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这出经典名著的另类改编,是失败,还是惊喜?

我对小说、名著从始至终兴趣不大,但对这类作品改编的电影却非常感兴趣,因为影像讲故事的方式更复杂,也更有趣。除了《小妇人》外,《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这种以女性为出发视角的作品我也很喜欢,《断背山》、《肖申克的救赎》这种谈及爱与人性的作品也相当好看。

《小妇人》,这出经典名著的另类改编,是失败,还是惊喜?


说到改编,我们熟悉的李安导演,几乎拍一部片子改编一部作品,他确实是编排故事的大家,尤其善于发掘情感,用细腻的故事来捕捉隐藏在故事细节中的元素,在我看来,李安是一个好导演,因为他善于用影像来把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影像和文本之间的隔阂,因为这种奇妙的展现而消失。如何去捕捉这种情感,并让它很好的展现在大荧幕上,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何在将经典复刻的同时,又能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一直是改编作品的难题所在。

《小妇人》,这出经典名著的另类改编,是失败,还是惊喜?


影像和文本的区别是一两句话说不清的,拿影评举例,影视评论多是阐述一两种观点或状态,它是从电影的枝节出发通向整体的,所以主观性很强,但电影不是部分的,它具有一致性,且往往不容易被解读。

它所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它想让你看到的那一部分,你是通过电影的主观影像来写评论,是「二次主观」的产物,本身与母本差距就很大了,且联系也不再紧密。而那些你看不到的部分,才是电影最艰难,最不容易被克服的东西,所以我们有时候常说拍电影和写影评是两码事,原因就是因为两者的出发点不同,目的也不同,电影是展现一个故事,影评则是表达某种思想。不同的文体形式决定了它们有着不同的价值定位。

《小妇人》,这出经典名著的另类改编,是失败,还是惊喜?


改编作品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如何去让文本的复杂性在电影中有所体现呢?《傲慢与偏见》给出了一种答案,那就是角色串联,用单一角色或许部分角色的视角串起整个故事或事件,在这个以角色为核心的串联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和男主角达西线就是主线,它就像是树木的主干,延伸出诸多分支,而这些分支组成了像是伊丽莎白·班内特的家庭、姐妹的婚姻、爱情等元素,从而让整棵大树“枝繁叶茂”,蔚为壮观。

电影可以抛开这些“枝干”,直接去讲主线,为什么不这么做呢?答案其实很明确,没有枝干的树缺失了美感,光秃秃的主干生不出壮观的美,反而有些凄凉,爱情也是如此,《乱世佳人》的爱,明确的发生在战争时期,时代的混乱更强化了人物的质感,这种质感不是人物所有的,而是环境和空间所赋予给人物的,所以一部好片子,缺失了主线和支线,都不会完整。

《小妇人》,这出经典名著的另类改编,是失败,还是惊喜?


尤其是改编作品,因为是从体量厚重的小说文本中演绎出来的,自然要承载文本中复杂的故事线和角色关系,《傲慢与偏见》还好,是以女主角的爱情线为视角讲述故事的,但今年出的《小妇人》则要复杂的多,原因就在于它所讲的,是一个家庭里每一位女性的个人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主角可言,也没有主线可以拉出来立框架,这也就增加了改编的难度。

群像式的影像演绎,像是莱昂内的「镖客三部曲」,我之前也提到过——都有一个明确的性格定位,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性格匹配,尤其是《黄金三镖客》,主角被简化为了单纯的性格符号加以介绍:好、坏、丑。但《小妇人》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呢?角色性格复杂,无法被符号化,你择出里面任何一个女性角色,她的性格建置都是复杂的,甚至就连那个次要角色:始终独身的马奇阿姨(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在婚姻的问题上,也是频出金句,令人印象深刻。

《小妇人》,这出经典名著的另类改编,是失败,还是惊喜?


《小妇人》里没有配角,所有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那主线呢,电影的主线是什么?每一部电影都有一条主线,就像我上面所提到的,主线是主干,能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在《小妇人》里,这条主线,就是女主角乔·马奇从喜欢写作,到有灵感,写书、改书,到发书的过程,这个过程听起来平淡无味,但表现在影像中,却特别有意思——这也是观众们所津津乐道的对于原著的另类改编。

电影充分利用了蒙太奇,它营造了平行时空的错觉,一边讲过去,一边讲现在,一半真,一半假,而穿插在这种真与假之间的,就是乔·马奇创作小说的故事,再加上片子本身角色众多,故事线复杂,情节缓慢,容易让观众失去观影耐心,错失了一部好片子,但如果你静下来慢慢“品尝”这部电影的话,你会发现,它比原著所展现出来女性情怀和独立思想更清晰,也更有韵味。

原著《小妇人》属于作者的半自传体小说,一部分故事的确是属于作者的,这也增加了故事的开放性,我们看一本小说,一部电影,总是迫切的想要知道故事背后的真相是怎样的,所以电影在这方面的改编倒也在意料之内。

《小妇人》,这出经典名著的另类改编,是失败,还是惊喜?


新生活与旧生活的对比,除了对明确的「新与旧」的电影拼接艺术的展现外,更多的,其实是告诉大家电影以外,以及小说故事内外之间的关联和区别,电影里的人物未必是真实的,而电影外的完美人生,也未必是虚假的。

真与假之间,并不一定需要一个界限,为什么?因为情感是无间的。电影里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那个细节是关于乔的姐妹贝丝的,她死于猩红热,葬礼朴素简约,但在乔的视角里,她活了下来,这让她惊喜不已,这里哪个是真,哪个又是假呢?虚化真假界限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生活需要美化和润化,这也是奇幻和魔幻题材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小妇人》,这出经典名著的另类改编,是失败,还是惊喜?


《小妇人》小说里,乔和一位家庭教师走到了一起,电影结局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的开放式结局,在这个结局里,乔仍旧是独自一个人,但这个乔更快乐,更自由,更独立,人们以为只有获得爱情的女主人公才能收获快乐和自由,但事实上,乔比任何处于爱情的女人都要快乐,因为她一直爱着她自己。原著本身就是以树立独立精神和阐述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小说,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话题性,作者所处于的时代,也是女性意识出现萌芽的时代,这场斗争持续了数个世纪,到如今,依然在继续。

《小妇人》,这出经典名著的另类改编,是失败,还是惊喜?


因此现在来讲这个话题,仍不会落伍,《小妇人》的优秀之处,还不止如此,以前我们谈性别斗争,是谈论女性权利与社会体制之间的冲突,而现在,我们则是在消除人们对于性别认识的某种偏见,就像电影里审核编辑认为小说里的主人公必须要以爱情或婚姻作为结尾一样,我们在努力消除偏见,原因在于让更多人有机会去得到独立的机会,有一份选择。

这才是我们所要争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