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不看好的将领,靠着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不才讲史


韩信、格兰特、布雷得利、戴高帽等都是……

韩信在楚军里只能当个执戟郎。到汉营也只能当个管粮仓的。后虽拜将,但从上到下都心存疑惑……

格兰特更惨,西点毕业成绩差,被以准尉衔退役。心怀怨怼的他,失去目标,开始酗酒,整天喝的醉醺醺的,靠老婆打工坚苦渡日……

多年以后南北战争的爆发,挽救了他……他被重新征召入伍。并凭借着专业的军事知识、勇敢顽强的作战风格、天才的组织指挥,被任命为北军最高指挥官,破格授中将衔。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授衔中将!从此,他率领包括谢尔曼将军在内的部下们,一路高歌猛进。击败了南军司令萝卜T·李将军,统一了美利坚!

戴高帽乐呵呵在二战前写了本书《注意坦克》,书里预言了坦克将主宰未来陆战战场,并提出了集中使用才能发挥威力。但法军高层不屑一顾,认为他一派胡言……但德军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古德里安甚至用汽车模拟坦克,论证了书中的一切。

终于,法军在德军进攻一个月后,认识到了坦克集群的厉害。而他们的坦克是一个步兵连两辆……

此时的戴,跳上了前往英国的飞机。经过多方游走,他在英国用美国给的谢尔曼,组建了法兰西第一装甲师……不久后从诺曼底登陆,一路攻向巴黎,坐着美国吉普,穿过了凯旋门……


太平洋水师



《特赦1959》中陈赓去功德林看望被俘的国军将领时,众人都激动不已,尤其是和他同期的黄埔同学,特别是和陈赓缘分匪浅的宋希濂李仙洲等人,更是感到非常兴奋,只有杜聿明表现非常平淡,别人问他,他回答说,他在黄埔期间并不活跃,和陈赓这样的活跃分子来往不多,并不熟悉。

杜聿明说的当然是实话。杜聿明虽然出身于黄埔一期,但是在校期间表现一般,并不出众,和陈赓这种黄埔三杰级别的人相比,他基本上属于默默无闻的那种人。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他性格比较内向冷静,话不多,心思没有那么活络。而且他的成绩也没有多出众,所以在学校并不被重视,甚至可以说有些不起眼。


黄埔毕业以后,杜聿明的升迁速度只能说中规中矩,不算很快,但是也不算慢。原因不难理解,他作为黄埔一期生中少有的北方人,在以湘军,滇军和粤军为主的黄埔一期生中没有什么根基,毕业后在部队里也没有靠山,基本上就是靠自己打拼。所以,到抗战爆发时他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只是装甲兵团团长,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旅级单位。

就是这个地位,还是杜聿明总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正如他在《特赦1959》中说的,是在参加围歼鄂豫皖根据地的时候,他在徐庭瑶的手下当团长,因为在关键时刻救了徐庭瑶,从此受到徐庭瑶的重视,才开始飞黄腾达。这个情况和王耀武相似,他和王耀武虽然同岁,但是他是黄埔一期,而王耀武是三期,发迹时间也差不多。


不过,到抗战爆发时,杜聿明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已经明显很受重用了,他虽然只是装甲兵团团长,但是这是当时国军唯一的一个装甲兵团,是一个作为种子培养的部队,而他当团长,已经说明他在国军统帅部挂上了号。但抗战初期,国军一败再败,装甲兵团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一直到扩编为二百师之后,又扩编为第五军,他升任军长,才开始比较受重用了。

而从受命率远征军出国作战开始,他的重要性就很明显了,虽然丧师辱国,但是他个人并没有受影响,回国后仍然继续升迁,并且在五华山事件中坚决贯彻校长命令,从此就成了嫡系亲信。抗战结束后,他又力主进攻东北,虽然一度被撤职,但是到决战阶段,他仍然是蒋最信任的将领,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都有他的参与,淮海战役更是实际上的总指挥。


萧武


刘源上将绝对能上榜,41岁入伍,49岁做到中将,58岁到了最高军衔。


重名又重姓


粟裕。相比林帅和陈赓大将这样成名很早的将领,粟裕曾长期默默无闻,不被人所看好。特别是开始长征之际,他并没有跟随大部队长征,而是被组织上留下来,待在南方打游击,这对他以后的发展相当不利。然而他却硬是靠着自己的实力,在解放战争中打出了威名,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土地革命期间,粟裕默默无闻;抗日战争时期,他依旧默默无闻。抗战时期,他并没有在八路军部队工作,而是在新四军工作,远离军委总部。他先后担任新四军中担任副支队长、师长等职务。相比八路军和军委总部在在一起,留在新四军工作的粟裕,显然有点落寞。而当时新四军中最有名的将领是彭雪枫,粟裕也多少有些暗淡。

当时军委总部的对八路军的关注显然是超过新四军的,即便关注新四军,也不会注意到有个叫粟裕的将领。

然而正是这个默默无闻的粟裕,却在解放战争中打出了威名。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在鲁南战役中歼灭国军五大主力部队之首的整编74师。在济南战役中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他率华东野战军参与淮海战役,在整个淮海战役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因为这样的赫赫战功,粟裕成为新中国第一大将。


袁卫宇


粟裕将军是很多军迷都非常喜欢的将军,湖南人,从小就在国民学校深造,年轻时,在军事上就展露头角,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粟裕在读师范学院的时候被安排在叶挺的指导大队,叶挺发现了他这个人才,而在随后,1937年的南昌起义中,粟裕是叶挺的警卫队班长,也就是一个警卫员。而叶挺则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官。

长征时期中央红军主力军进行转移,后来八个省的江南游击队就成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而叶挺则被蒋介石任命为军长。

粟裕那时虽然还是叶挺的部下,但自从加入新四军后,他成了新四军第二支队的副司令员。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又进行了一次重建,粟裕成了新四军的师长,负责第一师,到了1945年他成为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

就这样粟裕由一个很低的起点——警卫员,到司令员,成为一个能征善战,威震敌胆的大将,这也说明是英雄不论出身。

粟裕将军在抗战中,战功赫赫,但是真正让他展露峥嵘的缺是解放战争,在孟良崮和淮海战役中,用主席的话将,粟裕当居头功,可见他的表现是非常精彩了。粟裕十分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他用兵如神,战术十分灵活,不拘泥于书本的兵法,更多是随机应变,用兵娴熟老道。

后来新中国举行授衔仪式,粟裕因为他的战功十分显赫,被授予开国大将军头衔。他是十大元勋之首,地位崇高,品行也十分令人敬佩。可惜在解放后他不幸遭遇了空难,令人落泪叹息。


静说历史


蒋介石在当黄埔军校校长的时候,他就没有看好徐向前,当时的他是看走眼了。为此,错过了徐向前也成为了蒋介石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

那么,为何蒋介石会错过徐向前呢?

我们从头来说一下吧,大家都知道徐向前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而且他还是黄埔军校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

他进入黄埔军校的引荐人正是毛泽东。

当徐向前来到黄埔军校的时候,他还认识了很多当时比较有远大志向的人。可以说能够入读黄埔军校的学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

蒋介石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他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心腹了。

那么,要如何找到最为优秀的学生呢?

蒋介石想来想去,只有通过谈话来了解了。于是,蒋介石就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然后找一些学生谈话。

我们都知道的杜聿明、胡宗南、郑洞国等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们都是黄埔军校时候,被蒋介石提拔起来的。

有一天蒋介石也找到了徐向前谈话。

但是,徐向前一项都是话不多的这么一个人。有的时候很多厉害的人物,他们都是不显山不漏水的。

徐向前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但是,当时的蒋介石觉得徐向前不爱表达,应该不是自己要找的人。于是,他就这样和徐向前擦肩而过了。

当然了蒋介石即使想要拉拢徐向前,徐向前肯定也会拒绝他的。因为徐向前早就认识毛泽东了,他们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战。

事实上到了战场上,一打仗的时候,蒋介石才叫苦不迭,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徐向前在太行山打的一些列的战役,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这时候的蒋介石才知道,原来徐向前才是那一个擅长打各种战役的优秀将领。

我们都知道,解放战争的时候,也是徐向前带领的人民解放军,打败了阎锡山,解放了山西全境的。

可以说徐向前就是这样一个一开始没有被蒋介石看好,但是,到了战争的时候,靠着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成为了最为顶尖的优秀将领的人。


不才讲史


1928年初,第一次下野的蒋某人复出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他深刻反思了前一年8月桂系的“逼宫事件”,认为军事情报不及时和军队思想掌控不得力是两大原因,遂“痛定思痛”在总司令部内一口气任命了几十名侍从副官和联络参谋。其中“联络参谋”的主要职则。就是搜集各部队的内部情况和军事主官的思想倾向,这批新增联络参谋中有两个家伙,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军统大特务。



其中一个是黄埔二期的郑介民,另外一个就是黄埔六期肄业的戴笠,联络参谋的工作虽然名义上直接对蒋某人负责,但是却由其亲信王柏龄统一管理。之前戴笠在蒋某人下野期间仍然没有闲着,四处搜集情报工作“颇有成效”,加之原密查组长胡靖安的力荐,才被破格任命为总司令部上尉“联络参谋”,但是在1928年的那个时间段里,戴笠还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因为在当时的总司令部里,新锐军官和副官、参谋等几乎都是黄埔前三期的毕业生,拉帮结伙各具势力,唯独这个戴雨农是六期的小弟,地位不高,人微言轻,很是被那帮子黄埔学长瞧不起。戴笠甚至不具备直接晋见总司令和随意出入官邸的权力,许多辛苦搜集来的情报不能面呈,尽管7月间被任命为徐州戒严司令部少校副官,情况仍然没有多少改善。



不仅是他的黄埔学长们,甚至连总司令官邸的警卫、司机、厨师、娘姨们也都非常轻视戴笠,每次看见戴笠都直接喊:“小瘪三又来了”。尤其是侍卫长王世和最瞧不起戴笠,这个黄埔一期的奉化籍军官仗着宠信,一贯专横跋扈欺上瞒下,可他又是戴笠晋见必须过的一关,当时的戴笠又囊中羞涩没有多余的银子孝敬王世和,便只好使小钱买通警卫和司机等人转呈文件,这就犯了王世和的大忌。

有一次,王世和再次发现戴笠绕过自己晋见,于是在戴笠出门时破口大骂:“戴雨农,我下次再看见你私闯官邸,非把你关起来不可”!而未来的陆军中将(职务军衔)、军统大老板戴笠也不敢还嘴,只能默默夹着尾巴离开,并引以为奇耻大辱。戴笠发迹之后,终于动手脚把王世和赶下了侍卫长的位置,算是报了一箭之仇。



这时候的戴笠因为没有专门的特务机构,几乎就是个“情报个体户”,工作起来不仅要起早贪黑,还要遭人白眼,没有什么人会认为他有出头之日。他每天很早出去搞情报,半夜三更回来后要分类整理,然后再请自己的同期同学徐亮用正楷誊写出来,草草睡一会之后,天不亮就要去总司令官邸候着呈交,手头有几个钱时坐黄包车,没钱时就要走着过去。

兹要避开王世和的纠缠,使情报顺利送给总司令秘书毛庆祥,那么比较重要的内容就会转到蒋某人手中,如果情报一旦被肯定,需要进一步调查和补充资料时,蒋某人就会嘱咐毛庆祥发给戴笠一笔经费。拿到经费的戴笠照例会抽头给警卫、司机、娘姨们一点好处,剩下的钱才留着自己花以及调查之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远不是后来那么权势熏天。



转机出现在1929年冬天,重掌兵权的唐生智宣布反蒋,戴笠奉命潜入河南进行策反活动,他首先拉拢了唐军总司令部军警稽查处长、黄埔二期生周伟龙,并通过他收买和串联了一批唐部军官,造成唐生智所部分崩离析,进而在中央军的武力攻击下很快土崩瓦解,唐生智被迫通电下野。而完成任务的戴笠受到重奖,同时晋升中校联络参谋,成为总司令部的后起之秀。

从此戴笠的份量明显加重,中原大战期间负责瓦解西北军,成功收买石友三等人倒戈,再单独负责张学良东北军的对接工作,开始独挡一面。



1930年末成立第一个特务组织调查通讯小组,建立所谓的“十人团”,开始与中统特务机关的前身“党调处”分庭抗礼,1932年复兴社成立,戴笠在胡宗南的力荐下出任特务处长,力压黄埔二期的郑介民,1934年再兼南昌行营调查科长。

也就是说,从1928年正式从事特务工作开始,戴笠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成为军统前身“特务处”的老大,完成了从“小瘪三”到令人谈虎色变的特务头子之逆袭。1937年成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老军统)二处少将处长,1938年成为新成立的军统局副局长,从上尉混到少将,也仅仅用了九年光景。


度度狼gg


蒋介石:毛泽东就是一个农民。

我国革命最困难的时期,就是长征了。中央红军出发前有8万多人,等到陕北之时,仅剩下数千人。而长征路上,让红军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一战,就是“四渡赤水”了。

当时,蒋介石调动150多个团,想把红军剿灭在云贵川边境。而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穿插往返,如鱼得水,将国军耍得团团转,成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也是因此,“四渡赤水”也被认为是毛主席最逆天的军事壮举。

这一战中,蒋介石对局势的态度也很有意思。

一渡赤水之时,蒋在日记中高兴地写到:

“匪向西窜,受川军此次土城之打击,则其愈西愈死矣。”

此时的蒋介石,以为毛主席这个农民要失败了。

等到四渡赤水之际,毛主席对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虚晃一枪。

这一招,吓得蒋赶紧调滇军“救驾”。滇军一走,就给毛主席率军渡过金沙江、跳出包围圈,制造了机会。

事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殊为一生用兵莫大之耻辱”。此后,蒋介石对毛主席的用兵能力,再也不敢小觑。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粟裕大将。彭总贺总等人干总指挥的时候,粟裕才是警卫班长。随着时间推移,杰出的大兵团指挥能力逐渐显现,十大元帅之后的十大将榜首,威武。胯下之辱的韩信在项羽账前干的是执戟郎,官职和粟大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项羽处志不能伸加入刘邦阵营,没想到仍然不被重用,于是当了逃兵,抓回来喊冤称才能无法施展,被封为治粟都尉,以观后效!再一次辞职开溜。于是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登台拜帅,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等等等等,实现了人生逆袭


内事外事不决问我


电视剧《大明风华》正在热播,明军与蒙古人打的不亦乐乎。不过大明有一个直追汉唐的丰功伟绩,那便是重新将越南北部纳入帝国版图,并且是由一位本不被看好却靠自己实力逆袭的少年完成的。

此人便是河间王张玉的长子——张辅。



早年,张辅随父参加了朱棣的靖难之役,不幸张玉在一次战斗中阵亡,张辅便承袭了父亲的职位。

一般来说,这种将二代,也不求有什么过人的功绩,别败家就好,比如李景隆。张辅在跟着朱棣打天下的时候,虽有战功,但尚未崭露头角。

趁着大明内部乱这一阵子,小兄弟安南国也出了些茬子。当时陈朝皇室被外戚黎季犛篡权,陈朝后裔跑到宗主国大明来诉苦。安南是大明的藩属国,大明理应“干涉”一下内政。

朱棣二话没说派了五千兵力护送陈家后裔回国,不曾想这黎季犛竟然把事做绝,直接围攻明军,并且将陈氏赶尽杀绝。



张辅出人头地的机会来了,朱棣派他担任右副将军,跟随征夷将军朱能,率大军号称“八十万”杀向安南。不过路上朱能因病去逝,朱棣便将张辅直接扶正为征夷将军,继续南下。

此时的张辅年仅27岁,虽说出身将门、也打过几场仗,但挂帅几十万大军出国打仗还是头一回。安南虽说小国,但元朝大军也栽了跟头。



不过张辅可是凭实力说话的。他有条不紊地领兵挺进,沿途拿下关隘、散发檄文,显示大明的威严。

安南军企图利用河流多的地形优势,凭借宣、洮、沲、富良四江天堑,筑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层层消磨明军锋芒。

张辅很快识破了安南军的意图,他先是派骠骑将军朱荣佯装进攻嘉林江,然后亲率主力直捣多邦城。



张辅的情报工作也是十分到位,他探知安南军中有大象,便提前摸清了大象部队的弱点,他让士兵画虎皮套在马上,同时祭出神机火器,枪声大作,大象受惊“倒戈”把后边的安南军阵型冲垮,明军一鼓作气拿下多邦。

随后的战斗犹如秋风扫落叶,安南军一溃千里,损失惨重,张辅率领明军一鼓作气拿下安南国东、西二都,篡位的黎季犛仓皇逃到海上避难。以下战绩足以说明张辅实力不俗:

注江之战,攻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等寨,斩首三万七千余级;

木丸江水战,斩首一万级,擒获将校一百余人,安南军溺死无数;

富良江之战,斩杀数万人,江水为之赤红。



到最后,黎氏及其部将全部被擒,朝廷在安南设交趾布政使司,独立了四百年的交趾重归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