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情緒“拐點”需要一個過程

2020年新春期間,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正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這場疫情何時能“‘疫’去不復返”?社會情緒“拐點”如何到來?大眾常見的心理應激問題有哪些?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劉正奎研究員通過網絡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從心理學專業角度出發,解讀分析該怎樣應對和投入戰“疫”,並呼籲將心理危機干預與援助,納入各地和各級政府疫情防控的整體部署。

社會情緒“拐點”需要一個過程

同期盼疫情病例報告數據出現下降“拐點”一樣,受疫情影響的社會不良情緒和公眾焦慮心理何時能迎來“拐點”也備受關注。劉正奎認為,這首先要看疫情發展的“拐點”,包括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大幅減少和治癒出院病例大幅增多等,隨著疫情出現“拐點”乃至解除,恐慌、不知所措、無助等社會不良情緒自然也隨之緩解。

不過,後續疫情解除後,社會情緒和公眾心理的平復仍然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一般將包括心理適應期、重建期和成長期等階段。

劉正奎指出,本次疫情屬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是波及全國併產生全球影響的系統性危機。因此,不同於一般自然災難,在疫情期間和疫情解除後,社會上極有可能出現典型的焦躁和憤怒情緒,這一焦躁和憤怒情緒發展又可細分為三個階段:醞釀階段,經過疫期衝擊後,社會大眾的心理顯得較為敏感,總體表現為“表面平穩,暗流湧動”;釋放階段,部分民眾在自身訴求遲遲未得到回覆或外部信息與自身意願相差過大時,容易出現非正常甚至過激言行;覺知階段,隨著疫情危機事件遠去和抗擊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社會情緒將慢慢迴歸理性,公眾心態趨於冷靜或繼續釋放,內心開始覺知思考,衡量利益得失。

他強調,應對這次疫情的心理援助是一項長期性工作,疫情危機解除後,還要特別重視全社會尤其是湖北武漢等疫情重災區民眾的心理重建工作。

大眾常見九類心理應激問題

劉正奎分析稱,當前,中國全國上下正眾志成城,全面投入戰“疫”,大眾常見的心理應激問題可概括為九大類“不知道怎麼辦”

一是有些發熱、咳嗽、乏力、胸悶等身體症狀,但不能確診,內心感到恐慌;二是有家人確診感染肺炎,但無法住院,在家裡隔離;三是家人為一線醫護人員,總擔心他們被感染;四是一線醫護人員、管理人員、安保人員,總擔心自己防護不夠;五是疫區居民,不敢下樓、不敢出門,但需要買菜、遛狗、看病;六是非疫區居民身體不適,知道不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也不敢去醫院,害怕交叉感染;七是周圍出現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心理很恐慌;八是極個別案例的家人全部或主要成員感染,出現家庭生存危機;九是極個別案例的家人去世,無法舉辦儀式,內心痛苦。

如果面臨上述“不知道怎麼辦”問題,公眾該怎麼辦?劉正奎建議說,首先,可通過權威機構或渠道掌握科學的防疫知識和應激與心理健康知識;其次,可通過網絡學習應激與心理健康的自助方法與技巧,開展自我調適;第三,可撥打心理援助

熱線和通過網絡心理諮詢,尋求專業幫助;第四,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則需要及時就醫。

啟動抗擊疫情“安心”行動

為積極推進心理戰“疫”,由中國心理學會主辦,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中科院心理所全國心理援助聯盟等承辦的抗擊疫情“安心”行動,近日已正式啟動運行。

作為該專項行動執行委員會主任,劉正奎介紹說,抗擊疫情“安心”行動目前規劃是為期1年,分疫情緊急期和疫後心理重建期兩個階段實施,行動目標包括為受疫情影響人群提供心理援助;為特定人群提供心理危機干預;積極預防、減緩和儘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會影響;大力普及應激與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做好嚴重精神障礙轉介工作。

抗擊疫情“安心”行動主要內容有:舉辦“安心大講堂”,開展心理健康和心理應激等知識推送;面向全國受疫情影響的人群,基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心理急救手冊(PFA)、問題管理加(PM+)等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健康服務課程,並結合中國心理危機干預與援助實踐,開展系列線上7天“安心自助訓練營”;推出知心自評系統,面向全國受疫情影響的人群,提供焦慮、抑鬱、睡眠障礙等自我評估,以快速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況,並提供適當的自我心理調適療法;面向全國受疫情影響的人群,利用

電話和網絡,開展疫情時期電話傾訴及短程心理諮詢。

同時,立足社區,聯合千家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分階段、分地區以多種形式服務社區、社會組織和工作者,每家社會心理服務機構聯合本地3至5家社會組織,發揮專業優勢、關注受疫情影響的重點人群,共築安心家園;面向特定人群,上線中外聯合開發基於手機平臺的、用戶精細分類的互聯網自適應創傷後應激及認知行為療法系統;在線自殺主動預防方面,利用微博、微信、網絡留言文本等大數據開展線上自殺事件的預防、追蹤與緊急干預;開展疫情期間兒童心理援助與危機干預方面,推出“兒童安心坊”,開學前後開展系列教師培訓,幫助中小學生做好疫情後心理重建。

劉正奎表示,抗擊疫情“安心”行動還將對招募的志願者開展系列培訓和督導,並對全國有需要的心理援助工作者開展疫後系列遠程培訓。此外,匯聚各級專業機構的心理援助資源,提供信息服務,聯結各級精神衛生中心,做好轉介資源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