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史書名《春秋》,為什麼不冠名冬夏?

冷墨含香145925724


我國第一部史書《春秋》,是由當時東周末期,魯國史官呂氏記載歷史上所發生的重大、重要件事編纂、編寫而是的“流水帳簿記”,當時呂氏編記沒有命名書名。後來是由孔子具體編輯整理而成,將該編記命名《呂氏春秋》。先秦以後,為了方便歷史年代的稱呼和可考記載順序,將“呂氏”二字去掉,直接用“春秋”代稱先秦以前的歷史朝代的名稱。

春秋、戰國實際上是兩個歷史朝代,而不是一個歷史朝代。

春秋:實際上是指東周沒落,諸侯爭霸的前期,即東周時代的中後期。

戰國:是指東周末期,秦統一中國的前期;同時也可包括劉邦與項羽爭霸,劉邦西漢未建立之前的時期。

為什麼把中國第一部史書稱之為《春秋》?孔子當時命名為《呂氏春秋》的意思、意義和含義:是說明、是申明、表明、遵從、尊敬呂氏作為魯國史官,費盡了心思、花費了長久一段歷史時間、時期、年份、年月一場心血,一種盡心盡情盡意儘量、盡力盡職盡責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一種敬仰、敬慕、敬戴、敬佩、敬重,由衷感動的心情、震憾的心靈,將呂氏記載的歷史,命名為《呂氏春秋》,以示後代炎黃子孫永恆紀念和留念,永遠、永恆不能忘記呂氏記載歷史的心血、功德和品質。

為什麼中國第一部史書命名為《春秋》?它實際上是指魯國史官呂氏記載歷史的時間。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農業社會採用的是農曆曆法(立法,這個立法指的是科學方法,而不是指法律法規的政策、政治立法),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春秋》,實際上是指記載歷史所發生的時間、時期、時代、年月的代名詞,故稱之為《春秋》。


袁聰


史書《春秋》,寫的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實,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0年這一時期的史實。是魯國的一個編年史。後人也根據這部書的名稱把這一時期稱為春秋時期。所謂的《春秋》,是魯國人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來記錄歷史事件,是一個簡寫 。古人認為《春秋》之所以命名為春秋,是因為大的歷史事件大多發生於春秋兩季。再一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季節是春秋兩季。還有一個春秋兩季代表欣欣向榮和收穫,是人類最有希望的兩個季節。鄙人認為,《春秋》既然是個簡寫,更多的是拿一年中最有代表意義的季節來代替。所以春天萬物之始,秋天希望收穫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兩個季節。其它夏天為秋天過渡積蓄,冬天為春天等待準備。所以《春秋》為春秋,不為冬夏。


陳笑旎


《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原因一、顯示重視

中國古代先有春秋之分,後有冬夏之說。在農耕時代,先民極其重視春、秋兩季的祭祀,其實就是重視春耕秋收,祭祀神靈保佑風調雨順,能有個好收成,有了好收成,才能吃飽肚子,生活才有希望。

另外,夏長冬藏卻讓人記憶不是那麼深刻,惟有春秋難忘。春耕,付出辛勤的汗水,種下了希望;秋收,收穫的是豐收的喜悅。因此,人們更多地記住了春秋,而忽略了冬夏。

古人把史書定名為《春秋》也體現對國史的重視程度,把寫史和春秋兩季祭祀列為了同等重視的大事。

原因二、為了省事

魯國史官要把每天每月所發生的事兒,都要逐一記錄下來。在那個沒有紙張的年代,需要用筆墨記錄在竹簡之上,也是件極為艱鉅的工作。為了省時省力,史官們學會了偷懶,就用極為簡練的語言來記事。不僅史官如此,那此文人著書立說也是惜墨如金,能三言兩語,絕不多寫一個字。因記錄的是長達242年的國史,史官們為了方便記憶,圖省事兒,遂將書命名為《春秋》。

原因三、暗藏隱語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詞語會發生諸多的變化。“春秋”慢慢衍生出更多的語言含義,表示一年或四季,也成為了一個時代“春秋戰國”的統稱是,也還產生了“春秋筆法”之說。

魯國史官記錄大量當時本國諸侯、大夫、國人等失禮非禮之事;魯國史官也會收集其他諸侯國公侯大夫等失禮非禮之事等內容。在朝為官,卻淨記錄些為官者們失禮非禮的事兒,當然也會怕當權者給穿小鞋,所以就用極為簡練的語言來記事,但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所以就用“春秋”來一語雙關,用詞遣句“字字針砭”,讓人以為是寫的春秋大事兒,實際卻隱含著更深一層的含義。

微言大義寫春秋,

多少往事煙雨中。

追本溯源有何意,

以史為鑑寫春秋。


看遼寧


有春種秋收、秋實。


用戶8918979744997


我國第一部史書《春秋》,是由魯國史官編寫的一部史書。《春秋》這一書名,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史官們按這一年四季簡括這部編年史書,冠名《春秋》。

《春秋》(網絡圖片)

那為什麼不冠名冬夏呢?

從《春秋》具體內容看。《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魯國史官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了。

從《春秋》敘述歷史事實便捷講。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這樣編寫起來不復雜,按照時間順序,會很方便地記載了下來。

從自然規律的時間概念來認識。一年中包括春夏秋冬,春是萬物伊始,秋是碩果累累,而夏是萬物成長期,冬是萬物孕育期。孕育與成長說明不了春的生與秋的果,但是,春能包含著萬物的成長,秋能展示出萬物孕育生長後的果實。因此,春秋能蘊含著夏冬寓意,而夏冬卻容納不了春秋。很明顯,春秋的概念完全可以代表這一年的時間概念,代表著世間萬物伊始而終。而夏冬要遜色的多了,它只能被春秋所包容。這也是魯國史官為什麼冠名《春秋》原因之一。

總之,我國第一部史書《春秋》為什麼不冠名冬夏是有科學道理的,無論從自然界的時間規律,還是從寫作編輯的需要,以及讀者易學易懂,選擇冠名《春秋》再合適不過了。


言者青青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歷史久遠,對於當時著書之人的命名的初衷和原因已無法考證。所以,如果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試著把自己代入當時的時代,置身於當時的情境當中儘量做出一種猜測。

從當時的春秋寫作特點來看,它寫的每一年發生的事情都是從春到夏到秋再到冬,是按一年四季的順序來寫的。而當時古人測算四季的時間用的是圭表,圭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圭。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一般是冬至與夏至是一組,春風與秋風為一組。

再者,從季節的特徵來看,春天代著生機與希望,為一年之始。而秋季代表著肅殺,衰老,預示著老化與消亡。

因此,綜合以上兩點,春秋二字代表了一年中最具特徵的兩個季節,能更好地代表一年的生長與衰敗。當我們一說起春秋的時侯,腦海中馬上就能閃現出相應的場景,能很直觀地感悟到生老病死的循環往復,感慨到時間的流逝。所以春秋就做為時光的代詞而延用至今。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顯見解,請各位同仁提出寶貴意見,不勝感激!!!


紅塵路過客


史書《春秋》之名,緣起於該書是魯國史官將當時各諸侯國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記錄下來的,即編年體史書。一般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記錄,簡稱為春秋。

同時,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物資缺乏,人們有“避暑窩冬”之說,一些重要外交大事基本發生在春秋兩季。加上春秋兩季,需要春播秋收,正是農忙季節,不宜發動戰爭。通俗的用一句話來說,人們喜歡春秋兩季甚於其他,春秋在當時的人們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就用“春秋”命名自然而然了。


千里草654


個人理解,因為春秋兩季在古代中國人的意識裡,是最重要的兩個季節。

春季,是一年的開始,俗語說的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為了表示對春季的重視,把一年之初的時間上升到王權的高度,只有聖王才能確立真正的時間,只有聖王才能頒佈“正朔”,才能給予春天:春天來了,春天開始了。《月令》中說:“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望著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中國人對春天的觀察有著千萬年的歷史,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立春之日迎春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無論在時間還是地裡的空間上都代表著開始。

而秋呢,即收穫,在時空的意義上也是一個分界點。所謂“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在大的時間尺度裡,此時的時空卦象是上乾天、下坎水。天欲上,水欲下。天欲西行,水要東流。乾德為健,坎德為險,行險而健,必然衝突。立秋前後,人們既要晴天,也要雨水,而二者爭奪,皆有客觀之情、公道之義。人們工卦象中看到社會屬性,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古典中國人因此把此時空名為爭訟的訟卦,以考察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紛爭。這個時候,莊稼熟了,糾紛隨之而起。在曾經農耕文明和鄉土社會里,此時啃定會發生衝突與爭鬥。你偷割我的麥子,我不讓你在我家地頭前經過等等。因為北方的農作物一年只熟一次,秋後收完穀物才算有了經濟收入,此前的債務可以還清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說秋後算賬的緣故。這也是為什麼有秋後問斬一說。古代中國人被判了刑,一般都要等到秋後才執行。這裡不僅有人道,還有考慮示警的作用。因為秋後忙完緊跟著冬天,都是人們最清閒的時候,方便地方官員動員民眾觀看。還有一個天道的順和,因為秋季帶有肅殺之氣,冬天百物蕭條,亦適合執刑。《周禮》是中國最早關於制度安排和設計的著作,書中把掌管刑法的官員稱作“秋官”。秋季,是一個收穫和總結的季節。綜上所述,秋天在古代中國人的心裡是和春天一樣重要。

所謂中國古人把“歷史”稱作“春秋”,因為莊家春種秋收,春生相當於歷史之因,秋熟相當於歷史之果,春來秋去的循環就是時間,而時間的循環就是歷史。


百果味優選


生、長、收、藏是萬事萬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對應到四季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生長收藏也代表著事物演變的步驟,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相對的靜態期和動態期。

靜態期

靜態期表示可見、可知、固定、穩定的局面和狀態。萬物生長成型之後,是我們可見和可知的;萬物歸藏之後,則代表其進入了一個固定和穩定的狀態,是不會輕易再改變的。因此,用夏長和冬藏來代表事物的靜態期。

動態期

動態期表示未見、未知、易變化、困惑的局面和狀態。在春天萬物復甦,還處在萌芽狀態,我們不知道事物最後會發展為什麼樣的形態,這是未知。到了秋天萬物成熟,是收穫的時期,但這份收穫的用途卻又是千變萬化的,基於這些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們總是處在困惑之中。

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諸侯群起紛爭,有七雄五霸割地為據,各自為政,天下短時期內無法實現大一統。所以,一切都是未知和不確定的,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大到國與國之間的生死存亡,都有可能在某個未知的時期發生顛覆。

因此,用春秋這樣蘊含莫測變化的哲學道理的詞彙來描述這個時代更加的準確。而不是用冬夏。


張柢昀


我來解釋原因吧,包你滿意。

書名《春秋》,源於公平,暗示作者編寫的史書不加入作者任何主觀觀點,因此所著之書具有公信力。公正的記錄歷史是後人對待一本史書是否有參考價值最看重的基本素質之一。

反之如果作品加入作者主觀意見,褒貶之詞,甚至臆測成份,便有失公平,其公信力便大打折扣,絕不能被後世稱為史學經典。

下面講作者取春秋二字為書名的內涵。

取名春秋是作者採用了二十四節氣的春分與秋分兩個節氣第一字合成書名。

因二分對於太陽與大地來說具有特定意義,此二日在大地上所測日影長度恰為一年長短之中,因此只有此二日太陽照耀大地對萬物最為公平,故取其公平之意。

歷史的興衰已為過往雲煙,後人要用公平的眼光看待那些功過是非,並如實記載,有如春分秋分二日,太陽照耀大地最為公平,白天與黑夜也等分,黑與白,功與過,都應該記載其中,不能只記明主功臣,不記昏君奸佞。

若取冬夏二字命名豈不黑白不等,寒暖不均,偏頗之極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