公时期,打败入侵的魏国后,秦国开始被六国重视。秦孝公即位后,颁布“招贤令”大才商鞅入秦,开始了彪炳史册的“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在秦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法,十年间使秦国变为了“强秦”。第一次变法时期,秦国的都城是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也是商鞅变法发起的地方,栎阳是秦献公时期的修建的秦国都城,目的的是东拒魏国。因为,魏国对秦国虎视眈眈,秦献公将都城建在栎阳目的是想夺回秦国的屏障河西之地。到了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农业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以及人口数量都有了质的飞跃,栎阳已成发展的瓶颈,栎阳战略图存的使命已经完成。商鞅第一次变法结束后秦孝公的志向更加远大,目标是东出六国。所以,栎阳的规模已经配不上强秦对都城的要求了。

迁都咸阳

经过商鞅第一次变法,秦国扭转了弱秦的局面。来到了第二次变法,变法之前秦国需要再做好前期准备原因有二;其一,此时的秦国老氏族对变法的掣肘仍在,而老氏族们的根基在栎阳。其二,秦国要越来越强大,需要有个物产丰富、地势广阔而且平坦。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军事价值,就是易守难攻的腹地,这样才能保证秦国有稳定发展的基础。

咸阳原本是周朝时期的腹地,地势平坦,北有九峻山,易守难攻。而且周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可以说具备了作为都城的有利条件。公元前350年,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正式迁都咸阳。同时,开始了第二次变法。秦国迁都咸阳后,国力日益强大,在战国中后期六国各个被征服,终于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宏愿。


江湖小叨叨719


秦国在战国七雄之中,一度位置最偏、国力最弱、地位最低。当时列强都认为“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之会盟,夷狄遇之”。秦孝公(公元前381年一公元前338年)时,认为韩赵魏三国“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宾客羣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资治通鉴•周纪二•显五十九年》)大改革家商鞅闻讯山魏入秦,立即被孝公委以重任。商鞅变法行动很多,其中提出“筑冀厥宫庭于咸阳,徙都之”这一战略举措,是强秦的根本之策之一。

秦国早年都城一直不固定,战国初期,秦国都城一直在雍城,到秦灵公时,为了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羁绊,决定迁都于泾阳,但是泾阳仅作为雍城的陪都或军事性质的临时都城。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为了便于向东发展,又将都城迁到栎阳(今陕西富平南),终于进入关中的边缘地带。但东面的魏国自李悝变法以后,便成为三晋之霸主,不断吞食秦国的河西属地。魏国还“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不仅成为秦向东发展的障碍,还严重威胁秦国的安全,魏惠王时,魏军曾一度攻取栎阳,进入秦国腹地,差点灭了秦国。

在此紧要关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了初步改革,当他决心进一步推广改革措施时,他发现栎阳已不适合再作都城,必须另起炉灶重建新都。

商鞅不仅是历史上少有的雄心勃勃的改革家,也是那个时代大智大勇的战略家。他深知栎阳位置偏北,严重偏离关中通往函谷关的大道,不利出兵征伐和运输接应:栎阳距渭河较远,四面无高山大川相护,四面受敌,易攻难守,已处在赵魏两国攻击范围之内;原来秦晋两国山水相连、互为依托的良好关系也因三家分晋后,魏国建都大梁虎视秦地而吿终,栎阳失去了其往昔交通纽带的功能。另外,栎阳周围地瘠民贫,又多属缺少灌溉之地,经多年垦殖,生产力低下。一番权衡之后,咸阳便为择址新都之首。择址咸阳与古都西安一样,都是“被山带河以为固”,占尽了关中的地利之势。秦咸阳城西去今咸阳市10公里余,北靠咸阳,这里东西达百里,南北亦数十里,地势平坦,视野极为开阔;北有九峻山为天然屏障,极易防守;南临渭河,水源充足,地力丰富,保证了充足的物资供应;近靠西周故都丰镐,有较早的开发历史可资借鉴;不远处的终南山处于东西、南北交通的要道,这样咸阳既是东西交通的咽喉,又成为沟通渭河南北的天然交通枢纽。当时的思想家荀子在巡视关中之后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可以据此“威动海内,强殆中国”。(《荀子•强国篇》)司马迁也说此地“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传楚鄢、郢。膺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奋翼鼓羽,方三千里”。(《史记•楚世家》)他认为秦国建都咸阳是抓住了天下的“头脑”,自然可以纵横无敌。的确,在战国七雄中,自秦迁都咸阳后,没有一国的地缘优势能与秦相比,秦国据此才真正成为七雄中举足轻重的大国。

商鞅迁都咸阳是其推行新政十年后才进行的,可见秦国反对迁都的保守势力是很强大的。一旦新都建立*朝野上下保守力量遭到削弱,商鞅改革的主要内容便一一施展开来,如废井田,开阡陌;合并诸小乡为一县,置县令:实行赋税法;统一度景衡等。同时启动了渭河、泾河流域的大面积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极大地充宝了国力。这些内政方面的改革都是在新都咸阳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对外战略上,他主张充分利用秦国业已形成的地缘优势,远交近攻,先讨伐秦之近邻宿敌魏国,“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资治通鉴•周纪二•显王二十九年》)秦国逐渐收伏六国,咸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雄霸天下的都城。

从战略上看,迁都咸阳,是后来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老徐漫谈


秦国以前的都,雍城,在关中平原的西部,靠近当时的蛮夷之地。位置太偏,靠近蛮族游牧民族,经常受到戎狄的进攻威胁,不利于政治稳定。

同时,也远离经济,农业,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不利于发展经济文化,加强政治实力。

此外,雍城面积太小,漕运不方便,如果要建成国际大都市,就会遇到粮食问题。

后来的栎阳,地处黄土高原,在现在的陕西中部。这个地方,靠近了东部,但是周围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难以成为大都市,养活不了很多人。加上魏国此时强大,逐渐向黄河以西进攻,国都受到威胁。魏国曾经一度攻下栎阳,秦国威严尽损。

为了能够接受更高的文明,发展经济,更为了利于向东部扩张,又要避开魏国锋芒,提高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凝聚力,提升政治影响力,控制力,必须往东部迁都,但又不能太靠东部。

此外,迁都,也可以削弱原来保守实力贵族的影响,利于继续推动变法。所以商鞅变法十年后,建议迁都。

咸阳地区,靠近中原,周边又是农业发达的地区,有黄河渭水作为支撑屏障,交通便利,有利于防御入侵,非常适合做首都。


三生有画


秦国为什么要迁都咸阳呢?原因有多方面的!

第一,秦孝公时期已经与秦国称霸过去数十年,这几十年秦国被受变法崛起的魏国的骚扰和欺凌,秦国的东部河西之地被魏国占领意味着秦国国都栎阳就直接暴露外魏国的视野里边,而栎阳四面平坦无险可守,随时都处于魏国铁军的威胁之下!



第二,战国时期各国都争相建设高台楼宇,目的就是彰显国家的强盛,并以这样的高台楼宇昭示雄霸天下的长期战略,秦国咸阳宫城位于渭河北高出平地数十丈的台塬上,史书曾经记载六国大使前往咸阳时,巍峨的秦宫在高高的咸阳原上,有一种压迫感极强的仰视感!震慑心灵!同时期楚国等国都在建高台建筑!



第三,咸阳城北邻咸阳原,南部横跨渭河,地形上有利于防御,远比栎阳四面平坦要方便于机动!



第四,咸阳的位置相对于关中更靠近中间,南控渭河南安与终南山之间的肥沃平原,北部有平坦而又便于灌溉的台塬,有非常好的地理位置!



第五,商鞅变法成功后,虽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秦国的老贵族权利被剥夺,然而在栎阳等秦国老都城,这些贵族的势力还是很大的,迁都咸阳有利于摆脱这些老贵族势力影响!


泾水书生


三家分晋后,战国序幕拉开。秦国自平王东迁后始在渭水流域建国,最初疆域狭小,位置偏西,与西边的游牧民族很是接近,甚至混杂而居,因此在经济、文化上远离中原各国,各方面较落后,长期不被中原各国所认同。而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

为便于东出,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从这之后的百余年里,咸阳一直就成为秦国之都城,甚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都仍为咸阳。咸阳,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