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认为“亡国之君”崇祯比其他亡国君骂名要少?

雨后冬季


顾炎武说过一段话,私以为很是客观公正,即“一个帝国的衰亡,是各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以至于积重难返,非革故不足以鼎新。”亡国绝不是一个人的责任,也不是同一时期的一群人的责任。实际上亡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恰好你就赶上了量变积累到最大值,那没办法,你只好做这个亡国之君了,抛开大环境不说,亡国之君也绝不是说丝毫没有责任,只是这种责任往往被后世所夸大 。一般来说,亡国之君的优点会被尽可能忽视,而缺点则被无限扩大,用“天下之恶尽归焉”来形容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没有什么不妥,比如帝辛。后来的亡国之君虽然不至于恶行满满,但都有共同的爱好,即大兴土木、荒淫好色、宠幸奸佞小人,后人极力渲染这种爱好,好让亡国之君配得上这个亡国之君的称号。

但在历史上,有一个亡国之君似乎有些例外,后人很为这个亡国之君辩解,不忍心将亡国的责任压在他的身上,更不愿意去骂他,反而觉得他如果不是晚生了很多年,定然是一个好皇帝,他就是崇祯帝朱由检。《明史》之中这样评价崇祯帝:“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这除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同情心在作祟,大约还有就是崇祯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帝,这多少让后人对他产生了怀念之情,人们喜欢将他归于无可奈何国灭亡之列,似乎崇祯帝真的不必为大明的亡国负责,似乎他真的原本应该是一个好皇帝而被时代所误、被大臣所误。如果真的这样简单的定性,历史上有很多的亡国之君都有类似之处,倘若早生个多少年也是好皇帝。

其实,我们抛开个人情感不谈,大明的灭亡有大势所趋的原因,当然也有崇祯帝自己的原因。

朱由检继位的时候,面对的就是一个积弊已久、风雨飘摇的江山,大厦将倾,个人的努力是很微薄的,即便是一国之皇帝也是如此。实际上,明朝的灭亡早在万历一朝就埋下了伏笔,当时的文官集团就已经内耗严重,之后江河日下,大明江山岌岌可危,老祖宗在留下江山的同时,也把积弊一并留给了羸弱的崇祯,而到了崇祯时期是同样的无力,社会矛盾继续加剧,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吃紧。

崇祯皇帝执政时期,西北地区连年旱灾不断,与此相配套的水利设施和赈灾政策却迟迟难以到位,旱灾之后有蝗灾,蝗灾过后还有瘟疫,天灾频现,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政府的盘剥,农民起义自然不可避免。与此同时,当时明朝与后金的对峙则严重拖滞了明朝的发展。明朝长期于辽东用兵,战事不断,从而使得财政一度处于吃紧且亏空的状态。国家经济只要处于停滞状态,那么诸方面后果将不堪设想。放眼于当时,一方面,国家财政吃紧就会耽误赈灾救济的进程,由此便会促进国内农民起义势力的星火燎原;另一方面,部队后勤难以供给,就很难保障明朝对后金的前线用兵,从而使得后金势如破竹、步步紧逼。崇祯对着这样的一个烂摊子日日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寻找治国良方,但实际上崇祯并不是一个乱世之能君。

崇祯帝的童年并不快乐,他原本也不是皇位继承人,但在时代裹挟中,他还是被推着登上了帝位,那一年他17岁,和很多初登帝位的皇帝一样,崇祯也需要做一件事来立威,震慑朝廷,他登基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收拾了魏忠贤,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却不是崇祯,也不是百姓,而是那群东林党人。魏忠贤一除,东林党失去了掣肘,更加的无法无天,文官集团本就在明朝时期高度成熟,即便皇帝存在感低到吓人,朝廷也能自如运转,当然成熟的背后就是内耗,文官集团的内耗是惊人的,他们不思为国尽忠,反倒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即便是皇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崇祯皇帝当政时,曾因辽东战事紧急,情不得已之下,便召集群臣筹集银两。虽然是崇祯帝亲自动员,并且以身作则带头将国库银两皆数一供而出。但接下来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在场所有官员竟然捐出不到几千两碎银,这群东林党人“穷”的叮当响,但果真穷吗?当然不是,待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竟然从任意一个官员之家就搜出了几千两黄金白银。

除掉魏忠贤不能不说是崇祯的一步坏棋,倒不是说魏忠贤不该杀,而是崇祯除掉了魏忠贤之后,并没有解决党争的问题,反而让一方独大,不受控制。这就暴露了崇祯帝的一个缺点,即太过急躁,以至于急功近利,他太想扭转大明的劣势,但是太过急躁的坏处就是他很多事未经思考就做了,然后很快就错了,错了再做,再错,一再循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中兴,却没想过积弊之所以成为积弊,岂是一年半载能够革除的?

崇祯帝另一个缺点就是猜忌心很重,为此他杀了很多的官员,兵部尚书就杀了十几个,即便能力出众的人才也难免被杀的命运,内阁他也换了数十个,仿佛用谁都可以,用谁却都不放心,这样的结果就是根本没办法做大事,所有人的时间都纠结在小事上,也让官员胆战心惊,同时也心寒到不会真的为大明卖力。

崇祯帝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推卸责任,他自认好皇帝,不允许自己犯错,一旦有什么错,他就推卸责任,让大臣来承担。大臣确实有责任,但崇祯帝真的就没有一点过错?恐怕只有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全然无辜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杀一案中,崇祯帝并没有在关键时期保住陈新甲,当初陈新甲主张和后金议和,崇祯也是愿意的,他密令陈新甲主持议和之事,最终议和之事却被泄露,陈新甲被杀,大明和后金也再无议和的可能,这加剧了大明的灭亡。这中间的曲折当然不能直接说崇祯帝甩锅给陈新甲,但是崇祯帝确实将自己摘了出来,在文官集团的强大面前,崇祯帝只有被牵着鼻子走的份。

崇祯帝完全把控不了文官集团,就只能将亡国的责任推给文官集团,他曾下过六次罪己诏,但仍旧认为“诸臣误我”、“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推卸责任、不思己过本身就是大忌。这种盲目的自信只会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崇祯帝也并非真的是个昏君,至少他勤政爱民,他的勤奋程度在古代历史上应该是能排在前几位的。白天看奏折、见大臣,晚上还是看奏折,甚至出现几天不眠不休的时候,但这种勤奋实在是过了头,事必躬亲的只是因为不信任官员,不敢放手。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没有那样大的能力做好,却又事必躬亲,这也许也是崇祯帝自己的矛盾之处,他想当一个好皇帝,想让明朝强大起来,但是他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他也不敢信任官员,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他只能也去信任太监,但信任太监帮不了他任何忙,只换来了临死的时候王承恩的生死相随 。

救国的理想折磨着这个少年,让他变得急躁、易怒,他忘记了“事可缓缓矣”,他满腔的热血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但我仍旧心疼这个皇帝,他在临死的时候血书: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尚宫女史


历史上有许多亡国之君在稀里糊涂的葬送自己的皇位之后,都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骂名。朱由检作为明朝的“亡国之君”,明朝大片的山河在他手中丢失,可朱由检却没有承受什么骂名,反而有很多人同情朱由检,这是怎么回事呢?<strong>

朱由检因何丢了大明还被后人所原谅,甚至南明的大臣将其抬举到千古圣主的地位,笔者认为乾隆对朱由检的评价非常全面的概括了其中的缘由。乾隆帝认为,明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万历、天启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废弛。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他虽然辛苦经营17年,仍不能“补救倾危”,最后以身殉国。

朱由检受后人同情的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一是因为朱由检的勤政,二是因为明朝到了朱由检手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些积重难返,最后朱由检还在煤山殉国,这一举动极大地赢得了后人的尊重。

对于朱由检的勤政可以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即位之初就雷厉风行的铲除了“阉党”,结束了明朝中期以来皇帝不理政事,大权旁落的局面。由于过于劳累,朱由检三十余岁就有了白发,最操劳的时候每天只睡一两个时辰。《野史无文·烈皇帝遗事》记载朱由检“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但朱由检的这种勤政已经严重干涉了明朝内阁的正常运行,朱由检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并不相信文武百官,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这样的行为导致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内阁的作用被忽视,皇帝做出的决定即使出错也没有纠正的机会,偏偏朱由检自身的能力又没有达到朱元璋、朱棣的水平。

再来说明朝后期面临的无法短时间解决的问题,以明朝中后期地方官员的腐败为例,这种长期积压的官吏问题,是不会轻易解决的。更何况朱由检连朝中的大臣都没有搞定,还荒废了厂卫,使得明朝最后的一点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朱由检十分痛恨腐败,但却拿这些地方官吏无可奈何。

地方官员的腐败可能在太平盛世不会引发什么大问题,但一遇到灾荒就会暴露出问题,巧的是崇祯年间天灾不断。水灾、旱灾、雪灾、蝗 灾在朱由检在位的17年间都有出现,特别是旱灾,旱灾往往会与其他自然灾害并发,持续时间长,会造成大量饥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地方官吏赈灾不力,中饱私囊的现象十分严重,流民不断产生,但朝廷却没有精力去应付。

常年灾荒导致朝廷税收降低,但明末北方的边患较多,各地民变也需要镇压,导致军费开支不断增加,面对入不敷出的财政情况,朱由检直接决定增加农业税,导致了西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最后用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岱的一段话结尾:“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


邓海春


崇祯并不是“亡国之君”,而是“末代君主”。明朝只是在他当做皇帝的时候亡国,而真正把国家搞灭了的责任算不到他的头上。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就是崇祯皇帝临死前的遗言。算起来,比较大的王朝里面的末代君主,除了被陆秀夫抱着跳海的南宋小皇帝,真正为了避免受辱而自裁的,只有他一个。而他的遗言,也充满着悲凉。尤其是“勿伤百姓一人”这句话,令无数大明遗老泪目。

明朝的灭亡,从嘉靖开始就已经有所预兆,到了万历更加明显,再由天启和魏忠贤齐心合力一折腾,到了崇祯手里基本就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朱由检并不是不想挽救这个行将就木的国家。在勤政方面,他足可以排名明朝皇帝的前四位。他为这个国家殚精竭虑,但最后明朝还是亡了。

当然,他必须为他的用人不明和刚愎自用负责,但是明朝的官员当时已经烂到了骨子里。“诸臣误朕”,并没有说错。

身为一个勤政的皇帝,一个从生活作风到工作态度都没得挑的皇帝,这个国家的灭亡实在不能全怪他。而他临死前还心系百姓,不仅让民众为之动容,更连他的敌人——李自成和多尔衮都对其肃然起敬。



青言论史


怎么骂,骂不出来!心塞…

本想力挽逛澜,成为一代中兴之主,却不料事与愿违,成了亡国之君!



崇祯帝大概是最矛盾的一个皇帝了。励精图治却又无治国之谋,事必躬亲又任人乏术,渴求治才又猜忌多疑,铲除阉党却摆不平东林(明熹宗临终前曾对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崇祯甚至在亡国前确有悔意,事实证明祖宗祖制虽有弊端,但有其合理之处,厂卫和文官集团是大明皇帝的两架马车,互相依存又互相掣肘,一方失控另一方便不可控),加上天灾起义不断,北方皇太极虎视眈眈,种种乱象,一时无二……令无数明粉痛心疾首!

天灾不断

《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一家尽死无孑遗。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急于求成,屡杀诸臣,与满朝文武处境尴尬

用人乏术,无识人之明,屡冤杀大将(卢象升,孙传庭,王恰,陈新甲…这个陈新甲死的实在太冤,因为议和外漏,崇祯觉得丢面子就…)



曾六下罪己诏,却临终大呼“诸臣误朕”。节衣缩食,却管不住贪官污吏横行。国难当头,却指望不了士大夫阶层忠恤体国。内忧外患,岂能不亡!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临终遗言

李自成《登极诏》“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李自成也说崇祯帝并非昏晕,在铲除奸佞上也颇有贡献,只是大臣们离心离德,忠于朝廷的甚少!



刚愎自用,数失良机

李自成兵临城下,仍派人向崇祯帝议和,他并不想灭了大明王朝,条件是封他西北称王,百万银两,然后,他还可以北出关外,对抗满清。然我们这位崇祯帝不知道再想什么,此时不该在信任所谓的朝臣,应该放下颜面,请李自成入宫谈判,事情或有转机…

以史为鉴,我是蛰伏梦成伤,一个有温度的文史爱好者,欢迎关注评论交流!


蛰伏梦成伤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崇祯作为大一统朝代的亡国之君,相比夏桀商纣、秦胡亥、汉桓灵、隋杨广却并没有背负多少骂名,这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崇祯的骂名相比其余人要少很多呢?我想从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崇祯个人的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肯定还是因为崇祯自己,崇祯虽然谈不上是什么雄才大略的明君,甚至在性格方面还有很多缺陷,诸如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对大臣不够信任,经常过河拆桥,导致最后都没人肯为他背锅。

但是,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优点,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崇祯还是有他的优点的。比如他确实是宵衣旰食励精求治,想要拯救大明这条已经千疮百孔的烂船,在个人品德上,也并无多少指摘之处,他在宫中不近女色,厉行节俭。

上面说的这些在很多书中都有提到,这也是当时文人以及后世学者的一些共识。因此,面对大明亡国,我们可以说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能说他不努力。面对一个日夜操劳还最终亡了国的皇帝,你又能骂他什么呢?


清朝官方的宣传

明清易代和其余时期的朝代更换不太一样,虽然大明的灭亡跟满清脱不了关系,甚至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原因。

但是具体到崇祯个人,那又不一样了。崇祯毕竟是被李自成攻下北京后自缢而死的,直接害死崇祯的是李自成而不是满清。而且当时清军入关打的就是消灭李自成给崇祯报仇的口号。

不止满清自己这么想,就连当时身处南方的弘光朝廷也是这么想的,他们甚至打出联虏平寇的旗号来给崇祯报仇。谁是虏,后金八旗。谁是寇,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是也。

正是清朝并不认为崇祯是自己害死的,所以后来在修前朝史书也就是《明史》的时候,也不用像周武王诋毁商纣王,李世民诋毁隋炀帝一样,把崇祯说成十恶不赦胡作非为的昏君坏蛋,反而不吝溢美之词。

明朝遗民的需要

看过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不管是《书剑恩仇录》里的红花会,还是《鹿鼎记》里的天地会,打的都是反清复明的旗号。

这倒不见得是在明朝的统治下多么舒服,而是清初的高压政治,异族统治让广大汉人很是不爽。不爽就想推翻你,推翻你就得找个号召,大明好歹也是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大一统王朝,人心还是有的。

崇祯作为有骨气的亡国之君,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受到明朝遗民的追思,自然要打着他的旗号反清复明,当然崇祯早就在煤山自缢了,但是崇祯的儿子或许还流落人间啊,这也是他们都打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的原因。

你要打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总不能说他爹崇祯皇帝是个坏蛋吧,当然也得夸夸崇祯是如何的节烈,如何的励精图治。


所以综合一下,我认为崇祯骂名比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作为皇帝,崇祯算不上雄才大略,但是称得上宵衣旰食尽心尽力。可以骂他不够聪明,不能骂他昏庸无道。

2)作为接替明朝政权的清朝政府,他是给崇祯报仇的,而不是害死崇祯的,所以他没必要诋毁崇祯,甚至还要夸一夸。

3)作为汉族遗民,面对异族统治,难免会觉得天下还是姓朱的时候好。而且要打着他儿子的旗号造反,总不能骂他老子是混蛋。

4)唯一有足够理由诋毁崇祯骂崇祯的李自成政权,一是没什么笔杆子宣传,二是存在时间太长,也没这个机会。



凤妖


崇祯可以说是最悲催的一个皇帝了,前任把一个烂摊子丢给他,甩手驾崩了。

要说整部明朝历史所有皇帝能比崇祯励精图治的没有几个,绝对不超过3个。所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要倾。崇祯是有这样一个志气的皇皇帝,可惜却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这个时间。

他是亡国之君没错,但是历史之上大多数亡国之君江山其实都是亡在了他们自己的手上,而崇祯不是,可以说大明半壁江山是毁在了奸臣和上几任皇帝身上的。

如果崇祯早十年登基,也许大明还能在国祚延长百年,他好好的做一个中兴之主。可惜到了他继位的时候天下各路藩王造反,义军凸起,外有满洲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一口吞下整个大明。

他是属于无力回天的帝王。

他在位的时间不算很长,却是所有皇帝里面最节俭的,为了节约军费,甚至节省自己的用度。像这样的皇帝极少见,和后世穷奢极欲的乾隆帝更是天壤之别。

最后他自己吊死在了煤山,一死殉国。亡国之君却是最有气度的一位。不像其他亡国之君,有的巴不得带着一群人投降,运气好还能混个王侯来当当。

所以大明亡在崇祯身上,不是他的错,而是时代的大势,无力回天的遗憾。一颗大树根全部腐烂了,就算是再厉害的园丁也救不回来


一夜书


确实,在亡国之君中,崇祯的名声是不错的。而谈这个现象我想从网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开始:明朝历史是清朝编的,清朝总是在抹黑明朝。

说这话的朋友他的知识结构绝对是:网络段子+民间故事。

明清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捋清当时的事件顺序:李自成灭了大明,建立大顺,八旗军入关,打的是大顺,而且当时八旗军的口号是为大明报仇。正是这样的政治口号,八旗军获得了中原文人士大夫,地主大族以及军队,人民的大力支持。

大家一定要明白,八旗军入关总共十二万人,能打到缅甸、台湾,统治这么大的一片国土,不要说中原人反抗,即便是中原人袖手旁观,清朝都是不可能入主中原,当汉家人的皇帝的,是汉人齐心合力把满洲人抬到皇帝的宝座上的。

大清与大明在关外打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是因为大清在争取与大明平起平坐的资格。大清当初是绝对没有野心取代大明的。崇祯与李自成的战争,大明与大清的战争,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李自成是要灭掉大明,而皇太极只是希望:你别小看我。

八旗军进关,就是邻居家着火,进来贼,他们过去帮忙。只不过把贼打跑了,邻居太热情,直接把他们留了下来。所以,明亡之际,大清把自己划到大明盟友的里面,当然,大明当时已无法拒绝。

所以,满洲人登上皇位,是要大力捧明朝的,因为他捧明朝,才能体现自己的正义。后来,顺治皇帝还哭拜了崇祯:大哥呀,你死的好惨啊。他俩这辈儿咋论的,我也没考证。现在,崇祯的好名声哪来的?清朝人捧出来的。

清初,崇祯的名声被大清捧的很高,但到了乾隆期间,满洲人发现了问题:崇祯毕竟是前朝的亡国之君,把他捧的过于完美,总会显得大清不那么光彩。但毕竟捧了已经100年,直接再抹黑也说不过去。办法总是比困难多,这个问题也容易解决:换一个捧。

捧谁:袁崇焕。记住,袁崇焕的伟大形象也是清朝人捧出来的。其实,在明朝,袁崇焕是有盖棺定论的,在清初,名声也是很一般的。但到了乾隆年间,他就变成了大英雄,完美无缺,死的冤,死的惨。谁杀的:崇祯!

至此,崇祯的形象基本上就定下来了:很勤政,很努力,很简朴,很认真。但是,心胸狭隘,偏激,刻薄寡恩。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也就是不那么完美了。

不独崇祯与袁崇焕,其实很多的汉家民族英雄:史可法、陆秀夫、文天祥... ...一直到关羽、岳飞、孔子都是在清朝被捧出来的。

当然,清朝捧这些人的目的是很清楚的,获得广大汉家文人,世家大族的认同,维护自己的统治。

看明白没?大清才是最大的明粉。


锐度何老师


崇祯就是一个亡国之君,完全没有任何能力领导群臣,明知宠臣个个家财万贯,却不能使其捐款救国,可见其领导能力或威严很低下。打另外内阁大臣走马换灯,不停地更换,东林党,阉党余孽,楚浙党不停争吵却无法统一意见,可见其决策力是很低下的。在党争之中,杀掉袁崇焕,罢免孙承宗,抑制卢象升,使抗击农民军与清军一线的领导层人员不停地变更,不能对敌军实施持久的抗战方法。另外崇祯不断更换内阁也证明了他内心的多疑和对权力的迷恋,怕权力旁落,无法实行皇权统治,可惜他个人决策力,个人能力却又不能使他履行皇权统治,明亡前崇祯为魏忠贤大葬,想必时羡慕魏千岁可以领导群臣快速决定国策,而自己却天天面临不睡觉,早上朝,却只见群臣为鸡毛蒜皮的事在朝庭上争吵不而,又拿不到实际方法而发愁,大葬魏千岁时内心应该时充满了悔疚与羡慕了。崇祯十七年,年年天灾打仗,却有两三个机会反败为胜,是孙承宗,袁崇焕,曹文诏,洪承畴,左良玉,卢象升,孙传庭他们的功劳,但又被崇祯的多疑,决策力低下,皇权统治力不足,威严低而浪费掉,导致了整个大明崩溃。可以说崇祯少骂名与他手下名将辈出有关,却亡国却完全由他而起


刺迷8732660


我们看一下历史,明朝末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崇祯帝上吊殉国,享国276年的明朝灭亡。亡国之君崇祯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皇帝。

后世之所以,对亡国之君崇祯帝的同情多于骂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原因:



1、汉民族感情

清朝取代明朝,是关外少数民族满族取代华夏汉族。关外满族女真人,当时被汉族视为蛮夷、野蛮种族,不识华夏文明。明朝虽亡,但明朝仍是汉人江山,出于汉民族感情,被满族压迫的汉族人,对前朝更多的是心痛和追忆,对明崇祯帝更多的是惋惜和同情。

“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胡)儿抛一边”,“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等民间流传的诗句,也是汉民族感情一种体现。


2、皇帝很勤奋

明朝崇祯帝,虽说是亡国之君,但并不是昏君。相反,崇祯帝是一位非常努力勤政的皇帝,每天忙于处理政务,从来没有懒政怠政。但怎奈积弊日久的大明王朝传到崇祯帝手上时,已是积重难返、矛盾重重、千疮百孔,崇祯帝只能是到处忙于灭火。



虽然崇祯帝想成为英明之君,怎奈能力局限、决策亦有失当,但是崇祯帝很努力也很勤奋,对待江山的态度是很好的,所以后世对他同情多于骂名。


3、天灾人祸

明朝灭亡,虽说是综合因素所致,但天灾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明朝末年,发生了规模性天灾,导致社会动荡、饥民四起,农民没饭吃就容易发生造反。



加上明朝朝堂之上东林党人为祸、党争日盛,连崇祯帝也轻易动不了抱团文官集团;而朝堂之外地方贪官横行、横征暴敛,这天灾+人祸一发酵,农民起义就爆发了。明亡多亡于党争及丑恶的东林党人控政下的上下腐败,以及关外满族人的趁火打劫。明亡,非崇祯帝一人之过!


4、满人趁火打劫

明朝国内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大顺李自成、大西张献忠等攻城略地;明朝山海关外满族女真人,虎视眈眈,皇太极、多尔衮蓄谋已久。



明朝在内忧外患之下,李自成破北京不久战败,吴三桂临阵倒戈,开关引满族入关,满人坐收渔利、趁火打劫,而闯王李自成灭亡明朝的胜利果实,最终却落到了满人手中。虽然满人得了江山,但汉人对其“趁火打劫、乘人之危”的窃国行为,多有不耻。

明亡汉人中央政权垮台,李自成败北,吴三桂叛国,正值中原无主之际,满人借机乘虚而入,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的少数民族满人统治汉人长达268年的大清王朝。不然,仅凭满人之力,岂能入主中原?

文 | 峰子哥 关注“峰子奇观”一起聊史!

峰子奇观


答 | 亚欧研究寮·獬执事

这实在都是比出来的——看看别人家皇帝,哦不,亡国之君,就差不多明白了。作为亡国之君,崇祯帝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亡国君主都多了一份勤政之德。在民间传说中,崇祯在李自成即将攻入北京时曾对阁臣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这个传说虽然是杜撰的,但换成表达了人们对崇祯的怜惜之情。

我们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就知道人什么人们同情崇祯了。从三代开始,夏桀的“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商纣的“酒池肉林”,西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都是出名了的暴君。东周赧王虽有所为,其事迹毕竟年代久远,语焉不详了。

秦亡于二世(就不问三世子婴了),是残害手足、陷害忠良的无能之辈;西汉孺子刘婴是一个五谷不分六畜不识的傻子,东汉献帝与其说是皇帝不如说是傀儡。西晋愍帝被汉赵所虏,东晋恭帝为权臣篡位,均无所书之处。

南朝的宋顺帝刘准、齐和帝萧宝融、梁敬帝萧方智清一色都是被权臣胁迫禅位,而到了陈朝又出了一个陈后主,是出了名的荒淫无道——倒是善诗词音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后庭花就是陈后主写的。

之后是隋炀帝杨广,一直是后人眼中“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暴君;唐哀帝李柷也是傀儡皇帝,后被鸩杀。北宋有钦徽二宗,南宋少帝赵昺直接被陆秀夫背着投海自尽。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后期沉湎享乐民变四起,之后清朝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不说了,连故宫的文物都能卖到国外去换钱花……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你一圈看下来,哪个亡国之君能与崇祯比?不服来战啊。《明史·流贼传》中有一语:“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庄烈帝是清朝给崇祯加的谥号简写,这一句评价也算是中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