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肃人春节的最后一个习俗

正月十六,

甘肃人送瘟神!

春节最后一个习俗


春节,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宣布着春天的信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甘肃这块广袤而充满多民族风情的地方,它的年俗注定是五彩缤纷的。

正月十五,游百病;正月十六,送瘟神。正月十六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这一天,甘肃一些地方,要举行一个规模盛大“送瘟神”活动,以此祈愿,吉祥安康,宣告年的结束。


1.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特别的热闹,重在一个闹字。今年,由于疫情,特殊情况,大家还是乖乖在家。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肃人春节的最后一个习俗

在古代,正月十五,要闹。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夜,金吾不禁夜!许多评话小说,都有一个很重要节点,正月十五大闹东京,大闹长安。《隋唐演义》,《水浒传》等等小说,对正月十五的闹长安闹东京,都有很精彩的描写。

甘肃各地的正月十五,也是一个“闹”字,要耍社火、唱大戏,红红火火的社火队,进城给人们拜年。在以前,甘肃人正月十五的习俗中,没有吃元宵一说。

因为,甘肃绝大部分地方不产大米或糯米。再加之交通不便,吃大米饭都非常稀罕的。故而,正月十五,许多地方的习俗,都是以吃面为主。正月十五早上,吃臊子面,中午吃饺子,晚饭各显神通……

为何说,晚饭各显神通?原来,正月十五晚上,甘肃许多地方流行着“游百病”的习俗,人们多出去,走大街穿小巷,转街去了。自然,也就是各吃各的。

在甘肃各地的民俗中,正月十五的热闹,白天热闹,晚上更热闹。这天,社火不仅在白天闹,更要在晚上大闹一场。此时,街市上是灯火的海洋,每个店铺前,不仅要悬挂灯笼,更要制作彰显商号实力的灯山,同时还有各种精彩的灯谜活动。

到下午四五点钟,人们就收拾齐整,或者跟着社火队,或者全家结伴,出发了。这将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元宵夜。


2.游百病,正月十五最古老的民俗


游百病是正月十五的特殊民俗,也是一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民俗。人们都知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但这个闹元宵,就是在游百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游百病活动扩大。

“游百病”是我国古代元宵节民俗活动中的一项。在整个明清两代乃至近代都十分流行。在不同的地方,游百病的时间,略有不同,有的地方,在正月十五,有的地方在正月十六。

不管那一天,一些基本的程式是相同的。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百神显圣的日子,人们如果出去到外面,游游走走,就能祛病消灾,避灾得福。故而,人们都到外面,结伴游走,四处游逛。

这个活动,尤其得到妇女们的欢迎。游百病,也是妇女们难得的聚会活动。唐诗中就有“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之说。妇女们互找妯娌、姐妹、七姑八姨拉家常、寻开心、休憩放松。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肃人春节的最后一个习俗

为了让妇女们玩得开心。这一天,还有一个禁忌,妇女们忌做针线活,怕“扎出百病”。

为何叫“游百病”呢?原来,真这个活动还有个讲究,就是人们在出游时,如果遇到柏树,还要采点柏叶,柏叶有焚烧后,有驱疫除病的作用。一些地方把采的动作,叫做扳。故而一些地方,也叫“扳百病”。 “柏”与“百”谐音,就是扳掉百病的意思。因为要游走,寓意通过游走,消除百病。

游百病的程式,各地也不同。不同的山水人情,形成了不同的活动程式。南方有“走三桥”之说,也就是,游百病的时候,南方水乡地带,桥梁众多,出游必历三座桥,故而成为走三桥。清人诗歌中说: “鸦替盘云插翠翘,葱绫浅斗月华娇。夜深结伴前门过,消病春风去走桥。”

而北方,没有多少桥,就没有走桥的规定了,人们只是沿着大街小巷,尽情游逛。


3.武威人,化来百家衣,为小孩祈福


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正月十五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正月十五(六),“游百病”的活动,不仅在晚上,有些地方也在白天进行。

在许多地方,正月十五十六的庙会也非常热闹。人们不仅出外游逛,更要到寺观祈福。正月十五十六,天水的伏羲庙会,更是人们吸引了四路八方的民众,人们云集伏羲庙,纪念伏羲诞辰,在庙内柏树下消灾祛病。

武威人的正月十五十六,也是别具特色。这一天,人们要游百病,也到各寺院、道观焚香祈福。还有一种独特的“化衣”的习俗。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肃人春节的最后一个习俗

这是为家中小孩祈福的独特民俗。也就是通过募化,化缘,集百家之力,为小孩祈福。在武威的一些地方,家中添丁进口的人家。如果小孩不满百日,为了孩子健康平安。爷爷奶奶就要化百家衣,为孩子祈福。家人们走街串巷,每到一户人家,就要讨一根彩线。直到凑够一百家人家,讨够一百根彩线。最后,用一百根“化”来的彩线,给小孩织成一件小衣裳。以此,祝愿孩子,能够沾得百家洪福,疾病不生,邪魔不侵,保一生平安。


4.正月十六,社火队送瘟神


社火是春节中,最为隆重的节目。如果中国人的春节,没有社火,没有狮子,没有龙,那还叫春节么?

过年了总是少不了社火。这社火虽然年年一个样,没有多大变化,可是正月里没有了社火,年似乎就不完整了,过年就少了一种韵味。

社火是一项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按照传统程式,社火队的开始仪式,先去庙里给神上香,这是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习俗,先娱神后娱人,总是先表演给神看,然后再走街串巷演给人们看。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肃人春节的最后一个习俗

社火队有开始仪式,也有结束仪式。社火队的结束仪式,民间称为“卸身子”。社火队的结束仪式,日子并不统一,或在正月十五晚,或在正月十六晚。地点也不统一。按照传统的仪式,往往要请风水先生,推算具体的时间或方位。各地习俗不同,时间地点,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地方,社火的结束时间在正月十七日。

不论何种地方,社火队结束时,多要举行一个送瘟神的仪式。在仪式前,要选人妆扮成瘟神,或者用扎灯笼的办法,制作一个大型的瘟神。在一些地方,送瘟神仪式往往和社火队结束仪式合在一起。

在仪式前,社火队中的瘟神要走街串巷,逐瘟疫。以前,在医疗条件不发达的时候,送瘟神的仪式,比较隆重,也普遍受人们欢迎。近些年,随着医疗条件的极大改善,这个仪式逐渐受冷落,很多地方已经没有送瘟神的习俗了。

不同地方,送瘟神的活动,也是不相同的。在南方水乡, 瘟神被放在纸船上送走;有些地方则被人们抬着送走;还有些地方瘟神拉在车上送走。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肃人春节的最后一个习俗

甘肃一些地方,正月十六送瘟神的活动,比较独特。一般,人们先在村内驱逐瘟疫活动,然后社火队员装扮成怪神力士,走街串巷进行表演。每过一家人,这家就要放鞭炮,以表达驱逐瘟神的意愿。到最后,社火队和送瘟神的人们,集中在村里活动中心。然后,抬着扎好的瘟神。在社火队的陪伴下,按照事先定好的方向路线,指定的地方。到了地方后,再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然后把瘟神和社火队纸货,一起烧了。再把锣鼓旗帜收起来,不能有响动,悄悄返回村里,放入库房,待到腊月开箱启用。

瘟神送走了,辛劳的人们,也开始了忙碌的春天。他们用自己的辛劳,耕田种地,务工创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肃人春节的最后一个习俗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肃人春节的最后一个习俗


请关注 请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