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都有哪些故事呢?

戀丄緦淰


远征军的故事,那真的是好多好多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最为精锐的部队。当时世界被法西斯主义荼毒,日本、德国还有意大利带着保加利亚、匈牙利等一大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战争,在欧洲,犹太人遭到了屠杀,在亚洲汉族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这就是日本的侵华战争

日本侵华后,由于蒋介石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大批国土沦陷,日本的兵锋很快指向华北,华中华南等中国腹地,在战争的压力下,蒋介石终于看清了日本人,号召全国一起抗战,中国军队在国土上浴血奋斗,日本一时也无法前进,战争陷入了胶着

于是日本人开始从缅甸向中国西南进攻,为了保住西南大动脉,国民政府组织了远征军出国抗击日军。

至于中国远征军的故事,那真的是很多很多,比如松山战役。当时松山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日军在此盘踞两年,早已广筑工事。那些上层铺着钢板的碉堡,日军113联队队长松井秀治放言:“松山筑起的是战略保险箱”。

7月,第8军攻至敌军主阵地150米前,再也攻不上去。副军长李弥命令工兵营,就从山腰开始,向上挖坑道,挖到日本人的碉堡底下,来个釜底抽薪,把日本碉堡连同日本鬼子,全部用炸药炸掉,就这样,远征军才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前提下占领松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看看《中国远征军》、《怒江之战》、《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书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抗日战争中,日本人对中国犯下的种种热情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还在云南腾冲的一个烈士陵园中,却有4个的雕像,他们都是日本人的模样,而这名这4名日本人就是在腾冲战役中被中国军队击毙的4名日本人,他们死后也并没有得到安宁,还是跪倒在中国士兵的墓前,为他们的罪恶赎罪,

1942年日本人就占领了腾冲,而这个地方在于滇缅公路的重要的关口,于是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斗,在1944年终于夺回了,一举歼灭了6000名日本军人。而中国军人则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大约有9168名中国远征军长眠在这块土地上,


中国远征军的官兵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没让这些烈士的烈士陵园就叫做国殇墓园。

在这座烈士陵园中,还有日军将军的陵墓,以及他的三个手下,这个些人都跪倒在中国士兵的陵墓面前,呈现一副赎罪的样子,而日本人觉得这样的雕像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想要走这4名日本人的遗骸,而且要求中国方面拆除这4个雕塑,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日本方面一直没有承认侵华战争的罪恶历史,所以说要拆除雕塑,首先就要让日本方面承认侵略的罪行,并向牺牲的中国烈士们进行道歉 。



当然日本人也不可能答应中国方面的要求,于是这4个日本的雕塑就立在那里为他们的罪恶,为他们的罪恶一直赎罪吧。


奇葩历史大观


10万远征军,最终只幸存1位女兵。


野人山在中缅印的交界处,方圆数百里都的原始深林,乔木茂盛,遮天蔽日,终年弥漫着瘴气,各种野兽随时都会出现,据说还常有野人出没,这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也被称为是魔鬼居住的地方。

也就在这恐怖的地方,数以万计的中国远征军葬身于此,演绎了历史上惨烈的一段往事。远征军第二十二师只有一名女兵,活着走出了这片没有人烟的原始森林,她就是后来定居在安徽合肥的刘桂英老人家。

刘桂英出生在长沙,因家庭贫寒无力抚养,就被父母送给刘姓人家,十岁时养父母也相继去世,此后刘桂英在长沙的贫女院安身,随后又参加了护士助理班的学习。抗日战争打响时,刘桂英毅然报名参军,成为新二十二师的一名护士兵。

此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的首都被日本人攻占了,为了保护当时我国最重要的滇缅公路,中国政府派了十万的远征军,和英美盟军联合抗日,刘桂英也是这支远征军中的一员。

在缅甸中国远征军虽力挫日军,但是因英军没有很好的配合作战,中英联军作战失败,使远征军陷入危险局面,远征军回国之路也被日军切断。后有孙立人带领一部分人撤向印度,而更多的官兵则随杜聿明准备穿越野人山绕道回国。

原本以为终于摆脱了日军的纠缠的远征军,怎么也没有想到,走进了野人山也就像走进了死亡之谷,山林的深处更是阴深恐怖,晚上各种野兽的吼声在山谷回荡,令人悚然,随时都能致人死亡的瘴气,雨后的丛林也是蚂蟥的世界,泥泞的丛林里找不到干净的水源,传染病也开始肆虐,没有药品也致使患病的人开始死亡。

远征军回家的路是艰难的,饱受恶劣环境折磨的战士们,紧接着又面临着断粮的境况,战马被吃光了,皮鞋皮带也成了充饥的食物,后来只能用树皮草根来维持生命,回家的路留下了累累白骨。据刘桂英后来回忆:“每走不远,就能看到战士的尸体,还有山洪来时,整个班都被山洪冲走,可想当时的生存环境是多么的恶劣。

十万的中国远征军,四万多活着离开了战场,而越过野人山回国的只有三千多人,刘桂英是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唯一女兵。在朗姆茄的中国基地,放眼望去,就刘桂英一个女性士兵。不过,幸运的是,刘桂英在那里认识到了后来他的丈夫,丈夫是军医,两人在此地举行了婚礼。

刘桂英后来回忆说道,在野人山是她一生的梦魇,但是走出山后,在朗姆茄基地那段日子却是她一生最难忘的幸福时刻。在2005年,适逢抗战胜利60周年,刘桂英和许多远征军老兵一同获得了政府颁发的奖章,被尊称为民族英雄!

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时,95岁的刘桂英还接受过采访,当时老奶奶的身体还很棒,说话伶俐。提及当年野人山的经历,她还是会潸然泪下。如今已经98岁高龄的她,依然健在,愿民族英雄刘桂英长命百岁,乐享晚年!


文史长河远


中国远征军渐渐被人们熟知,与《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热播有很大的关系。兰晓龙和导演康洪雷在拍摄前走访了大量的远征军老兵,回到宾馆的二人抱头痛哭,为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为这群可敬的人们,为自己的浅薄无知。我的故事是一封家书。

1.川军老父亲的家书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不辣哥有一句经典台词:中国要灭亡,湖南人先死绝。但这句话一点也不好笑,据蒋纬国编著的《国民革命战史抗日御侮》显示,抗战八年,全国总共征募壮丁13558493名。其中,四川八年总计征得壮丁2578810人,居全国各省之首,为全国同期征募壮丁总数的1/5以上。除四川外,云南、广西、贵州等大后方省份均以超出征兵极限的负荷,为前线补充兵源。

金海儿:

久未接信,是否有病,至以为念。在枪林弹雨之中,战死乃家门之荣誉,但勿因病而亡。家里自你远征后,承蒙村人之同情与支援,已渐次好转,勿念。

昔时木兰男装从军十年,功成名遂,衣锦荣归。你是男儿,必须胜过她,勿输于她!因此,必须将日寇打倒,成功超过木兰。接信后盼即回信,并将相片寄来。”

这是一位四川老父亲写给自己参加远征军儿子的信。读罢之后,让人泪目。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想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这是这位父亲的心愿。

而这名叫吕金海的士兵,把这封家书贴身携带,细心保管。

在1944年攻克缅甸北部重镇八莫的战斗中,这位叫吕金海的士兵孤身一人冲进日军指挥部,被日军用工兵铲杀害,这也是是这场战斗中唯一一位冲进日军指挥部的士兵,在日军掩埋尸体时,发现了这封家书。

这位父亲,始终没有等到自己的儿子。


浆糊没什么好的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正是因为有中国军人的顽强抗战,我们中国大地才免遭沦陷,我们才能打退侵略者,重新建立美好家园。

当时抗战期间,除了地处中国大地的抗日军队,中国还派遣了一大批的远征军,赶赴缅甸一带抗击日军,维护滇缅物资补给线的安全。

▲ 赴缅远征军旧照

这几十万远赴缅甸的军人,大多长眠异地,未能回到故乡,可就是他们休息的坟墓,如今却遭到毁坏,实在是令人愤怒!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入缅甸,多国军队联合入缅抗击日军,中国为此派出了40万远征。

由于缅甸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湿热的气候,中缅印战区可以称得上是二战最残酷的战区,中国远征军恰恰就是主力军。

▲ 中缅印战区示意图

经过3年零3个月的浴血奋战,他们重创了缅北、滇西的日军,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重要条件。

为了战争的胜利,远征军付出了鲜血的代价,根据不完全统计,在缅甸战场上伤亡的中国士兵达10万人。

而在这个战场上死亡的士兵,他们的尸骨因为当时战场紧张的环境,大多数没能运回中国安葬,而是选了了直接埋葬在缅甸当地战场周边。

当时除了中国派出的远征军,英国、美国等协约国家也派出了远征的士兵,共同狙击日军,他们牺牲的士兵,也一同埋在了当地。

▲ 英、美士兵公墓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部分中国士兵的坟墓,都被缅甸当地人几乎毁坏殆尽,而英美士兵的坟墓,却被保存得很好,坟墓完善、花团锦簇,两相对比让人愤怒。

为什么中国士兵的坟墓就都被人毁坏了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上世纪50年代,李弥残部从云南逃往缅甸,结果大败前来剿杀的政府军。出于报复心理,缅甸人就把远征军的墓地当作出气筒,一并捣毁。

▲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

还有就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缅甸华人左倾思想严重,与当地人冲突不断,缅甸居民一气之下就破坏墓地以泄愤。

如今已过了这么多年,岁月如斯,无论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都不应该让浴血奋战的英雄无处栖身无所归依。惟愿那些飘荡异乡的远征将士,魂兮归来。


海佑讲史


中国远征军,中国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是我中华近代史上不多见的大规模境外作战,跟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一样,也经历了从溃败到反攻,从屈辱到振奋的艰辛过程,渗透了无数爱国官兵的血泪,期间有过多少慷慨悲歌的英雄故事,有过多少壮怀激烈的热血传奇,即使数十年后回顾起这段历史,依然让人心绪难平。

在此尽我所能介绍几个有关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和信息,希望大家能更多地关注这段历史,牢记我们得来不易的胜利和先烈们的流血牺牲。


影视文学作品

篇幅所限,难于对这段历史做详细全面的介绍,建议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些相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看一下,对此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影视作品

关于远征军的影视作品,从真实和全面角度考虑,首推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推出的10集电视记录片《中国远征军》。

如果觉得记录片故事性不强,情节不连贯, 喜欢看电视连续剧的话,推荐《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中国远征军》。

《团长》应该不用多介绍了,那是国剧史上的丰碑,神一般的存在,是本人最喜欢的战争题材剧,没有之一,几乎每两三年就要看一次,跟着炮灰们同喜乐共悲欢。该剧虽然是虚拟情节,但故事蓝本基于远征军战史撰写,尤其是后半段的南天门之战,其原型即为远征军战史上最为惨烈的松山战役。不多介绍了,墙裂推荐大家去看,个人看法,团长应该是国产抗战剧中空前绝后的存在,安利指数五星+。

还有一部是黄志忠等人主演的《中国远征军》,经典指数不如团长,但对远征军的整个战史介绍得更为全面完整。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方面,首推《国殇》系列第五部滇缅作战秘录,还有以上两部电视剧的文学原著,都可以一读。


腾冲“国殇墓园”

另外,强烈建议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去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去实地感受和凭吊我们英勇的先辈们,给我们长眠于此地的民族英雄们致以应有的敬意。


远征军的几个故事

说了这么多,还没到正题,远征军的故事么,其他人已经说了很多了,我大概给各位介绍几个相对比较冷门的事件吧:


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中国远征军第一阶段入缅作战全线溃败后,十万远征军主力滞留缅北,归路被日军切断。除孙立人将军率第38师退往印度外,第五军主力约8万人在杜聿明将军的命令下,炸毁辎重及重武器装备,徒步退往缅北野人山,试图在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中找到一条路回国。在无人区的原始森林中徘徊多日后,经历雾瘴,沼泽,野生动物,疾病,断粮等多重艰苦考验后,最终走出生命禁地---缅北野人山的官兵数量不到原来的一半,减员数量远远超过与日军的战斗,其过程之惨烈,凄惨可以想见。

在这样极其残酷的自然环境下,队伍中的女兵遭遇之凄惨就更可想而知了。据记载,走进野人山的女兵包括随军医院,被服厂,后勤保障人员,文职工作人员在内共有约4000人,最终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只有第五军随军医院护士---刘桂英一人。


南洋机工团

滇缅抗战期间,响应东南亚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东南亚各国华侨子弟组成了人数达数千人的“南洋华侨机工团”,主要从事滇缅公路的运输和汽车维修等工作,日夜驾车奔跑在滇缅线上,为支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为纪念“南洋机工团”为抗战所付出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特意在昆明西山修建了“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以咨纪念。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加入南洋机工团协助祖国抗战的华侨子弟共有9批3000多人,大部分为20出头的年轻人,数年抗战,为国捐躯的华侨子弟约占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战后留在了缅甸云南当地,只有约三分之一回到了原居住国。


远征军官兵幸存者

因种种原因,很多当年的远征军官兵战后留在了缅甸,云南等地生活。时间过去了七十多年,现在的幸存者已经不多了。所幸政府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些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付出过巨大代价的英雄们,他们中的代表也参加了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庆祝活动,接受了人民的检阅和感谢,在公益机构和志愿者们的帮助下,他们的晚年也将过得幸福和安详。


最近几年,遗留在缅甸战场的远征军遗骨归葬活动也一直在进行,越来越多的远征军将士遗骨被发掘并隆重归葬到国殇墓园,为国捐躯的他们终于在多年后回到了祖国。


结语


中国远征军的故事真是说不完,写不尽,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一段历史和这些为国家民族曾经负重前行的英雄儿女们。他们的屈辱也是我们的屈辱,他们的荣光也是我们的荣光。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屈原 《国殇》

天涯史馆


2009年,我与杨刚先生合写的《铁血远征》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去年第三次加印。很多人说起中国远征军,首先想起的可能是戴安澜将军壮烈殉职,孙立人将军仁安羌营救英军等脍炙人口的桥段,今天我要说的是一个炸桥故事。

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5月5日早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团撤退至怒江西岸,蒋介石电令破坏滇缅公路重要桥梁惠通桥,但这一路上撤退狼狈,被日军追着赶,去哪里找爆破材料呢?正束手无策间,得知惠通桥东端刚赶到一个工兵营,因情况混乱无法西来。参谋团团长林蔚、参谋处长萧毅肃、工程处长马崇六急忙驱车过桥,原来是独立工兵第24营刚刚从滇南赶来。

马崇六问明随带爆破器材情况后,便与工兵营长张祖武研究炸桥方案。有了初步结果,萧毅肃马上写了一份手令:命令独立工兵第24营在惠通桥东就地待命,待敌抢渡桥时,破坏该桥。张祖武立即召开连排长会,紧急布置炸桥任务:一连长胡世安负责桥西端安装炸药,二连长赵宋卿负责桥中段炸药安装,三连长石坚负责桥东端及爆破各项准备工作。有了炸桥工兵,还得有步兵布防东岸高山峭壁阻止日军渡江,林蔚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收容集合已过桥的散兵游勇,编成连排参加战斗,溃兵主要来自第66军,夹杂中缅运输局警备大队、云南地方护路营等。萧毅肃临时担任“怒江东岸总指挥”,并向收容来的官兵说明死守惠通桥的重要意义:“如果让日本鬼子渡过怒江,西南四省人民就要遭殃,只要我们能据险死守3天,援军必到,战局必可稳定。”

5月5日10时多,怒江西岸盘山公路上等待过桥的汽车仍是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时发生了一起足以影响滇西抗战历史的交通事故。龙陵商人何树鹏驾车从保山返回龙陵,刚过惠通桥,遇到迎面而来的熟人,才知道龙陵已被日本人占了,急忙掉转车头,结果使对面下坡的一辆汽车规避不及,紧急刹车,熄火抛锚在路上不能动弹。

几位宪兵见横车阻道,上前试图将汽车推倒路旁,司机死活不肯还动口骂人,宪兵急起拔出手枪当场给了一颗子弹。枪声在山谷中的回音还未消失,距桥西端十几丈远的卡车中喷出了机枪火舌!原来是日本尖兵伪装混在车队内,已经到达怒江西岸,听到枪响以为行踪暴露,急不可待用机枪扫射,企图阻止炸桥。

日军自露目标,马崇六当机立断下令西端封桥,准备爆破。桥东的炸桥组一边高喊桥上行人“快跑!”,一边扑向手摇发电器。中国运输公司龙陵保养场助理员高喜奎成了最后过桥的见证人:“我们一家跳下车子,步上惠通桥,即见炸桥的两个中国兵,已将炸药摆在桥板上,绞动手摇发电机,另一个正在进行接线操作,另一个站在桥板上的兵,看见我们全家七人,已经上桥四五米,赶忙上前一步把接线兵的后领一把楸住,向后拖倒仰卧桥上,一面招呼我们快跑。在我们刚离桥四五步时,轰隆一声,整座惠通桥沉入江中,只剩悬空几根铁索

。”


冯杰


抗战之前,其实是一直到远征军出征缅甸之前,欧美国家普遍是比较歧视中国军队的,觉得中国军队各方面都不行,装备不行,战斗力不行,指挥水平也不行。抗战开始后,国军连战连败,一泻千里,更是让欧美国家加强了对中国军队的这种印象,就更加看不起中国军队了。但是日军进入东南亚之后,和英美军队交手之后,英美军队切实领略了日军的威力之后,才开始对中国军队的印象开始改观了,而改观最大的,当然是第一次出征缅甸。

按照现在的普遍看法,英美军队在二战期间的装备水平远高于日军,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问题。那么相应的,按照英美军队的传统看法,在兵力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英美军队对日军作战应该是有比较大的优势的。但是,英军在缅甸和日军交手之后才发现,日军没有他们战前想的那么费拉不堪,而他们自己也没有那么武德丰沛,日军的纪律性和作战之顽强,都让英美军队大吃一惊,刮目相看。即使在大致相当的兵力的情况下,日军战术也不是英美军队之前想象的那么呆板,而是相当灵活的。这样,他们对中国军队的看法也就有所改观了。

远征军出征缅甸之后,按照一开始杜聿明和史迪威商定的作战计划,日军当时在缅甸的主要兵力是三十三师团和五十五师团两个师团,只要英军在西线以卑谬为据点,顶住日军三十三师团,中国远征军在同古(也称东瓜)顶住日军五十五师团,持久抵抗,消耗敌人,等到远征军的第六军和六十六军等后续部队到来后,就可以先集中兵力歼灭东线日军,然后再转兵西进,与英军夹击,歼灭三十三师团,在日军后续的五十六师团和十八师团到来之前收复仰光,就可以完全改变缅甸的被动局面。

战役打起来之后,远征军第五军入缅的第一个师200师在同古倒是完成任务完成得不错,后续入缅的新编二十二师廖耀湘部也表现突出,先后在同古消灭日军四五千人,顶住了日军五十五师团,但英军在西线却掉了链子。日军刚到达卑谬附近开始展开攻击,英军就开始撤退,并炸毁了油田。日军一看英军要撤退,马上派出一个联队侧翼迂回,仅仅以一个大队的兵力控制了桥头堡,有七千人兵力的英军装甲第七旅就直接怂了,不但没有马上进攻日军,反而手忙脚乱的退入附近的森林地带,从而出现了日军一千多人将英军七千人硬是堵住不敢动弹的感人场景。

英军司令官亚历山大马上找到史迪威,要求中国远征军马上派部队增援,英军军长斯利姆也直接找到本应当继续南下到同古附近参加围歼日军三十三师团的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要求孙立人为英军解围。史迪威马上命令孙立人派部队增援,孙立人接到斯利姆的消息后,也赶紧率部西进,以一个先头团到达桥头堡附近后,马上展开攻击,驱逐了日军,英军赶紧蜂拥过河,继续撤退。这就是著名的仁安羌解围战。之后,英军先是到孙立人的部队千恩万谢,然后就头也不回的直接往印度撤退了,留下孙立人的部队成了英军的后卫部队,掩护英军撤退。

200师在同古死战了一段时间之后,伤亡大约2500人左右,达到了200师兵力的四分之一略多一些。这个师师杜聿明在抗战前担任团长的装甲兵团改编而来的部队,是国军当时仅有的一个重装备部队,虽然新编二十二师已经赶到战场,但杜聿明还是决定撤离同古,将战线后撤,到平满纳再组织阵线,进行反击。史迪威要求杜聿明再在同古坚持一下,后续部队到达后马上展开反击,杜聿明坚决不肯,命令廖耀湘率新编二十二师掩护200师后撤,逐步向曼德勒方向撤退。这也是杜聿明和史迪威在远征军的指挥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的开端。

与此同时,日军五十六师团已经从马来亚调到缅甸战场,正在从南往北攻击。这个方面原本远征军计划用六十六军下属的暂编五十五师顶住五十六师团,保障滇缅路交通,但暂编五十五师却在日军一顿猛攻之下被击溃了,新编二十八师等部队也先后被日军击溃,导致日军沿着中缅边境一路从南往北进攻,先后攻占八莫、密支那、腊戌、龙陵、芒市等地,中国远征军的回国道路于是被切断,囤积在密支那和腊戌的大量物资和油料均变成了日军的战利品。这样,杜聿明所率的第五军200师和新编二十二师廖耀湘部就被日军包围了,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和孙立人一样,退往印度,要么就是翻越野人山,返回国内。

当时史迪威和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罗卓英都没管部队,直接跑到印度去了,并命令杜聿明也率部队向印度境内撤退。但杜聿明考虑再三,还是决心按照国军军委会的命令,翻阅野人山,返回国内。结果在野人山的原始森林里遭遇严重困难,杜聿明本人也得了疟疾,几乎丧命,部队死伤枕藉,严重减员,直到军委会得到杜聿明部队处境艰危的消息后命令驻印军派出部队搜索,并命令空军大量空投物资和药品,才将残部三千多人解救出来,退到了中印边境,杜聿明随后乘飞机回国,部队则和新编三十八师一起,转往英普哈尔,接收美援装备和美军训练,变成了驻印军。

在日军进攻缅甸之前,英缅军和英印军总计约有四万人的部队,装备水平当在日军之上,但日军仅仅出动了三十三师团和五十五师团两个师团,就将在缅甸的英军全部打垮,并迫使英缅军第一师的九千人直接投降,仰光沦陷,英军全线西撤。所以,杜聿明在回忆远征军的文章中大骂英国人背信弃义,实际上根本无心保卫缅甸,所谓保卫缅甸只是说给中国人听听罢了,真实目的是稍作抵抗就退往印缅边境,留下中国军队来掩护英军撤退而已。乃至于英军中有人认为,宁可将在缅甸囤积的物资留给日军,也不愿意交给中国军队。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英国在亚洲的核心利益是保卫印度,缅甸只是保卫印度的前线,但缅甸对中国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滇缅路是当时中国仅有的国际通道,美国按照租借法案援助中国的物资都囤积在缅甸,然后经陆路向国内转运。所以,同古会战的计划看起来很完美,其实完全不可行,因为杜聿明和史迪威都低估了英国人的无耻程度,却高估了英军的战斗力。在英军被日军击溃后,撤退过程中,英军指挥官下令全部人员扔掉武器装备泅渡,渡江之后英军全成了手无寸铁的溃兵,只有三个跟随英军行动的中国联络组的士兵不但自己泅渡过河,而且将武器和携带的联络电台全部带回去了。


萧武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真正的英雄,中华在国内战争还没有打完的时候还派出精锐部队出国作战牵制日本的进攻,而从1942年出国作战到1945年回国,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磨难,也创下了许多辉煌的战绩,更让欧美国家从新审视中国军队,至于远征军出国作战的故事简直太多太多了,写成一本书都没问题,所以就向大家简单说一个堪比红军长征的的艰难旅途,那就是是1942年的翻越野人山归国。

1942年在缅甸的曼德勒地区经历同古保卫战、援助西路英军中的战斗中取得的仁安羌大捷,但是在接下来的会战中英国人无心保卫缅甸只想撤回印度,但是却以主动防御的名义调动中国军队为英国人打掩护,让中国人在前面打小日本,英国人却在后面跑路,而可笑的是当时的英国指挥官就是当年组织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家伙。而失去了掩护的中国军队当时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回国,第二就是跟随英军撤往印度。

而当时回国的道路已经被日军切断,所以只能翻越边境的原始森林回国,这就是那片原始森林就被称为野人山。除了孙立人的新编38师撤往印度外第5军和第6军都选择翻越野人山回国。整个野人山幅员500多平方公里,穿越过去的直线距离约130公里,换成迂回起伏的山路,实际距离要多出10倍不止,远征军翻越野人山花了将近3个月时间,途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行路途中人员的损失比例高达86.7%,连杜聿明都是身染重病被抬出森林的。而200师师长戴安澜也因在撤退图中中弹,但由于医疗条件不治殉国。

而原始森林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中国军队大幅度非战斗性减员,瘴气、毒蛇毒虫,特别是蚂蟥,很多士兵由于劳累在路边睡着了,但却永远醒不来了,因为被蚂蟥吸干了血,由于中国军队缺乏丛林生存训练很多人误食了有毒的野果而丧命,而原始森林里的水大部分都是腐水,有毒不能喝,以杜聿明指挥的第5军军部直属部队和新编第22师为例,回国的时候总计1.5万人,但回国后只有2000多人幸存。而10万远征将士,在战场上战死的加上翻越野人山回国时牺牲的,总共达到了5万多人,直接减员一半,可谓是十分悲壮。

而撤往印度的新38师则是伤亡最小的,而在进入印度前还有一段小插曲,就是那帮背后捅黑枪的英国人居然要新38师放下武器以难民的身份进入印度时,中国军队就恼火了,都已经准备打起来了,而一旦打起来的话这帮战斗力羸弱的英国肯定会被消灭,但正当中国要灭了英国人这帮忘恩负义的孙子时英国高层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后同意中国以盟友的身份保留武装进入印度。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新锐历史】为你讲述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希望大家能永远铭记他们。

一、缅北野人山。

野人山位于中、印、缅交界处,绵延千里,纵深200余公里,这里树木苍天,终年不见阳光。

如果在体力耗尽倒下,短短几个小时就会成为森森白骨。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片原始热带森林里,瘴气、蚊虫、蜘蛛、毒蜂、吸血蝙蝠、蚂蟥、蚂蚁、毒蝎、毒蛇等,从四面八方向闯入者发起进攻。

70多年前,数万中国远征军将士为摆脱日军的追击,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进入野人山,目的地是回到祖国。

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数字,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共有10万人,伤亡超过6万人,保守估计有4万人魂断野人山。

正如此,野人山让当年的幸存者谈之色变。

1942年6月,已经溃不成军的数万远征军抛弃辎重,在杜聿明的带领下进入野人山。

在正式进入野人山之前,杜聿明面对数万将士作了慷慨激昂地演讲:

“各位,接下来我们穿越的是九死一生的野人山,我们每个人都将会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野人山,它既是我们通往祖国的生路,也是我们走向死亡的鬼门关,最后祝大家好运。”

可以说,远征军每走一步,身后都是战友的白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远征军究竟面临了什么。

为了保证通行,新22师师长廖耀湘率领全师走在最前面,他们手持砍刀硬是在密不通风的密林里砍出一条路,在湍急的河流上修建了木桥。

92岁远征军郑子煊对野人山的经历记忆犹新,他曾说:

“很多战友没有被敌人打垮,却死在了吸血的蚂蟥和毒蚊子上。”

郑子煊进一步解释这两种动物的危险:

“你就是把靴子扎得再紧,壮硕的蚂蝗也能钻进去,一觉醒来,蚂蝗都胀死了。那里的蚊子特别大,被蚊子咬过后就会发烧,都是毒蚊子。”

在走出野人山远征军的回忆录中,我们看到这样一幕:

“排长对我说,你快走嘛,平时你走得很快,谁都走不过你,今天怎么走不动了?我说我拉肚子。他说,拉肚子,恐怕你是想死了。我就对他说,你给我一颗子弹就行了,我走不动了。”

时至今日,野人山仍被缅甸政府划为生命禁区,当地生存环境依旧非常原始,除了一些土著在这里生活外,这里依旧是毒虫、猛兽的天堂。

二、中国远征军真的坑杀日本战俘了吗?

在有关中国远征军和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的传说当中,有一种说法一直流传甚广,那就是在孙将军指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对日作战期间,孙将军曾将其俘获的1200余名到过中国作战的日本战俘悉数坑杀。

不得不说,从最原始、最朴素的民族情感出发,这个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故事是真TMD解气啊,但是问题还是来了,这个快意恩仇,活埋俘虏的故事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在目前流传的杀俘故事版本当中,流传最多的一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甸作战时,孙将军指挥其所部新38师所为。

而第二种则是1944年,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甸作战时,孙将军指挥其所部新一军所为。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说法:

在这个版本的描述当中,该事件发生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众所周知的是,中国远征军的第一次入缅作战,整体上以惨败告终,十万大军,损失过半。

在此期间,中国军队所取得的唯一一次堪称“大捷”的作战,是孙将军所率之新编第38师兵出仁安羌,解救被围英军的救援行动。

在仁安羌之役当中,新38师所部向数量多于自己的日军主动发起进攻,在将其击溃之后,中国军队共解救出了被围英军及其随军人员约7000余人。

不过,仁安羌战役虽称胜利,但此战歼灭之日军数量根据不同的敌我资料显示,亦只有700-1200人左右(击毙),这样的歼敌数字显然是不可能凑出1200名战俘供孙将军“活埋”之用的。

来看一个相似的战例,在1942年8月-1943年2月,美国同日本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瓜岛苦战,瓜岛参战美军在前后歼灭了31000余名日军之后,也只抓到了1000余名俘虏。

如果真的可以抓到1200余名日军战俘,并将其集体坑杀,那么无论对于参战的哪一方来讲,这都绝对是一件堪称“轰动”的大事。

然而在各方战史当中,始终没能发现此种记述。仁安羌战役之后不久,第一次入缅反攻就由于盟军各部动作不一(英军西撤印度),致使整个战线趋于崩溃,也就自然没有大规模捕获战俘并将其活埋的可能性了。

因此,此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说法:

44年版本的“杀俘”故事明显比42年版本的“杀俘”故事更加传神,除了杀战俘以外,还加入了美报“披露”、友邦惊诧、震惊世界、威震敌胆等内容。

那么这个传奇的故事是真的吗?我们还是从相对原始的数据的出发,来推敲一番:

根据新一军历次战斗所统计的战斗详报所记载,在整个第二次入缅作战期间,新一军总共所俘日军不过一百余人,这显然没有杀俘千余的人数基础。

那会不会是孙将军私下命令将整个战区的战俘集中起来统一杀掉了呢?

毕竟在第二次入缅反攻期间,孙将军所率之新一军只占我国出兵总兵力的约二分之一,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那么其他部队抓获的俘虏人数是多少呢?

整个作战期间,我军参战各部共计抓获日军战俘310人,此数字距离杀俘千余的门槛显然相去甚远。

撇开客观的人数因素不谈,仅从孙立人将军本人的人文素养出发,战场杀俘也并不符合孙将军本人的行事风格。

孙将军本人的履历可以说是典型的“儒将”生涯,无论是书香家庭的出身,还是从清华园至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求学经历。

可以说孙将军所接受的文化与军事教育,都是现代的,西式的,其人文修养,全然不是旧式军阀的野蛮行事风格所可以比拟的。

再者,抗战时期无论是国军(国军虽然初期对待战俘比较残暴,但中后期态度改观)还是共军,其对待日本战俘的态度总体而言也是以怀柔、感化政策为主,滥杀俘虏的残暴风格在中国军队当中并不流行。

综上,所谓中国远征军残杀俘虏一事纯属子虚乌有的杜撰。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