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風起於青萍之末”

閒話“風起於青萍之末”

“風起於青萍之末”—---出自楚國文學家宋玉《風賦》,原句“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萍之末…”

典故梗概節選解說

宋玉陪同楚襄王遊玩於蘭臺之宮,忽然颳起了一陣大風,宋王掀起衣服遮擋了一下說道:“這風說刮起來就刮起來了,這麼快,是不是老百姓給我遭遇到的一個樣子。宋玉生怕回答不妥有損君王的尊嚴,就隨口一說道:“此風是君王專享的,老百姓豈能得到”。

誰知楚襄王不是那麼容易糊弄的,就反駁說到:“風本來是天地之氣,遍及各地而無阻滯,自然不應會擇貴賤而拂身,現在你卻說還會有專門為寡人颳起的風,哪兒會有這回事?”。

宋玉見話不投機,但還繼續辯解到:“我聽我老師屈原說過,因為枳樹彎曲多杈,所以鳥兒就喜歡在上面做窩,通透的洞穴裡風就會格外大,同樣來自自然而卻風不一樣” , 強勉應付過去了。

楚襄王又問道:“風是怎麼起的”。

宋玉回答到:“風在大地上生成的,從青翠小草尖上興起,逐漸擴展到山谷,在大山洞口怒吼,沿著大山坳,在松柏林下狂舞。疾風往來不定,形成撞擊物體的聲音;風勢迅疾增長蔓延,猶如怒火飛騰,風聲如雷,風勢交錯相雜。飛砂走石,大風摧樹折木,衝擊森林原野。”

在我們不能苛求兩千多年前的人物對自然現象“風”的真正形成起始理解達到現代科學境界之下,作為華夏文化的發展傳承,以上楚襄王與宋玉的對話,關於“風”的描述經典之句:“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萍之末”,逐漸被漢語精煉為“風起於青萍之末”,引申為任何事物都有苗頭出現階段,提醒人們要明察秋毫善於發現於萌芽狀態。

閒話“風起於青萍之末”


與“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直指一些存在危險預示而被人忽視最終造成災難有所不同,“風起於青萍之末”對於所指的正在發生的事情好與壞的屬性不是那麼明朗,只是傾向於暗示消極和破壞性的危機正在醞釀,有著告訴人們要見微知著,防患於未然的潛意思。

與“蝴蝶效應”有著殊途同歸的意思

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也就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變化。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連鎖反應,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閒話“風起於青萍之末”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洞察力、判斷力、決策力格局各有不同,有的只能“掃一室”,樵夫漁翁養家餬口的本事,有的能“掃廣場”,就是管好一個團隊的本事,有的能“掃山河”,就能成為封疆大吏。

相應的,一個樵夫和漁翁如果犯了個預判錯誤,最嚴重的也僅僅是當日空手而歸,失去一天的收穫;一個團隊的領銜人物如果犯了預判錯誤,很大的可能或許就會是團隊受到極大的損失,甚至解體;一個封疆大吏為政一方多少黎民蒼生系置於他的一念,更是責任大如天!

所以,古之就有“大人物之動靜少移其軌,而整個歷史就將改觀”的格言。

閒話“風起於青萍之末”


2020年2月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