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日記:最終還是沒能躲過十五,突兀間防疫生活被疫情所籠蓋

座標:海南省海口市

溫暖的海南,感受不到濃烈的春節氣氛,若不是在萬綠園看到正在緊鑼密鼓安裝的各式花燈,不會體會到新春佳節就要到來。

疫情日記:最終還是沒能躲過十五,突兀間防疫生活被疫情所籠蓋

海口萬綠園

2019年家中的四件大事

1月20日,我和老貓來到萬綠園休閒一下,順便在她跳舞蹈《心上的羅佳》時,錄個相留念。老貓是娃他媽,因娃剛學說話時,老貓讓他學香港人叫她“媽咪”,剛出生就會哭著叫“媽——”的娃,卻說不好“媽咪”這兩個字,發出的聲音聽起來總像在說“貓咪”,不知道什麼時候,娃的媽變成了全家的“貓咪”。

時過晌午,完成日程的我倆出了萬綠園沿著玉沙路往家走,途中接到兒子打來的電話,他千叮嚀萬囑咐地說:疫情嚴重,千萬別到處逛。買些酒精和口罩回家。大街上的人來來往往,戴口罩的並不多,心想兒子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

趕到小區附近的藥店,買口罩的人不多,但限定每人只能買2袋外科口罩,於是,購了1瓶酒精和4袋口罩回家。

過了一天,兒子小寧帶給我們一個巨大的驚喜:兒媳小飛懷孕了,化驗報告得到證實。這真是個好消息,於是乎,家族群裡顯擺一下。

兒子的爺爺遠在東北,88歲的老人家得悉大孫媳有喜後異常開心,因耳陳變得不愛交流的他“破天荒”實現了視頻“首秀”,老人家即興賦詩一首,飽含深情地用湖北老家話進行了朗誦,他肯定不知道孫媳婦兒小飛一句也沒聽懂……

1月22日,為了犒勞一下有功的兒媳,我和老貓帶著口罩到旺豪超市買了黑豬肉、4個豬蹄、魚、草蝦和青菜等年貨,東西不是很多但很值錢,時價1000元。

1月23日中午,在電視裡得到“武漢封城”的信息。我忽然有點緊張,想到剛才外出購物時,曾在小區內看了一個鄂A牌照的車,聽到幾個操湖北口音的人在講話,原來武漢人已經來了……

疫情日記:最終還是沒能躲過十五,突兀間防疫生活被疫情所籠蓋

我家等待著小耗子的來臨

除夕宴上,我舉起酒杯興高采烈地開始總結:2019年末,武漢疫情嚴重全國不寧,對於咱們的小家,有四件大事我不得不說:1月份媳婦正式退休,春天兒子喜結連理,冬月買了新房,臘月兒媳有喜,可以說是喜事連連。祝願全家在新的一年裡,全家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平平安安。能文能“舞”的老倆口要有新作為老爸爭取新書早日出版、舞蹈教練“貓咪”實現長肉體重超百斤的心願,兒子大冬要有更大的擔當事業更上一層樓,兒媳小飛要克服艱難險阻在鼠年為家裡添一個“小耗子”,一家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早日實現添人進口的目標,乾杯!

抗疫情全家自我隔離

正月初二(1月26日)一大早有人敲門,開房門見到走廊內站著兩女一男三個陌生人,原來是社區進行疫情登記調查的,他們詳細的詢問了家庭人口、有無外來人、是否與武漢人有接觸等信息。春節期間的社區入戶調查,細思極恐,打開手機後各種消息狂轟濫炸,疫情使人風聲鶴唳。

微信業主群裡,已經有人多次打電話給相關部門舉報小區有武漢人進入的事,物業楊主任解釋說,那些湖北人是從三亞返回湖北途中,因封城在小區暫時落腳。

大街上人車極少。旺豪超市推遲了一小時在10點才開門,超市入口處有一管理人員正在向來賓分發著質量不是很好的口罩,購物的人並不多但極少有不戴口罩的,我匆忙買了些大桶水和小飛喜歡吃的蝦,折返回家。進入小區時,保安人員要求測體溫後方可進入。心裡暗自為負責的物業點了一個贊。

隨著疫情的蔓延,初三之後,公司工作群與疫情相關的上報信息多了起來,並要求在即使回覆和上報不得有誤。初四,我收到了公司人力資源部主任的春節問候,稱:經省公司大數據篩查,發現我原籍是湖北的,需要填一個特殊的表格。頭忽然有點暈,原籍湖北也要調查?我從小到大就去過兩次老家啊!跟老家也沒有聯繫啊!不料,初五還真接到了湖北老家發來的信息,小姨家的大女兒58歲的表姐唐桂雲女士因感染非冠病毒離世。我不敢相信一生充滿傳奇故事般的大表姐,就這樣離開了她摯愛的黃梅戲舞臺、離開了父母、離開了三個孩子、離開了我們……

初六寫了一篇博文 發在網上,以此祭奠我失去的親人,可能是內容比較敏感,雖然文章充滿了正能量但是系統的推薦量還是比較低,看文章的人不足1000人。理智的說,“隔離,物理隔離”是根治“瘟疫”的最好辦法。從史料上看,三面環水的老家三姓城的產生是與天花這種病菌的隔離有關聯的,當年內地“天花甚虐”,清軍非常害怕這種病毒,尤其是黑龍江下游的赫哲人對病毒沒有絲毫的抵抗力,一旦感染全族滅亡。順治期間,從軍到內地參加討伐捻軍戰役的赫哲人,由於可能攜帶天花病毒的原因,清政府要求這些人在三姓城內駐留隔離天花。實踐證明,隔離抗擊瘟疫的措施是有效的,1910年哈爾濱大瘟疫爆發,伍連德採取的有效措施還是嚴格的隔離措施。

既然,隔離有效抗擊疫情,咱也動員全家隔離吧。接下來的日子,對“寧可居家褲磨破,也不出門去惹禍”的號召身體力行,並監督全家人認真執行。於是陋室內有了這幅溫馨的畫面,老朽瘋狂的追劇《新世界》外加紀錄片,老貓一遍一遍練習舞蹈,小寧每天畫畫數小時,小飛專心從事女工。天天不出門,吃了睡睡了吃,幾天下來大家彷彿適應了這種生活。

疫情日記:最終還是沒能躲過十五,突兀間防疫生活被疫情所籠蓋

捐款證明

2月2日,向紅十字會捐款200元。奉獻自己微薄的愛意,助力武漢戰勝疫魔,早日解除封城之印。人雖在天涯海角的遠方,為公司出力為災區出力義不容辭。

防疫的生活雖好,不出門還是煎熬。一到白天,對面樓不知道是誰家的狗整天叫個不停,從高聲的嚎叫直到聲音嗚咽。深夜來臨,樓下的熊孩子在他無品行爸爸的帶領下,又開始從沙發上往地板上狂蹦,“撲通——撲通——”聲,父子倆通過一次次與樓板的碰撞,釋放著目中無人的卑劣……對這樣數次溝通無效的下流之人,除了包容之外,我還堅信“人缺德天必懲”。

躲了初一沒能躲過十五

不願意看電視新聞,揪心。不能不看電視新聞,不知疫情詳情更揪心。面對疫情的傳播,誰又能“躲進小樓成一統,不管春夏與秋冬”呢?2月8日(正月十四)照例10點起床吃飯,飯後無聊的翻看微信,突然發現原本冷清小區業主群信息爆增,微信閃個不停,冷不丁一下冒出了數百條信息。

急忙從頭到尾的查看這些新增信息,看著看著心一點點變冷變得煩躁不安。微信群傳來了一個不幸消息:從1月26日到2月6日,有個確診的病例曾三次來到我所居住的小區。

疫情日記:最終還是沒能躲過十五,突兀間防疫生活被疫情所籠蓋

這個被列為海口16號(海南省112號)確診病例的36歲新疆人,1月17日乘CZ6022次航班從烏魯木齊到廣州,又一路舟船勞頓回到海口金湖雅居的家中。曾在1月26日21時33分乘86號病例駕駛的網約車(瓊A392D6)從本小區返回住處,此為該人第一次來小區。他於1月27日9時54分乘網約車(瓊A562Z1)再次來到本小區,在10時28分乘網約車(瓊A892S8)返回他的住處。1月30日11時6分,他第三次來本小區,從金湖雅居乘網約車(瓊AUZ259)到小區,12時59分乘網約車(瓊A87P76)返回。2月3日到海口市中醫醫院就診,2月4日被轉到海口市人民醫院入院隔離治療,2月6日確診。這位僅在海口住了11天的B類人,不好好在家待著,不知所為何事整天在跑,足記遍及半個海口。

咳,千防萬防也抵擋不了疫情之下的那些B類人,真是印證了莫非定律和中國人常說的那句老話: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得悉後的小區居民面對突然降臨的疫情作何反應?大家又是以怎樣的心態,眾志成城地與疫情抗擊?敬請等待,接下來的疫情生活日記……

疫情日記:最終還是沒能躲過十五,突兀間防疫生活被疫情所籠蓋

小區的行動,業主向物業捐贈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