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为何在天下百姓反对的情况下,冤杀了延长明朝国命200多年的于谦?

雨霁视角


明英宗在夺门之变后杀掉了于谦,但依然延续了大明朝二百年的命运。如果不杀掉于谦,大明朝最好的结果,不过也就如此,明朝未必会有更好的结果。

就史实看来,杀掉于谦,对于明英宗和大明朝,并没有带来致命的问题。

正如题主所言,是于谦挽救了大明朝,没有于谦很可能就没有以后大明朝二百年的命运;杀掉于谦,不仅是天下百姓,就是朝中有点良心的大臣都是坚决反对的。

杀掉于谦的确也不仗义,但哪个帝王是仗义的呢?哪个帝王首先会考虑朝臣和天下百姓的感受呢?

他们只有自己的利益,明英宗也不例外。

土木之变后,于谦力主孙太后以郕王朱祁钰为君,置明英宗朱祁镇死活于不顾。瓦剌太师也先企图以朱祁镇为砝码与大明朝讨价还价,但于谦置之不理。

出于大明朝的利益考虑,于谦不仅没有过错,保住了大明朝,反而是居功至伟。

但站在朱祁镇的角度,看待于谦的行为,会做啥感想呢?

朱祁镇恐怕抽于谦的筋、扒于谦皮的心思都会有的。

在迎回朱祁镇这件事上,朱祁钰犹豫不决,得到了于谦的保证,不会让朱祁镇再做皇帝才答应让他回来。朱祁镇能够活着回来,于谦是有功劳的。

但朱祁镇回来之后,朱祁钰就把他囚禁在南宫,提心吊胆渡过了整整七年生不如死的生活。朱祁镇恐怕会认为还不如不回来,死在瓦剌营中算了。

此时,朱祁镇对于谦那一点点感激之情,早就化为乌有,剩下的只有忌恨。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新获得了帝位,此时,他有两种选择:

第一,翻脸不认人,并不信任和重用石亨、徐有贞等复辟功臣,展现出英明君主的大度,继续信任和重用于谦。

既能继续利用于谦与瓦剌对抗,又能笼络、安抚天下人之心。

第二,就是杀掉于谦,重用石亨等复辟有功大臣。

这是一般人的心态,明英宗之所以有土木之变,就说明他不是非凡的君主;夺门之变后,在对待于谦这件事上,他也不可能表现出非凡之处。

因此,杀掉于谦就是基本、常规的做法。

当石亨等人提出杀掉于谦时,朱祁镇也假惺惺地说:“于谦是有功劳的。”

这可以理解为两点:一是迎回朱祁镇,于谦是有功劳的;二是击败瓦剌,保住了大明朝的江山。

但朱祁镇为了继续能够坐稳帝位,对他来说,这些都微不足道。

此时,朝中势力分为两派,以于谦为首的一派,以石亨等人为一派。石亨等人能够在夺门之变中成功,让朱祁镇顺利复辟,足以说明他们具备很强的实力。

如果朱祁镇不杀掉于谦,能不能得到于谦一派的支持不好说,起码令石亨一派大失所望。他们都是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权臣,更没有啥底线可言。

站在朱祁镇的角度,按照石亨等人的建言杀掉于谦,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杀掉于谦之后,对大明朝有啥危害,能不能抵御瓦剌,不是朱祁镇首要考虑的问题。

事实证明,杀掉了于谦,朱祁镇尽管遭受了诟病,但大明朝并没有因此灭亡。从这一点看来,朱祁镇的选择是正确的。

如果不杀于谦,很可能导致于谦跟石亨两派的争斗,最终的结果还很难说,朱祁镇能不能保得住帝位不说,大明朝也会出现内乱的情况。

土木之变后,于谦一言九鼎,所有大臣都看他的脸色行事,那是因为有明代宗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镇复辟之后,不可能像朱祁钰一样再支持他,以前所有反对于谦的人都会跳出来与之作对。

加之于谦性格刚烈,与群臣的关系很不融洽,于谦被杀也在必然之中。

如果当政的帝王会顾惜大臣的功劳,考虑百姓的感受,哪里还会有屈死的鬼魂。


豹眼看历史


你要是了解了明英宗朱祁镇的遭遇,就能晓得他为什么要杀延长明朝200年国命的功臣于谦了!


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只活了37岁,然而就在他这短暂的37年里却经历了被敌人俘虏,被兄弟软禁的遭遇!

明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23岁这一年御驾亲征蒙古瓦剌,但由于战略上的失误,他所率领的50万明军被瓦剌军队围困在了土木堡内,最后这50万明军被瓦剌军队消灭的消灭,俘虏的俘虏,朱祁镇作为皇帝也成为了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自此朱祁镇在瓦剌人的手里一呆就是一年,其间瓦剌人还不断的以朱祁镇的性命为要挟向大明索要钱财!


这样的日子哪天是个头,于是大明这边决定舍弃朱祁镇,在于谦为首的大臣拥护下,朱祁钰登基称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代宗。此时瓦剌人见在朱祁镇身上捞不到好处了,于是就将他放回了大明!

朱祁镇回到大明后处境十分尴尬,因为此时朱祁钰才是大明皇帝,一山难容二虎,于是朱祁镇被封为了“太上皇”,放在一边养老了,这其实就是对他的软禁,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朱祁镇的人生最低谷!

就这样朱祁镇在被软禁7年后迎来了人生的曙光,因为明代宗朱祁钰遭遇了丧子之痛,自己又一病不起,这时朝臣石亨,徐有贞等人想起了被软禁的朱祁镇,于是他们接出了朱祁镇,又将他迎上了皇位,此时的朱祁镇二次称帝!


于谦有什么功劳能延长明朝200年国命?

这还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俘,瓦剌军队乘势打到了京城,当时大明已没有太多的军队进行防守,好再有于谦率领几千人,死守京城,并最终战胜了瓦剌军队也保住了大明江山,要不是于谦当时的京城一旦被攻下,大明将彻底灭亡,哪还有后面几代帝王的事,所以说于谦延长了明朝200年国命!

那么,朱祁镇再次称帝后为何要杀于谦呢?

  • 于谦虽然对大明有功,但是对于朱祁镇来说于谦却罪该万死,因为于谦当年带头拥护朱祁钰上位,置身在敌营的朱祁镇于不顾,所以朱祁镇恨于谦!
  • 朝臣们也恨于谦,迎朱祁镇上位的石亨,徐有贞等人都希望于谦死,因为于谦在朝中威信比他们高,所以他们希望于谦死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朱祁镇为了这些功臣也必须要杀于谦!


综合上述,于谦虽对大明有功但他效忠的却是朱祁钰,所以在朱祁镇面前于谦就必须得死!


唐古看今


导语: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大太监王振,对王振言听计从。王振提出要他御驾亲征瓦剌,他听了,结果朱棣留下的50万大军全军覆没,跟随英宗的52名文武百官全部战死,明英宗被俘虏。



北平门户被打开,面对汹涌如潮的瓦剌骑兵,于谦镇定自诺主持国家大局,他否决了众人迁都南京的建议,带领明军和百姓击退瓦剌军,保住了北平。因瓦剌利用英宗不断要挟明朝索要财物,又企图索取宣府、大同等城,于谦等人果断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为代宗,最终粉碎了瓦剌的图谋,让明朝平安度过灭亡的危险。但是明英宗复位后却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明朝的军政又一次受到严重影响。

于谦为官清廉,对挽救大明功不可没,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听说于谦要被处死,百姓都纷纷叹息,他们夹道相送,跪地大哭,都认为于谦是被冤枉的。于谦死那天,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是曹吉祥的部下,他痛哭不止,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祭奠于谦,表示于谦死的冤。曹吉祥发怒,令人鞭打他,但第二天他依旧如此。


那么在众百姓反对的情况下明英宗为什么还要杀于谦?

  • 一、从明英宗个人考虑。

朱祁镇的一生经历颇为波折,皇帝→囚俘→太上皇→被软禁→复辟重登帝位。当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遭受到有生以来的苦楚,提倡了苏武在漠北的苦寒与屈辱。他苦苦等待,痴痴期盼明朝来为他赎身,可是等来的结果却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登基了,而把他推向皇帝宝座的正是于谦,这等于是于谦帮助弟弟朱祁钰抢了朱祁镇的皇位。

塞外一年多的囚徒生涯好不容易捱到尽头,朱祁镇却迎来了另一种囚徒生活,在南宫整整被囚禁了7年。插说一下,在接朱祁镇回国前,代宗是不愿意的。他不高兴地说:

“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明史》

于谦向他保证说: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明史》

于谦是代宗的大忠臣,他是力挺代宗继续当皇帝的,接回英宗他也是不愿意的。而朱祁镇心里是不愿放弃帝位的,自从自己被俘朱祁钰登基后自己的皇后哭瞎了眼,伤残了一条腿。所以朱祁镇对于谦和代宗是憎恨的,而更让他痛恨的是于谦造就了他7年的囚徒生涯。有于谦对景泰帝的支持保护,景泰帝更加认为他必须要为保证自己的皇位做出措施。

于是南宫大门被景泰帝上锁灌铅,每日派锦衣卫的严密监视,为防备有人藏在南宫周围的树林中联络朱祁镇,景泰帝把周边的树木都砍光,朱祁镇复出的所有希望被摧毁!

朱祁镇吃食极差且都是通过小洞递入,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这里的待遇远不如漠北。据当时朱祁镇身边的侍奉人袁彬记述:

也先等人待朱祁镇以礼相待,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

而南宫这边,朱祁镇过是如此悲惨的生活,他最爱的钱皇后不得不支撑着残缺的身体做些女红以补家用。

而此时没有任何一位大臣来看望过他,包括于谦。甚至于景泰三年朱祁钰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也没有大臣能阻止,包括有这个能力的于谦。


对朱祁镇来说,这是惊恐不安的7年,这是度日如年的7年,这是让他刻骨铭心的7年!

英宗恨于谦,应该是恨到骨髓里!怎能不想着去杀于谦。

  • 二、杀于谦是明英宗再次称帝的需要。

景宗虽然各方面都比英宗强很多,但他的独子朱见济死了,自己又病的快不行了,支持朱祁镇复辟的人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袁彬……

(南宫复辟)

而这些人多为于谦的死敌,他们早就想着要整死于谦。因于谦耿直清廉,违反了他们的官场规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另外于谦的功绩和威望让他们妒忌,于谦对这帮人来说就是绊脚石,他们早就预谋着要踢开他了,这是个绝佳的机会。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明史》

英宗的复辟成功,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持,对于这些人的要求他怎会拒绝呢?

  • 三、英宗杀于谦是为了证明他当皇帝“正统”性,证明他这个皇帝的威严。
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明史》



于谦是忠于明朝的天下皆知,没有于谦顶着,大明在土木堡之变后就得亡国,但是于谦是支持朱祁钰的,是没有在得到朱祁镇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做主拥立新帝,而且这个新皇帝比英宗在位期间干的更好,更得到群臣的认可,而于谦是景泰帝继位最大的支持者。在朱祁镇心里,他反而认为自己复辟得来的皇帝位并不合法,所以他必须杀掉于谦,证明皇位本来是自己的,表明他对于谦当年的做法不赞成。

  • 四、杀于谦是他巩固地位的需要。

于谦是明代宗的忠臣,他对代宗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尽管他很有能力,也忠于大明,但他并不是忠于明英宗,所以明英宗对他不放心,多年的苦难让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和于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最终,于谦及当初拥立朱祁钰的诸臣,太监被杀,朱祁钰被废为郕王。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把朱祁钰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明英宗再次称帝改景泰八年(1457年)为天顺元年。这位明朝历史上的第六位、第八位皇帝在每一次的皇位上都留下败笔:土木堡之变和杀于谦,这两件事是怎么也洗清不了的,但值得称赞的是他废除了殉葬制度。


小姐姐讲史


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23岁;夺门之变时,朱祁镇31岁。朱祁镇驾崩时38岁。放在现在就是一个容易犯错误的年轻人,他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本来他坐拥明帝国最繁华最安定的时代,但是由于听信了身边人的话,亲自出征漠北瓦剌,使得明帝国差一点陷入了万劫不复。

朱祁镇一生为人宽容,身上有着明朝皇帝们难有的贵族气质。但是也有着致命缺陷,那就是耳根子软,容易被人利用。

他先是被王振利用;后被瓦剌也先利用,当“敲门天子”;然后又被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夺门勋贵”利用。

对于于谦,朱祁镇实际上是有评价的。

于谦实有功。于谦始终景泰朝,被遇若一身,死无余赀。——朱祁镇

但这里面其实体现出来一个问题,明英宗朱祁镇的确认为于谦是个大功臣,但是他不可能站在今人的高度去评价于谦。

他做为一个皇帝不可能看到,于谦拥立景泰此举是避免了中原遭受“靖康之乱”,生灵涂炭。一个被放回来的时候,还问接自己的人为什么不从宣堡把自己被俘前留在那里的衣服给带来的人。他只在乎一点,那就是丢掉了皇位。他认为于谦是景泰朝的大功臣而已,是哪个夺走自己宝座的那个人的大功臣而已。

因为此前他在大漠一年受过的苦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意识到皇帝这个宝座的重要。此后被放归,又被幽禁在南宫整整7年。这使得他对景泰朱祁钰的恨实际上是无以复加的。朱祁镇甚至可以不恨也先,不恨王振,唯独恨景泰。事实也证明如此,朱祁镇复辟之后,很多瓦剌人最后成了从龙之臣;又开始怀念王振,并要给他修庙;唯独对朱祁钰上谥号曰“戾”。

其实即便对朱祁钰恨入骨髓,最终也不过就是给上了恶谥而已,仍然是以亲王礼下葬罢了。朱祁镇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他只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临终前还废除了人殉制度。

总体上他是一个宽容的人。但是他还是对于谦下了毒手,因此很大程度上不是恨于谦,而是被人利用了。

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明史》

“夺门之变”在很多人眼里或许是个伪命题。朱祁钰死了,又没有儿子,所以他死后必然是朱祁镇继续当皇帝。是这样吗?其实还未必,因为可能是朱见深当皇帝,他继续当太上皇。虽然朱见深是自己的亲儿子,但是自己的亲儿子未必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虽然最后他在李贤提醒下,诛杀了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夺门勋贵”。

但是当初徐有贞等人给于谦安的罪名恰恰是扎朱祁镇心的话。

于谦等人“欲迎立外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于谦等人宁肯到其他藩王里面再去挑一个来做大明朝的皇帝,也不愿意让朱祁镇复位。可见徐有贞才是真正掌握了朱祁镇的内心啊!所以朱祁镇或许也曾后悔过杀于谦,但是到朱祁镇临终前,都未曾给于谦平反。而明宪宗一即位便给于谦平了反,以此收复天下人心。



炒米视角


明英宗这个人是一个可怜人,因为他有一个强势的奶奶,他的爸爸多年生病,36岁就死了,他的妈妈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徒挂一个皇太后之名而已。

明英宗坐上皇帝位子的时候才区区九岁,一个孩子而已,他的爸爸并没有机会教育他如何去做一个皇帝。

明英宗落入了他的奶奶手中,他的奶奶张太皇太后是有名的能力强盛,不垂帘而垂帘听政,常常把王振叫到眼前臭骂一顿。

但是呢,这个强势的奶奶就是认识不到王振这个王八蛋是个王八蛋,反而因为王振可以忍受她的臭骂而得到了“教育明英宗”的权力。

明英宗这个孩子多可怜呀!回家有一个强势的奶奶每天教育他,上学去有一个不学无术的王八蛋老师教育他。

强势的母性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有一个大缺点——孩子会变的没有主见!

明英宗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他为什么没有主见呢?因为他从小的环境只有没有主见才不会被严厉强势的祖母“臭骂”呀!,一切都听奶奶的,日月就会安静好过也!

  1. 也不知道在他幼小的眼睛里,看见了多少次王振被他奶奶臭骂。

  2. 也不知道从他记事开始,有多少身边人被他奶奶臭骂处罚。

明英宗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上边两点,他一般都是怀着愧疚之心去对身边人好的。是真心的好,不是高高在上的好皇帝对人施舍的好。

所以,他走到哪里人缘都好的出奇,包括他在北国的囚禁岁月里面,人缘也好的出奇,然后也先竟然把他放回国了。

不要钱,不割地,不和亲,就无条件的放回国了。

以明英宗的性格,回国就回国,不做皇帝就不做皇帝,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对身边的人好,尊重身边人,听从身边人的意见,照顾身边人的情绪。

尽管他身边七年之久并没有什么身边人,他做了七年的“太上皇囚徒”,当时,在他的心里,一定会认为“人生大概就如此了吧!”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他的囚禁地之外的斗争飓风刮到明英宗的眼前,他的皇帝弟弟死了,也没有留下法定继承人,按说他什么也不做,皇帝也轮的到他做的。

然而,这时候野心家出来了,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出来了,他们联合奋勇冲到了明英宗的面前,表明一定要做明英宗的“身边人”,明英宗的性格嘛!无可无不可的人,你们要做就做呗!

然后,徐有贞们发动了“夺门之变”,他们竟然成了“拥戴功臣”了。

上面三个人,尤其徐有贞这个人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发动“夺门之变”呢?

说起来话长。

八年之前,“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大军围逼北京城,多数大臣的意见是逃跑算球,南京也是现成的都城呀!也有六部百官的架构在哪里,很容易另起炉灶的,然而,谁也不好意思先说出来呀!逃跑的名声好说不好听。

徐有贞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科举考了个进士及第,出身庶吉士,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五行,曾经成功治理过黄河。

他也曾经向明英宗上过条陈——注意瓦刺也先,哪里会大事,然而王振和明英宗不听。

这时候,明英宗被俘,王振死。

徐有贞就站了出来:“列位,咱们南迁都城吧!到南京聚兵招将再打回北京来。”

很多人符合道:“好呀!好呀!就这么办。”

却跳出来了个于谦:“言南迁者当斩!胆小鬼也。”

总而言之,连骂带辱,话说的很不好听,原来同意“南迁保命”的很多人看到有人竟然敢于冲上去战斗,当然也要支持了,能有人替他们保住北京城的房子财产,又不用他们上前线,他们都是文臣来的,这不用跑向南京,当然好了。

于是,这些人转回身来一起骂徐有贞是“奸臣,胆小鬼,逃跑分子”,把个徐有贞的弄的呀,人不人鬼不鬼,简直没法混了。

问题是,于谦还真有本事,他竟然守住了北京城,打跑了也先,还拥立了新皇帝。

于谦成了大明朝的最大功臣,风头一时无两,呼风唤雨,众官膜拜,徐有贞成了人人鄙视的“胆小鬼,滑头奸臣。”

本来,于谦是君子人,不会去主动怎么的徐有贞的,于谦也真的没有怎样他徐有贞,但是很多趋炎附势的其他大臣没有于谦的胸怀呀!大家都故意凉着徐有贞。

于谦是“君子坦荡荡”,每天忙的很,并没有想着去消灭“潜在的敌人”,一直也让徐有贞在朝中为官领工资,没有去主动害他。

但是,徐有贞“小人长戚戚”呀!他认为百官不搭理他是于谦教唆的,他恨上了于谦。

上面说过了,徐有贞这个人很有本事的,他也能忍!

一忍忍了七年之久,终于被他逮着了机会,他策划了一个“夺门之变”。成了明英宗的身边人。

上面说过了,明英宗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是一个非常尊重身边人的人,是一个非常愿意照顾身边人情绪的人,是一个非常愿意听从身边人意见的人。

而,于谦那种“坦荡荡的君子”从来是就事论事,正经尽忠,不会去做什么人的“身边人”的。

于谦没有去明英宗面前去做“身边人”。

于是,徐有贞就开始蛊惑明英宗了,“杀了于谦吧!当年皇上您完全不用在北国‘狩猎’一年之久的,也不用做太上皇七年之久的,都是于谦使得坏。”

于明英宗呢,做太上皇也罢,北上“狩猎”也罢,于谦有罪也罢,于谦无罪也罢,无可无不可的。

明英宗也不是一个蠢笨的糊涂人,他知道王振害了他,于谦救了大明朝。

但是,他性格里就爱做身边人的好人呀!

他实在不忍让徐有贞这个天天侍候他,在他面前鞍前马后干活的人失望,于是就准了,“你们说怎么就怎么吧!我们别伤了和气!”

于是,于谦死。

这种事,夫复何言?


葭明通半瓶历史


李敖曾经说过一句话:政治和女人的下体一样,是这个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

为了政治或者是皇位,可以父子相残,兄弟反目。明英宗被囚禁8年,一旦复辟,第一件事儿就是杀了于谦。朱祁镇不知道于谦是冤枉的吗?他知道!但他有不得不杀的理由:

小人陷害

朱祁镇被朱祁钰关在南宫,处境凄凉。他能够成功复辟,离不开一帮大臣的支持,其中有一个叫石亨的。这个石亨本来和于谦的关系很好,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升恒保举于谦的儿子为官,本意是想讨好他。但于谦为人太过正直,不仅不领情还因此弹劾石亨。热脸贴了冷屁股,从此以后石亨就对于谦怀恨在心。

还有个叫徐有贞的,北京保卫战的时候因为力主南迁,被于谦当着众人面前大声呵斥。人家也是要脸的,两人因为这件事就结了仇。

英宗复辟以后,两人就上疏弹劾于谦,并诬陷他想要立藩王为帝,而不是要把皇位还给朱祁镇。朱祁镇听信谗言,就把于谦杀了。

师出有名,否定朱祁钰皇位的正统性

朱祁钰继位全靠于谦的拥戴,并且得到了大臣的认可。对于主导者,于谦只有死路一条。杀了于谦就可以否定朱祁钰继位的正统性,自己复辟才会师出有名。


总归一句话,都是“权力”在作祟,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


历史小跟班


政治斗争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冤杀不冤杀,有时候,死并不是你做错了什么大事,只是站错了队。

虽然对于于阁老的死,让人很遗憾,但却又无可奈何。

那么,于谦是必死不可吗?难道没有一点回旋余地?

没有。

徐有贞说:于谦不除,此举无名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二次当了皇帝,重登九五之尊。

接下来,就到了清算的时刻了,那些明代宗朱祁钰的亲信,大多仕途惨淡,再无出头之日了。

有个人的处理,让徐有贞、石亨等复辟臣子很难看,那就是于谦的存在。

于谦是明代宗朱祁钰最认可的人,其人能力出众,才华横溢。当徐有贞等人提出把于谦咔嚓了的时候,朱祁镇不同意,只说了五个字:于谦实有功。

是的,杀于谦非常不容易,为人清廉,一心为国为民,个人作风清白。总之,于谦是一个很能干,而且很干净的人。杀之不易。

怎么办?徐有贞拿出了拿个杀手锏,《明史》记载如下:

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

为什么徐有贞说了这么几个字,朱祁镇就下了决定了呢?

因为“夺门之变”其实是一种造反,如果没有任何原因就造反,皇位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为了让夺门之变更合理,就把“于谦等人欲迎藩王进京当接班人”当成了造反的理由,如此一来,朱祁镇就有了被迫性。如果没有圣旨,“迎藩进京”就是大逆不道之罪。

其实,于谦等人却有此意,只是等着第二天启奏皇帝,但被徐有贞、石亨夺了先。

在杀于谦等人时,又有人提出“没有证据啊!”确实,人家还没有行动啊!

对于这一点,政治老流氓徐有贞不慌不忙,说出了几个字“虽无显迹,意有之。”这话是不是很熟悉?和杀岳飞的罪名何其相似。

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徐有贞等人为何必须除去于谦

徐有贞等人要除去于谦,理由自然很扎实,一是有过节。

徐有贞和于谦的过节就在北京保卫战时,当时的徐有贞还叫徐珵,他是建议南迁的,结果被朱祁钰不喜,而坚守北京的于谦受到了重用。此后,徐珵就成了大家嘲笑的对象。

后来,于谦也推荐过徐珵,但皇帝对他印象不好,所以一直未同意。但徐珵认为是于谦从中作梗,影响了自己的前程。所以,对于谦恨之入骨。

而石亨和于谦的过节,是因为石亨溜须拍马,举荐于谦的儿子当官,被于谦直接呵斥。这还了得?《明史》记载到:

谦言:“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亨复大恚。

既然这样,石亨想不记仇都不行。

至于夺门团队中的另外两位骨干,曹吉祥和都督张軏也和于谦有过过节。对于夺门集团的公认仇人,大家一定会想办法搞倒的。

徐有贞等人要除去于谦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于谦人太正,威望太高。

于谦这个人人太正,威望太高。就连朱祁镇都非常欣赏。

如果不把于谦就势打倒,此人重新获得重用几乎不用怀疑,再加上超高的人气和威望,假以时日,夺门集团各个人物,很有可能会被一个个收拾了。

于是,于谦的命运无法逆转。

于谦之死,是政治博弈的结果,他不死,朱祁镇的夺位名不正言不顺;他不死,那些夺门集团的大人物心事重重。因此,朱祁镇一上位,几乎就确定了于谦必死。


蓝风破晓


明朝的于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可是却在明英上位后在天下百姓的反对下反而却冤杀了于谦,这又是为何呢?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是明朝的第六任、第八任皇帝。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随后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

而于谦延续了明朝的国命200多年,这还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俘,瓦剌军队乘势打到了京城,当时大明已没有太多的军队进行防守,好再有于谦率领几千人,死守京城,并最终战胜了瓦剌军队也保住了大明江山,要不是于谦当时的京城一旦被攻下,大明将彻底灭亡,哪还有后面几代帝王的事,所以说于谦延长了明朝200年国命。

而明英宗朱祁镇为何总是想着杀掉于谦呢?主要还是因为当年将朱祁钰推上皇位的主要人物便是于谦,所以于谦不死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朱祁镇认可当年于谦的行为是恰当的,使得否定自己现在夺位的性质。继而如此是不行的,因此于谦一定要除掉。但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时,拥有皇位的正统性,而可以得到指定之外,还有一些是来自群臣的爱戴,朱祁钰的皇位合法性也就是这么来的,不过朱祁镇的退位,是因为他惹到了祸端,只要不小心就要使得明朝亡国。

除此之外,其实明英宗也是可怜的,他杀掉于谦还是想解自己的心头之恨,于谦虽然是对大明有功,但是对于明英宗来说于谦却是罪该万死的,因为于谦当年带头拥护朱祁玉上位,置身在敌营的朱祁镇也不管不问不顾,所以就因为这一点朱祁镇憎恨于谦,于谦完全对自己没有怜悯之心,对自己的生死丝毫不顾及,明英宗就是记得了这一点,就必须要除掉于谦。

所以啊,虽然于谦的确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但是他那只是对于朱祁玉的,对于明英宗朱祁镇来说丝毫没有用处。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趣谈答案:明英宗不想杀,但是不杀不行,因为他的身边有三个坏人想要谋取不当得利。为了能够让坏人有不当得利,为了能够让自己稳坐皇帝的宝座,只能把好人杀掉了。

于谦死的一大借口

关于于谦的死,历史上给出了经典的两个字,这两个字叫做意欲。意欲是什么意思呢?就相当于图谋,只不过你还没有做,单纯的你有这个念头而已。

既然你已经有了这样的念头,所以我就要杀掉你,因为你已经有了这个念头。

这并不是一个绕口令,而是充满了封建统治时期政治哲学的最为经典的一课。

这个意欲远比杀害岳飞所用的莫须有那三个字还要经典,经典到压根儿就不需要有的同时,还能够给你塑造出对应的罪名来。

那么于谦的意欲究竟是欲在哪呢?

他不想让明英宗当皇帝。

一个复杂的谣言逻辑链

明英宗就不用介绍了吧,他是明朝第6代皇帝和第8代皇帝,而中间那一代皇帝,也就是明朝的第7代皇帝是明英宗弟弟当的。

明英宗在当上皇帝的时候,通过一些稀里糊涂的事情和信任一些奸邪小人,把整个明帝国推向了深渊,而在推向深渊的过程中,于谦来了,并且阻止了这场过程。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以及北京保卫战,都能见到于谦的影子,而于谦立下战功赫赫,最终却弄了个死无全尸。

当明英宗从第6代皇帝变成第8代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明朝第7代皇帝他没有子嗣,按照帝王的遴选以及皇帝继承制度来看,这个时候唯一能够当皇帝的就是明英宗的孩子。

只不过如果明英宗的孩子当了皇帝,结局似乎也不算差,毕竟明英宗是孩子的爹,而这个时候孩子才8岁。

也就是说真正掌权的人依旧是明英宗,可是周边有三个奸邪小人,他们分别是徐有贞,曹吉祥和石亨,这三个人不愿意这样的事态发展,因为这样的事态发展对于他们三个人没有任何好处。

于是他们三个人冒着皇帝被杀头的危险发动了一次变化,这次变化之后明英宗直接当皇帝,而这个时候的明英宗和之前的皇帝已经截然不同。

明英宗明白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所以他对于谦更多的是感恩,并不是报复。

但是那三个奸邪小人说了一句话,彻底扰乱了明英宗的算盘。

三个小人说道:如果不杀掉于谦,那么这一次变化就没有由头,我们将会处于师出无名的状态。

为了能够达到师出有名,为了能够让自己顺利继承皇位,那么于谦就怎么也跑不了。

可惜的是明英宗直到若干年之后才明白自己这一次是被那三个奸邪小人利用了,因为杀不杀于谦,自己都会掌握最高无上的权力。

只不过杀掉于谦之后,那三个奸邪小人,他们所能够享受到的利益会更大化罢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土木堡发生了什么只有朱祁镇自己知道,其他人都死了,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之前几次改道究竟是皇帝智障了还是压根就此路不通,明明敌军在北方为何会后勤断绝,也先如何做到步步先机,为什么对明军动向掌握的如此迅速,负责情报的锦衣卫指挥使被文官们殴死于朝堂之上,事有反常必为妖,看史书要注意一个特点,当出现皇帝的行为傻逼到不能理解的时候,当出现一个重要官员德行操守近乎神级的时候,意味着此段历史有因特殊原因不能解释的猫腻,比如烽火戏诸侯,比如蔺相如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