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IPO节奏或整体放缓 专家表示不会实质性改变上市进程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也包括IPO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2月8日,A股共有近500家拟IPO企业排队等待上市。从行业来看,多为来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上市进度排位靠前的多为科创板企业,从行业属性来说受疫情影响较小。
那么,这近500家企业的IPO进程是否受到疫情影响以及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记者进行了采访。
IPO节奏或整体放缓
中森鼎盛董事长、大湾区FA联盟创始人叶凯华向记者表示其辅导的2020年拟IPO企业项目都在正常推进中,只是办公方式改为在线办公多一些,其他的业务流程都在正常进行,整体影响不大,细节上需要有些调整和变革。
由于对疫情防控要求,在线办公成了当下唯一的办公选择,但从现实操作层面而言,仍存在需要线下进行的程序。
一位四大负责审计业务的会计师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要求在家办工,进行线上远程审计,但有一些审计程序目前做不了。比如函证,目前是武汉基本没法发;其他函证需要客户盖章,但客户不上班不盖章,我们也没办法,而且还有一些需要现场进行的必要程序。
由此,IPO项目整体延后已成为共识,监管部门也作出了相应安排。

2月3日,证监会发行部便发布通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对于发行人的反馈意见回复时限、告知函回复时限、财务报表有效期届满后终止审查时限等与发行审核相关的时限,以及已核发的再融资批文有效期,均暂缓计算。
“短期来看,是会影响一些进度的,尤其是对于已领取批文或者处于申报问核阶段的项目,项目进展整体是会往后推延的。但是,如果疫情能在2月中下旬或3月初得到有效控制,那对全年的影响是不大的。”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表示。
他分析道,一方面,投行项目时间安排本身有很大弹性,疫情结束之后,项目组可以通过加班加点的方式赶进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抢回被疫情拖延的时间。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在疫情结束之后,势必也会提升审核、问询、发放批文的效率,所需时间将会比疫情前缩短很多,以进一步支持疫情后实体经济的回暖和发展。
营收降低对上市资质影响有限
根据中国证监会要求,申请上市企业最近一年需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有业内人士担心有A股拟IPO企业会因2020年营收降低,无法达到上市要求,项目进程会因此延后2-3年。

记者了解到,对于拟2020年申报上市的企业,2017-2019年这三年的财务数据是需要上报并接受证监会审核的。因此,当前的疫情并不会对今年拟上市的企业构成实质性的影响,预计不会存在因业绩受影响而无法上市的企业。
不过专家表示,对于拟2021年上市的企业而言,影响也是有限的。何南野表示,本次疫情对拟上市企业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和利润将形成较大的负面冲击,一方面,如果疫情能够及时有效得到控制,二季度后企业可适当发力,预计对2020年全年的财务影响并不大,不会出现各项数据明显下滑的情况。另一方面,证监会在审核的时候也会适当考虑本次特殊情况,并提高容忍度。因此,即便对于拟2021年上市的企业而言,其2020年营收和利润也不会构成上市的重要障碍。
叶凯华同样表示,很多企业客户有增量用户储备,可以通过后期项目和策略上弥补回来,但有些行业,比如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确实有些影响。部分企业或主动押后上市计划
由于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资本市场发展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信心受到影响,可以说,从股票估值、卖股票的时间窗口来说都不太理想,IPO节奏的放缓也有利于缓解资本市场的压力,这在港股市场体现得更加明显。

2月6日,媒体消息称,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原本有意欲在港上市的公司相继押后上市计划,包括已经在美国上市的京东、百度。据悉这些企业本有意于今年首季回港上市,但因疫情仍在不明朗阶段,或会押后回流计划。
何南野解读到,赴港上市,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会更高,因为港股发行定价是没有上限的,且销售相比A股是更有难度的,因此,在好的市场环境下,港股上市的企业估值会更高,且更容易把股票销售出去,是更好的发行上市的窗口。考虑到估值等原因,不排除一些拟上市公司可能会延期发行,而且延期发行程序上不难,也没有太大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拟IPO企业都是国内优秀的企业,两三个月的疫情并不会对其业绩和成长性构成实质性影响,好公司依旧是好公司。”何南野说。
“符合条件的企业,企业自身不会推迟上市计划,大部分企业对国家、政府控制疫情还是有信心的。”叶凯华也向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总体来看,无论是A股拟IPO企业,还是港股拟IPO企业,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最多是延迟这些公司上市的时间,但并不会实质性改变是否上市的进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