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南渡后,会不会成为宋高宗一样的人物?

无根树花正孤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过,多少的亡国之君!

但是,唯有崇祯皇帝朱由检让人最是心疼!

现在说来,正是应了《临江仙》中的那句话: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是个比较聪明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比较幸运,连续三次躲开了危险。

第一次,公元1126年(即靖康元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当时金军就制定让皇子去谈判割地求和的是事宜,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毛遂自荐,要求和张邦昌去金军军营谈判,金军干事不地道,要扣押他们做人质,结果张邦昌吓得要死,但是赵构却凌然不惧。当时的金军元帅斡离心里就犯嘀咕了,这家伙一幅无所畏惧的样子,究竟是不是真皇子啊!金军想管他是不是呢,先换个人再说,于是宋钦宗就派了肃王来谈判,赵构就这样躲过了一劫,肃王成了人质!

二月,会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夜袭金人砦不克,金人见责,邦昌恐惧涕泣,帝不为动,斡离不异之,更请肃王。癸卯,肃王至军中,许割三镇地。进邦昌为太宰,留质军中,帝始得还。——《宋史》

第二次,同年冬天,金兵再次南下入侵,宋钦宗再次派赵构去出使金营议和,结果被河北磁州守臣宗泽劝住没去,所以免遭金兵俘虏。

帝由滑、浚至磁州,守臣宗泽请曰:“肃王去不返,金兵已迫,复去何益?请留磁。”磁人以云将挟帝入金,遂杀云。时粘罕、斡离不已率兵渡河,相继围京师。从者以磁不可留,知相州汪伯彦亦以蜡书请帝还相州。——《宋史》

第三次,金兵再次包围开封府,这一次宋钦宗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命令赵构率河北兵马来救援京师,结果这家伙给来了个一去不返,经大名府转移到东平府,所谓的暂避锋芒!

从以上三次的应对,看的出来,赵构是个很聪明的人,是个做事会动心思的人,比如第一次无惧敌人,第二次听劝,那么第三次那可就是审时度势了,带兵不救皇帝已经不是人臣的做法了!也就是说赵构已经看到当前的形式了,北宋已经难免灭亡了!

所以,这家伙就来了个一退八百里,保存了势力,已经做好了当皇帝的准备了!果不其然,徽钦二帝被俘以后,这家伙就在南京称帝了,改号高宗!

明思宗朱由检

崇祯皇帝的皇位得来完全就是个意外,他的父亲做太子时就不被祖父待见,他的亲生母亲也不被父亲待见,母亲死后,又是更换了两个庶母抚养,知道成年!如果没有意外,他这辈子就是个太平王爷了!但是这个意外偏偏就发生了,他的哥哥明熹宗直到驾崩都没有儿子,所以,他就坐上了皇位!

明年八月,熹宗疾大渐,召王入,受遗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崇祯元年。——《明史》

但是,别人的皇位可能是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的皇位确实风雨飘渺,据史料记载,崇祯皇帝刚刚继承皇位是,都不敢吃宫里的东西,宦官集团祸乱朝政,已经敢公然杀死皇帝!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皇权减弱,文官集团尾大不掉,宦官集团把控朝政,文官集团和宦官斗得你死我活,结果皇帝还没法平衡,这个状态到崇祯皇帝是达到了巅峰。

一个皇位继承的提心吊胆,好不容易除掉了宦官魏忠贤,紧接着又是连年干旱,干旱过了没几年,又开始爆发瘟疫,瘟疫结束之后又是农民起义,皇太极又在关外虎视眈眈所谓外忧内患也不过如此!关键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官集团还把持着军队跟皇权争取权利,只有一个即忠君又能打仗的袁崇焕,皇太极一招反间计就被崇祯给杀了!

崇祯的一生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可是经不起明朝多年的党争,加之内乱已经消耗的国力空虚,无官可用,无军可调!只剩下山海关的一个吴三桂,又不听朝廷调动!

最后被李自成攻克京城,自缢于煤山!

崇祯皇帝完美的诠释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

那么,话题回归到问题本身,假如崇祯皇帝南渡,会不会成为宋高宗一样的人物?

千落认为,不会!

因为,宋高宗南渡那可不是一个人啊,那是有几十万兵马的,武将有岳飞、韩世忠为国征战,岳家军更是势如破竹,让敌军闻风丧胆!内有秦桧处理朝政,秦桧虽然是个奸臣,但是忠于南宋!更何况,宋高宗还有南方的富庶之地作为依靠呢!

但是,崇祯不一样啊,假如崇祯南渡,却不说有多少人跟随,估计文官集团都不会答应!明朝的文官集团有些思想畸形,专门跟皇帝作对,他们不管皇帝对不对,先反对再说!

再说,就算文官集团能同意,崇祯估计只能带着一些心腹南渡,就算最后南渡成功,也只是孤家寡人,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最后估计也就是第二个南明弘光帝!


千落不归



1644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这一年,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伐之下,京师告破,在位17年的崇祯帝用尽了最后一丝豪气在煤山自缢;然而李自成也并未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反倒是多尔衮引领的满清在吴三桂的带路下,迈过山海关,攻破北京城,随即顺治帝在紫禁城登基。

此后,满清在多铎、豪格等人的带领下灭李自成、张献忠;而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历经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明郑时期,步履蹒跚几十载,也终为满清所灭。

而造成这一切的关键人物就是崇祯帝。对于执政17年的崇祯帝,用命途多舛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他极其幸运,兄长天启帝朱由校盛年而崩,无有子嗣,摇身一变他也从信王成为崇祯皇帝;但他又极其悲剧,与众多亡国之君不一,17年的执政生涯中,他兢兢业业,几无缺席朝会之例,更有上任伊始,智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举动,但是当王朝积弊累积,17年里他又实在没有亮眼的操作,包括不限于,对袁崇焕的任用与诛杀 ,在内乱已成时与皇太极一方的和谈,消息处理不慎,导致处决陈新甲;在执政后期的频繁更换内阁大学士人选;当然更少不了当李自成大军挥师北向时,崇祯帝曾决意南迁,却最终为东林党人阻止。

出于同情悲剧者、弱者的情愫,我们总会去想,如果在1644年崇祯帝坚持南迁避祸,大明会不会得以延续,而崇祯帝能否成为与宋高宗赵构一般的人物,重整山河。

要分析能不能,我们自然要看当时有什么。

这其中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虽然数量庞大,但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并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关系,缺少长期的战略构想(这一点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的42天中的一举一动之中彰显的尤为明显)。清朝的缺点在于,异族、数量较少(据统计及至1644年入关时,满清八旗也只有18万之数);此时的明朝的缺点则是国家机器在近300年间的运作之后,腐败横行、君臣离心、民心不附。

这一点弘光帝的上位便是明证,当时崇祯帝亡故,子嗣下落不明,按照正统论当由福王朱由崧承统,而东林党人则选择拥立潞王朱常淓,史可法则主张拥立桂王,虽然最后朱由崧成为胜利者,但因为支持者不一,内部矛盾重重,凝聚力更是被严重削弱,手握大权的左良玉甚至于在清军临境的情况之下,以清君侧名义起兵。

由是如此,弘光政权仅一年有余便被消灭。而在随后清军的攻伐之中,李自成、张献忠相继被翦除。面对危局,此刻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移到民族矛盾之上。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这些便是民众面对满清的反抗、勠力同心之举。

而如果崇祯皇帝在,正统之争便不复存在。而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之下,凭借占据江南这般富庶之地、民心归属问题,同时借助满清打击农民军的契机,实则完全有着一战之力。

这一点,在满清统一南方时体现的也是淋漓尽致的。李定国,虽然出身于农民军,但在投靠南明后两蹶名王 ,在桂林、衡阳俘杀清军主帅定南王孔友德、亲王尼堪,重创清军。当然最后,李定国也在内斗之中被迫出走转战,最后在1662年闻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后,忧愤成疾,随即42岁便去世。

这一系列的经济因素(江南富庶之地)、民族因素(主要矛盾的转移)、人(正统地位的确立、名将的功勋卓绝)都足以保证崇祯帝能够登山再起,成为宋高宗赵构一般也绝非痴人说梦。

只不过,历史的有意思之处也是残酷之处就在于, 它不允许假定,历史的进程有时候恰恰就受制于历史人物,某个看似微小的举动。


新语话史


首先实事求是的讲,个人认为,崇祯皇帝即使南渡,亡国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不会向宋高宗赵构那样建立南宋政权,因为性格决定命运,崇祯皇帝虽然在历史上有着勤勉的名声,最后时刻也保留了朱家皇帝的气节,宁可自尽,也不做亡国俘虏。但其并不是个合格的皇帝,在崇祯登基之后,明朝虽然国力日衰,但并不是无可救药,在他的哥哥,历史上唯一一位木匠皇帝熹宗朱由校的统治时期,明军在关外仍然有很强的实力,虽然万历年间的萨尔浒大战,使明军惨败,丧失了收复辽东最好的机会,但出击不成,防守绝对没有问题。锦州,宁远等城都在明军手上,而关内也没有大的战乱。崇祯登基之后,听信东林党馋言,杀掉能够制约东林党的魏忠贤,停止向江浙一带富户收税,改向百姓收取各种赋税,致使民不聊生,中原地区起义爆发,而在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后,明王朝仍然有实力削平叛乱,可是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不懂战事又瞎指挥,导致明军节节溃败;及时如此,明军将领洪承畴仍然伏杀反贼首领高迎祥,将李自成赶进深山老林,而李身边最后只剩十几个人,洪承畴计划陈兵中原彻底将义军斩草除根之际,崇祯强令洪承畴率军出关迎战皇太极,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又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终于导致洪承畴在松山被皇太极伏击,13万明军全军覆没,明王朝在长江以北的最后一只精锐部队被清军所灭,直接导致了李自成和张献忠为祸河南和四川。就算如此困境,明朝将领孙传庭仍在陕西地区训练新兵,筹措粮草,向崇祯进言:只要假以时日,新兵练成,粮草齐备就可自出潼关,进河南灭李自成,进而平定中原叛乱,可刚愎自用又不知战事的崇祯皇帝根本不听,下旨严斥孙传庭出兵河南平乱,孙无奈,明知必死,而抱着忠君之心率军和李自成决战,结果兵败被杀,这就是历史上说的“传庭死,而明亡矣”。崇祯就是这么把一手可以转败为胜的牌彻底打的稀烂。综上所述,即使崇祯南渡,最大的优势,就是到达南京后,集结明军在南方的兵马继续平叛,因为崇祯是明朝正统,所以政令应该通畅,而不是他死后,三个儿子又在战乱中失散,南方各宗室亲王都各自称帝,政令混乱,军队不能统治调动,后来被清军各个击破。即使崇祯在南京指挥南方军队平叛,而因为北方江山已失,朝廷实力大损,皇帝威信也会受到影响,李自成和张献忠也不容易被消灭,而清军趁势入关,以清军的优势,消灭南明就是时间问题,而崇祯南渡也就是为明朝能够多延续几年,覆灭是迟早的事。





宣和主人


励精图治17年,崇祯还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我们每当读到这一段时,都认为崇祯是不折不扣的背锅侠。而当时中国北方已经被战争摧残的满目疮痍,但南中国还歌舞升平,丝毫没有受到战乱波及的影响。

在李自成闯入北京后,明朝灭亡。当时的南中国还真的出现了几个短暂的南明政权,拥兵几十万,先后对抗过满清铁骑和农民起义军,只是因为各自为政和“隔岸观火”,使得南明小朝廷还没有来得及被历史学家认可就宣告灭亡。

我们就有疑问了,为什么崇祯不选择南迁政权呢?

其实对于政权南迁,崇祯还真的有想过,也是当时最好的方法,在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行政机构。可崇祯这个人的性格怪异,偏偏不想自己主动提出来,他怕别人说崇祯贪生怕死,抛弃祖宗基业,所以崇祯想大臣们主动提出这这件事。

可崇祯与大臣们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历史上君臣关系最尴尬的一届了。崇祯当了17年的皇帝,换了10几位刑部尚书、50几位内阁大学士、还有最出力不讨好的兵部尚书更是没有善终者,导致朝廷内部对崇祯是敢怒不敢言。大臣们做对了崇祯不会奖赏,但是大臣们做错了,崇祯必定有错彼罚,丢脑袋是常有的事。因此,大臣们都知道崇祯有意南迁,可就是没有人主动说出来,甚至要严惩主张南迁者,于是崇祯就浪费了这次宝贵的机会。

我们假设,如果崇祯将政权南迁,崇祯是否会成为南宋开创者赵构一样的人物呢?那南迁下来的“南明政权”,会不会又开创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呢?

其实,崇祯即便真的南迁政权了,也很难改变明朝灭亡的事实。

首先,崇祯的性格改变不了。崇祯好多疑,好猜忌,嗜杀成性,死要面子活受罪,导致了崇祯与属下大臣们的关系非常紧张,即便是到了南京,也难以避免与大臣失和的局面。没有一个一致对外的领导机构,怎么能力挽狂澜,扶大厦将倾呢?其实崇祯时期,不乏能征善战之将,只可惜都被崇祯怀疑被杀,这样的明朝焉能不亡?

第二,崇祯即便南迁,也是一个傀儡皇帝。为什么呢?因为崇祯既没有军队,也没有财富,他靠什么当皇帝呢?别人凭什么听崇祯的呢?“松锦战役”和“潼关大战”,使得洪承畴和孙传庭悉数败北或身亡,仅有的一点家当全部输光,《明史》甚至说“传庭死而明亡矣”这样的话。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朝中大臣都是东林党的人,而东林党的老窝在哪里呢?在江苏的无锡,也就是江南地区。东林党与崇祯素来不和,如果崇祯去了南京,东林党人第一个跳出来捣乱也未可知。

第三,当时的明朝腐败透顶,气数已尽,与北宋不能相比。靖康之变是一场意外,再者北宋的政治经济还没有到崩溃的地步。而明朝呢?从万历以来就国家就江河日下,天下大乱,到了崇祯时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崇祯即便南迁成功,明朝灭亡也是时间问题而已。

看到这里,你认为崇祯南迁会开辟新的局面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很多人都将崇祯和宋朝的赵构进行相比,认为如果崇祯南迁说不定就能够如同赵构一般,保住大明基业,甚至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进一步,重整山河,匡复社稷,扭转乾坤。然而,在我看来,崇祯南迁并不见得会有如此大的作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崇祯所面临的处境,其实要比赵构艰难的多。

一、内乱与外扰

众所周知,在明末时期,因为崇祯治国上的失败,导致境内乱民四起,纷争不休,而后有闯王以起义之名,反抗明廷的统治,这个时候的明朝,实际上已经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状态。然而,这个时候的明廷却又没有太多的抵御镇压之力,以至于起义军势力如同滚雪球一般越发壮大,双方的力量对比逐渐开始有所倾斜,而后来的事情更是意料之中的,闯王李自成率众来到了北京城,直接性的将崇祯逼到了生命的尽头,此时的他已无退路。

而在境内生乱的同时,在山海关之外,也并不消停,清军对于关内的众多资源虎视眈眈,而为了抵御住清军的入侵,山海关内也驻扎了明朝的王牌军队关宁铁骑。所以也正是因为关外的虎视眈眈,以至于吴三桂难以分兵去拱卫京师,以此造成了最终的结局。所以,崇祯和赵构的不同就在于,崇祯所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他所需要考虑的事情也必然要多上许多,更何况从财力的角度而言,崇祯是远不如赵构的,所以自然也有了更多的制肘,更多的无奈。所以,就算崇祯得以南迁,他所需要面临的仍然会是这样两个方面,甚至从后来南明朝廷的表现来看,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另类版的“三国”,而最终的赢家更有可能是属于清军方面。

二、集团内部的失和

正如崇祯所说的“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当时明廷内部确实出现了很大的危机,甚至在我看来,这是崇祯无法南迁的一个主要原因。按照当时崇祯的处境来看,乱民与异族毕竟还是外在的,真正令得崇祯所烦心的,仍然还应该要属于明廷这个小圈子。正所谓“攘外必须安内”,有时候最大的悲哀其实并非是来源于外部的压力,而是内部的无奈,一个团队最为可贵的并非是能力的突出,而是当有危难来临之时,团队内部能够众志成城,放下偏见,携手一致对抗外敌,如此而已。

然而,崇祯所需要面对的现实,正是这种内部的失和,撇开献言献策不说,最令得崇祯所心灰意冷的是当他发起集资活动之时,竟然连他的岳父都不愿意帮他,甚至还从中获利,令得后世对于这种“岳父”的行为也是大跌眼镜,甚为怒恼。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在李自成未能到达北京城之前,他也有意南迁,秉持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理念,他找来自己颇为信任的臣子在朝议上来了一出逢场作戏,本以为朝臣们能够惜命同意这项措施,谁知满朝皆持反对意见,最后竟然还说要走也应该太子走,言外之意自然是让崇祯充任炮灰角色,崇祯又如何肯,索性来了一个“同归于尽”,大家都不要落得好。

所以,若是崇祯南迁,这些“正规军”们自然也要随驾南迁,可是试想,就这样一支队伍,除了增添烦忧之外,能够指望他们干什么?

三、崇祯刚愎自用难成大事

爱默生曾经说过:“性格即命运。性格可以超乎我们的意志之上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不可否认,崇祯在任期间,委实是颇为励精图治,欲求力挽狂然,一改往日颓势,然而为何天道却并不酬勤,没有带给崇祯好的结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崇祯刚愎自用的性格所致。正如上文所说的,明廷内部人尽其私,错综复杂,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可是再从深层次思考,为何君主专制的时代会导致这样一种局面?我们再回到赵构身上,虽说赵构身边也有奸佞,但是关键是这些奸佞能够和赵构保持一条心,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以赵构马首是瞻,令得赵构能够充分的“一言定乾坤”,保持内部的稳定性。

然而,崇祯和赵构不一样,崇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朝臣们,薄情寡义,打压多于安抚,也许崇祯的这种表现更多的是因为早期的经历,但是在登基为帝后,最为忌讳的便是这种心理,将满朝文武皆推于自身之外,多次更换首辅,这又怎能令得朝臣们生出忠君之心?所以,

在我看来,崇祯会被最终孤立,很大程度上便是经由长期以来的君臣之纷,崇祯太孤傲了,作为领导,他是失败的。正是因为如此,就算崇祯能够南迁,很多时候也会因为自己性格上的问题而作出更多的错误决策,而朝臣们做的更多的也会是欺上瞒下,甚至以“此处不留人”的心态跳槽至敌营,这皆是崇祯的性格所致。

崇祯不是不想南迁,而是不能南迁,因为当时他所遇到的困境,实际上远比宋高宗赵构更为复杂,也更加棘手。经由以上所分析的,在我看来,就算是崇祯能够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执意南迁,可是在南迁之后,他所面临的问题恐怕同样不会逊色于待在北京,甚至依照南明朝廷所发生的事情而言,可能会更加具有挑战性,而崇祯也断然不能如同宋高宗赵构那般。故此,崇祯未能南迁而于煤山自尽了此一生,对于他来说也是更好的结局吧,至少他所收获的,还有“君王死社稷”的荣光。


妙龄老翁谈历史


崇祯没有机会南渡的,哪来机会做赵构?

赵构能得天下,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皇帝唯一在南方的儿子,这个没多大的助力,都亡国了,天下大乱了,谁还在乎谁是谁儿子?

赵构最开始建立大元帅府的时候,只有八千人,而其他各种势力、军阀、流寇、土匪、义军加起来一百多万,有谁听他指挥调遣的?没有吧?

他是凭借自己发展起来的,绝不是因为他是皇帝的儿子,就能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的。

他能建立南宋,是通过十几年的战争,数十万大宋军队,江南半壁的财赋维持的,

崇祯他有什么?有钱?没有吧?有能调动的军队?好像也没有吧?

崇祯想迁都?那么容易的吗?如果迁都,京城的富户、官僚的资产、田产、房产怎么办?这些能迁吗?你让禁军护送?给你来个“马嵬之变”怎么办?路上安全与否?

所以啊,崇祯就是想让官僚捐款都不可能,还想迁都?那就更不可能了吧?

很多人看到李自成杀明朝官僚,抄家,就以为他们应该支持崇祯迁都的。

其实呢,李自成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军队,百万大军没办法养活了,军队才会抄家的,如果正常的话,他们是会维持旧秩序,拉拢明朝官僚,就如同后来的满清一样,给他们加官进爵,

明朝官僚知道,如果按照传统,李自成也会拉拢他们的,不会打击他们,死的只会是皇帝全家而已。

所以,崇祯根本就没有迁都的可能性,

即使迁都,崇祯也没有可用的东西,没钱没军队没地盘,不要以为,南方的军队还听他调遣,那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随着南方生产力的发展,南北对峙的局面已经很难发生了,大一统才是趋势,崇祯那有可能抵挡趋势?


南朝史诗


1644年崇祯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选择自杀。大明朝自从陷入了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各地的藩王和地方势力都蠢蠢欲动。当清军南下江南后,这些势力往往都不能统一起来抵抗入侵者。

那么,如果崇祯皇帝不选择自杀,大明朝的这种危局还有挽回余地吗?

崇祯的结局有一半是自己的性格使然

如果崇祯皇帝不自杀,将会在历史上继续扮演一段时间的重要作用。至于是什么方面的作用,则要看他是留在北京被俘,还是逃到南京去继续执政。

以李自成但初的计划来看,一旦崇祯被俘是不太可能有生命之危的。因为李自成东征大萌目的并不是立即取而代之,而是想逼迫崇祯册封自己为陕西的土王,合法控制自己的地盘。所以,崇祯活着比死了对他更有作用。那些刚刚投靠他的山西和宁夏地区,有大量的前明官吏和军队。手握崇祯对于压制他们也很有作用。

李自成其实非常明白自己不能离开推翻明朝

在崇祯活着的情况下,山海关的吴三桂应该找不到什么向大清投降的借口。那么清军的入关就必须绕开那里,从原计划的漠南蒙古南下。继续从过去走过的古北口、喜峰口等方向,攻略北京。但相比一片石时候的突然杀出,这样显然要困难很多。

即便是仍然会发生一片石大战,让李自成丢失北京,崇祯也可能被闯王捏在手里,继续担当吉祥物。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历史上被吴三桂轻易收降的西北边军,可能会因为崇祯还在的缘故去进行抵抗。那么清军在中原的进攻,会遇到不少阻力。

清军在入关后第一年 重点打击李自成的大顺势力

倘若崇祯提前南下到南京继续执政,那么情况反而会比上面说的还要难办些。因为刚刚启动的留都备份体系,是需要一个启动和运行时间的。困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可能继续因为压力而倒向清军,带着清军在华北迅速抢占地盘。清军与李自成在潼关发生的战斗,也会像历史上发生的那样,近乎一边倒的吊打。

这就会给崇祯在南京制造一个不亚于北方时候的棘手局面。因为在此之前,大量的地方官吏和豪族都已经在实际上脱离了中央束缚,不容易指挥调度。一个从天而降的崇祯,并不会比南京留都的退休官员们更能让人接受。新建立的江北四镇则可能依然会投靠清军,崇祯去南京重组的朝廷也基本上是在劫难逃。靠在南京混吃等死的东林党或远在福建逍遥的郑氏集团,都不可能完成逆转。

以崇祯的性格,离开北京都非常困难,再丢南京恐怕是无论如何都受不了的事情。历史上的煤山上吊,可能就会把地点改成紫金山了。如果他再忍耐的久一点,或许会在仙霞关殉国。但如论如何,不会有太大变化。

清廷对明朝的各种优势很难被磨平

所以,如果不在北京上吊自杀,明朝依然大概率的无法挽救。现实情况就很困难,他的禀赋与心理承受力也支撑不起。






沃德在新疆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怜若品史,怜若来替你回答。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会的,崇祯皇帝南渡之后会成为像赵构那样的人物。说不定还会更好,明朝末年的局势。李自成攻下北京前崇祯要是能够及时引退南渡,明朝完全可以像南宋一样。

来分析一下明朝末年的形势,关外满族清兵虎视眈眈。四川张献忠割据,西安一带是李自成的地盘。而长江以南则都为南明的地区。之后清兵在北方击败李自成,南明此时依旧有很强大的力量。号称拥兵百万,但实际上虽然没有这么多,但其力量还是不容小觑的。明朝与南宋还不一样,崇祯帝并不像赵构那样,崇祯是直接南渡过来。可以说使明朝在这一带更有号召力。

仔细分析了一下南明为啥失败的原因,下面先看看关于南明立皇帝的问题。

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定拥立明室中的藩王,延续明朝,然后挥师北上恢复国土,但具体拥立何人则发生争议。根据“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当时明神宗长子光宗一脉已无人能继位,而次子朱常溆甫生即死,三子朱常洵虽已亡故,但长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况下,按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顺序,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前有嘉靖帝继位为例);但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则由于之前的“国本之争”事件,心存芥蒂,违背了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立场,以立贤为名想拥立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该选谁当皇帝都这么麻烦,要是崇祯不死直接南渡的话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那么南明就有一个直接的领导者了,而且不会存在任何的争议。崇祯虽说能力不足,但我觉得守好南方这一块地方还是可以的。

明朝后期也就是崇祯之后的名将也并不少,武将如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等。名臣也不少,如史可法,左良玉。要是崇祯帝不死,这些人必定会团结一心。即使北方全部沦陷,那么守住南方还是没有问题的。到时候情况就和南宋差不多了。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大家指正批评。怜若希望得到你们的指教,我是怜若,一个正在初学历史的学者。


怜若品史


可能存在,可祖训天命难违,不一定能长久复制,原因崇祯帝仍思虑过重,身体难以跳过历代明帝平均短寿怪圈,没有南宋赵高帝经糟身硬骨,其次性格过于外强中干。有宁折不弯性,好多正经大臣过早夭折命斩。南方一些臣子软骨涮滑更多,宁聚一些力量难以抗衡清兴和两股李自成张献忠力量。因此崇祯假使南渡成功不会象南宋帝通过波折不曲长久适度残延活到善终下去。


林庆生267


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思考崇祯为什么死挺着就是不南迁!

当然不会是像史书上说的被迂腐大臣们拦住了。无论是无意中泄露南迁消息的首辅,还是哭着喊着不让南迁的大臣都是在作秀,博取一个美名。真正的原因是崇祯自己没有下定决心,直到他吊死在煤山上都没有。

晚明以来,江南地区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形成了高度繁荣发达的物质文明,用教科书里的话就是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与此同时北方地区又一步步因为各种原因,既有客观的自然因素,以及更加重要的整个帝国腐朽了,导致一步步逐渐贫困。南北贫富愈加剧烈。北地边军食不果腹,而秦淮河上的画舫夜夜笙歌。

富裕的江南地区的人在经济上领先之后,必然想要获得更多的政治上的权力。具体体现就是晚明愈演愈烈,无论如何都停不下来的党争,并且最终形成了东林党挑战所有人的局面。东林党就是江南人!

这当然激起了所有人的不满,包括皇帝。

客观来说,江南地区的情况其实带有某种资本主义性质,至少看上去有可能把国家带向资本主义,也就是有进步性。但是,崇祯不懂这个。翻遍史书,东林党看上去像极了晋朝南迁之后的世家大族。而东晋是一个皇权沦落,世家掌权的时代。而且,东林党虽然看上去有点进步性,但是本质上还是封建士大夫集团,还是一个异常强大的封建士大夫集团。这个情况在南宋是不存在的。不出意外,如果要是东林党完全当家,那么大概率是会变成另外一个东晋的。

赵构南迁的时候,南方地区并没有强大的地方集团,所以赵构带着宋室大臣到了杭州之后很快就接管了整个江南,建立了非常稳固的政权。

崇祯面对南迁这个选择的时候,就是坐在北京是等死,南迁是找死。在北京是快死,南迁之后是慢死。不用怀疑,只要崇祯南迁,那么到了南京之后,崇祯立马就会变成一个空头皇帝,甚至可能很快被干掉。所以崇祯就在这彷徨当中,坐在北京城中,坐在皇宫中凄风苦雨的等死。

所以即便南迁,崇祯也不会是宋高宗,最多是“王与马共天下”的司马睿。

另外多说一句,因为南北贫富问题导致的,南北对立从晚明一直延烧到清朝。满清入关,江南地区抵抗最激烈,满清对江南的屠杀也最残酷,南下清军当中,其实最多的是,当初明朝的边军。屠杀的实际执行者也多是原明朝边军。及至三藩之乱,江南地区也非常抵制原南下清军,原明朝边军集团的吴三桂吴周集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