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專業戶杜月笙:政府指標10億,他直接翻了一倍

1946年,蘇北地區發生了特大的洪澇災害,瓢潑大雨一下就是半個月,蘇北平原成了一片汪洋,數百萬災民無家可歸,四處流浪。面對如此嚴重的天災,忙於打內戰的國民黨政府竟宣稱這是“人禍”,聲稱這次水災是共軍為了取得蘇北戰場的勝利,故意炸燬運河大堤,以致洪水氾濫。這樣的說辭讓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傷透了心,怨聲載道。

募捐專業戶杜月笙:政府指標10億,他直接翻了一倍

為了安撫災民,鞏固統治,國民黨政府決定賑災,但是因為連年的戰爭,國庫早已空虛,僅有的儲備也用在了打內戰上,哪裡還有錢賑災,所以只能靠募捐,蔣介石想到了上海大亨杜月笙。上海是一塊寶地,經濟繁榮,縱貫南北,把這件事交給熱衷於公益的滬上聞人杜先生,是在合適不過了。

蔣介石派人去拜訪杜月笙,希望他能夠帶頭募捐,挽救蘇北千千萬萬的受災遭難的生靈。但是讓人想不到的是,杜月笙一反常態,他推說自己年事已高,人微言輕,難以擔當重任。前去拜訪的人也只能先回去。那麼杜月笙為什麼會拒絕呢?原來他在回到上海後,遭到國民政府多次打擊,就想借此出一口惡氣。另外國民政府貪汙腐敗嚴重,募捐往往是苦了自己,肥了別人,杜月笙自然不想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募捐專業戶杜月笙:政府指標10億,他直接翻了一倍

但是,救人如救火,無數災民湧入上海、杭州等城市,如果再不賑災,只怕會給社會帶來更糟的影響。於是杜月笙放出風,如果汪寶喧去跟他說,他說不定會答應。杜月笙之所以放出這個消息,是想借著汪寶喧和陳立夫搭上關係,戴笠死後,杜月笙感覺折了一臂,因此他需要重攀高枝,作為靠山,cc系的頭子陳立夫是不二人選。

汪寶喧到了杜府後,立即和杜月笙就募捐事項進行了商討。杜月笙問他需要募捐多少錢,汪寶喧在來上海前已經計算過,蘇北災情嚴重,募捐數字可大不可小,但是也不能太大,以免給杜月笙出了難題,所以他說了一個保守數字:“10億”。杜月笙更是乾脆地說了一個豪邁的數字:“20億”,要真是完成這個數字的募捐,真的是功德無量,汪寶喧滿心歡喜地離開了杜府。

募捐專業戶杜月笙:政府指標10億,他直接翻了一倍

因為募捐數字太大,杜月笙把這件事交給了上海市商會來辦。商會的常務理事王先青對杜月笙的話一向是言聽計從,他總結經驗,擬定出兩條募捐指導原則:一,捐款收受由銀行經手;二,所有的支付都用抬頭支票。隨後,杜月笙等人開始籌備會議,他在會上作了慷慨激昂的發言。他對眾人說,蘇北臨近上海,蘇北遭災,就相當於上海遭災。救人如救火,上海應該發揚人溺己溺的精神,慷慨解囊,踴躍貢獻,務必達成20億元的數目。

在一切佈置妥當後,勸募活動就正式開始了。杜月笙先是在顧嘉棠家裡擺宴,以上海市長錢大鈞、市議會議長潘功展的名義,遍請上海金融、工商各界的頭面人物前來參加。這些人都是上海有名的豪紳,富得流油。杜老闆請他們肯定是想在他們身上刮一層油,可他們又不能不去。好酒好菜,吃的卻不是滋味。一桌酒席下來,眾人被募捐去的錢財數以億計。


募捐專業戶杜月笙:政府指標10億,他直接翻了一倍

除此之外,杜月笙還命令恆社的徒子徒孫四處活動,他們幾乎動用了一切輿論力量,上海各大電臺、各大報紙,夜以繼日、連篇累牘的宣傳報道,號召眾人捐款。募捐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花樣翻新,舉行所謂的“義演”、“義賣”募捐錢財。在多方努力下,20億的目標很快完成,在杜月笙的協助下,這筆款子也是很好的應用到了賑濟災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