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揭開財富創造的祕密

1867年,偉大的經濟學家馬克思在《國富論》出版90年之後寫了一本鉅著,即《資本論》。這本書在當今世界歷史上所扮演角色的分量之重,是我們所不可想象的。當時的歐洲社會,是遍地暴動,社會嚴重動盪不安。究其原因,就是社會財富由於資本主義發展過速,而造成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不公平現象。在社會財富分配嚴重不公的情況下,原始的資本主義遭到了挑戰。馬克思利用歷史的觀點,詳詳細細地披露了一個讓人悚動的理論,那就是勞動剩餘價值說。他寫這本書的時候,是以之前的經濟學家李嘉圖的觀點為依據。李嘉圖認為這個經濟體系所創造的財富是由勞動力所創造的。我們今天研究經濟學仍然秉承這個觀點。最原始的生產力就是勞動,勞動創造資本,資本因為勞動才有了後續的活動,這個理論在1966年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samuelson)在“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發表的論文中得到證實。馬克思認為如果這個社會的財富是由勞動創造的,那麼資本家為什麼那麼富裕?顯然是資本家剝奪了勞動者的剩餘價值。他以相當的篇幅陳述了一個觀念,就是從大歷史的視角來看,工業革命結束了封建王朝,而工業革命之後就是追求公平的共產主義。當時,所謂的“共產”,目的就是追求公平。馬克思並不是不重視效率,而是認為效率是由外部因素所推動的,例如蒸汽機的發明改進了效率。但是《資本論》對公平的追求影響了歐美國家此後數十年法制系統的改變。這本書所描繪的情況,深深打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因為歐洲資本主義走到了1867年前後,幾乎要到達盡頭,整個社會無法再容忍不公平的現象存在。當時,一種追求絕對自我的理念,使得巴黎、倫敦等地變成了骯髒、臭氣沖天的城市。也就是我們今天經常聽到的話——“東西是自己的才會做得好”,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只顧自己好,而把垃圾都扔到街上,使得整個巴黎、倫敦、維也納等城市臭氣沖天。當時,不論是經濟結構,還是社會環境,都處於崩潰的邊緣。所以《資本論》的結論就是資本主義必定滅亡。馬克思心目中的原始的資本主義確實已經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