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聞聽蝗蟲感念聖恩,絕食“自殺”,於是滿朝額手稱慶

唐僖宗聞聽蝗蟲感念聖恩,絕食“自殺”,於是滿朝額手稱慶


在我國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對老百姓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共有水災、旱災和蝗災三種。

在這三種自然災害裡,水災和旱災一般有預警性,只有蝗災的出現總是突發性的,所以對百姓造成的損失也最大。

歷史上關於蝗災的記載,屢見不鮮:

“(46年)春三月,蝗螟大起,被害者九十郡國;二十八年(52年),大蝗,被害者八十郡國。”(《後漢書·五行志》)

“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舊唐書·五行志》)

……

據《中國救荒史》裡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次;兩宋為3.5年/次,元代為1.6年/次,明、清兩代均為2.8年/次。

所以蝗災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表現為越來越頻繁的存在。

在對待災害的不同態度上,最能顯現出百姓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

唐僖宗聞聽蝗蟲感念聖恩,絕食“自殺”,於是滿朝額手稱慶


今天,我們就以唐朝三個皇帝的態度為例。

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唐朝的京城長安周圍爆發了一場蝗災,

蝗蟲遮天蔽日,漫空肆虐。

這日,李世民正在御花園和大臣們散步,邊走邊商討如何應對蝗災,好讓百姓順利度過災荒。

正說著話,就有幾十只蝗蟲飛入帝苑。

帝苑那是皇家禁地,一般人是絕對不敢涉足的;但是對蝗蟲來說,沒有什麼禁地不能去的。

李世民一看,十分生氣,怒不可遏的隨手抓了幾隻,然後朝天禱告:“民以食為天,你們吃了老百姓的莊稼,禍害百姓,我今天也要吃了你們!”

說著就要把手裡的蝗蟲往嘴裡送。這一下把跟隨的大臣們都嚇壞了,連忙跪下請求道:“這東西很髒,吃了可能會得病!”

李世民一看大家都在那裡求情,越發的意氣風發起來。

他心裡想,朕年輕時候什麼沒見過?打仗口渴的時候還喝過馬血呢,區區幾隻蝗蟲能嚇著朕?

於是邊往嘴裡塞,邊毅然決然的說道:“我願意替民受過,有什麼病都轉到我身上吧!”(“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資治通鑑》)

於是真把蝗蟲嚼吧嚼吧給嚥了。

唐僖宗聞聽蝗蟲感念聖恩,絕食“自殺”,於是滿朝額手稱慶


李世民這個舉動,讓他手下的大臣們佩服的是五體投地,大家都為皇上這樣真心為民著想的義舉所感動。

史書上沒有記載這次的蝗災是如何消除的,但《資治通鑑》上卻記載了結果:“是歲,蝗不為災。”

也就是說,這年的蝗災沒有造成太大的災害。

不管朝廷採取了什麼辦法,至少李世民的舉動感動了天下百姓,也提高了災區老百姓戰勝災害的自信心。

正因為李世民心中裝著老百姓,並且很重視農業生產,國民經濟才得到極大的發展,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備糧,取給於道路焉”。

這正是實現他“貞觀之治”的民眾基礎。

唐僖宗聞聽蝗蟲感念聖恩,絕食“自殺”,於是滿朝額手稱慶


無獨有偶,類似的事情在唐玄宗身上也發生過。

公元716年(開元四年),山東地區發生蝗災,官府及百姓對此束手無策,許多百姓在受災的農田旁燒香、禱告,獻上各式祭品,但就是不敢捕殺蝗蟲。

當時主政的是名相姚崇,他建議中央派御史到地方監督各地官員開展捕殺蝗蟲工作,並且把蝗蟲屍體深埋,但他的建議遭遇了很大的阻力。

有人認為蝗蟲數目極多,不可能一下子消滅光;甚至有人說:“蝗乃天災,非人力所及,宜修德以禳之。”

姚崇力排眾議,先是反問眾人:“現在河南河北的人都要流亡盡了,我們怎麼可以坐看蝗蟲吞噬禾苗,而不去救那些受災的人?”

接著堅定地說:“即使殺不盡蝗蟲,也比養著它們造成更大的災難強!”

唐僖宗聞聽蝗蟲感念聖恩,絕食“自殺”,於是滿朝額手稱慶


唐玄宗也覺得主動出擊總比坐以待斃強,於是將此事交給姚崇去辦,並特意下了一道聖旨,鼓勵天下的百姓都積極投身到滅蝗戰役中。

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滅蝗運動就在災區展開了,他們採取了人工撲打法、壕塹掩埋法、篝火誘殺法……

總之,各種有效的辦法都用上了。為了提高百姓的滅蝗積極性,官府還出臺了獎勵措施:捕蝗1鬥,獎糧1鬥,捕蝗1石,獎糧1石。

姚崇又派遣使者到各地去巡視,考察地方官員捕殺蝗蟲的政績,並通報各地。

由於措施有力,方法得當,使老百姓渡過了艱難的年景。“連歲蝗災,不至大飢。”(《資治通鑑》)

其實我們後人津津樂道的“開元盛世”,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好皇帝,有作為的大臣共同努力的結果。

以上都是關心百姓的好例子。

唐僖宗聞聽蝗蟲感念聖恩,絕食“自殺”,於是滿朝額手稱慶

但中國的朝代有個週期率的問題,一般都突破不了300年國祚這個極限。所以,唐朝後期,對待蝗災,皇上的做法就不一樣了。

唐僖宗李儇在宦官的扶持下繼承了皇位,繼位的李儇很小還不懂事,缺乏必要的理政能力。

他叫有定策之功的宦官田令孜為“阿父”,把他任命為神策軍中尉之後,朝廷的一切權利都交給他的這個“阿父”,自己就熱衷於各種遊戲當中了。

你還別說,李儇理政不行,玩耍真是個天才,鬥雞、賭鵝,騎射、劍槊、法算、音樂、圍棋、賭博等等,凡是遊玩的營生,他幾乎無不精妙。

這個田令孜此時大權在握,傻子才不趁機大撈一把?

於是朝廷上下瀰漫著一股貪汙受賄,賣官鬻爵之風。甚至田令孜賣到二品大員這樣的高官,都不用給僖宗皇帝彙報。

那些花錢買官的人,到任所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想辦法把損失給撈回來,到哪裡下手呢?自然是無辜的老百姓了。

這樣一來,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天下還有老百姓的活路嗎?

於是,被逼無奈的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在李儇當皇帝的第二年年初,就相繼爆發了王仙芝、黃巢起義。

唐僖宗聞聽蝗蟲感念聖恩,絕食“自殺”,於是滿朝額手稱慶


正奉此亂局時,蝗蟲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了。

該年的七月,爆發了一場特大蝗災。

“蝗自東而西,蔽日,所過赤地”。(《資治通鑑》)

蝗災先是發生在湖北,隨後一路北上,掃蕩了河南,又轉過頭向陝西蔓延,不久就到達了大唐的都城長安。

蝗蟲飛抵長安後,當時的首都市長(京兆尹)楊知至不思滅蝗之法,卻睜眼說瞎話,給皇上報功:

“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荊棘而死。”(《資治通鑑》)

他給皇帝上奏本,說這些蝗蟲們一路掃蕩,到了長安城以後,停下腳步一看,這裡的天子這樣的聖明,大臣也是那樣的賢良,百姓人人安居樂業。

看到天朝如此繁盛的景象,蝗蟲們都被感動了,它們決定從此以後不再吃老百姓的莊稼,於是都緊緊抱著荊棘枯木,義無反顧地通通絕食而亡了!

唐僖宗聞聽蝗蟲感念聖恩,絕食“自殺”,於是滿朝額手稱慶


本來就是一個天大的謊言,誰知那楊知至的奏本一上,滿朝百官都堅信不疑,他們都被蝗蟲的高尚行為所震撼,於是滿朝都是一片祝賀之聲:陛下的聖德果然是地厚天高,連蟲子都被感化了……

大臣們一陣山呼萬歲,吹捧的沒有生活體驗的唐僖宗龍顏大悅,他也覺得自己的形象頓時高大起來。

皇上高興了,朝廷歡喜了,滿朝上下一片歡笑聲。

但是遭遇了蝗災的老百姓,那裡卻是哭聲一片。

本來遭遇蝗災,田野顆粒無收,大家都眼巴巴的等著朝廷來賑災呢,誰知道不但沒盼來朝廷的救濟,因為蝗蟲的“義舉”,他們的收成變成了正常年景。

既然是正常年景,那該交的稅一分錢也不能減免了。秋後,官府開始收稅了,交不起稅,等待他們的就是衙門裡的大牢和酷刑。

一時間砸鍋賣鐵的,賣兒賣女的,四處逃荒的,總之就是一片慘不忍睹的景象。

唐僖宗聞聽蝗蟲感念聖恩,絕食“自殺”,於是滿朝額手稱慶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這些窮苦百姓為了生存,大批的饑民加入到唐末農民起義軍的隊伍中來了。

這個隊伍越來越壯大,終於有一天,起義軍攻破唐都長安,沖天大將軍的大旗飄揚在長安城頭。

當年唐太宗說過一句至理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到唐玄宗的時候,他的心裡還時刻裝著百姓呢,可惜再往下的子孫們,就聽不進去祖訓了。

失去民心的朝廷,還能維持幾天?

所以後來唐朝的迅即滅亡,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中國救荒史》現代·鄧雲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