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憶——安康老會館

歷史的記憶——:安康老會館

文 圖 李道平

會館,《辭海》釋曰:“是中國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由旅居異地的同鄉人共同設立,為同鄉、同業提供聚會、交流、寄居等服務的館舍。

歷史記憶——安康老會館

西北五省會館(紫陽)

會館始於明代前期,清代最為興盛。會館按照服務對象及功能可分三個類型。一是官紳、科舉會館。早期,京城內的大多數會館 ,是由各地在京官紳集資而建,主要是方便同鄉官僚、縉紳及赴京科舉士子居停聚會,故又稱為試館 。二是同鄉會館(也稱移民會館)。是由遷居到異地的同鄉移民和商旅共同集資建造,方便同鄉移民、商旅寄寓、聚會、商貿洽談等。三是行業會館,是由行業幫會集資修建,服務於同行業者。

歷史記憶——安康老會館

川主館(紫陽)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雖然崇山峻嶺,山水疊嶂,但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水陸交通得天獨厚。漢江東西橫貫,支流縱橫。子午道穿越秦嶺,南北通達。在清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中,多省、地居民沿漢水而上,遷居陝南墾荒置業。官府暫免賦稅的優惠政策和移民們的艱苦開拓,使當地經濟、文化、交通等得到迅速發展。豐富的物質,繁榮的市場,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川、鄂,湘、贛、桂、粵、閩、晉等地的商旅雲集安康,修建會館,促進貿易。

歷史記憶——安康老會館

黃州館(旬陽)

清中、晚期,會館在安康極為興盛,在漢江流域的水陸要衝,縣城集鎮均可見到多省、地的會館建築。尤其是在一些商品流通繁華的城鎮、口岸更是會館林立。如紫陽縣的瓦房店,這裡水運發達,是入川的主要通道,有“小漢口”之譽,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域裡就有六所會館。安康的老會館是專為異地同鄉、同業人服務的民間性自我管理的社團機構。其建築既不同於官邸,又不同於民居,既屬公共建築類型,又具有濃厚的地域觀念,其表現形式多樣。從地域範圍看,有的以省為單位劃分,如江西會館、四川會館、湖廣會館等。有的以商幫地域劃分,如黃州會館、武昌會館等。還有少數是以行業劃分,如旬陽縣蜀河的楊泗廟,就是跨地域的漢水船幫會館。從建築功能看,設施齊全,為同鄉、同行提供食宿、聚會、休閒、商洽、祭祀、救助等一條龍服務。

歷史記憶——安康老會館

楊泗廟(旬陽)

安康的會館建築選址一般都在城鎮的核心地段,規模宏大,豪華氣派。建築佈局有門廳、正殿、附殿、戲樓、看樓、議事廳、餐廳、客房等。由於會館都供奉著關公、禹王、許真人、李冰、楊泗等地方和行業信仰的神祗先賢,各地商客每到一地,都要l到同鄉、同行業會館祭拜,以求庇佑。因而,有些會館還以“某某宮”、“某某廟”命名,如:萬壽宮(江西)、護國宮(黃州)、禹王宮(湖廣)、川主宮(四川)、楊泗廟(船幫)等。“宮”多由外省、地人所建,規模較大,檔次較高。“廟”多由行業幫會所建,規模次之。

歷史記憶——安康老會館

禹王宮(石泉)

安康老會館是大量移民遷居安康的產物,是清中晚期安康繁榮昌盛的見證。它不僅蘊藏著移民文化的豐富內涵,而且是安康經濟發展史的重要篇章。

歷史記憶——安康老會館

江西會館(石泉)

編 發 楊 居 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