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最近,很多人問餃餃氣溶膠是個什麼東西,但餃餃只是醫學知識的搬運工,並不是專業醫生,不敢胡說。

可是,最近偏偏有些外媒唯恐天下不亂,說“氣溶膠傳播就是空氣傳播”。餃餃我終於坐不住了,查了許多資料,終於弄清楚了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空氣傳播之間的關係,今天就跟大家好好掰扯掰扯。

淺析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為了讓大家安心,餃餃先說結論:

氣溶膠只是一種傳播媒介,“氣溶膠傳播”與“飛沫傳播”以及“空氣傳播”不屬於同一個分類概念,氣溶膠傳播≠空氣傳播。

非要比較的話,可以說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空氣傳播。

飛沫傳播

其實,空氣傳播是一種廣義的說法,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都是空氣傳播的一種方式。

淺析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當感染源咳嗽、打噴嚏、說話時,病原體會以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作為媒介,使易感者吸入,受到感染,這個過程叫做“飛沫傳播”。猩紅熱、百日咳、流感等病,都能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傳播。

不過,因為飛沫中有大量水分,重力作用使飛沫很快就掉到地上,沒有風力等外部條件的幫助,飛沫幾乎不可能噴射到2米以外。所以,飛沫傳播只有與傳染源近距離接觸時才可能實現,距離傳染源1米以外是相對安全的,距離2米以上是絕對安全的,只要佩戴好口罩,做好防護措施,一般來說問題不大。

空氣傳播

我們平時理解的“空氣傳播”,是狹義上的空氣傳播,也就是“飛沫核傳播”

淺析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顧名思義,“飛沫核傳播”指的是飛沫在空氣中懸浮的過程中,外層的水分快速蒸發掉,只剩下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飛沫核”。由於失去了水分,飛沫核的重量要比飛沫輕,體積要比飛沫小,所以不會輕易掉到地上,因此可以長時間停留在空氣中。即使感染者已經離開某片區域,路過的人還是有可能吸入空氣中的病原體。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能把空氣傳播作為主要傳播途徑的病原體,必須是耐乾燥的、離開活體後生命力依然頑強的。

淺析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那麼,“氣溶膠傳播”又是什麼呢?

相信好奇心旺盛的朋友早就自己上網查過氣溶膠這個東西了。查過的朋友會發現,氣溶膠(aerosol)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又稱氣體分散體系,雲、霧、灰塵等都是氣溶膠。但是,在醫學、傳染病學、公共衛生學等醫療衛生學科中,傳播途徑分類只有飛沫傳播、空氣傳播、糞-口傳播、母嬰傳播等,並沒有氣溶膠傳播這個分支。

沒錯——“氣溶膠傳播”和“飛沫傳播”以及“空氣傳播”根本就不屬於一個分類概念,所以有些外媒簡單地把氣溶膠傳播和空氣傳播劃等號是十分不嚴謹的。

淺析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上面提到過,能把空氣傳播作為主要傳播途徑的病原體,必須是耐乾燥的、離開活體後生命力依然頑強的。其中,最典型的是麻疹病毒。

麻疹患者釋放的飛沫中含有大量麻疹病毒,水分蒸發後變成飛沫核,飛沫核形成的氣溶膠可以在空氣中保持2小時的生命力,這種程度的才可以作為主要傳播途徑。

像天花病毒、SARS、MERS等病原體,要麼是病毒不耐乾燥,要麼是生命力不夠頑強,雖然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也能形成感染性氣溶膠,但在統計學意義上不能被認定為主要傳播途徑。

淺析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值得一提的時,臨床醫務人員在進行氣管插管、無創通氣、牙科手術等操作時會產生大量的氣溶膠,應當加強防護措施。而對於普通人而言,比較危險的是病原體攜帶者待過的電梯、車廂等封閉空間,以及中央空調、下水道等封閉的循環系統

在評判一種病原體的強弱以及主要傳播途徑時,需要多個維度的實驗數據支持,不能妄下定論。所以,我們不必看到“氣溶膠”三個字就以為“空氣中全是病毒”,根據衛生部門的建議做好防護就好,過度焦慮會影響免疫力哦!

淺析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

精益醫療頭條號,帶你看有趣的醫療話題、醫學新知,不要錯過哦~~

淺析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精彩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