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沙衝鋒槍橫行巷戰,,為何戰後迅速消失?

擎子yeerum


PPSh-41衝鋒槍(波波沙衝鋒槍/人民衝鋒槍/人民轉輪槍),顧名思義,完全是低價、易用、可以批量生產製造的戰時用槍。PPSh-41採用大量衝壓部件,十分便於大規模量產,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1942年開始大批量生產。截止20世紀40年代末,該系列槍械已經生產約600萬支,是二戰期間產量最大的衝鋒槍。

該槍受蘇芬戰爭影響,在芬蘭叢林、山地游擊戰下靈活使用M1931索米衝鋒槍,而造成蘇軍損失慘重。在此情況下,蘇軍開始設計一款類槍械,這就是PPSH-41的起源。

M1931索米衝鋒槍

PPSH-41可靠耐用、易於批量生產,射速高達900發/分,同時採用71發彈鼓供彈,火力持續性超高。二戰蘇軍經常整團甚至整師的裝備該槍,使他們在近距上取得無法比擬的火力優勢,精度高不高無所謂,主要是火力密集、持續性高。

PPSH-41衝鋒槍的優點是射速高、近距壓制能力強,但是存在射程短(有效射程100-200m)、威力小(7.62×25託卡列夫手槍彈)、精度較差。作戰中用槍林彈雨形容比較合適,更適合近距離衝鋒作戰及巷戰。在衛國戰爭中和德軍MP38/40衝鋒槍相比,“波波莎”更適合在蘇聯嚴寒條件下作戰,東線德軍很喜歡繳獲、撿拾“波波莎”直接使用。

德軍同樣使用繳獲的波波沙衝鋒槍。

二戰大量使用的槍械射程衝鋒槍(150米)、步槍(500米),在中間還缺一個150米-400米的火力空檔。因此各國基本通過輕機槍來彌補,不過機槍的裝備數量不足、彈藥威力過大,這時就需要有一款中間型槍械。因此,德國人再一次走在前沿,二戰末期德國開始研製裝備STG44突擊步槍。

蘇聯則於1946年設計出AK47,並於1949年大量裝備。突擊步槍的出現直接取代了單發步槍、衝鋒槍,以及半自動步槍,完成了一個時代的改變。


河東三叔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主要是AK47自動步槍出現以後,淘汰了波波沙。

波波沙和Ak47相比,性能上有很大的缺陷。

波波沙屬於衝鋒槍,使用的是手槍彈。所以波波沙射程不能超過150米,大部分是在50米內使用,再遠就打不準了。

所以波波沙的作戰很侷限,就是單純的近戰。

然而,現代戰爭作戰距離基本是在400米內,但絕非就是50米內。

所以波波沙存在50米到400米的火力缺口,這在戰場上是極為不利的。

但AK47就不存在,它的火力可以覆蓋400米內,可以點射可以連射,等於既有波波沙的有點,但是沒有波波沙的缺點。

所以,波波沙被淘汰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同時,波波沙是使用手槍彈的,當時蘇軍的自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已經統一使用短步槍彈。

這種情況下,沒有必要在大量生產手槍彈,增加後勤的負擔。要知道,衝鋒槍在實戰中每天消耗彈藥極為驚人,補充困難。

1949年AK47開始大量裝備蘇軍部隊。AK47有木製槍托和摺疊式金屬槍托兩種,前者供空軍和海軍、勤務、警衛人員使用,後者則是傘兵、坦克駕駛員和特種部隊使用。為了區別,—般帶有金屬槍托的叫AK—47S。

由此,波波沙就徹底被淘汰下來。


薩沙


波波沙41衝鋒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一戰成名,憑藉71發彈鼓輸出的強大的火力,徹底碾壓了德國士兵引以為豪的MP-40衝鋒槍。

戰場上,甚至出現了非常喜劇的一幕,德國士兵也大量使用蘇制波波沙41衝鋒槍,但衝鋒槍子彈不好搞,於是,德國軍工馬上就將繳獲的波波沙41衝鋒槍集中起來,將其7.62毫米口徑改成了9毫米,以方便使用德國軍隊MP-40衝鋒槍的9毫米子彈。

戰後,波波沙41衝鋒槍參與了朝鮮戰爭,大量裝備了朝鮮人民軍,實際上志願軍戰士用的是另外一把35彈匣供彈的波波沙43衝鋒槍,這兩把衝鋒槍在陣地中,火力壓住了以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為主的聯合國軍。

但不久,波波沙41/43衝鋒槍便很快就銷聲匿跡了,原因是戰後蘇聯開發了性能更為優良的一把步兵槍械,即大名鼎鼎的AK-47自動步槍,發射的是7.62毫米中間威力步槍彈,採用30發彈匣供彈,對目標的侵徹力、有效射程、射擊精度等都在發射手槍彈的衝鋒槍之上,實際上是一把步衝合一的自動步槍。


蘇軍自身從1949年正式裝備AK-47自動步槍,從50年代中期開始,大量出口給友好國家包括友好國家的仿製,AK-47自動步槍成了許多國家的軍隊的制式裝備,自然就淘汰了射程近、對目標打擊威力有限的波波沙41/43衝鋒槍。

事實上,戰後步兵手中的槍械是發射中間威力步槍彈和發射小口徑步槍彈的自動步槍的天下,衝鋒槍儘管有所研發,但適合特種作戰人員使用,一般步兵大都裝備的大都是採用30發彈匣供彈的自動步槍。

綜上,波波沙41/43衝鋒槍,是二戰時期巷戰的有力武器,其出現主要是為了加強步兵的火力,當時的步兵畢竟絕大多數使用的是5發手動步槍,戰場上的火力非常稀薄,衝鋒槍就是為了加強步兵的火力。

但衝鋒槍發射的是手槍彈,儘管火力猛,但射程近,殺傷威力小,同樣火力猛,但射程遠、威力大的自動步槍的出現,事實上就封殺了衝鋒槍在步兵班的生存空間,是戰後包括波波沙41/43在內的衝鋒槍在步兵班中銷聲匿跡的最主要原因。


國平軍史


網友說:波波沙已經淘汰了吧?

現代美軍:不,它沒有,我們喜歡用。

從現代美軍在某些熱點地區作戰的照片來看,美軍拿起繳獲的波波沙衝鋒槍就用,而且還給一些裝上美軍制式瞄準鏡。美軍認為波波沙的71發彈鼓加上高射速在巷戰中簡直太好用了,對於可能藏有武裝分子的建築物,直接豪爽地打過去,足以打得對手抬不起頭來。

波波沙衝鋒槍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和維護,操作簡單,彈鼓大,帶來的好處就是容錯率高,就算是經驗不足的新兵,不像只有30發彈匣的突擊步槍那樣,一緊張把彈匣的子彈打光了,然後被經驗老道的對手一槍放倒。

使用的是託卡列夫手槍彈,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手槍子彈之一,相對容易搞到,後勤難度小(我國54式手槍和79式衝鋒槍也是這種子彈)。而且,手槍子彈威力相對較小,在狹窄的巷道和建築物裡開火,不用擔心橫飛的流彈誤傷己方人員。

至於美軍手裡的波波沙衝鋒槍,自然是從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對手那裡繳獲而來的。

沒錯,第三世界國家的很多武裝之中,還裝備了相當數量的波波沙。

當然在主要軍事大國裡,等到二戰結束,就不是步兵部隊的制式武器了,原因很簡單,突擊步槍崛起了。

突擊步槍和衝鋒槍相比,同樣可以連射。但是採用中間威力槍彈而不是手槍子彈,子彈威力更大,射程更遠。足以在常見作戰距離中同時取代老式步槍和衝鋒槍。

我自己整理了一張簡單明瞭的表格,比較了突擊步槍、衝鋒槍、手槍、栓動步槍、半自動步槍和機關槍的優劣,如下圖:

可以看出,突擊步槍雖然不是所有指標都佔優勢,但是折衷起來是最好的,對各種作戰環境的適應性最強。

但是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情況就有點不同:

他們相對沒那麼富裕,沒有多少資金武裝自己。

他們沒有武器研發能力或者武器研發能力有限,作戰思想落後,所以一般來說進行的是低水平交戰,也就是網友所說的菜雞互啄。

他們的軍隊也許有少數精銳,但是大部分軍事素質平庸,中遠距離的命中率堪憂,還不如用衝鋒槍。

所以在廣大亞非拉衝突不斷的地區裡,你會看到有大批的武裝用著老式武器,比如AK-47和波波沙-41衝鋒槍之類的。

因此,大家看問題要全面,有些大國和強國有資金有能力研製和使用最新式的武器,可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可沒有那麼容易,特別是輕武器方面。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近衛步兵師


波波沙衝鋒槍的成名應該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場大戰。說白了就是蘇聯軍人用自己流血的方法造成德軍流血。

如果你看過《兵臨城下》這部電影,就會發現男主角在一開始出現的時候,只發了一個彈夾,沒有槍,就這樣衝鋒,他傍邊的有槍的戰友陣亡了,他就要可以撿起槍來,射擊了。

這種方法叫做,用人命去墊。用自己十倍的死亡來造成敵人的死亡。很可惜,水連珠一次只能發射一兩顆子彈,很快就會被擊斃。一個戰士只能發射一兩顆子彈就消耗掉,這無疑極度划不來。

那麼,把水連珠的槍管鋸成兩半,做出兩把粗製濫造的波波沙如何,它可以在戰士遇敵的時候,頃刻間潑灑數十顆子彈,然後,如果還有然後就掙大發了。這隻能在巷戰,室內站中短距離內使用,遠了打不著,打不準。

蘇軍就是用這種辦法:用自己流血的方法造成德軍流血, 打贏了這場城市戰。在隨後的戰鬥中,波波沙射程,準確度的先天不足的老毛病爆發出來了,在野戰中,根本無法和MG42為中心的98K士兵打,不過大炮加坦克也讓蘇聯打贏了。

這種前線部隊武器極為差勁的反應當然也傳到了高層,在高層的壓力下,AK47出身了,代替了波波沙。


李勉9



波波莎–41和波波斯–43(PPSh–41、PPS–43)衝鋒槍是二戰期間蘇聯紅軍的形象代表之一,在反法西斯戰爭當中戰功赫赫!從斯大林格勒城下一直打到柏林,該槍結構簡單、易於製造,特別是它使用的71發彈鼓供彈,近戰當中火力非常密集,在斯大林格勒的“瓦礫戰”當中充分的發揮了火力持續性好的特點!


由於PPSh–41的機械動作可靠、大彈鼓供彈火力持續時間長,就連德軍也非常喜愛它,就是因為這槍不需要瞄準,衝著敵人大概位置“潑子彈”就可以了!德軍在大量繳獲PPSh-41後也大量的配發到一線部隊,由於它的火力持續性大大高於MP38/40衝鋒槍,並且射速要比栓動的98K步槍快了許多倍…德軍的一些突擊隊都喜愛這種近戰自動武器,甚至出現了整班、整排使用PPSh-41的現象。

更可貴的是PPSh-41可以使用德國C96戰鬥手槍(盒子炮)的7.63毫米子彈(口徑差0.01毫米不是問題)…由於PPSh-41無比的火力持續性和戰場適應性,德軍甚至將繳獲的PPSh-41改造成可發射9×19子彈的改進型(MP–38/40所用衝鋒槍子彈),編號為MP41。


二戰期間主要衝鋒槍型,左起:PPSh–43、PPS–43、湯姆森、MP–40、司登,它們在1950年代中期以後都退出了一線部隊。

但 PPSh-41衝鋒槍也包括其他型號的衝鋒槍都有固有的缺陷!就是它們射程太近了,如:PPSh/PPS使用的是“託卡列夫”7.62×25毫米手槍彈,雖然衝鋒槍的槍管比手槍槍管長,更能充分利用發射藥推力,但也受子彈發射藥量少的影響 PPSh–41有效射程僅為150米,更遠的距離子彈的散佈點很大,很難擊中目標,也正是射程近的這個原因包括PPSh/PPS在內的衝鋒槍戰後退出了一線部隊的裝備序列,成為二線部隊或者警方使用的槍械。



1960年代以後一線作戰營連分隊的武器火力打擊距離被細化了,1000米之外是12.7毫米重機槍打擊範圍、400~600米是7.62毫米輕機槍打擊的距離、400米之內由突擊步槍去較精確射擊,只有營連分隊形成火力梯次,才能發揮出武器的最大使用效果,而400米的距離對於衝鋒槍來說實在是的難以打到目標! 所以,它已經不符合一線部隊的作戰要求,將它轉為二線部隊使用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PPSh–41衝鋒槍的優越性能並沒有被人遺忘,這種老槍目前仍然活躍在戰場,甚至美國還採用現代加工工藝生產出來現代版的PPS–41衝鋒槍,命名為SR–41衝鋒槍推向民用市場。


皇家橡樹1972


曾幾何時,雷鋒同志和他手裡的鋼槍這張宣傳畫在神州大地廣為流傳,而且有一首歌就叫《接過雷鋒的槍》也在那個年代流行一時。那麼我們不禁想問,究竟他手裡的是一支什麼樣的神槍,竟讓我們代代相傳?

雷鋒和他的鋼槍(仿造“波波莎”的50式衝鋒槍。

其實這支槍大有來頭,在二戰中稱為神槍一點都不為過,它就是大名鼎鼎的PPSh-41(什帕金1941型衝鋒槍)衝鋒槍,又稱“波波沙”衝鋒槍。在蘇聯的AK系列槍械之前,同樣有一支槍幾乎就成了蘇軍槍械的代名詞。它由前蘇聯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格奧爾基·謝苗諾維奇·斯帕金設計,在1940到1941年初完成全面試驗, 1942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並裝備蘇軍。它是蘇軍在二戰期間使用量最大的衝鋒槍,可以說哪裡有紅軍那裡就有這種衝鋒槍,二戰結束以前產量高達600萬支。除此以外,PPSh-41在二戰後仍然被許多國家的軍隊裝備。而中國仿製自PPSh-41的50式衝鋒槍也生產了36000支,雷鋒的槍就是上面提到的PPSh-41的國產版本。



柏林無名戰士紀念碑

該槍採用自由式槍機原理,利用發射子彈後的氣體反衝槍栓,可實現連發(最大速度大約1000發每分鐘)或是單發(由快慢機切換)。使用7.62×25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改型自德國毛瑟手槍彈)作為主要彈藥,最大有效射程250米。槍支可以選用71發的彈鼔(5.3千克)或是35發的彈夾(4.15千克),主要零部件採用金屬衝壓製作,木質槍托固定在槍身後。早期型採用弧形座帶缺口照門的表尺,後期型具有頂部拋殼口和可以調整為100米和200米的範圍內的“L”型翻轉式帶缺口式照門的表尺,前瞄準具則一直是帶護翼的柱形準星。



帶71發彈鼔的PPSh-41

在生產過程中除了槍管需要機床加工以外,其餘大部分零件都是採用衝壓工藝製造,這樣少數的熟練工人用機床加工精密部件,而大量不熟練的工人使用簡單的設備生產衝壓件,勞動力資源在戰時可以優化。全部87個零件僅需7.3個工時,生產效率非常驚人。可實現大規模生產並不意味著粗製濫造,也不意味著成本低下,例如槍管和槍膛內均進行了鍍鉻防鏽處理,這個工序大幅度提高了耐用性與可靠性。由於較短的自動機行程,加上較好的精度,三發短點射基本能命中同一點。白樺樹的木質槍身和專門的散熱筒外觀看起來粗糙,但是這顯然有利於持續射擊,使武器結實耐用。



71發彈鼔

彈鼓雖然是波波沙衝鋒槍的最大優點,但是中國仿製的波波沙中,卻放棄了彈鼓這一容量巨大,作戰持續射擊時間長的性能,彈鼓簡單實用而不花哨,為什麼就是不用呢?原來,彈鼓是波波沙最大的優點也是最大的缺點,利弊共存。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最早也是帶彈鼓的,但用到實戰中發現,槍支本身的重量就不輕,再加上裝滿了子彈的彈鼓,而且不方便攜帶,士兵奔赴前線的腳步更是沉重不堪,而且彈鼓裝子彈也是件麻煩事。



國慶閱兵裝備的50式衝鋒槍

雖然彈鼓裝的子彈多,但是裝填子彈所需要的時間也久,在爭分奪秒的戰場上,一秒鐘就能決定誰生誰死,關乎性命的大事,容不得疏忽。後來,各國又相繼研發出各式機槍、輕武器,彈鼓更是無用武之地,逐漸地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和評論!


居安思危忘戰必危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必須糾正一下,PPSH-41衝鋒槍,也就是俗稱的波波沙衝鋒槍,並沒有在戰後迅速消失。別忘了,在50年代初那場半島戰爭上,正是蘇聯援助和我國仿製的PPSH-41與50式衝鋒槍大放異彩,成為了我軍殺敵的好夥伴。除了我國以外,當時的波蘭、德國等東歐國家也裝備了不少PPSH-41,根本談不上什麼迅速消失。

中國仿製自PPSH-41的50式衝鋒槍,生產了3.6萬支

應該這樣說,PPSH-41在二戰結束後不久,其主力地位很快就被取代了。PPSH-41地位被取代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有了AK-47唄,AK-47的性能全方位超越PPSH-41,所以自然便取而代之了。

PPSH-41的主力地位正是被AK-47取代

實際上,PPSH-41被AK-47取代,其本身也就是衝鋒槍這一槍種衰落、被取代的縮影。衝鋒槍這一槍種誕生於一戰時期,當時已經有了自動步槍的理念,但是發射的都是全威力步槍彈,非常不好控制,而衝鋒槍由於發射的是手槍彈,易於操控,在近距離可以傾瀉出極強的火力,因此廣受好評,典型代表是德國MP-18衝鋒槍。到了二戰中,衝鋒槍進一步發展,一來當時陸戰向機械化戰爭轉變,步兵交戰距離進一步縮短,對沖鋒槍有著強烈的需求,二來就是衝壓成型技術的普及,大幅降低了衝鋒槍的造價,縮短了工時,使得一年生產幾十萬支衝鋒槍成為了可能。結果就是二戰中衝鋒槍一度成為了步兵的主力槍種之一。

PPSH-41衝鋒槍正是二戰衝鋒槍的典型代表,產量超過600萬支

然而,衝鋒槍的繁榮沒有維持多長時間。早在二戰之前就已經有有識之士認識到全威力步槍彈不適合自動步槍,於是將全威力步槍彈彈殼縮短髮明瞭中間威力步槍彈,徹底克服了自動步槍後座力大、槍口上跳嚴重的毛病,經過進一步發展,最終德國STG44橫空出世,標誌著突擊步槍的成熟。

STG44不是第一種突擊步槍,但卻是第一種大規模裝備部隊的突擊步槍,產量超過40萬支

雖然STG44問世時已經是二戰晚期,但依舊無法掩蓋它的光芒。傳統的衝鋒槍由於使用手槍彈,有效射程很近,基本上只有100-150米左右,而突擊步槍的有效射程卻可以達到300米以上,突擊步槍射程比衝鋒槍遠得多,同時火力卻絲毫不差。當突擊步槍問世之時,衝鋒槍的主力地位被這位更強大的後輩取而代之自然是大勢不可擋。1949年,大名鼎鼎的AK-47開始裝備蘇軍,PPSH-41被AK-47取代,正是衝鋒槍被突擊步槍取代的大勢所趨。不過由於AK-47裝備蘇軍後又過了好幾年才流入東歐和中國等國,所以PPSH-41在這些國家又堅持了幾年,還在半島戰爭上繼續書寫自己的榮光。

由於生產數量很大,所以PPSH-41在主力地位被取代之後依然在很多國家發光發熱

最後還要提一下,有人說波波沙衝鋒槍粗製濫造、精度低,這是絕對錯誤的,PPSH-41的木質槍托、鏤空散熱筒、槍管鍍鉻在二戰衝鋒槍中堪稱豪華,尤其是槍管鍍鉻,有效提高了槍管壽命,MP-40都沒有槍管鍍鉻,嚴格來說,PPSH-41比MP-40更加“高端”。

PPSH-41實際上比MP-40更加“高端”

而且PPSH-41的精度也不差,甚至可以說是很好。西方理論認為,自動武器要想達到比較高的點射精度,要麼射速比較低,低到500發/分以下,這樣非常容易操控,可以達到較高的點射精度;要麼射速很高,高到900發/分以上,這樣第一發子彈的後坐力還來不及傳導到肩膀上,第二發子彈就飛出去了,同樣可以達到較高的點射精度。而PPSH-41恰好屬於射速900發/分的後者,再加上沉重的彈鼓可以緩解槍口上跳,而且PPSH-41使用的7.62X25mm手槍彈相比9X19mm手槍彈初速更快、彈頭更輕,綜合下來就是PPSH-41的短點射精度相當高,甚至可以躋身二戰衝鋒槍裡精度最高的那一批。說PPSH-41粗製濫造、精度差是完全錯誤的。

7.62mm託卡列夫手槍彈,相比9mm帕彈初速更快、彈頭更輕,有利於提高精度


晨曦談兵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簡單來說就是長江後來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一代更比一代強。

二戰中的傳奇衝鋒槍,蘇聯曾經生產600萬支

波波沙衝鋒槍可以說是二戰中最具傳奇的衝鋒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早在20世紀20年代,蘇聯就考慮到衝鋒槍在未來戰爭中的價值,因此一直試圖製造一款合適的衝鋒槍,但是當時的技術條件並不成熟,戰場形態並不適用,蘇聯始終沒能製造成功一款牛叉的衝鋒槍。

在二戰開始後的蘇芬戰爭中,蘇聯就已經吃了缺乏自動武器的虧,當時芬蘭使用的M1931式索米衝鋒槍給蘇軍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傷亡,因此,蘇聯已經加緊了研製,一直到1940年底,蘇聯輕兵器專家在採用了新的生產工藝後,才製造出了波波沙衝鋒槍,但是當時還沒有來得及大量製造,蘇德戰爭就爆發了。

蘇德戰爭的大部分戰役都是依託城市展開的巷戰,如列寧格勒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等等,在巷戰中,交戰距離縮短,短兵相接的機會增多,步槍就顯得沒有必要,相當於在屋裡使用青龍偃月刀,刀是好刀,施展不開啊!

這樣的話,對體積小、質量輕、靈活多變、火力猛的衝鋒槍就有了用武之地,蘇德戰爭初期,因為德軍大量裝備了MP38/40式衝鋒槍,在巷戰過程中打的蘇軍是落花流水,蘇軍將領表示“我們用的是步槍,而法西斯用的是衝鋒槍!”

在連續吃了芬蘭和德國的虧後,蘇聯開足馬力加大對沖鋒槍的產出,1942年初開始大量生產,到戰爭結束前不足四年的時間,蘇軍一共生產了六百萬支衝鋒槍,而德軍在二戰中生產的衝鋒槍不過一百萬支。

蘇軍大量換裝波波沙衝鋒槍之前,蘇軍最小單位的配置是,一挺輕機槍,1-2支衝鋒槍,剩下全部為步槍,1942年之後,蘇軍最小作戰單位的配置,一挺輕機槍外,全部衝鋒槍,因此,成就了波波沙衝鋒槍在二戰中的地位。

蘇聯迫切需要衝鋒槍,不止是因為衝鋒槍最適合蘇聯戰場,因為金屬衝壓技術在槍械上的應用使得衝鋒槍的能夠大規模生產,造價更低廉,最重要的一點,波波沙衝鋒槍操作簡單,對於蘇聯在戰爭中動員起來的新兵來說,教會開槍就能上去無腦突突!

二戰後,波波沙衝鋒槍為何會迅速消失?

從上面的資料也可以看出波波沙衝鋒槍在二戰中起到的巨大貢獻,然而二戰結束後不久,蘇聯人就將其大量拋棄,不得不說蘇聯人不重情分。

關於蘇聯拋棄波波沙衝鋒槍,縱橫認為有多種原因。首先,在二戰中,蘇聯擁有1700萬的軍隊,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大量裁軍,勢在必行,擁有1200萬軍隊的美軍,三年就裁撤了900年士兵,相對來說,蘇聯留個三四百萬作為常備軍也足夠用了。

波波沙衝鋒槍在二戰中的優點,粗糙,射程太短,精準度低等等問題就凸顯出來了,可以說,在大規模兵團作戰的巷戰中,是波波沙的主要戰場,然而,二戰結束後,世界上還真就沒有幾次大規模的巷戰,由此可見,衝鋒槍只是二戰後期的一個過渡。

在二戰結束後的次戰爭時代,突擊步槍才是王道!

其實,在二戰時期,德軍就已經在尋找取代衝鋒槍的槍械,將衝鋒槍與自動步槍進行結合,去衝鋒槍的射擊速度,取自動步槍的射擊精度,1944年經過德國改造升級的StG44突擊步槍橫空出世,成為一款劃時代意義的步兵武器。

德國曾經計劃全員換裝StG44突擊步槍,但是限於當時德軍的處境,這一計劃沒有實現。

相對於衝鋒槍來說,突擊步槍具有很多優點,彈量充足,火力相對較猛,精準度也高一點,可以說,突擊步槍簡直是甩衝鋒槍一百條街的產品。

在德國研發出StG44突擊步槍後,蘇聯在1944年開始也進行了突擊步槍的研製,1947年面市,到1949年最終定型。

相對來說,AK47作為一款神槍,性能很優秀,結構簡單,結實耐用,造價低廉,故障較少,威力巨大,隨即開始大規模裝備蘇軍,波波沙衝鋒槍在AK47面前就跟小學生一樣,被取代是一瞬間的事情。

時至今日,AK47突擊步槍一共生產了將近兩億支,流行之廣,堪稱歷史之最!

波波沙衝鋒槍出生於二戰,自然也就結束於二戰,隨著槍械的發展,前浪只能被拍在沙灘上了。


史論縱橫


波波沙41衝鋒槍在二戰確實橫行巷戰,蘇聯士兵喜歡,德國士兵也喜歡。1941年蘇聯裝備後,前線士兵愛不釋手,71發彈鼓帶來澎湃火力,巷戰中子彈就像潑墨一樣傾瀉出去,德軍士兵結果要麼被打成馬蜂窩,要麼就根本不敢抬頭。德國基本看到波波沙撿起來就用,二戰一共繳獲了幾十萬支,直接裝備自己的部隊使用,也證明了這款槍有多麼的成功!

德國入侵蘇聯後,很快斯大林發現野戰全是送,在德國閃電戰面前就是喳喳,完全無法抵抗。於是斯大林改變策略,放棄野戰,堅壁清野,所有蘇軍撤退守衛大城市,將城市搞成一個一個大型堡壘,於是德軍和蘇聯的無盡的巷戰開始了,也成就了波波沙的威名,這款衝鋒槍一共生產600萬支,是二戰槍械中的明星。

巷戰最大特點就是複雜且交火距離近,一般交火在50~150米左右,這時候拉大栓的98K、莫辛·納甘步槍就是廢材,近距觀瞄射擊困難,火力不足,被波波沙衝鋒槍突突幾下,德軍傷亡慘重,德軍自己的衝鋒槍MP38或MP-40數量嚴重不足,火力也不足,因此德軍往往也對繳獲的波波沙衝鋒槍情有獨鍾!如果發現地上有1把波波沙41,德國士兵往往會丟了MP40撿波波沙。個人一直覺得這個有些誇張,但是丟了98K撿起波波沙41那是絕對的。甚至德軍一共繳獲了數十萬支的波波沙41衝鋒槍,還特地對這批槍械進行改裝,換裝9mm口徑槍管以方面用德國產9mm手槍彈,這樣後勤補給就不存在問題了!

二戰中大放異彩的波波沙41衝鋒槍,在斯大林格勒一戰成名後就不可收拾,但是為何二戰後很快就被淘汰了呢?

那是因為一代神槍AK-47被設計了出來,便宜耐操,火力猛,近戰遠戰都非常適合,50~150米的近戰火力不輸給波波沙,400米的遠戰自然也比拉大栓的前一代步槍強太多太多,而波波沙一旦交戰距離超過150米便是廢材了,和燒火棍沒有太大區別。制式突擊步槍無論是近戰還是遠戰能力都非常出色,於是波波沙在二戰後迅速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