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魯肅的"榻上策"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才得以見到人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顛沛流離了大半輩子的劉備在謀士徐庶的建議下,三顧茅廬地拜見了人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此次君臣相會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知名的禮賢下士典例,曾長期為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所津津樂道。

在這次君臣相會中,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天下聞名的"隆中對"。自此以後,諸葛亮的"隆中對"便成為劉備集團在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最重要的戰略規劃並一直奉行不悖。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劉備集團最重要的戰略規劃並一直奉行不悖!

要知道,在劉備沒有得到諸葛亮的輔佐,沒有聽過"隆中對"之前,劉備只是惶惶如喪家之犬一般地轉走奔襲於各路諸侯罷了。

但是在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等到劉備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後,得到"隆中對"這份戰略規劃後,劉備集團很快就得以割據了荊州部分地區,進而奪取了整個益州地區,並最終成為雄踞西南地區的強國。正因為如此,後世才常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千古奇謀,是洞察局勢的真知灼見!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劉備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得到“隆中對”後,迅速崛起併成為雄踞西南地區的強國!

事實上,在東漢末年那段群雄割據的時代,並非只有諸葛亮一人提出了"隆中對"級別的戰略規劃。早在七年前,即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江東地區的魯肅就已經向其主公孫權提出了一份足以媲美"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因為這個戰略規劃是魯肅在孫權的臥榻之上提出的(臥榻並非睡床,而是一種狹長且較矮的床型坐具),所以魯肅的這份戰略規劃又被稱為"塌上策"。

為什麼說魯肅的"榻上策"足以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媲美呢?為什麼說魯肅的"榻上策"對孫權集團的影響極其深遠呢?為什麼說魯肅是東漢末年首屈一指的謀士呢?這一切問題或許都可以通過魯肅的"塌上策"加以理解。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魯肅的“榻上策”足以媲美諸葛亮的“隆中對”!

一、魯肅力勸孫權不可心存霸王幻想,必須堅定心志、開創帝業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初到江東地區的魯肅經周瑜引薦,得以面見初繼大位的孫權。《三國志·魯肅列傳》曾記載道:"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孫權當即接見了魯肅,同他談話後感到非常愉悅。其他賓客告退後,魯肅也起身告辭,而孫權卻單獨將魯肅再叫回來,兩人坐在同一張臥榻上,飲酒談話。孫權感慨道:'如今的漢室即將傾覆,四方紛亂不已,我繼承父兄創立的基業,渴望建成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功業

(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中期曾以"尊王攘夷"的口號和超強的國力而成為當時號令諸侯的霸主)。既然您惠顧於我,那麼你有何良策來輔佐我呢?'魯肅回答說:'過去漢高祖劉邦忠心耿耿地想要尊崇義帝卻一無所獲,那是因為項羽當時加害了楚義帝。如今的曹操就像過去的項羽一樣,將軍您(指孫權)又怎麼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一類的人物呢?'"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東漢建安五年,初到江東地區的魯肅經周瑜引薦,得以面見初繼大位的孫權!

或許年輕的孫權當時真的只是想保境安民、割據江東吧(畢竟孫權當時只有19歲,剛剛繼承主公之位);也或許孫權當時只是暗藏野心吧(畢竟孫權當時只是初見魯肅,肯定不能剛一見面就推心置腹地交談)。總而言之,年輕的孫權對魯肅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即他孫權只想成為像齊桓公、晉文公一類的霸主人物而不想成為開創新朝的新君(其具體區別就是是否願意推翻東漢王朝,開創新朝)。

聽完孫權的志向後,魯肅也毫不客氣地表達了自己對天下局勢的態度。即魯肅認為東漢王朝當時的局勢就像項羽當年不斷地迫害楚義帝一樣,曹操也在不斷地迫害漢獻帝。所以孫權想要扶持漢獻帝的心態就像漢高祖劉邦當年想要扶持楚義帝一樣,都必然會一無所獲。故而孫權想要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一類人物的志向必然不可能實現。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魯肅認為孫權想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一類人物的志向必然不可能實現!

魯肅這番開宗明義的勸言是出自真心、發自肺腑的,他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力勸孫權不可心存霸王幻想,而必須堅定心志地開創帝業,故而魯肅絕對堪稱是開創孫權帝王心志的第一人啊。

事實上,三十年後的孫權在武昌登基稱帝時,還對魯肅當年的勸言牢記於心並感慨萬千。《三國志·魯肅列傳》就曾記載道:"權稱尊號,臨壇,願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意思是:"孫權登基稱帝時,登臨祭壇,還回頭對各位大臣說:'當年魯子敬曾對我說過這件事(指勸他登基稱帝一事),他可真是明白天下大勢啊!'"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魯肅的勸言對孫權影響很大,三十年後的孫權臨壇稱帝時還記得魯肅的話!

二、魯肅說明曹操實力雄厚的現實情況,力勸孫權不可輕易與曹操為敵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對劉備說過:"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這段話的意思是:"自從董卓禍亂朝綱以來,天下群雄並起,割據州郡的諸侯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則名氣微弱且實力不濟,然後曹操最終能夠以弱勝強地擊敗袁紹,不僅僅是天時的原因,也是人謀啊。如今的曹操已經坐擁百萬雄師,挾天子以令諸侯,我們的確不能和他一較高下了。"

很顯然,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很明確地表達出了曹操實力雄厚、不可輕易與之為敵的態度,即"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很明確地表達出曹操實力雄厚,不可與之為敵的態度!

而魯肅在"榻上策"中也提出了曹操勢大,不可輕易與之為敵的建議。《三國志·魯肅列傳》曾記載道:"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

北方誠多務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臣魯肅預料,漢廷已經無法復興,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除掉了。為將軍您(指孫權)考慮,只有立足江東地區,然後再觀察天下形勢。現在我們割據江東並不會引起曹操的猜疑忌恨。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啊。"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魯肅在"榻上策"中也提出了曹操勢大,不可輕易與之為敵的建議!

在這裡,魯肅認定腐朽的東漢王朝已經不可能復興了,所以魯肅一方面建議孫權應該堅定帝王之心,隨時準備開創新朝,另一方面,魯肅也力勸孫權要認清時勢,要認清曹操實力雄厚的現實。

只不過作為謀事之臣,怎麼能只長他人志氣而滅自己威風呢?事實上,魯肅在強調曹操實力雄厚的同時,他也說明了曹操當時的劣勢,那就是"北方多務"。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魯肅指出曹操的劣勢在於“北方多務”!

魯肅之所以斷定"北方多務",那是因為曹操當時只是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袁紹而已,只是取得了一場戰爭的勝利而已。作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坐擁河北四州之地的袁紹並不是一場戰爭就能徹底擊潰的諸侯。故而可以斷定,曹操短時間內肯定無暇顧及南方地區的各路諸侯。

事實上,魯肅對天下局勢的認識十分正確。因為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雖然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但他後續還是花費了數年時間才徹底消滅了袁紹三子,徹底覆滅了袁氏集團。待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才算真正地統一了北方地區,然後才得以騰出手來攻略南方地區。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雖然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袁紹,但他還是花費了數年時間才徹底覆滅了袁氏集團!

三、魯肅力勸孫權要先取荊州、再奪益州,以便和曹操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力勸劉備奪取荊州和益州。史載諸葛亮說道:"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能夠奪取荊州和益州,利用其險要地勢自保,然後在聯合西南地區的戎夷部落,對外與孫權集團交好,對內整頓政治;如果天下有變,就任命一個上將軍率領荊州將士攻略宛城、洛陽,將軍您(指劉備)親自率領益州將士攻略關中地區,

百姓怎麼會不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做到這些,那麼就能成就霸業、復興漢室了。"

很顯然,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中,荊州和益州是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是劉備集團必須牢牢掌握的核心地區,而劉備集團後來也確實是按照這份戰略規劃進行一系列攻城略地的行動(關羽大意失荊州實屬意外,而這一意外也深刻地影響了蜀漢政權後續的發展)。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力勸劉備奪取荊州和益州!

事實上,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幾乎完全一樣。《三國志·魯肅列傳》曾記載魯肅對孫權說道:"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剿除江夏太守黃祖,討伐荊州刺史劉表,盡力佔有長江以南的所有地方,然後登基稱帝、開創新朝以便於將來逐鹿中原、奪取天下,這就能建立和漢高祖一樣的帝業了。"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幾乎完全一樣!

所謂"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其主要戰略目標自然就是富饒遼闊的荊州和益州了(除此二州外,還包括嶺南地區,即後來的交州)。

另外,魯肅的這番戰略規劃較之諸葛亮的"隆中對"更加具體一些,尤其是對於荊州地區的攻略,魯肅還進一步建議應該先剿除荊州刺史劉表的得力干將-江夏太守黃祖(當然,即便沒有魯肅的建議,孫權也是要先剿除黃祖。因為黃祖當年曾射殺了孫堅,故而孫權與黃祖有殺父之仇。)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魯肅還進一步建議應該先剿除荊州刺史劉表的得力干將-江夏太守黃祖!

魯肅的"榻上策"雖然十分簡短,只有區區百餘字,但卻字字珠璣,堪稱洞察局勢的真知灼見。事實上,魯肅的"榻上策"不僅為當時迷茫的孫權指明瞭一條康莊大道,而且"榻上策"也非常符合孫權集團的未來發展,堪稱是為孫權集團量身打造的戰略規劃。

筆者以為單單憑藉這份"榻上策",魯肅就足可名垂青史了,足以成為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首屈一指的絕世謀臣了。畢竟當時能提出這等戰略規劃的人物除了臥龍先生諸葛亮以外,也就只剩江東魯子敬了啊,更何況,魯肅的這番戰略規劃比諸葛亮整整早了七年之久!

一個足以媲美諸葛亮

魯肅算得上是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首屈一指的絕世謀臣!

結語

總而言之,魯肅作為三國時期首屈一指的謀臣,他所提出的"榻上策"堪稱字字珠璣,堪稱洞察局勢的真知灼見啊!

首先,魯肅在"榻上策"中先是力勸孫權不可心存霸王幻想,而應該堅定帝王之心;其次,魯肅在"榻上策"中還說明了曹操實力雄厚的現實,力勸孫權不可輕易與之為敵;再次,魯肅在"榻上策"中還為孫權提出了一系列增強實力的建議,即應該先取荊州、再奪益州,以便於達成和曹操南北對峙的目的;最後,魯肅在"榻上策"中進一步勸告孫權應該登基稱帝、開創新朝,並隨時準備逐鹿中原、統一天下。

只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魯肅的"榻上策"雖然十分正確,但在後續具體執行過程中,孫權集團卻陷入了一步慢、步步慢的尷尬境地。這主要是因為孫權集團在攻佔荊州時浪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

一直等到曹操統一北方地區後,孫權集團還遲遲沒能奪取荊州,更不要提遙遠的益州了。

另外,等到孫權集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奪取荊州部分地區時,原本默默無名的劉備集團也在赤壁之戰中趁勢崛起了,這使得孫權後來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劉備最終奪取了益州。

雖然孫權集團後來憑藉一系列戰爭,還是成功地攻佔了絕大多數荊州地區(即呂蒙襲取荊州之戰和後來的夷陵之戰),但是面對北方實力雄厚的曹操集團,孫權集團再也沒有餘力去攻佔益州了(如若孫劉兩家為了益州而開戰,則必然是兩敗俱傷,曹魏得利)。這使得魯肅的"榻上策"所希冀的南北對峙局面只能以孫劉聯盟的形式達成了(孫劉聯盟實質上就是南北對峙,就是後來南北朝的雛形),而"榻上策"所提出的統一天下的戰略目標就徹底遙不可及了。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著:《三國志》,中華書局2011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