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客家人住山區,畲族人講客家話,他們有什麼聯繫嗎?

圭海四記


本人真不想在廣東漢民系之間講不利於團結的話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政府從1953年對民族調查工作至1990年確定56個民族至今。客家人是漢族國家確認!教科書都出版很久了!這是絕對不充許任何人、任何媒體用任何形式來篡改的!如嚴重的可得小心派出所民警找上門。


客家人為什麼大多住山區?這個得問我們的上代?自入廣東400幾年,現在是會改變的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另有部分畬族人講客家語就不奇怪了,有的客家與畬族住不遠,畬族的話被客家人同化;加上當對政府都會把住山區的人遷出城、鎮,以提高他們的生活。三國演義、三國志裡的人物可隨人的想法去誇張?民族、民系可是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團結!勸各位慎言!


百事通65300322




南國春暖


我一直不明白我們河源和平的口音跟周圍縣的都不一樣,語音更僵硬些。一些懂些的老人說客家話和當地的土著人畲族語音合併了!很好奇的我在初中鎮上讀書才接觸到學校僅有的幾個藍姓的畲族人[捂臉]沒什麼不一樣啊!!我們有族譜寫明是安徽上東那邊遷移過來的客家人,,,可為什麼就我所在的和平縣口音不一樣,跟外面的客家人說話都得轉一個調[摳鼻][摳鼻][摳鼻]


Yunlei123


畲族人之所以被多數人認為是講客家話,那是因為受到了漢語客家話的影響所致!其民族母語原本不是漢語客家話!

畲族人歷代刀耕火種,不納糧稅,在明代抗稅,起畲兵作抗稅起義,受到了明軍的打擊,所以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畲族廣泛分散四處的現象!

為什麼他們講類客家話,那是因為還未完全漢化,就受到了明軍打擊,分散到各處!

畲族是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的,屬於“苗瑤語布努話”! 大家看下畲族本來的母語布努話:



完全與客家話不一樣哦!

下面是一個畲族朋友關於客家話與畲語的文章截圖:



綜上,本頭條問答大量所謂專家可休矣!尤其是那個浙江大學的某報的編輯。其言論真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似乎他已經穿越過了秦漢唐宋!可笑之極!

客家風俗與畲族差別是非常大的!

1畲族人是不吃狗肉的,狗是畲族的守護神,被稱之為“龍麒”!畲族人是不殺狗食狗的。

而客家人是非常喜歡食狗肉煲的!如此懸殊的飲食習慣及信仰,這麼大的文化衝突,客家人怎麼可能是畲族漢化?

2畲族人過“三月三”及“招兵節”的!客家人是不過的!客家人過漢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春節!

3 畲族長期實際畲族四姓族內婚姻制,即長期實行“盤,籃,雷,鍾”四姓互相通婚!本姓的只要過五六代就可以通姓!

畲族《高皇歌》裡的婚姻詛咒,相信古代的畲族沒人敢不遵從。

而客家人則嚴格尊守了“同姓不婚”的祖訓。本人長期研究粵閩贛族譜,只有到近代客家族譜才出現同姓婚姻的現象!然,縱觀畲族的族譜,四姓族內婚姻是非常普遍的,到了近代與四姓之外的漢族姓氏通婚開始增加!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網絡上非常多的所謂公知在黑客家!這是非常無知醜惡的心態!


南國觀察


為什麼這樣的話題沒完沒了呢?而且還在互相抹黑呢?

分析題主提問,明顯有引導——客家人窮,客家人是畲族人。回答的人分明也是往這個方向扯蛋。這個就是TMD的CD。

我是河源市區人,已是不惑之年。據族譜500餘年前惠州遷河源,拜福建峭山公為始祖。

我們來分析一下廣東客家人:

一,現代意義客家人的居住範圍。

惠州、河源、梅州、絕大部分為客家人,珠三角及廣東其他地方也有許多客家人。許多人們忽略的地方其實客家人點多數,如原香港,深圳就客家人與廣府人比例不相伯仲(改革開放前)。(雖然我2000年之前從未說過自己是客家人)

二,客家人祖先來粵不比廣府人遲。

客家人與廣府人是同一時間到粵的。秦並六國,北驅匈奴,南拓嶺南,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南海郡因臨近南海得名。轄番禺、四會、博羅、龍川4縣。南遷中原七國兵民五十萬分居三郡。南越王趙陀初任龍川縣令,如今的龍川,博羅就是客家人的地盤。當時的廣東中原人就主要分佈於四縣。

三,客家人並不是全居住在山區的窮人。

看看現代意義的客家區域,惠州一點也不山,一點也不窮。居山區主要是梅州,河源,韶關的客家人。再看看廣府,也有不少居粵西山區。只是珠三角富裕地區廣府人家佔多數而已。但珠三角客家人人口也起碼不少於25%。

四,廣府白話與客家話同屬中原七國雅言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的廣東特色的漢語方言。

語言是有地域性的,且相互影響的。七國雅言經二千年的融合演變,東江流域的形成客家話,北江與西江流域的形成廣信白話。且廣信白話與客家話語音相差不遠(特別是東江本地話與白話相差無幾)。相對於其他方言,廣信白話與客家話最象,最近,最親。如果廣信白話話其他方言是叔伯兄弟的話,客家話就是親兄弟。

五,廣府人與客家人風俗相象。

婚嫁喪葬是最為人們保留的風俗,兩者都是很相象的。二次葬,二者是一樣的。婚嫁,過彩禮,擺酒席也是別無二致。

六,現代客家人請不要等同於梅州人。

梅州人只佔客家的一小部分人,主要人口在惠州,河源,且最歷史最尤久(龍川在河源,博羅在惠州)。且珠三角的客家人人口比梅州,河源,韶關的人口還多。客家以後宣傳也宜以宣傳惠州為主,多宣傳珠三角客家人,去除客家人就是山區人,窮人的印象。

所以說,廣府人與客家人只是七國人遷到嶺南經二千多年融合演變成現在的持二方言的人而已。



我本善良57671504


傳聞畲族講ngói,客家講ngài,是指兩個族群的第一人稱,雖然有小部分例外,但大體上是正確的。

根據1981年出版的《畲族簡史》,畲族在廣東省分佈人口較多的縣份是潮安、大埔、海豐、博羅、增城5縣。那麼為什麼進入新世紀以後的統計數字裡面大埔成了純漢族縣呢?因為1981年的《畲族簡史》是根據清代的地方誌撰寫的,然而早自上個世紀初開始,大埔縣第一人稱講 ngói 的逐漸轉變為講ngài,故而新世紀初的調查認為大埔並無畲族。然而事實上如果按血統來統計,大埔境內有大量畲族後裔聚居的事實不容否認,只是他們處於“隱形”的狀態,語言的原有特徵也幾乎都全盤丟失,讓人無法辨認罷了。有臺灣學者調查認為目前楓朗、光德、桃源3鎮有一小部分屬於鳳凰山區的山民其實就是畲族,並且他們之中還有一些人到現在還傳承著第一人稱讀成ngói的語言。同樣位於鳳凰山脈北麓的豐順的潭山、茶揹我親身去過,可以肯定在豐順潭山、茶背的,當地人自稱“蛇螺譮”的一種客家話確實符合對畲族語言的傳聞。我和潭山、茶背當地人交流過,他們在和我們交流的時候通常會轉換成接近黃金鎮客家口音的客家話,但他們內部講的話(即所謂蛇螺譮),我們幾乎完全聽不懂,聽感上讓人懷疑是江西省的某種小範圍方言,因為語腔有點像,偶然會讓人感覺比江西客家話更難聽懂。這些潭山、茶背地帶講蛇螺譮的人和我們這些外來人交流倒是沒有語言障礙,因為他們除了懂得比較大眾的黃金鎮口音之外,居然還熟通潮州話,所以,包括漢語客家話、潮州話和他們鄉里的蛇螺譮,都能熟練掌握。但他們目前和前面提到的大埔楓朗等鎮的山區小眾一樣,也將自己視為客家人,只是心裡也明白自己的語言和大眾的客家口音不同罷了。另外,聽來自豐順北斗、建橋、龍崗三鎮的人說,這三個鎮也有姓藍和姓鐘的畲族,但被劃歸了漢族,並且他們的語言可能已經完全沒有半點畲族特徵,也就是說第一人稱不再讀成ngói。

畲族語言具備特別多接近粵語廣州話的詞彙和表達法,而且都是底層詞(基礎詞)。比如前面提到的第一人稱,還有“看”說成“睇”、“睡覺”說成“瞓覺”等等。而漢族的語言之中把“看”說成“睇”的僅僅是嶺南的漢語方言而已,這明顯證明了畲族的語言發祥於廣東一帶。但到底畲族語言中那些接近粵語廣州話的詞彙是來源於粵語廣州話,抑或是畲族語言本有,則未有結論。


平治東方


客家人只不過是畲族人升級版,明未清起,畲族人聞廣州遭清軍屠城人口銳減,廣東元氣大傷,從福建方向乘虛而入,清初期流入的畲人搶掠廣東人的土地糧食財產還殺人,廣東人奮起抵抗,於是互起殺戮,廣東清政見事態嚴重,遂把畲族人編為客籍管理,特別劃出梅州等山區安置畲人,同時把部分畲人分流去當時期人口損失很嚴重的四川,也有湖南江西等地,減低廣東管治壓力和民間對立情緒,雖然畲族人古來民風較為蠻夷狹隘,但好歹也清朝的人民,不知驅逐去哪裡好,只能這樣處理,廣東政府把畲人明列為客籍,就是把人種區分,不承認畲族人為廣東人而叫客家人,是隨時可以遣返的族類。客家人叫開後畲人也接受作為自稱,成了現在的狀況了。


用戶50206646862


科普!!!【漢兒學得越人語 卻向城頭罵漢人】!

入聲,不應該是聲調,應該是發音方法。這個弊病與古中國人對發音方法、音素語素、音韻系統等錯誤理論有關。

有入聲,《並不能》代表語言就是古老的。入聲,其實《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許多民族所用的單音節語言的《共同特點》而已。

北方話與閩粵一帶的語言,音韻系統完全不同,說明它們之間,至少分離上萬年了。

如果《北方方言是漢語》的話。客家話、贛語離漢語最近的南方方言。比粵語、閩語更接近(官話)漢語。

A.《吳越語》從發音學上、聽覺上探討,就是《音節以元音收尾較多》,例如《江jiang,發成go》,鼻音ng不存在或消失了,這個特點就像藏緬語族中的各個語言(以彝族語作為代表語言),《鼻音收尾少或聽不出鼻音》,日語、琉球語也有這個特點。從西南的彝族語→長江下游的吳越語→日語、琉球語。靠《長江》作為紐帶,並直接影響日本南部。現在雖然分化成差別巨大語言,但可能就是跟這個史前遷移有關。因而,才會帶有相同規律。《這裡講的是史前,進入文明時代有記載之後,吳越語被《華語》同化,進入現代漢語系。

B.《閩越語》。這種語言的特點鼻音(也許叫鼻化韻)濃重,特別是閩東地區。閩語,從語音上講,是離北方官話(普通話)最遠的一種語言。在史前,分佈在從越南、海南、老廣東、福建等廣大地區,(包括部分粵語區地塊和客家話區地塊)。不過,隨著北人南進又形成粵語,並延著珠江東進把閩語截成兩段:《一段是海南.雷州半島。另一段是福建.潮汕》。普通話是後鼻音的,《閩語》很多卻變成鼻韻,例如,《姓》《鄭》《鼎》。

C.華語(北方大方言)、湘語、贛語、客家語、粵語。它們特點是,《漢字是前鼻音》,這幾種語音就會一致地發《前鼻音》。如果《漢字是後鼻音》,這幾種語音就會一致地發《後鼻音》。這個規律是吳語和閩語所不具備的。形成的原因,像根楔子箭頭沿中國中部南遷,《京廣線》。

以上只針對史前人類遷移時,語言會相隨並演化的規律討論。後來怎麼演變成漢方言,那是有文字時代的事的。


疏密雅


無論是客家人還是福建的閩南人,以及與閩南同出一源的潮汕人,其實都是北方的南遷漢人,這方面廣東是最大的典型,民系最多。

原來大家覺得閩南話、潮汕話、客家話、雷州話和傳統漢語差別非常大,因此都懷疑這些東南民系是不是漢人,但是現在分子人類學都一一給出了答案:大多數都是漢人基因。

與我們一般認為的“北方曾發生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不同的是,其實南方也發生過民族融合,眾所周知,南方在秦漢之時,還是擁有眾多以百越族為首的南方少數民族,不過話說百越族代表的o1也被劃入華夏基因。

而目前百越基因遺存最多的,反而是江浙地區與廣府地區,這表明分子人類學家提出的“南方也存在民族融合”是正確的。

因為廣府與江浙地區的百越基因,顯然是秦漢時與宋廷南遷締造的。

而客家人與畲族的關係,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客家人是南遷漢人中居住在深山幽谷的最大一支,畲族就是被南遷漢人趕往山區的一支原住民。

因此,兩個民族發生融合,是再正常不過的時,但是,最後顯然是畲族被同化(漢化)的更多,因為他們人口太少了,也因此,他們也說客家話,和漢人通婚,畲族已經與漢人基本沒有差異。


無風即風


“山中自稱盤瓠後,……謂之河南來,繇陳元光將卒始也。”

全國畲民一致認同本族群來自今粵、閩、贛三省交界的鳳凰山。考古與文獻資料及畲民記憶,早期鳳凰山包括如今韓江、榕江、九龍江、晉江的四江流域。漳州蓮花池山舊石器遺址、晉江深滬灣舊石器遺址時間均為40萬年以上,從時間與生活方式看,此兩處古人處於直立人階段,專家根據考古資料,認為是元謀人的一支先向南後沿海岸線往東而來。

畲民的Y染色體M7非常古老,是一種原生成分,而不是通過交流而獲得自其他民族的。非常特別是有很高頻率FIa單倍體,其他民族很少見。FIa是古老單倍體,並且流傳到了其他各個語系的人群,說明畲族的FIa並不是瓶頸效應造成的。

客家人,客天下,何為客又何為家,鄉音未改,擇鏡而居為客家也。

客家人先民自先秦造阿房宮時期,就已經有部分入嶺南,而後五胡亂華客家人群第一次大南遷,五代十國之亂客家人群又有大南遷,安史之亂客家人群大南遷,涯山之戰大宋亡,客家人最後一次大南遷,完全脫離中原漢文化,在宋亡時之前因戰亂南遷的客家子弟已經奮起反抗,像文天祥等人,在宋之後客家人在嶺南地區也經歷過幾次大遷,明時期湖廣填川大量客家子弟遷入西南,清時期客家人與先入的其他族群土械之爭一百於年,這也徹底促進了太平天國客家子弟軍反清的情況,把土崩瓦解的清朝推向滅亡的邊緣,但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導致了大量客家人怕被誅殺,逃亡海外,奠定了客家人分佈全球82個國家和地區的局面。

客家人和畲族不是同一個族群,但同屬中華民族,客家人和畲族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客家人有漢族百家之姓,有傳承古老的漢文化,而畲族只有雷,藍,盤,鍾四姓而已,畲族有自己的語言,服飾,文化,信仰等等,客家人有自己的語言,文化,文字體,服飾,建築,戲劇等等,但客家人的一切都歸結於璀璨的漢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