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肅人春節的最後一個習俗

正月十六,

甘肅人送瘟神!

春節最後一個習俗


春節,預示著春天的來臨,宣佈著春天的信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甘肅這塊廣袤而充滿多民族風情的地方,它的年俗註定是五彩繽紛的。

正月十五,遊百病;正月十六,送瘟神。正月十六是春節的最後一天。這一天,甘肅一些地方,要舉行一個規模盛大“送瘟神”活動,以此祈願,吉祥安康,宣告年的結束。


1.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是春節後的第一個節日,特別的熱鬧,重在一個鬧字。今年,由於疫情,特殊情況,大家還是乖乖在家。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肅人春節的最後一個習俗

在古代,正月十五,要鬧。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五鬧花燈!元宵夜,金吾不禁夜!許多評話小說,都有一個很重要節點,正月十五大鬧東京,大鬧長安。《隋唐演義》,《水滸傳》等等小說,對正月十五的鬧長安鬧東京,都有很精彩的描寫。

甘肅各地的正月十五,也是一個“鬧”字,要耍社火、唱大戲,紅紅火火的社火隊,進城給人們拜年。在以前,甘肅人正月十五的習俗中,沒有吃元宵一說。

因為,甘肅絕大部分地方不產大米或糯米。再加之交通不便,吃大米飯都非常稀罕的。故而,正月十五,許多地方的習俗,都是以吃麵為主。正月十五早上,吃臊子面,中午吃餃子,晚飯各顯神通……

為何說,晚飯各顯神通?原來,正月十五晚上,甘肅許多地方流行著“遊百病”的習俗,人們多出去,走大街穿小巷,轉街去了。自然,也就是各吃各的。

在甘肅各地的民俗中,正月十五的熱鬧,白天熱鬧,晚上更熱鬧。這天,社火不僅在白天鬧,更要在晚上大鬧一場。此時,街市上是燈火的海洋,每個店鋪前,不僅要懸掛燈籠,更要製作彰顯商號實力的燈山,同時還有各種精彩的燈謎活動。

到下午四五點鐘,人們就收拾齊整,或者跟著社火隊,或者全家結伴,出發了。這將是,一個非常精彩的元宵夜。


2.遊百病,正月十五最古老的民俗


遊百病是正月十五的特殊民俗,也是一個幾乎被人們遺忘的民俗。人們都知道正月十五鬧元宵,但這個鬧元宵,就是在遊百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可以說是,遊百病活動擴大。

“遊百病”是我國古代元宵節民俗活動中的一項。在整個明清兩代乃至近代都十分流行。在不同的地方,遊百病的時間,略有不同,有的地方,在正月十五,有的地方在正月十六。

不管那一天,一些基本的程式是相同的。民間傳說,這一天是百神顯聖的日子,人們如果出去到外面,遊遊走走,就能祛病消災,避災得福。故而,人們都到外面,結伴遊走,四處遊逛。

這個活動,尤其得到婦女們的歡迎。遊百病,也是婦女們難得的聚會活動。唐詩中就有“人約黃昏後,月上柳梢頭”之說。婦女們互找妯娌、姐妹、七姑八姨拉家常、尋開心、休憩放鬆。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肅人春節的最後一個習俗

為了讓婦女們玩得開心。這一天,還有一個禁忌,婦女們忌做針線活,怕“扎出百病”。

為何叫“遊百病”呢?原來,真這個活動還有個講究,就是人們在出遊時,如果遇到柏樹,還要採點柏葉,柏葉有焚燒後,有驅疫除病的作用。一些地方把採的動作,叫做扳。故而一些地方,也叫“扳百病”。 “柏”與“百”諧音,就是扳掉百病的意思。因為要遊走,寓意通過遊走,消除百病。

遊百病的程式,各地也不同。不同的山水人情,形成了不同的活動程式。南方有“走三橋”之說,也就是,遊百病的時候,南方水鄉地帶,橋樑眾多,出遊必歷三座橋,故而成為走三橋。清人詩歌中說: “鴉替盤雲插翠翹,蔥綾淺鬥月華嬌。夜深結伴前門過,消病春風去走橋。”

而北方,沒有多少橋,就沒有走橋的規定了,人們只是沿著大街小巷,盡情遊逛。


3.武威人,化來百家衣,為小孩祈福


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正月十五的習俗也不盡相同。正月十五(六),“遊百病”的活動,不僅在晚上,有些地方也在白天進行。

在許多地方,正月十五十六的廟會也非常熱鬧。人們不僅出外遊逛,更要到寺觀祈福。正月十五十六,天水的伏羲廟會,更是人們吸引了四路八方的民眾,人們雲集伏羲廟,紀念伏羲誕辰,在廟內柏樹下消災祛病。

武威人的正月十五十六,也是別具特色。這一天,人們要遊百病,也到各寺院、道觀焚香祈福。還有一種獨特的“化衣”的習俗。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肅人春節的最後一個習俗

這是為家中小孩祈福的獨特民俗。也就是通過募化,化緣,集百家之力,為小孩祈福。在武威的一些地方,家中添丁進口的人家。如果小孩不滿百日,為了孩子健康平安。爺爺奶奶就要化百家衣,為孩子祈福。家人們走街串巷,每到一戶人家,就要討一根綵線。直到湊夠一百家人家,討夠一百根綵線。最後,用一百根“化”來的綵線,給小孩織成一件小衣裳。以此,祝願孩子,能夠沾得百家洪福,疾病不生,邪魔不侵,保一生平安。


4.正月十六,社火隊送瘟神


社火是春節中,最為隆重的節目。如果中國人的春節,沒有社火,沒有獅子,沒有龍,那還叫春節麼?

過年了總是少不了社火。這社火雖然年年一個樣,沒有多大變化,可是正月裡沒有了社火,年似乎就不完整了,過年就少了一種韻味。

社火是一項大規模的集體活動。按照傳統程式,社火隊的開始儀式,先去廟裡給神上香,這是千百年來綿延不絕的習俗,先娛神後娛人,總是先表演給神看,然後再走街串巷演給人們看。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肅人春節的最後一個習俗

社火隊有開始儀式,也有結束儀式。社火隊的結束儀式,民間稱為“卸身子”。社火隊的結束儀式,日子並不統一,或在正月十五晚,或在正月十六晚。地點也不統一。按照傳統的儀式,往往要請風水先生,推算具體的時間或方位。各地習俗不同,時間地點,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地方,社火的結束時間在正月十七日。

不論何種地方,社火隊結束時,多要舉行一個送瘟神的儀式。在儀式前,要選人妝扮成瘟神,或者用扎燈籠的辦法,製作一個大型的瘟神。在一些地方,送瘟神儀式往往和社火隊結束儀式合在一起。

在儀式前,社火隊中的瘟神要走街串巷,逐瘟疫。以前,在醫療條件不發達的時候,送瘟神的儀式,比較隆重,也普遍受人們歡迎。近些年,隨著醫療條件的極大改善,這個儀式逐漸受冷落,很多地方已經沒有送瘟神的習俗了。

不同地方,送瘟神的活動,也是不相同的。在南方水鄉, 瘟神被放在紙船上送走;有些地方則被人們抬著送走;還有些地方瘟神拉在車上送走。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肅人春節的最後一個習俗

甘肅一些地方,正月十六送瘟神的活動,比較獨特。一般,人們先在村內驅逐瘟疫活動,然後社火隊員裝扮成怪神力士,走街串巷進行表演。每過一家人,這家就要放鞭炮,以表達驅逐瘟神的意願。到最後,社火隊和送瘟神的人們,集中在村裡活動中心。然後,抬著紮好的瘟神。在社火隊的陪伴下,按照事先定好的方向路線,指定的地方。到了地方後,再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然後把瘟神和社火隊紙貨,一起燒了。再把鑼鼓旗幟收起來,不能有響動,悄悄返回村裡,放入庫房,待到臘月開箱啟用。

瘟神送走了,辛勞的人們,也開始了忙碌的春天。他們用自己的辛勞,耕田種地,務工創業,創造出美好的生活。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肅人春節的最後一個習俗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肅人春節的最後一個習俗


請關注 請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