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读是天亮,反读是天黑,苏轼《题金山寺》赏析


正读是天亮,反读是天黑,苏轼《题金山寺》赏析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要说古时候文人智慧结晶的带边往往是那些浩瀚的典籍,以及诸多名著。但是要说古代文人的浪漫,那么流传千古一首又一首的古诗词就是代表,这也让如今有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下来,而作为这些作诗的文人,更是因为其才华被无数后人推崇。

作为唐宋八大家人之一的苏轼虽然以词出名,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会作诗,只不过在他的观点中一直都想要改变文人们对于"诗尊词卑"的看法,因此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词的创作上,但是在历史中他依旧留下了不少惊艳的诗。

但是要说苏轼最精髓的一首诗,就不得不提《题金山寺》了,这首诗也被后世的许多人认为是他创作的诗词中最奇妙的一首诗,只因这首诗无论是正着看还是倒着看,都有着各自的含义,正着看的意境是破晓江面的天亮,反着看的意境却是月色游水的黑夜。

正读是天亮,反读是天黑,苏轼《题金山寺》赏析



作品原文

题金山寺

版本一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版本二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正读是天亮,反读是天黑,苏轼《题金山寺》赏析


这首诗的创作时机是苏轼去到金山寺的个人感悟,当时的苏轼在饮酒一番后看着那雾气蒙蒙的山水之色,经过几番推敲遍写下了这首回味无穷的一首诗,世人只知他的才情在词上,却不知他的这一首诗同样有着不小的韵味,他也通过这一首诗给后来描绘出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

正读是天亮,反读是天黑,苏轼《题金山寺》赏析


在后面更有文人对于苏轼的这一首诗定义为:回文诗,在他们的解释中表示这种题材的诗,回复看之,皆歌而成文也。如果按照正看的意境去理解的话,那么可以幻想出如此画面,在月色朦胧之时,江边的潮水不停拍打,当这些浪花拍打到岸边时,就如同雪崩一般倾倒,

在遥远的江中有一个小船,而船上的人正在休闲的垂钓水中弯月,仅仅小品一番就能尝出苏轼在这首诗中的惬意韵味。

但是如果从最后一句最后一字开始,一字不漏的倒着阅看,却又可以浮现出如此画面,相比于前面诗词正看时的破晓江面,反着看却给读者带来了月色游水的画面:作者坐在江边,看着那水面上空飞鸟飞过,江边的群山围绕着江水,为这江水描绘出无边的翠色绿景,放眼望去,江水如同无边无际一般,恰逢日晴,天上的余晖以及云彩把江面映得火红,随着太阳西去,江边的林荫也被阳光照射着,看起来生机盎然。

每次捧读这一首诗以后总能品味出苏轼在这个诗中蕴含的才气,也正是这一个措词、格式都顶尖的写景诗在他的笔下无论正看反看都没有任何的瑕疵,更巧妙的是,这首诗正着看和反着看的意境以及时间都有所不同。

这可能也是古代诗词赋予文人们最大的浪漫,把他们的一生才气通过一首又一首的千古绝唱留给后人,每当拿起这些古诗词细品的时候,总能感悟到当时作者的所见所闻,而品读结束以后,仔细回味却发现脑海中的构想画面如何都不能抹去。

文体介绍

回文诗,也写作“爱情诗”“回环诗”。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词方法。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回文的形式在晋代以后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种文体中被采用。人们用这种手法造句、写诗、填词、度曲,便分别称为回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曲。虽然不乏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

回文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回文诗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有人曾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