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关学的代表人韩邦奇


  

明代关学的代表人韩邦奇

  韩邦奇(1479-1556),字汝节,号苑洛,今陕西大荔县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书香之家。其父韩绍宗官至福建按察副史,学识人品,为当世所推崇。韩邦奇受益于家学和乃父的影响,年少时博闻强记,聪颖过人。青年时即“有志圣学”,并善诗、词、歌、赋,通晓音律,多才多艺,时人称奇。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韩邦奇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可谓年轻得志。从此步入仕途,历经明武宗和世宗两个朝代。先后任吏部考功主事(负责地方官吏政绩考核事宜的官员),又迁吏部员外郎(尚书省各司置员外郎一人,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外放为浙江按察司佥事(按察司长官的下属,负责省下辖道司法的官吏),中间曾因诗致罪被革职。明世宗朝又被起用,先任山西巡抚,后入朝升任兵部尚书(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的长官),后因年事已高告老还乡。韩邦奇为官干练清正,刚直不阿,政声颇佳。他做吏部员外郎时,受命考察都御史政绩。都御史以庸常贪财货之心度他,并以送小帙(红包)暗示巴结逢迎之意,期望韩邦奇“上天言好事”。韩邦奇当场厉声指责,使得都御史及属下官员张惶失措,再不敢生邪佞之心。正德九年(1514),韩邦奇被外放到浙江任按察佥事。他看到本为江南富庶之地,可朝廷横征暴敛,不时以宦官为钦差入浙江,搜刮民脂民膏,一时鸡犬不宁,生民不堪重负。时在严州(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一带)的韩邦奇目睹宦官媚上压下,强征富春江一带的渔产及茶叶,致使民不聊生,家破人亡,愤而创作了广为传诵的《富春谣》一诗。诗歌仿民歌体,借民歌之口吻,为庶民百姓鼓与呼,表现出强烈的惜民之心,爱民之情。其诗中写道:

  富阳江之富,富阳江之茶,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于我!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

  正因了这首匿名传唱的歌谣,被搜刮民财的宦官王堂罗织罪名,奏言皇帝,指控韩邦奇“沮格上供,做歌怨谤。”使得武宗皇帝雷霆震怒,一纸诏书,韩邦奇被逮捕入京,打入牢狱。诸多朝臣上书营救,均被驳回最终韩邦奇被削官为民,押解回陕西老家。

  本已声名远扬的韩邦奇,虽一时蹭蹬,四方学者却纷至沓来,云集门下,抚慰之余,共同探讨理学。德不孤而自祥。韩邦奇又开始了他八年之久的讲学著述的生涯。杨爵则是这个时期投学其门下的高足弟子之一。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明世宗朱厚聪即位,改年号为嘉靖,下诏韩邦奇复出任山东参议,韩邦奇婉言谢辞,继续居家讲学。直到嘉靖八年(1529),年界半百时,韩邦奇被诏晋为山西巡抚。此时,明王朝已内外交困,矛盾重重,呈风雨飘摇之状。对外虽说架子未倒,但内囊已经烬了上来。北部瓦剌鞑靼借马背之势,不时侵扰,劫取财货;东南西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内部宦官当道,皇权旁落,已引起诸王不满,个个蠢蠢欲动,觊觎和问鼎国柄安化王朱宾据宁夏叛乱,宁王朱震宸据江西谋反……。大明衰局已定,而韩邦奇依然以忧国忧民、兼济天下为己任,出疆入塞,察敌情、修城堡、忙备战,并亲自入部伍,安抚士兵,保家卫国,以尽天职。在他执政的十多年间,山西边关安稳,百姓无虑。嘉靖二十三年(1544),韩邦奇六十五岁时,因宰相周用的赏识,调任他做总理全国河道,不久又擢升他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按州县,考察官吏的官员),旋即升迁为南京兵部尚书(长官军政事务的宰相)。六十九岁时,即嘉靖二十九年(1549),因年事已高,前后五次乞请辞官告老还乡,方被恩准。回归故里,韩邦奇不惜衰朽之躯,即致力于学术研究,开始了聚徒讲学的诗书生涯。时值王阳明“心学”被定于一尊,理学思辩鼎盛发展,学界出现了又一个活跃期。韩邦奇并未作壁上观,而是批阅儒家经典、关学遗著,积极参与期间,探讨义理,钻研“象数”之学,还积毕生南北宦游之经验,考究地理之学,重拾年轻时就颇有成就的律吕和乐理之学。这一时期,他先后撰成《性理三解》、《易经经维》、《律吕新书直解》等专著。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他关于乐理音律的造诣颇高,《律吕新书直解》一书,至今备受推崇,奠定了他作为明朝著名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的地位。《关学编》赞评韩邦奇:文理兼备,“学问精到,明于数学,胸次洒落,大类邵尧夫,而论道体乃独取张横渠”。他关于“义理”的见解,以及他信守和身体力行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是植根于张载关学的框架之内。其人格风神还是刚直、诚信,重气节、操守,以经世致用、忧国忧民、力践务实为旨归。

  嘉靖三十五年(1556),韩邦奇于古稀之年殉难于关中大地震。享年七十七岁。其主要著作有:《苑洛集》、《苑洛志乐》、《性理三解》、《禹贡详略》、《易占经纬》、《律吕新书直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