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小时候村里经常有讨饭的人吗?

护姿美医护服饰


记得2008年的时候村里经常有一个讨米的来要饭吃,一般是一个星期左右来一次,后来08年那年湖北遇上了强降雪,气温创下了历史最低。

2008年雪灾

开春的时候我们以为那个讨米的会再来村子里,结果过了一两个月还没见到,人们就开始打听这个要饭的,才知道这个讨米的在08年的时候睡着了冻死的。

2008年大雪覆盖下的自行车

不知道这个人是前世修行的好在睡梦中死去没受折磨,还是前世造孽太多讨米一生在雪地里冻死了。


原味故乡


童年满满的记忆。儿时的记忆中,村里面经常有背着布袋子的人挨家挨户讨米讨饭,男女都有,(河南人与安徽人)一般都是年长者,手里拿着一根棍子(村里面狗狗多),穿着衣服破烂。

我的家乡属于江汉平原鱼米之乡,农村里的人刚分田到户也不富裕,勉强可以解决温饱。年幼不懂事不知道那些讨饭的人从哪里来的,俗称“叫花子”,

记忆犹新有一次我们家刚好在吃午饭,有一个年迈的妇女站在大门口,手里拿着碗,一直在说“行行好,行行好”。善良的奶奶立马给了一升米,那个老人的眼睛紧盯着饭桌,奶奶问她是不是饿了,并把她请到饭桌前面坐下,盛来了热乎乎的白米饭还给她夹菜。那个老妇人千恩万谢,她心里想的是这家人没有把她往外赶,没有把她当叫花子,还把她当客人对待,她真的饿了,吃得很香很香。事后我问奶奶为什么对那些叫花子那么好,爷爷奶奶告诉我说“这些人都是河南人和安徽人,不要看不起他们,他们家乡受灾了,没有吃得要饿肚子,我们能够帮一把就帮一把,都是好可怜的人。”儿时压根儿不知道河南与安徽是什么地方,现在回想起来内心隐隐作痛,背井离乡出省乞讨,只是为了讨一点大米,能够吃饱肚子。那个年代国人还吃不饱穿不暖的一个缩影,心酸……

我的爷爷奶奶言行身教影响了我,做一个勤劳善良,宽容理解,热心肠的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河南省与安徽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腾飞,民众安居乐业。不忘记过去的苦难艰辛岁月,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狐狸没有成精


小时候见过村里来讨饭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尼龙袋子,里面装着煎饼和吃到一半的馒头。那时候人都比较善良,到哪家都会给些吃的和喝的,出来讨饭的基本上都是走投无路,实在没办法,要不然谁愿意天寒地冻的出来讨饭呢。

老头到奶奶家喊声大嫂,就进了院子,说能给点吃的吗?奶拿着他手里的盆,去厨房给他盛了满满一碗稀饭,拿了两个煎饼,给他卷了菜,他也不怕烫,接过盆子连忙喝了两大口,连声道谢。

出门走到街上,蹲在堆垛的玉米秸秆旁边就吃了起来。大家吃过饭,很多人就和他攀谈起来,慢慢老头就讲清自己的来历,他是隔壁县里孟庄的村民,老伴去世得早,含辛茹苦拉吧了三个儿子,儿子成家之后他年龄也大了,身子骨也干不了农活,就轮流在三个儿子家吃饭生活,儿媳妇嫌弃他,哪家都不愿意再要他,没有办法只能出来讨饭吃。

老头吃完,一晃一晃的离开了村子,又开始讨饭的生活,看着他的身影,大家都说不出来的难受。


游艺港湾


我的小时候是七十年代末,遇到讨饭真的不少,每隔三五天就有讨饭的上门。通常讨饭的背着一个长布袋,手里拿着根打狗棍,年龄都比较偏大,也有年轻人领着残疾人。七十年代,我家也困难,有的讨饭的上门,也给不了东西,但是讨饭都不想空手,给他一个红薯也要。

到了八十年代,依然有讨饭的,但此时讨饭的装作已变样,有的牵着一只猴子给你表演翻跟斗,有的拉二胡,有的说快板,他们表演完,我就会抓一把大米给他们,他们也不嫌少,有时遇到我家正好吃饭,讨饭的就会从袋里取出碗,要米饭吃,到了八十年代,粮食是不缺的,我就会盛点米饭给讨饭的,咸菜很少,讨饭的自觉,讨上一碗米饭就到下一家讨咸菜,反正下家也不远,有的甚至门靠门…

八十年代上门讨饭的,并不是所有讨饭的象七十年代所说,家乡遭旱灾,水灾,生病,而是有的讨饭的将讨饭作为一种职业,一年讨要下来,不比我们农民种粮食收入低。我曾亲身经历过,我一次在三叔家吃午饭,一个讨饭的老头上门,要吃饭,我三叔也大方,给老头盛碗米饭,并让他坐桌上一起吃饭,我三叔喜欢喝点小酒,自己面前倒了半杯酒。老头坐下后,不慌不忙,从布袋里掏出大半瓶白酒,酒比我三叔喝的酒要好(后来知道的),非要让我三叔尝尝,明显讨饭的老头也是个爱喝酒的,于是俩个人推杯换盏,我三叔不住的夸老头的酒有劲,不一会儿就将老头瓶中酒喝光了,然后我三叔拿出一瓶自己舍不得喝,留着招待来客的好点的酒,俩人最后又将一瓶白酒喝了,那时没有什么菜,三叔家的菜园就在家门口,老头看到有大蒜,大蒜正长成,要吃大蒜,三婶拔一大把,老头撕下大蒜苗下面外皮,白色的一段,连吃了两根,说是太好吃了。事后俩人都醉了,酒后俩人成了朋友,老头说是山东什么地方的,留下地扯叫三叔有空去了山东,去他家玩。第二年,那老头又过来,带了好多牛肉干,海鲜干,给三叔,并住了几天,我也凑巧尝到几块牛肉干,好吃。一连几年,老头都带上家乡特产过来看三叔。三五年后,三叔贩卖黄豆去山东,终于有机会去了老头家,回来后,三叔说老头的热情的招待就不用多说了,只是老头家里早就住上了楼房,还有二个儿子是大学生,老头就是闲不住,喜欢出来讨饭,要上大米当地就卖了…

除了老头这类人,还有拖家带口讨饭的,说是违背计划生育,出来边讨饭边生儿子,生不到儿子不回去,生了女孩就送人…

进入九十年代,农村已看不见讨饭的,只是过年时,有外地人拿着印刷的所谓财神贴幅,说几句好话吉言,二三元买一张,还有的人骑着三轮车在乡下捡破烂废品~

现在的农村,所谓讨饭现象,都变成骑车,带上音响,看到那家办红白事,放上一两曲,直接要钱,还有放爆竹的,等等~

总之,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农村人早就解决了温饱,乡下再无讨饭的身影,倒是城市里,大街上,有各种乞讨的人,使尽手段,博取人们同情,其中有真有假,只要能讨到钱就行~

此题就此作答,条友们,你们对现今的乞丐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下方留言~




净土TC


这个问题勾起了我三四十年前的回忆,在我小的时候的记忆里,经常有讨饭的人出现在我们农村,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而且是女的居多,他们来自灾区,山东的、安徽的居多。

那时候的讨饭人分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就是直接去户家里讨饭,这类人是女的居多,她们一般都手里拿着一根棍子,肩后背一个袋子,那时候小,不懂的拿棍子意思里是什么,现在想想好像是防狗的吧,因为她们穿的破破烂烂的,人常说,“狗咬的是破的,人敬的是富的。”肩上的袋子是装人们施舍给的东西,一般玉米棒居多。另一种类型就是才艺型的,这种人男的居多,他们不直接讨饭,而是找个人多的地方表演他们的才艺,表演完毕才逐家逐户讨饭。

那时候的农村人也都是穷人,有的人家远远的看见讨饭的就把大门关上了,有的人家只给一个玉米棒让她们分,开眼的人家每人给一个玉米棒,我记得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讨吃的要不穷,老鼠盗不穷。意思是种下的粮食不要怕讨饭的要,不要怕老鼠吃。母亲很慈祥,有时候有了剩饭就给讨饭的人吃。欢迎大家留言关注。


三农张老师


你们小时候村里经常有讨饭的人吗?

我老家在长安县沣河边上,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村民的生活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是绝对不愁吃不愁穿。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村上经常有衣衫褴褛的外村人上门乞讨,我那时候看到乞丐就害怕,原因是爸爸妈妈经常拿外村的乞丐和村里的疯子吓人,说如果我不听父母的话,村里的XX疯子或者外村来的乞丐会抓小孩,每次碰到乞丐上门乞讨,我总是躲得远远的。

那时候乞丐上门都是挨家挨户乞讨,走了这家到那家,有时候还会哼小曲或者说快板,夸农家人心地善良,将来必大富大贵!所以只要乞丐进村了,满村小孩子都知道,有一堆小孩子跟着乞丐到处跑!由于害怕乞丐,我此时要么盖着被子躺在炕上,要么提前把家里门从里面锁上。那时候的乞丐才是真正的乞丐,大多都是河南人,而且只要饭不要钱,穿着破破烂烂,提着烂笼子,拿着个烂碗,挨家挨户向农民要饭,通常给一个馒头或者一勺米就行了,由其每年暑假过会的时候村里乞丐最多。

那时候我们老家的村民都很善良,只要家里有剩余的饭菜,多多少少都会施舍点给乞丐;有时候实在看乞丐可怜,还会拿几个白蒸馍给乞丐,那时候乞丐要饭是因为真的穷,无论村民给不给,给什么,给多少他们也都能安然接受。

如今村里几乎见不到要饭的乞丐了,原因是乞丐都变成职业的,而且他们只要钱不要粮食,把乞讨当成一门职业或者生意,去农村讨饭要不来钱的,也就不去农村要饭了!这些职业乞丐只要在火车站、地铁口或者繁华的十字路口,在身前放个盆子,随便编个谎言摆弄下乐器,每天能要到不少钱,收入比普通工薪阶层高多了。


才华有限菇娘


我是乡村黑嫂,我来回答。

小时候农村的确经常见到讨饭的人,而现在却看不到这些人了。讨饭肯定是无奈之举,这也说明那时候的条件的确是不好。

那么,以前的人怎么走上讨饭这条路的呢?现在讨饭的为什么少了呢?黑嫂就分别来说一下。

一、以前的人怎么会讨饭

其实何止是见过讨饭的?记得小时候听奶奶说过,她年轻时,就带着我的姑姑去讨过饭。当然这很多年了。

奶奶说那时候生活太困难,到了冬天时,她会带着我姑姑去河北讨饭。我们是豫北地区,河南最北面,跟河北很近,十几二十里路吧。

走着过去,而且是一去就一个多月两个月,到差不多快过年时再回家。

而黑嫂小时候,村里也时不时的会出现讨饭的,他们穿得很破烂,手里拿着个碗,肩膀上扛着个口袋。

当时的讨饭是真讨饭,只要吃的,馒头吃不完放口袋里,要到的饭直接喝掉。

印象中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放学了,村口坐着个讨饭的,六月的天,他穿条棉裤。村里一个光棍赶着驴车路过,特意停下来走过去看,然后说这个讨饭的肯定得不了关节炎。

他看着像是在调侃这个讨饭的,但他却把讨饭的请到了家里好吃好喝了一顿,临走还给了几个大白馒头。

以前的讨饭的,来到村里也不会饿着,谁家都会给点东西。

二、现在讨饭的怎么少了

其实,现在讨饭的并没有过量减少,但性质却变了,变成了讨钱的。

以前讨饭的真要饭,现在根本不要饭,你给他饭他当你侮辱他呢,直接要钱。有时候,不给还闹个不休。

这样的人,说实话并不被人可怜,而且他们也不少挣钱,有的竟然是职业干这个的。

我们从这里面的转变可以看出来,以前是生活真困难,所以讨饭。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人们迅速的解决了吃饱的问题,现在都在追求吃好。

人们不用饿肚子了,可是有一些脑子中想着不劳而获的人却利上了人们的同情人,甘心抹掉尊严去向别人手里讨要钱。

既然要的是钱,自然是都跑到城市了,农村他们要不到多少钱。

总结:我们在这里不说讨饭和讨钱的对错问题。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现在只要勤快,做点啥工作也不会用伸手向别人讨钱。可就是有这样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打算自己的人生的。反正这类人,真的引起了很多人的讨厌,而且这几年也慢慢减少了。

我是乡村黑嫂,一个有态度的农村观察者。喜欢我,请点击关注。

乡村黑嫂


在我的印象中,记的小时候,经常会碰到要饭的,特别是在家里正吃着饭的时候,突然就听到梆子声,响了几下,就看到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端着一个破碗,一脸呆滞面无表情的人来到屋门口,父母总是赶快叫我们拿个蒸馍或者盛点饭给他们,好打发他们走。走了以后就开始教育我们,以后要勤劳,不然长大就会去要饭,那个时侯脑子里便深刻记住了父母的教诲。但有的时候来也有例外,有的要饭的穿得干净,衣服也整齐,看着也挺年轻,这样的人来要饭的时候我父母一般都不让我们给东西的,就说没东西了,直接让他走,走了以后我觉得奇怪,明明有蒸馍为什么不给他,父母就说年轻轻的有手有脚,不去干活,去要饭,遇到谁都不会给他,教育我们千万不能当这样的人,不然谁都看不起你!这种思想的认知让我从小对乞丐没有好感,见了就觉得讨厌!

再以后慢慢长大上学,在路上也隔三差五会遇到乞丐,小伙伴们便成群结队朝他们扔石子,嘲笑戏弄他们,感觉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现在想想,会觉得好笑,那个时候的我们是多么的思想贫乏,嘲笑戏弄别人就是活着的一种乐趣所在吧!

再后来,上学越来越忙,下学以后又开始工作,再以后结婚生子,感觉人生总有忙不完的事情等着去做,也就没有时间去在意乞丐了,到如今被人生琐事缠身,总想偷得清闲的时候,才猛然想起,这些年怎么乞丐越来越少了,他们去了哪里?有了这个想法,我有时候就会问我老婆,有时候问我朋友,回答基本一致,都跑城里去要钱了,现在哪个乞丐还会留在农村要饭。没事的时候我细想下,也确实如此,可能是我一直读书,读完书又去工作的缘故,听他们说早在几年前,来农村要饭的乞丐都不要饭了,直接要钱的,给他们个五毛,还嫌少,有的扭头就走,更有甚者,来了发给你一张财神爷的纸,直接一块或者两块,给多了他们乐呵呵,说着祝福的话,给少了,说你太小气,发不了大财。我回想起父母亲小时候教育我们的话,想着现在的乞丐怎么了,问别人讨钱还这么理直气壮,这个社会怎么了,变化太快了吧!

原来的乞丐都去了哪里,我记起小时候被我们小伙伴欺负过的乞丐,有岁数大的,也有岁数年轻的,那个时候小孩子欺负他们,他们也决不还口,更不敢还手,每次他们讨到点吃的就很开心了。现在想想觉得那个时候真是太顽皮,对那些岁数大点的乞丐心里总是有愧疚,也许这并不是他们的本意,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有口吃的,谁愿意出来要饭,谁不愿意呆在家里,只有我们这些屁事不懂的小屁孩还要在他们伤口上撒把盐!

现在确实很少能见到‘单纯’的乞丐了,也没有小时候那份兴致了,远远见到乞丐来,能躲就躲,真的是恨我自己,一个乞丐能把自己吓成这样,这还是原来的自己吗?


众禾人生


出来讨饭,源于生活过不下去,家人肚子饿得荒,没办法才出去向别人索要食物,其实讨饭是很丢脸的一种行为,可是肚子都吃不饱了,要脸还有什么用?

我记得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村里经常有人老讨饭,有年轻力壮的汉子,大部分都是老人家,妇女貌似很少,可能是觉得讨饭实在太丢人,一般都是站在大门口,拿着一个碗,背着一个袋子,有的一声不吭,因为别人看到碗,就知道在讨米,有的会说一句话,意思就是心心好给点米的意思。

开始是讨要米

在那个穷苦的年代,其实九十年代初农田已经分产到户,在我们家乡这边,平均每人也有五六分田,可以一年种两季稻谷,就算一部分交了公粮,剩下的粮食解决温饱应该没什么问题,只不过没什么钱用而已。

有些家庭子女教多,而农田又少,农村人基本都在家乡种田,如果出现个自然灾害,粮食收成少,或者家里出现突发情况的,当家里没米的时候,讨饭成了唯一的出路,特别是一些老人家干不了多少农活,又能吃,因此容易被子女嫌弃,有的老人家受不了从而外出讨饭,那个时候基本都是讨要一点米,饿了就叫别人给点米饭。

如果村里来一两个要饭的,其实还能接受,如果多来几个,会有点烦人,有的要饭的,你不给他们米,他们就站着不走,而有的站一两分钟,看对方实在没有给的意思就会换一家,有的为了避免麻烦,看到要饭的来了,就跑回家把门关起来,一般而言,看到老人家,都会给他们拿点米,因为这个年纪还出来讨饭都是可怜人,如果是年轻的汉子,很少有人会给。

后来开始要钱

开始的时候,村里有人来讨饭都是给点米就会走,后来有人来村里讨饭不要米了,就要钱,一毛、两毛都行,其实性质也差不多,当时一两毛对小孩子来讲,是一包小零食,对大人来讲,不痛不痒,因此看到顺眼的老人,就会给,看到不顺眼的就不给,站多久都没用。

再后来,有些人就学聪明了,准备了一些贴画,然后唱一段小曲,或者拉一段二乎,讨一家送一张贴画,讨要的金额不是一毛两毛,升到了五毛,其用意就是我给你送祝福来的,难道你要将祝福拒之门外?因此大多数村民都会接受这样的方式,这些讨要者因为会动脑子,其实已经很赚钱了,再后来,村里就没有人来讨饭了。


老梁话三农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有个要饭的,叫杨军,写的字非常漂亮,如果你不知道今天几号星期几问问他就知道了,听别人说他是个大学生,他只在我们村里要饭,他平常都是帮别人干活儿换点吃的,小孩子不懂事都爱欺负他打他,可他从来不还手,有一次村里有个人让杨军帮忙干活儿送货,开着拖拉机到了离我们村100多公里的地方,回来时把杨军丢了。过了好长时间他竟然又回来了,也许他留恋我们村吧,他晚上睡觉的地方是大路边上的一个破房子,里面堆满了玉米杆。有一年冬天特别特别冷,好几天都没见杨军,有人说他估计换地方要饭了,村里一个老人去破房子里时候看到杨军已经死了,村里人没办法就报了警,派出所开了一个货斗车把他抬到货斗里拉火葬场火化了。现在想想觉得很感伤,如果我那时候已经长大,有实力我肯定帮他。他肯定也很爱我们村,死都不肯离开村里,我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也许那就是他的命,也许离开这个世界他会更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