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名俗语“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有道理吗?

乡村阿朝


农村这句俗语,“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所以对这一句话有深刻的体会。

就拿我们家邻居来说,我们家主导思想就是想和邻居家搞好关系,互相有个照应,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处理不好,给家里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我们家地和他们家地相邻,我家的一棵桐树长得比较大,邻居说我们家的树影响他们家的地了,我们就将那棵树砍了。但他们家却栽了一排树,现在长得很大,影响的我们家地就不长庄稼,这我们也没有和他家说什么?

我们家大门外有一棵枣树,长得有碗口粗了,他们说这棵枣树影响他们家阳光了,我父亲说,那你就把他砍了吧,他们家就将我们家的枣树砍成秃顶了这我们也不吭气。

还有一次我不在家,我父亲在家收的核桃,被他儿子晚上偷走了,(我父亲从扛东西人的背影看出来是邻居家的儿子)他们家胡搅蛮缠不承认,我们也不追究了。

他们家盖房子时想占用临近我家的一块角地,那块三角地在我们家产权证和图纸上明确规定是我们家的,我们没同意让他占,他们家就有些不高兴。其实还有好多事在这也不一一列举了。

可是最让我不能容忍的是,他们家盖房子占用了两家走的道路,致使车开不到我家门口,也开不到他家门口,我真想这种损人不利己事,他家也能做得出来,给我家里交通带来很多不便。我找乡政府协调。他们家没理,没办法只有将占到路上的门墩给锯掉了,但是还是没能解决通车的问题。后来没办法,我只有用挖掘机重新给我家修了一条路。修好的路,他们也过车使用,我认为修路就是为了让人走的,我也不和他计较,由于这件事好像就惹了他们家。他们家儿子见了我们从不打招呼说话,为了缓和气氛,每次都是我主动给他打招呼,但他鼻子里只是哼一声就过去了。

后来邻居家的孙子结婚,他们家没邀请我们 我们家也没去人。这样邻居关系不好,搞得我非常别扭。

我也想着我们把关系处理好些。但不管怎么让他们,他们都是一副不知好歹的样子。

现在我只有不管怎么样,见面给他们打个招呼,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不要搞得那么僵。

如果说我们邻里关系很好,大家在一块儿互相帮忙,遇到任何事,大家一墙之隔,一个招呼就过来了。那是多好的事啊。

我是深刻体会到邻里关系不好,给自己带来的诸多不便。所以农村说的”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和邻居关系处理好了那比有多少远亲都好。因为邻居有事就可以随叫随到帮忙,而远亲是做不到的。

所以大家好好和邻居处理好关系,给自己将会带来莫大的好处。

[我是农人潘哥,一名热爱三农的退伍军人,喜欢我的观点或文章记得点赞加关注哈!]


农人潘哥


农村的老俗话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而来,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


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邻居关系的重要性。许多农村俗话都是用衬托的语法,他说宁可得罪远亲并非一定得罪远亲,而是用远亲来衬托近邻的重要,是劝说人们应和邻居们搞好关系。例如:你家冰箱坏了需要拉到网点上修理,一个人无法把冰箱弄到三轮车上,你的远亲能来帮你吗?这时你只需喊一声,邻居马上来帮忙,如果邻里关系紧张,遇事连帮忙的人都没有。


二、这句话的意思反映出远亲也同样重要。农村老话“亲不亲看老坟,一揸没有四指近“,亲戚之间不论相距再远,内心还是亲近的,当你家中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亲戚们都会乐于帮忙,与外人相比要好的多!所以农村俗话中用来衬托的事与要讲的事是并列关系。例如"宁可借屋停丧,不能借屋成双",它实际意思是说自己的屋子不能借给人停丧,更不能借给人结婚用,而不是能借人停丧。


心累力乏


农村很多俗语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尤其是为人处世讲的非常有道理,教会了我们后人很多东西。就拿这句“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来说吧。其实这句话非常好理解,一般人一看就懂,意思就是宁可得罪远方的亲戚也不能得罪住在你附近的邻居。

现在很多亲戚当中只是偶尔逢年过节走动下,还是比较近亲的那种,平时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一次,更加不要说远亲了,和远亲几乎根本不见面,也算是断绝来往了。如果得罪远亲大不了就是以后不相往来,也没有对自己产生多大的不利。

如果你要是得罪了自己的邻居估计就没有那么好的日子过了。住的这么近你每天进进出出都能见到他,他看你不顺眼你也看他不顺眼,一天的好心情就这么给对方搞没掉了。如果对方是个狠角色那估计你的每一天都要过的提心吊胆的。再一个打比方说你家里有老人有突发情况,老人唯一求救的就是你的邻居。再或者家里有出现火灾之类的,第一个发现的也应该是你邻居。

总之这句话个人觉得是非常有道理的,邻居之间就应该搞好关系,主要是为了相互之间有各照应。这句话也不是教坏我们把远亲的关系搞差,只是做个比喻而已。

以上是个人所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村里的男青年


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从个人利益出发,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宁可…不可…,选择主旨十分清楚明确,指向性方向性导向性理性都明白不含糊。人生自然中受自然影响,生于社会中也受社会人文影响。人会择地而居,也会择邻而居,更要会善待。

从人的经验阅历总结看,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好。远亲无事不相往,有事相求难救急,不如近邻容易方便,犁时不着耙时着,朝不见碰见晚上见,一呼即到,一喊就来。所以邻居不是亲而胜似亲。正是基于这样的利害和心理目的,在为人处事上就要学会权衡,分清主次轻重先后缓急了。非要得罪人不可时,就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了。与近邻关系一定要处好,别轻易得罪,那是与关系,与己利益,与己心态最为相关的,利害得失最为直接的,吉凶好坏立见的。

过去有个谋略计策,叫“近攻远交”,有人更是弃近取远。这用于为人处事,实是不对的,应近交远不攻,取近又看远才好。





树德汉硕


农村俗语存在都有它的道理,宁可得罪远亲也不得罪近邻,和远亲不如近邻差不多。

远亲里面的远,说明距离远,可能每年见面的次数也不会太多,也有可能几年见一次面,从而对彼此都不是很了解,由于不经常来往,会造成亲而不亲的现象,失去了亲戚的味道。即使得罪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反正离得远也不见面对自己也没什么影响,当吃吃当喝喝。

而得罪了邻居就没有那么轻松了,距离近抬头不见低头见,见面像仇人,遇事有可能还要到一起,说话吧不好,不说吧感觉很尴尬。

从遇事当面说,如果家里遇到什么困难或者遇到特殊情况了,第一个能帮到你的就是邻居,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家里房子起火了,第一时间能提水帮你灭火的只有你的邻居,不是远在他乡的亲戚。虽然亲戚存在血缘关系,很亲但是遇到突发事情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所以我们农村的俗语,都是我们先辈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

所以我们邻里间要和睦相处,说不定哪一天我们都会需要对方的帮助。



农村人阿丽


什么是远亲?什么又是近邻?这个问题对于农村人来说很好解释,但是对于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就比较陌生了。所谓远亲,指的就是相隔比较远的亲戚,比如你到城市安家落户。父母在农村还有兄弟姐妹,也就是说你还有一些表兄弟,表姐妹,这就是远亲。

这些亲戚平时跟你很少往来,往往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能见上一面。所谓近邻,就是住在自己旁边的人,跟你可能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但是能够天天见面的人。近邻如果相处好的话,熟悉程度可能会高于远亲。

我们每个人都有亲戚,理论上来说,亲戚和自己的亲密程度要远远大于邻居,可为什么说“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呢?因为距离上的原因,远亲真的是很远,远到可能你一两年都难见一次面。

即便是言语之间得罪了远亲,对你本身来说,也没有什么伤害,时间会冲淡一切痕迹。远亲再见面的时候,可能什么恩怨都忘记了,毕竟亲情血浓于水,谁都不会计较一些小事情。但是近邻就不一样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本来就是对立的,一旦发生误会,又没有中间人调和,极易结怨很深。

特别是在城市中,生活空间相对狭小,邻居之间往往因为晒衣服滴水,水管漏水,垃圾乱扔等等小事而发生各种矛盾。这种情况如何应对呢?原则上就是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有什么事情和邻居好好商量一下,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我们可以选择朋友,却选择不了邻居,因为买房子无论是对于农村人还是城市人来说,都是一辈子的大事情。一旦选择了房子,就不可能轻易更换,选择了一套房子,也就选择了一户邻居,是有可能需要和他共处几十年的。

你今天因为这件小事得罪了他,明天因为那件事情又和他发生误会,那么以后你的日子就难过了。当然这里说的事情都是指鸡毛蒜皮的小事,原则性的问题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到底。

对于邻居,我们应该是本着友善的态度来处理问题,相信没有谁愿意和邻居闹翻。特别是在城市一家一户的格局中,一旦和邻居关系处理好了,那么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家里老人一旦有个紧急情况,或者家中失火、失盗、遭遇不测,都可以得到及时的通知。

邻居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正确处理和邻居之间的关系,对于普通人来说,远亲重要,但是近邻更重要。针对城市楼房结构特点,近年来,一些社区每到重要节日的时候,都会组织百家宴,邻里宴,目的就是为了和谐邻里之间的关系。

这种做法也确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邻里关系好了,对于每个人来说,心情都会变得舒畅,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会感到特别顺心。得罪邻居的事,往往都是一些芝麻粒大的事情,双方如果各退一步的话,就会海阔天空,相安无事。


小小嬴政


农村俗语“”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是无数代先人在生活中的经验总结,放在今天的农村近邻关系显得比以前更加重要

我的老家在恩施深山里,山里的村庄不像平原,平原村庄多为群居,山里因受地形、土地限制,多以三五户分散居住为主,俗语所说的“远亲”最多也就有红白喜事或年节才走动,有的甚至一年也难得走动一回,而在农村生活,邻居是天天要打交道的人,家里的大事小事、农活都需要邻里之间相互照应帮忙,下雨天、农闲时邻里间需要走动聊天解闷。如果得罪了邻居,不光生活诸多不便,下雨天连说话的人都找不到,闷也闷死了。

之所以说邻里间良好的关系在今天显得更重要,是因为今天的农村年轻人都出外经商务工了,留下的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做农活需要互相帮衬,特别是生病了,邻居就更重要了,小病需要每天看望,帮助喂养畜禽,大病需要帮忙联系医生看病,联系外出的子女回家照料,如果邻里关系不好,只能靠自己可能热水都沒喝的。而亲戚最多是靠血缘关系维系,农村说的亲戚是走动才亲,不走不亲,即使关系不好,最多少了门亲戚,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这就是这句俗语中的道理吧。





恩施新农民


文人笔下的农民形象一直是很淳朴的,但在现实中其实也并不一定那么完美。农村的人际关系更是一门学问。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很有道理的,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的农民朋友们都十分注重邻里关系的维护,大家有什么事也都会互相有个照应。但是“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也十分欠妥,为什么要得罪远亲?难道就不能远亲和近邻都不得罪吗?



01

以我看来,亲戚就是亲戚,不可用住的远与近来衡量;邻居就是邻居,不搬家之前就是这么近。邻居和亲戚都是重要的人际关系,而得罪与不得罪之间,应该以道德和法理来评判,切莫因为离自家是远或是近而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02

关于近邻,我们要注意邻里和谐。很多农村地广人稀,居住人口都比较分散,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很有必要的。谁家没有个紧急、突发状况呢?我很小的时候老爸就跟我讲,做人做事一定要懂得尊重别人、要团结要礼貌。他还用一个很有趣的举例说,别人家的牛吃自家稻子,邻居看到了,可以告诉你,也可以不告诉你。事例很形象,团结邻里的道理很深刻。

03

关于远亲,平时也要多来往走动。亲戚毕竟是亲戚,有些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其实农村的朋友应该知道,如果家里有什么重大事情,关键时候往往能帮忙的或者帮忙力度最大的就是亲戚。虽然现实中有的亲戚很势利,但还是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是非公道自有定论。人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越看重感情,特别是亲戚感情。切莫因为不来往,导致亲戚之间走在大街上都不认识的尴尬场景。


农纪


我是乡村黑嫂,我来回答。

农村俗话可以深刻的揭露一些人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所有俗话都有道理的。题主这里说的是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有没有道理。

咱们先得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论证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说人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你可以得罪远亲,但千万别得罪自己的邻居。

很多人看到这里或许会不解,因为远亲也是亲戚,这个邻居有可能啥关系也没有,为什么要宁可得罪亲戚也不能得罪邻居呢?

我们要知道的是,远亲有可能一年甚至是几年都不见一次面,而邻居则不一样,邻居有可能是一天见几次面。你得罪了这些远门的亲戚,大不了把不见面的频率由几年改成更多年,可是你要得罪邻居这个难受劲就别提了,天天见面,俩人跟仇人似的,会严重影响心情。另外,真要有什么事出现,这个远处的亲戚也没有邻居作用大,因为他们太远不能马上来到,而邻居则不一样。

二、这句话有道理吗

其实,为什么是农村俗话呢?是因为这适应在农村用。为什么说适应农村呢?因为农村其实是个半封闭的小圈子,三里五村,邻居之间大家都是认识的,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有什么事儿都需要互相帮助。

比如农村的红白喜事,大多都是共同帮忙才能过去。所以,这句话在农村就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是放在城市里就又不太适合了。

因为城市的交际圈子和农村截然不同,邻居之间有可能几个月见不了一次面,大家都并不熟悉。那这种情况下,亲戚就要比邻居的作用大了。

写在最后: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话时,一定要学会分辨并且灵活使用,不能一味的认为只要是老话就永远有道理,并且适合用在任何地方。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包括黑嫂说这一句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也同样包括在内。

我是乡村黑嫂,一个有态度的农村观察者。喜欢我,请点击关注。

乡村黑嫂


“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有一定道理

农村俗语多是指一些老一辈的农民总结的一些经验,它与生活、耕作等等都有关系。并且,这些俗语看起来很简单,但也非常有道理。

意思

“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这句话的意思是非常简单,意思是说:宁愿选择去得罪离自己家住的远的亲戚,也不要得罪与自己家住的近邻居。

观点

首先,我个人觉得,不管是远亲还是近邻,尽量都不要去得罪。毕竟得罪一个人就堵了一条路。但是如果远亲与近邻两者非要选择一下可以得罪的话,选择得罪远亲而不得罪近邻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现在断亲现象非常严重,即使你不得罪某些远亲,你们有可能以后也不会有任何来往,也有可能与陌生人异。

亲身案例

我们村有一户村民,逢年过节他家里几乎都没亲戚来往。后来听说她与很多亲戚的关系都不好,但这样的话基本上对他没啥影响,无非是少一些走动罢了。

后来,他与与邻居因为地边的事情吵了一架,一直到现在都搞得非常不愉快。两家人住的近,很多村民在一起聊天时他们双方互相不搭理,甚至有时候会因为对方一个莫名的举动搞的双方都不开心,关系非常紧张。

所以,“宁可得罪远亲,不可得罪近邻”这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