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本文首发于| 云纳电影

每天5小时,从电影看到生活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今年的奥斯卡电影提名没有《小丑》,

但是却有着《爱尔兰人》《婚姻故事》《教宗的继承》《1917》。

在外界学者与观众看来,今年的奥斯卡可能最终会在《婚姻故事》和《1917》中二选一。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是成长类的黑帮片,我们很难不把和它和《教父》作比较。

可《教父》毕竟是“男人的教育书”,《爱尔兰人》也没办法超越《教父》。

马丁·斯科塞斯的固执,不愿意用CG跟踪来“瘦龄”,这让很多年轻人对de-aging的电影技术并不满意。

在情怀上,《爱尔兰人》更像是美国传统黑帮影片的谢幕曲。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电影《婚姻故事》讲述的二十世纪的克莱默夫妇。

这是男女主演相辅相成的电影,也是寡姐冲击奥斯卡最佳女主的电影。

至于《教宗的继承》它还差一口气,故事让导演与演员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这反倒是“便宜”了《1917》。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1917》这部“一战题材电影”,最终会在捧下金秋奖之后,再度捧下奥斯卡。

相比起,奥斯卡历年的“正确性”的最佳影片。

或许《1917》的成功,会是近十几年来,最为通俗易懂的奥斯卡最佳电影。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故事

1917年的春天,一战战场上。

两个年仅16岁的年轻英国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接到命令,他们需要立刻赶往死亡前线,向前线的指挥官传达“立刻停止进攻”的讯息。

八个小时内。他们要穿越死亡的寂静之地,布满尸体的铁丝网,甚至是散落的敌军偷袭,他们随时会在途中丧命。任务关乎前线1600将士的安危,宁死,也要完成。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即便是在无人区的战场上,你也得随时保持警惕,战场上的流弹随时都会要了你的命。

在穿越充满铁丝网的封锁线后,他们来到了撤退的德军战壕。看样子他们像是刚撤退的,地上的炭火还在散发着余温,炮灰也是刚销毁的。

他们在防空洞内搜索。一只老鼠却不小心触动了埋雷的开关,斯科菲尔德被废墟掩埋,布雷克立马将他从废墟中抛出。两人搀扶着跑出防空洞后,又接着前行。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他们来到荒芜的农家牧场。

天空上的两架英机和一架德机,正在低空交战,显然孤军作战的德军,上来便陷入了下风,很快便被英机所击落,这辆被击落的飞机坠毁在他们两人的眼前。

两人急忙把飞行员从燃烧着的驾驶舱拖出来,斯科菲尔德建议给驾驶员来个痛快的,但是布雷克心生的善意想救他,布雷克让斯科菲尔德转身去取水。

斯科菲尔德转身的瞬间,布雷克被德军飞行员给刺了一刀,最终布雷克永远留在了那个村庄。斯科菲尔德来不及悲伤,前面还有1600将士在等待着他。短暂告别之后,斯科尔德再次上路。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影像本体的狂欢

这不是一部靠故事取胜的电影,即便是刚读初中的孩子都知道电影在讲什么。

著名的中国第四代导演谢飞也曾如此评价道:“影片的缺点是心思过多放在外在形式表现的创新上了,两个人物及故事情节线显得单薄,甚至无趣,技巧大于内容的作品,永远达不到满分。”

毋庸置疑,《1917》带有天然的矛盾。在“一镜到底”的摄制概念确定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场技术性冒险,这场冒险造成的电影拍摄资金几次超出预算,差点使得电影死于胎盘中。

与此同时,创作者最终目的是想“去技术化”,他们的目的是在试图让观众们忘记摄影机的“存在”,让观众们能够以第一人称的视觉,达到身临其境效果。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这势必会造成电影在“思想性上的缺失”,但过分调度电影的“思想性”这也是评判电影的误区。

毕赣曾在“思想性”上,也有过“一镜到底”的形式主义电影《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但最终电影没能撑起前期宣传的吹捧,这使得电影口碑与票房双丢,毕赣执导的能力,也被外界所质疑。萨姆·门德斯执导与毕赣不同,它是部“第一人称”的战争电影,是形式与艺术的结合。

国内的学者电影人普遍强调电影的“思想性”,这造成了他们一致认为,爆冷的《1917》是今年金球奖的最大黑马,但事实上,这是国内学者自认的“爆冷”,在国外《1917》有着很高的口碑与认可。

电影评价是很主观的东西,但我们往往局限于“思想”与“人文”,忽视电影是“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的本质。如若《1917》最终问鼎奥斯卡之后,这无疑将是属于“影像本体”的胜利。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摄影教科书

一镜到底,就是整个电影从开始到结束,仅用1个镜头来完成,换句话来说,就是不切镜头。但是我们仔细深究,我们又可以把“一镜到底”分为“真一镜到底”和“伪一镜到底”。

即使你不明白《1917》的“无缝剪辑”的切换点,也可以时间序上,8个小时的任务却仅用2个小时的影像的设定,就能明白这是一部“伪一镜到底”的电影。

“真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一镜到底”的形式消解了原有传统战争片的宏大视角感觉,拉近了观众与电影“形式”之间的陌生感。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在影片中,你几乎看不到那些飞机大炮,更看不到那些激烈的战场画面,但是你会跟着电影中的“士兵”看见着在发生的战斗,这有点类似于“第三人称”视角的“电子游戏”。

你不需要感受历史带来的沉重枷锁,也不需要去看到那些令人悲痛与沉重的人性反思,你只需要做的就是跟着主角去“流浪”就可以了。

在这场“盛大的游戏”中,你将穿越战壕,铁丝网,断垣残壁,暗夜火花,草地,冲锋对,与你同行的队友倒下,遇见兮兮相惜的战友,同胞....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这一切的“游戏设计师”正是罗杰·狄金斯。

他曾14次陪跑奥斯卡,直到赛博朋克的《银翼杀手2049》让他首次问鼎奥斯卡。在逐渐被年轻人取代的新型摄影行业中,罗杰·狄金斯已经70岁了,但他依旧还在进步。他的光影层次感,色彩饱和,场面调度,几乎在《1917》中达到了他生涯中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你很难相信,这个“老家伙”居然就是这样扛着一台摄影机,在无数的场景中,完成中景,近景,特写,仰拍,俯拍,旋转等镜头语言语言的转换。电影《1917》几乎是大师级的“摄影教科书”。

或许《1917》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有诸多变数,但从“奥斯卡最佳摄影”的提名人选来看的话,罗杰·狄金斯几乎已经“潜规则”把大奖给直接预定了。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这部电影很简单,看完之后也许什么都不记得。

但又很难理想的回答,在这长达2个小时的电影里面,到底是什么给予我们耐心不舍得跳过一帧。

思考许久之后,我得到了一个答案:人性。

这部“一战题材”电影,要拿奥斯卡了

在一场战争中,士兵们无疑是被“上帝随骰子”的游戏,富贵有命,生死在天。

战场不浪漫,也不刺激,也不宏大,就是一堆人试图干掉对方来自保。“无知”与“恐惧”伴随所有的人,“第一人称”的视角下,战场死亡的恐惧被无限制的放大,可被恐惧掩盖的善良也被无形中放大了。

生命无常,战场残酷,但人间有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