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50年遭受两次7级大震,这一次震级更大

1973年2月6日18时37分05秒,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发生7.6级大地震

,这次地震共造成2175人死亡, 2756人受伤,其中,造成全家死亡的绝户88户,产生孤儿43人。地震对于建筑物的破坏十分严重,房屋倒塌1.57万幢,破坏2867幢,极震区内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地震还造成一些公路桥梁破坏,川藏公路有17处遭严重破坏;电讯线路也遭受地震破坏,使通讯中断。

相隔50年遭受两次7级大震,这一次震级更大
相隔50年遭受两次7级大震,这一次震级更大

在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物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鲜水河地震带上,这条断裂带构造活动显著,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强震,1923年3月24日曾发生7¼级地震。

相隔50年遭受两次7级大震,这一次震级更大

1973年炉霍7.9级地震等烈度和地裂缝图

1923年3月24日发生的7¼级地震和1973年2月6日发生的7.6级地震震中相距不远,在一定区域内叠加形成了规模巨大、类型多样,特征典型的地震遗迹景观

。这些地震遗迹主要沿鲜水河断裂带分布,主要类型有地裂缝、地鼓包、地震滑坡、地震塌陷、地震废墟以及其他与地震相关的地貌景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地裂缝

地裂缝是在地震作用下,地表的岩体或土体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宽度和长度的裂隙。在鲜水河两岸的山坡上,多期次地震所遗留下来的地裂缝纵横交错,呈X型、反“多”字型、斜列型以及锯齿型等形式分布,它们历历在目,饱经沧桑,蔚为大观。

相隔50年遭受两次7级大震,这一次震级更大
相隔50年遭受两次7级大震,这一次震级更大

虾拉沱盆地山坡上的地裂缝

2.地震鼓包

地震鼓包,又叫地鼓包,它是地震时,由于断层的强烈错动,在地面的表土层中产生的小型隆起,常发育在地裂缝的两侧,成群出现。由于地鼓包是产生于地面表土层的小隆起,所以较难保存,现今,仅在新寿灵寺西侧的山坡上有保留。

相隔50年遭受两次7级大震,这一次震级更大

炉霍老河口地鼓包(1973年)

相隔50年遭受两次7级大震,这一次震级更大

新寿灵寺北西侧山坡残留的地鼓包(2006年)

3.地震滑坡

地震滑坡是受地震活动的影响,地面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的一种自然现象,炉霍这类滑坡就有很多,可以成为科普教育的实际素材。

相隔50年遭受两次7级大震,这一次震级更大

达曲河谷内滑坡

4.地震塌陷

地震塌陷,是在地震作用下地表的岩体或土体向下陷落而形成的洼地,或坑洞等负地形的地质现象。炉霍断裂与次级断裂交会处的破碎地带极易发生塌陷,主要分布于老河口、朱倭、仁达等地,在塌陷区内的糜棱岩,暴露地表很易产生糜棱岩石林。

5.断陷盆地及断陷湖

断陷盆地,又称地堑盆地,是断裂活动中的沉降部分,大多呈狭长条状,两侧受断层控制,边缘经常可以看到三角形的断层崖。由于鲜水河断裂带具有左旋走滑性质,断裂带水平运动时会在垂直方向产生扭曲变形,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新隆起和小型断陷,在隆起区,河流深切,形成峡谷地貌,隆起之间则形成盆地,隆起与盆地相间出现。沿鲜水河断裂带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形成了乾宁盆地、龙灯坝盆地、道孚盆地、虾拉沱盆地、炉霍盆地、旦都盆地和朱倭盆地等,它们像一串珠子一样沿着断裂带展布。

相隔50年遭受两次7级大震,这一次震级更大

卡萨湖景色

在鲜水河呈串珠状的断陷盆地中,唯一汇水成湖的是位于罗锅梁子之下的卡萨湖。卡萨湖夹峙在两山之间,呈西北—东南方向的狭长形状,其展布方向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方向完全一致,它主要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引起地表岩层发生断裂形成凹陷而积水成湖,再经过后期的冰蚀作用,以及因历次地震崩塌后的堰塞作用使它进一步加大而成现今的状态。

6.地震废墟

地震废墟,是人类工程建筑遭受地震严重破坏后残留的遗址或遗迹。在1973年7.6级大地震后,在极震区内建筑物基本全部被毁,经30余年的建设,旧貌换新颜。目前保留下来的被地震严重破坏后残留的遗址仅剩下老寿灵寺和老觉日寺。

参考文献

1.李忠东,高竹军.《炉霍地震遗迹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科学价值》

2.李忠东.《炉霍地震遗迹寻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