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

猪十二戒


历史发展到明朝灭亡的时刻,没有任何假设,就是历史必然!不用讨论,没有意义!你假设魏忠贤不死与假设崇祯都城南迁金陵,守住江南半壁一样没有意义!一切的发生都是应该发生的,这是佛学观点。不要做这种毫无意义的假设!


梅雨秋思ZXM


崇祯把三尺白绫挂在歪脖子树上,刚要把头套进去,身边的太监曹化淳说话了: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崇祯忽又想起十七年前,兄长朱由校的临终叮嘱:

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崇祯痛哭一场,随后道:“大势已去,现在说啥都晚了,我去上吊了,咱们阴间再见吧!”。


那么问题来了,真如太监所说的那样,有了魏忠贤,大明就不会灭亡了吗?

我觉得灭亡肯定要灭亡的,但至少不会这么快,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个几年。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魏忠贤是个高手,一个敛财高手。

魏忠贤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他“创收”能力了得。当时江南是明朝最富庶之地,工商业、海洋贸易非常发达,天下财富,尽在三吴。

但是江南虽然富裕,贡献上来的税很少,这是因为万历末年,在东林党的干预之下,工商税、海税被废除了,农民头上的税并没有减,结果形成了富人少交税,穷人多交税的荒诞局面。


魏忠贤手握大权之后,很快发现了这个秘密,宣布恢复工商税、海税,此举遭到东林党人强烈抵制,他们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魏忠贤又通过手里的杀人工具—东厂,杀掉了一批东林党首脑,政策终于得以推行。

几年之后,国库迅速充盈了,有了钱,魏忠贤修黄河水道,搞军事,造武器,火铳、战车、大炮这些重型武器全配备到了北方重镇。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明末打的几场大胜仗,都是在魏忠贤当九千岁的这几年:宁远大捷,明军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宁锦大捷,明军打得皇太极落花流水。

为什么明军能取胜呢?还不是装备好,战斗力强嘛!要满足这两点,必须有钱才行!

有人或许说,魏忠贤贪得无厌,中饱私囊,这话确实不假,但魏忠贤贪的多,赚的更多啊!他贪的这些钱,说到底还是明朝的钱,皇帝说拿回来就拿回来了。和珅贪了这么多钱,最后还不是被抄了家,钱又一分不少地回到国库了吗?


也只有魏忠贤这种光脚不怕穿鞋的,才能压制住东林党。要知道,东林党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不搞定东林党,就不可能有钱。

不过,魏忠贤算是彻底得罪了东林党人,势同水火,不共戴天,朱由校死了之后,朱由检上台了,朱由检就是崇祯。

崇祯上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魏忠贤,崇祯此举赢得了东林党人的赞许,获得东林党人的大力支持。

没有了魏忠贤的牵制,东林党登上了政治舞台,工商税、海税再次废止了,西北灾区的税不减反增。

为了弥补财力不足,节约开支,东林党打起了驿站的主意,宣布裁撤驿站,后来几十万驿卒成了无业游民,这成了一股可怕的不安定因素,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驿卒里有个人叫李自成。


如果不裁撤驿站,李自成就不会失业,李自成不失业,他就不会造反,李自成不造反,明朝或许不会灭亡。

可笑的是,当李自成农民军快要打到北京城,明朝国库已经空了,前方士兵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之时,崇祯只能低三下四地号召大臣和国戚捐款,后来只募捐了二十万两。

而当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强迫王公贵族募捐之时,居然捐出来了七千万两,假如早一点捐出七千万两银子,或许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一半秋色


朱由检他哥朱由校临死的时候,就叮嘱他,魏忠贤可以大用。但是他不听,把他杀了,然后重用东林党。东林党失去了对手,无法无天。朱由检累死都没用,被气个半死。


古代皇帝信任太监不是没有理由的。太监去了势,没有子嗣,一辈子待在皇宫,只能依靠皇帝。而且明朝的太监虽然权势熏天,和汉朝、唐朝的宦官还是不一样。明朝的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制度十分成熟。司礼监掌印太监只是秘书的性质,他始终控制不了皇帝,说拿下也能拿下,像明武宗杀刘瑾也就一句话的事。而汉唐的宦官权力极大,甚至能够废立皇帝,这在明朝想都不要想的。明朝,司礼监与内阁是相互制约的,明朝很多皇帝不干事,国家也不会乱。

到朱由检的时候,国家内忧外患,在内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起义不断,在外,辽东努尔哈赤崛起,虎视眈眈。

前任朱由校整天就喜欢研究木匠手艺,很多事都让魏忠贤处理。魏忠贤没什么文化,但很有手段,把那些官僚治的服服帖帖,到处给他建生祠,争着认他做干爹。但正直的读书人也不少,骨头硬,魏忠贤杀了关了不少,手段残酷至极。


但就是这样,明朝稳得很,辽东从来没出过问题,打仗也没怎么缺过钱。魏忠贤这个人很有理财能力,生财有道。做事还是很有原则的。最重要的是对皇帝绝对忠心。而士族官僚就不一定了,自从万历时,张居正倒了,各种改革废除。这些大官僚家族的土地、产业最多,税却收不上来,国家怎么维持。

说到底,魏忠贤的阉党与东林党的矛盾,都是利益的冲突,谈道德,谈为国为民都是假大空。阉党群体搜刮的那点东西,相对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而绝大部分东林党人是伪君子。

魏忠贤一死,朱由检以为可以大干一场,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国家已经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有点改革,受多方掣肘,都是无奈的失败。他自己又刚愎自用,被袁崇焕的牛皮吹的一愣一愣的,结果袁崇焕胆大包天,杀了毛文龙,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绕过山海关,围了北京城。要命啊,这谁受得了。就把袁崇焕剐了,平民愤。袁崇焕一死,明朝在辽东就只有防守的份了。

少了魏忠贤这个手段狠辣的维持会会长,明朝也就走到头了。当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朱由检求爷爷告奶奶,没有一个大臣出来帮他。到他上吊煤山的时候,才醒悟过来说“诸臣误朕”,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面,以示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真是可悲!




而当初捐不出饷银的忠臣良将们,很快投入了李自成的怀抱。李自成就不是良善之辈,一个一个,让他们把搜刮的民脂民膏都吐出来,光白银就不知道几千万两。


可以说,有魏忠贤在,明王朝不至于亡的这么快。而魏忠贤名声之所以这么臭,是因为笔杆子都握在读书人手里。


hh1185977001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定论,在了解东林党之前,不少人的想法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十恶不赦,将大明江山败光了,等到魏忠贤终于下了台,大明已经无力回天,事实如何?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都不是什么好鸟,双方共同存在的时候,相互牵制,大明的江山还稳固一些,一旦其中一方失去了对手,大明,岌岌可危。

相较而言,阉党比东林党要靠谱一点,阉党主要都是太监,太监可以掌权,却不能夺权,太监的权力源自于皇权,而太监却不能将权力传承下去,就算是大太监魏忠贤,也不过只能做一下皇权的代理人,魏忠贤没有子嗣,这就意味着,即使是魏忠贤反了,天下还是老朱家的,而东林党在这一点上就占据了天然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自古至今太监一直都可以掌权的一大原因。

阉党如何?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阉党无恶不作,确实如此,阉党,特别是魏忠贤,的确是无恶不作的,魏忠贤本来就是个地痞流氓,烧杀劫掠才符合他的身份,但魏忠贤对普通百姓的态度又略有些不同,对待那些世家大族,魏忠贤可以虚加罪名,将他们赶尽杀绝,但对待普通百姓,魏忠贤显然没那么残忍。

东林党如何?

在阉党落败以后,或者说崇祯皇帝上台以后,崇祯皇帝曾经励精图治,试图营造出一种政治开明的氛围,只是很可惜,东林党也都不是什么好鸟,对崇祯皇帝而言,最大的难题就是缺钱,为了应对北方女真入侵,为了应对内部农民起义,崇祯皇帝甚至不惜像大臣们借钱,借钱的结果如何?比如说大臣可能有万贯家财,借给崇祯几百两就算上天了。

此外,崇祯皇帝也曾试图将东林党的某些人拉下马,给东林党人一个下马威,只是,前脚刚把东林党人的某个高官撤了下去,后脚自己的某个亲人就被迫害致死了,崇祯实在是无能为力。

相较而言,尽管阉党祸乱朝政的时候,朝廷也是逐年衰败,但明显比之东林党强上很多,地位的不同决定了,阉党只能做走狗,而东林党却可能喧宾夺主。

为何魏忠贤的名声那么不好?不是因为阉党掌权不如东林党掌权,而是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掌握在文化人手中,毫无疑问,世代传承的东林党人,就成为了历史真相的叙述者,东林党高风亮节?都是假的。

若是魏忠贤不死,大明王朝继续由阉党掌控,难道大明王朝就能翻身了不成?不可能的,其实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不是什么好鸟,但明显东林党比之阉党更加不堪。<strong>

大明灭亡,魏忠贤的摇钱树就没有了,所以魏忠贤会拼命救大明,但凭借一个贪念胜过信念的魏忠贤,大明也支持不了太久。但大明灭亡,对东林党而言,也不过是换了一个侍奉的王朝,或许东林党中也有忠于皇室的,但那些人毕竟势单力孤,无法决定东林党人大的政治趋向。

即使魏忠贤不死,大明也不过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而已,两个派系,都不是什么好鸟,大明的灭亡是注定的。


魏青衣


引言:魏忠贤是明朝乃至古代有名的宦官!自宫进入皇宫后改名李进忠,在出任秉笔太监之后,他改回“魏”姓,被皇帝赐名“魏忠贤”!魏忠贤极受皇帝的宠信,被称为“九千岁”,可想而知魏忠贤的地位有多高!魏忠贤得宠之后,在朝廷上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横行霸道。从而引起一句古话“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帝!

崇祯皇帝即位后,一一列举出魏忠贤的罪状,将其处死!魏忠贤被世人称为“千古第一大宦官”!崇祯皇帝

针对题主您所说的“魏忠贤如果不被处死,是不是能够拯救大明王朝呢?”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我想为您分析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魏忠贤不被处死,能够暂时延长明朝的灭亡时间!

第一点:魏忠贤是“千古第一宦官”,可有能力有魄力!

魏忠贤虽然的确是“千古第一大宦官”,可是我们不能够忽视他的能力的确高明!魏忠贤被人认为是老奸巨猾、无恶不作,当时明朝党派之争激烈,魏忠贤与东林党属于死对头,东林党不信服魏忠贤,魏忠贤就处死诸多忠臣良将!

事实上,魏忠贤的确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宦官,却在明朝末年袁崇焕的一话: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袁崇焕竟然表示魏忠贤是救世良臣!无形中是肯定魏忠贤虽然奸诈,可是他能力的确强,乃至东林党一直无法推翻他!

魏忠贤

第二点:魏忠贤专横期间,百姓能吃上饭,将领抵御外敌!

固然,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往往从“坏处”看待!不管一个做了多大的好事,只要办错一件事就会被批评!魏忠贤在朝廷上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宦官,可魏忠贤出身贫苦家庭,能够明白老百姓的不容易!虽然专横,可至少能够给老百姓一碗饭吃!魏忠贤专政期间,河南遇到天灾,颗粒无收。魏忠贤得知后不仅免去了和河南农民的赋税,还拨款放粮救济灾民。黄河水患频发,派人修缮水道,改善两岸老百姓的生活!

再者,魏忠贤放权给边疆将领,与袁崇焕共同抵御皇太极的入侵!想对比而言,东林党在李自成、吴三桂等人叛变的时候,有过多少的抵御外敌政策,有过哪些救百姓于水火的事情?

崇祯自尽

固然,我不认为魏忠贤是一个好人,可是他的存在至少能够暂时缓解明朝的灭亡!每个人都有其两面性,魏忠贤的代表是“无恶不作、老奸巨猾……”可他也有一丝一毫的“好处”!不是吗?

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的,任何人都无力回天!魏忠贤最多能够暂时缓解,可治标不治本!明朝帝王的不作为、老百姓苦不堪言等都是明朝灭亡的因素!

(END)

我是木子,与您谈古论今,共畅历史长河的人与事!欢迎【关注】木子谈历史!

木子谈历史


魏忠贤也许能帮助大明王朝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绝对起不到延续王朝的作用。


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01

士大夫统治阶层的腐化堕落到只有家族而无国家的地步

明朝是一个典型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王朝,士大夫从民间到朝廷的势力都渗透的很深。到了明朝末期,代表士大夫势力巅峰的东林党横空出世。

可悲的在于东林党虽然是儒家政治集团的典型,但其未继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念,而是一个聚集起来谋私利的朋党而已。

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普通的农民,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史载崇祯皇帝张口向大臣们借钱,大臣们却纷纷喊穷,不愿意借钱给皇上。皇上老丈人周奎不得不捐出1万两,其他大臣家里藏几十万两的,却只认捐几十两。可见这些士大夫利益集团已经无视国家到何等触目惊心的地步。



02

军队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无法为王朝的续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明朝军队从初期的吊打蒙古骑兵,在军户制度的逐渐糜烂下,经历土木堡之变、萨尔浒之败后,已经完全被打断了脊梁骨,丧失了抵御外辱的勇气。但对内则把暴虐展露无遗。左良玉则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出生低微的左良玉为实现出人头地的理想,少时闻鸡起舞、刻苦修炼,终练就一身真功夫,更牛掰的是一手百步穿杨的箭术。之后从军通过悍不畏死与作战勇猛,累功升为正四品武官。经历一系列龌龊事情后,左良玉被调去镇压农民起义,从此一个真正的军人蜕化为权力的奴隶。

左良玉为保证自己的权力而不停扩充军队,没粮饷供应军队时则放纵军队劫掠农民,遇到李自成的军队则为保存实力而不战而逃。

一个国家的军队沦落到对内凶悍对外猥琐的地步,大明王朝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魏忠贤不死也是回天乏力。


03

连年的战乱导致的是国家经济基础已经崩塌,人心也已经崩塌

统治阶层为代表的东林党只顾私利,一是兼并土地导致农民流离失所,二是自己经商而反对政府征收商税导致大明王朝国库空虚。

整个崇祯时期,北方不断的饿死人,而南方耕地面积却逐年减少,大量的良田被改为桑田。海关,矿山的太监被召回,导致明朝在南方根本收不上税。

陕西大灾的时候,崇祯派人赈灾,只带10万两白银,数百万人闹灾,十万两白银根本无济于事,结果灾情恶化。李自成振臂一呼而天下大乱,最终一路打进北京城。发生的一件估计都会令他懵逼的事情:

李自成进入北京,从国库没搜到许多银两,就向大臣们搜刮,谁喊穷就一顿皮鞭过去,不得不乖乖地交出银两,一下子李自成在京城就搜刮到了七千万两白银。其中,王公贵族、太监宦官各占三成,百官商人两成,其余两成是老百姓。


结语

一个优秀的领导也许可以实现力挽狂澜,但魏忠贤的能力与位置还起不到挽救大明王朝的作用。


我是“读史自思”,仅提供个人观点,以期抛砖引玉。请关注!🙏


读史自思


个人感觉如果魏忠贤还在,明朝可能真的还能延续个几年。

魏忠贤的好坏,姑且不论,但如果他把持朝政,他有一个崇祯没有的情况,就是他不会朝令夕改,变化无常,也不会死要面子。

崇祯派袁崇焕,到杀袁崇焕,先不说袁崇焕这个人到底好坏,崇祯心思变化太快了。

再有李自成、张献忠之类的起义军,都曾经被明军逼得毫无办法,被迫投降接着就是投降又叛,甚至不止一次。这要是魏忠贤在,投降估计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崇祯最大的问题就是拿不定主意,心思变化太快,魏忠贤不管是好是坏,他可以一条路走到黑,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他可以不择手段,真要是他在,恐怕起义军到真有被压下去或者至少控制在一定范围的可能。而只要大明自己根基不动摇,吴三桂也不会去开什么山海关,那么满清就只止于骚扰,明估计真可以多延续几年寿命。


叶飘刀


魏忠贤如果活着,明朝就不会灭亡吗?

千古第一大宦官

魏忠贤年轻的时候,沉迷于酒色并且喜欢赌博,后来因为赌博欠下了一大笔的钱,最后没有办法偿还,便利用宫中的关系进入宫中当了一名太监。因为他家境贫寒所以又不识字,做了很久的官职位也没有升迁。

明熹宗是个喜欢做木匠的皇帝,明熹宗继位后也不理国事,一心他的木匠营造生活。后来魏忠贤靠着溜须拍马和他的小聪明得到了熹宗皇帝的喜爱。便开始了他的平步青云,一路做到了司礼秉笔太监,拉开了宦官专权的序幕,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流毒天下。

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魏忠贤仗着有皇帝的宠爱给他撑腰,大肆诬陷迫害忠良,铲除反对他的人,权倾朝野便有了九千岁的称号,甚至在大多情况下所说的话比皇帝还要有用多,下面的人没有不惧怕他的。

以他为首的阉党在朝堂和国内开始胡作非为,贪官污吏与日俱增,欺压百姓打压贫苦。搜刮民脂民膏,加征各种税务,使社会的各种弊端日益凸显出来,横征暴敛,导致百姓贫苦纷纷大规模起义。

无力回天,已成定局

魏忠贤虽然在崇祯即位后被铲除,但阉党势力根深蒂固,对国家的影响还在,百姓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已经太久,加之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外族侵扰”诟病太多已经是无法再挽回的了,明朝的灭亡也成了必然。所以就算魏忠贤还活着,也改变不了明朝的灭亡。


排骨咋不香了


大明王朝延续太难了,或许说根本不可能,这根本不是一个魏忠贤能够决定的事情,要知道大明王朝后期,是从国力上面表现出根本不可能能够成功逆转的局面。,根本不是一个小小魏忠贤能翻盘的。

首先来分析小太监说的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崇祯皇帝的结局会好一些,崇祯皇帝如果继续重用魏忠贤,崇祯皇帝的结局会好很多,可能会逃到其他国家避难,毕竟大明的国力遭到严重的破坏,魏忠贤可能会暂缓明朝灭亡的一段时间。


魏忠贤知道什么人可以用,什么人不能用,这一点就要比崇祯皇帝强很多,要知道魏忠贤的结局非常惨,是崇祯皇帝一手将其杀死的,魏忠贤生前长期打压东林党人,使明朝的国库有一点余粮。


崇祯上位后,东林党人大放异彩,将国库的钱粮消耗的一干二净,也没能制定出一些国策,反到是崇祯皇帝想要强兵时,要求大臣捐款,东林党人一毛不拔,直接导致大明兵马颓废,被灭国。


小太监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对九千岁魏忠贤有一个新的了解,他知道国家需要强兵时,证明皇帝是有才能的,这个钱是一定要出的,可惜东林党人只知自己敛财,并不知为国效力,才会导致大明王朝的惨败。

其次来说崇祯为何一上台就要扳倒魏忠贤

崇祯简直是恨透了魏忠贤,从小就被魏忠贤玩弄于鼓掌之中,不过并不是单单崇祯一人,其他皇子依旧是这样的,上位之前崇祯想要做一些事情,根本不用询问自己的父皇,直接询问魏忠贤便可以。


由此可见魏忠贤权利有多么的大,这样的权力驱使下,的确使魏忠贤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难怪崇祯皇帝一上台便将魏忠贤扳倒,崇祯只是在泄恨。

袁崇焕不死,明朝不灭

袁崇焕是大明的将领,他的统兵才能是一流的,与清军、闯王李自成的部队多次交手少有败绩,可他擅自带兵进北京城的事件,直接导致崇祯皇帝暴怒,将其赐死,他死后大明在无可用之将。


满清贵族最害怕的就是袁崇焕,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所展现出的军事天赋,是很多人希望能够得到的,可惜他想要防御北京时,并没有像崇祯皇帝请旨,直接导致被杀的结局,令人惋惜。

综上所述:袁崇焕是有能力的,比魏忠贤强了不是一点半点,崇祯皇帝并没有识人只能,空有一腔大志,对于小太监说的这句话,我保持的观点是不可全信、不可不信,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历史红尘


豹眼以为,如果魏忠贤活着,大明朝不用等到这个时候才灭亡。崇祯皇帝如何死法不好说,但肯定不是在这棵歪脖子树下吊死。

01

此说在正史没有记载,但野史中却广为流传。

一般说法是出自太监曹化淳之口,但据一些史料来看,此事不靠谱。

曹化淳幼年时家境寒微,十二三岁左右入宫。由于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得到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后入信王府侍奉五皇孙朱由检。

天启元年(1621年),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到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崇祯元年(1628年),朱由检继位后,曹化淳被召回北京,委以重任,平反魏忠贤制造的冤案,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

崇祯十一年(1638年),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

崇祯十二年(1639年),曹化淳蒙允告假还乡。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此年是农历甲申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景山(煤山)那棵歪脖子树下自缢身亡。

此时,曹化淳并不在北京,已经在家乡闲居六载。无论如何他不能跟崇祯帝隔空喊话,说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之类的话。

02

崇祯帝死难,曹化淳蒙不白之冤

据有关资料记载,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太监王廉急告崇祯帝,朱由检此时正在宫中饮酒,长叹道:“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其投降,被一剑刺死。

3月19日拂晓,朱由检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最后死时,身边只有提督太监王承恩。

没有史料记载,在崇祯帝最后时刻,王承恩等太监们是否说过“忠贤若在”之类的话。

甲申五月,清军入京,为崇祯帝发丧三日,追赠庙号怀宗。

十月,清朝顺治皇帝移驾北京,曹化淳奔赴北京上疏,请求妥善处理怀宗帝后陵寝。经恩准,委派内官监冉肇总理其事。

此时,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此事是指迎接李自成入京。

曹化淳上疏辩诬,奏辩甚力。奉旨“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但是甲申之后,启门之说广为流传,许多野史都记载曹化淳开门迎贼,并有了“忠贤若在”之传说。

1662年,曹化淳在去世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首,分发诸子侄,曹氏后人传承抄录,至今保存完整。

03

曹化淳不可能有此言

理由有二:其一,崇祯帝死时,曹化淳并不在其身边;其二,魏忠贤与曹化淳的师傅王安是死对头,王安被害死,曹化淳被魏忠贤流放。

魏忠贤被崇祯帝杀死后,随即召回曹化淳委以重任,清除魏忠贤的遗患,足以证明曹化淳与魏忠贤不是一路人。

不要说崇祯帝临死前,曹化淳并不在其身边,即便在其身边也绝不会说出此等话,为魏忠贤辩护叫屈。

04

如果魏忠贤不死,恐怕早就篡夺了崇祯帝的皇位,不会给崇祯帝自缢身亡的机会。

第一,明熹宗朱由校号称“木匠皇帝”,对于政事毫无兴致,一心从事木匠事业。宠幸太监魏忠贤,把一切事务交给他打理。

魏忠贤常常趁着朱由校专心制作木器时启奏,这时,朱由校总是不耐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朱由校无子,兄终弟及。朱由校驾崩后,朱由检继承帝位,临死前说:“魏忠贤可以大用。”

旁观者清,魏忠贤所作所为,朱由检心里清楚得很,他如何会对魏忠贤大用呢?

第二,魏忠贤对于原信王朱由检很不感冒,未继位之前,朱由检多次受到魏忠贤的凌辱,令他忌恨,这自然会导致魏忠贤的防范,废掉朱由检另立新帝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客氏与魏忠贤是对食关系,一向阴毒狠辣。诛杀魏忠贤后,客氏也遭到抄家,在其家中查出私养着不少宫女,据说是想效仿吕不韦的故事,等有宫女怀孕后就送入宫中,将来接替朱由校的皇位。这岂不是谋反的预兆吗?

第四,魏忠贤是太监,没有子女,但大封其子侄,培植自己的实力。巴结他的权宦都呼他“九千九百岁”,嚣张到如此地步,篡权夺位,恐怕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崇祯帝继位不久,嘉兴贡生钱嘉征为弹劾魏忠贤,列出了十大罪状。

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

奏疏呈上后,朱由检就把魏忠贤除掉了。

除掉魏忠贤之后,东林党人趁机掌控了朝政,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大明朝在内忧外患中,最终走向了覆灭。

历史没有如果,但豹眼认为,如果魏忠贤不死,他恐怕不会甘于寂寞,朱由检迟早要被他整死,大明朝的结局很难说,恐怕中国历史上还真得要出一个太监皇帝。

大明朝由一个讨饭的和尚建立,由一个太监结束,这个结果可比朱由检找棵歪脖子树吊死要奇葩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