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九十九学习书法的人都不知道临帖的目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无心斋手稿研究


学书法就是要扎扎实实的临帖,不然随性写的话就只能称为毛笔字。


学书法和学毛笔字不一样,有很大的区别,古时候人写字全是用毛笔,只要用毛笔写的字就都可以叫毛笔字,但是不能叫书法。


书法是有章法,有笔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意向情感的艺术,它不仅是线条艺术、造型艺术、抽象艺术,还是表现艺术。其载体为汉字,其表现内容是书写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要不然古代那么多人,为啥就出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欧阳修、褚遂良、柳公权等几十个著名的书法家呢,而且他们的书法是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的,代表着他们的性格,为人处世方面等。



那些著名的书法家也不是随便就能练成的,他们刚开始也是临前人的贴子,比如,赵孟頫就是临的王羲之的书法,永禅师智永也是二王书法的传承者,只是他们把前人的书法悟透了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所以,想要学习书法,就必须静下心来临帖。不然绝对不会有一番成就的。


智勇书法入门



初学时的临摹,没有“自我主张”,纯粹是“依托式”学习,也就是仿照。因为书学的根基浅,理性认识模糊,此时的临摹就是由无到有打基础的手段,通过仿写来规范点画线条、结构结字的书写基础。随着临深临细,逐渐理解领悟笔法字法笔基本技法,在一遍又一遍的深察细照中积累并提升书写技能与理性认知。

入门之后的临摹,书法开始“彰显自我”,大多是借鉴式“择临”,有点像战争中“精确打击”的味道,实质上是结合个人实际所需,搞“精准”的拿来主义。帖海无边,每个书学者不可能把所有前人的帖子都临学一遍,只能是有针对性地选学。即便针对一本帖子,也不是笔、字、章法一环不落面面俱到,只选择自已最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

书法初具个人风格时的临摹,则多为“反叛式”临摹,不仿形,只会意,也有人称之为意临。这时的临摹,即入即初,贵在融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既临学形态技法层面,也临学风格神采,大多以后者为主,比如书法作品中空灵、飘逸、拙朴、敦厚、险峻、端庄等气质神态。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我认为不一定百分之九十九学习书法的人不知道临帖的目的,多数人可能是临帖方法不对,不知道如何进行。学习书法,临帖是很重要的一关,临帖的目的是学习书写的方法和法则。纵观书法史,几乎每一个书法家都经历了反复临帖的过程。如果不临帖,不吸取前人总结的优秀成果,则书不成法,无源之水不可流长,也就谈不上书法艺术的传承了。

临帖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一、实临。这一阶段解决的是技法问题,认真对照法帖从笔画、结体、章法等方面临习,力求做到一丝不苟、形神兼备。二、背临。这一阶段解决的是熟练问题,巩固先前所学,力求在不看帖的情况下随手而出,准确写出法帖中的神貌。三、创临。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脱帖,写出自己的个性,虽然不一定和法帖一模一样,却深得其精髓,变成了自己的东西。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后,书写水平会有质的提升,有些书家不满于现状,可能会另选它帖,也可能会重头再来,让书写技法炉火纯青。以上观点为本人部分学习理论和日常书写所体会,还请广大书友积极讨论,互相学习。附几张临习照片,仅供参考。









龙铭先生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和书家来说,临帖的最终也是最直接的目的无非就是让自己的书法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呢?结合自身体会,总结以下内容,希望对广大书友有所裨益。

一是精准临摹每个字。首先要观察字的外形,可先从单个笔画入手,思考如何用自己手中的毛笔将这个外形塑造出来,这里重点强调一下不要反复描画,反复涂抹来达到塑形的效果就背离了书写,其实根本就不是书写了。也就是说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把形造出来就好了,也预示着你得法了。临写时不提倡单个笔画的独立练习,建议将笔画放在一个完整的汉字中练习,因为同一个笔画在不同的字甚至是同一个字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形态都不同,不存在脱离了汉字的单纯笔画。

二是临摹整个字帖的章法。单个汉字能做到精准临摹后,下步就是章法的临摹了。观察字帖,此时将视野从原来的单个汉字扩展到整个字帖,从全局角度去看,字与字之间如何处理,进一步行与行之间如何协调,整个字帖怎么布局的,能够做到统观全局。再对照自己的临作,找出其中的差距,如此反复必能使自己书艺有所提升。

当上面这两点做好后,下一步可以跳出字帖,将上面自己所学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书写之中,如鱼入溪水,自由自在,每个笔画、每个汉字、以至行法章法等无不契合古人之法帖,而又有自己的味道,岂不妙哉。如书法史上成名的大书家大都学习书圣王右军的法帖,但每一个人写出来都暗含古法却又是自己。但这样的书作我们当下只能想象,想要看到何其难邪!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d1326deadb545c5a6f975312f352b3a\

慕容長乐


临帖在于認真的学习古法,此为入帖。而学习古法在于继承书法传统,但並非学书者之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出帖,就是在继承中求创新和发展。换言之,发扬中华文化,使其代代相传。一句话:继承传统,推陳出新。








一叶小舟82704


临帖的目的是学会书写的方法,这个人人都知道。但在实际学习上,目标并不是很明确,很大一部分人把学习书法的目标放在了字体的外形上,而用笔和结构的关系却没有领会应用。

字无常法,法无定形。形体的模仿是有限的。临帖如果以相似为目标,最多能够写到和字帖一样。而把临帖的目标以学会笔法,结构的规则就能够自由的应用。不会受字体的束缚,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

为什么现在的书法家都说书法要创新?钟张羲献,欧颜柳赵,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就这么多,而天下的书法爱好者何止千万,大家都以形体在学习模仿,楷书无非唐楷、魏碑,很难见到有新的面孔。在一些错误思潮的误导下,创新变成了任意改变汉字的结构,出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书风:丑书。

汉字的结构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形成自己的风格,是用笔。每个笔画的书写,由不同的笔法组合完成。而每个人的笔法组合都不相同,才会有了妍丽,质朴,劲健,遒润,庄重,洒脱等等的风格流派。

弄明楚笔法的组合,是学习临帖的目标。以一个主要书体为主线,旁涉其它书体来证实临帖时的感悟。就能得到笔法的组合,也既用笔。就不会在形体上死掐,一点一画,不敢越雷池半步。


子衿书法


关于临帖,老先生们常讲要先学一家,打好基础,再学百家。我常想,临好一家的标准是什么?是时间吗?肯定不是,临了50年的未必比只临了5年的像。更何况以写得像不像为标准,那永远也没有最好的时候,就像数学中的极限一样,临帖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达不到与原帖一模一样。从另一个角度看,临帖水平的高低和创作水平的高低是不能等同的。

对古人的学习,我是个见异思迁的人,临习法帖,经常朝三暮四,常见的帖我或多或少都学习过,但从没有把握住一家长久地深入下去。虽然我临帖较杂,但对自己喜欢的法帖,还是经常细心揣摩,对孙过庭的《书谱》、王羲之的手札、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下工夫尤多并成为构筑我创作体系的基石。

临帖要有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直接指向创作。对《书谱》的学习,我的着力点是学习用笔。用笔的丰富性是书谱的最大特点,临习时,要注意每一笔的起、收、转等动作,多体会、多琢磨,以达到笔笔形似。在用笔上有很多理论书,有的说得神乎其神,云里雾里,看多了被忽悠得不知如何下笔;有的机械分割,把用笔作慢镜头分析,理解不好可能为一笔的写法白忙活半天,容易走火入魔。

《祭侄文稿》打动我的地方是他的通篇布局与谋势的能力,即章法上的问题。《祭侄文稿》是与当前书法创作最接近的古帖,临习时要注意线条字形的长短粗细、用笔的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用墨的浓淡干湿,体会书写的节奏。

对大王的手札我注重的是气韵。气韵是一个很难说清的东西,一群美女里最出众的那一个一定是气质最好的,同样,一堆高水平作品中最能打动你的肯定是韵味最足的那一件。但气韵必须有物质的支撑,所以对王字的学习,要琢磨笔画构成,体会文人潇洒闲逸的书写心境,如同演戏,要入戏,入戏才能追求神似。

临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

在创作时有一个意在笔先的问题。对这个“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提前构思章法、字法等。我在书写时,脑子里想的是古人法帖的形象,想象法帖的字法、墨法,想象开合避让,想象起伏急缓……这实际上就是进入一种创作状态,以达到忘我的境界,自由挥洒,一任自然,不计工拙。如果在创作时边写边去想每个字的字形、线条等,往往会顾此失彼。对于作品中的字的变形,不能刻意地变,刻意变形的字在作品中往往不和谐,而作品的整体和谐是作品能否上一个层次的重要标志。因此,变形要自然,是在书写过程中感情宣泄的真实体现,是行笔意到之时线条的自然流露。

总之,在书法的临帖与创作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做法,适合自己的最好。

东晋夏金虎墓志拓片欣赏


超级科学奶爸


首先感谢各位同道的参与!

这是一个学习书法必然遇到的问题,也是书法学习过程中司空见惯的问题,甚至这就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久,后来在生活工作中也多次与前辈有过深度了交流和请教。最后得出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同道分享,也希望各位道友不吝赐教!

学习书法临帖只有一个终极目的:置换。

由表及里,置换我们自己所固有的框架,包括书写的行为习惯、观察认知习惯、以及思想意识习惯。

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风格和特征,而且这种风格与特征会伴随我们一辈子。就像老师不需要看名字就能准确知道自己班上每一本作业本,每一份考试卷是哪个学生的。如果一个用自己的个性风格写一辈子的字,甚至是“人书俱老”,这种作品依然不是书法艺术作品,这个人也同样不会成为书法家。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风格和个性不具备普遍性和艺术性,说到底就是不具备审美标准,大众也无法解读。艺术虽然千差万别,但还是有一个相对的标准框架。把自己原有的一切打包放置到一个可以不要触及的角落里。因为这种身体固有的东西几乎是扔不掉的,只能暂时封存起来。

所以就必须通过临习古代优秀的字帖,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可读性的好的框架,来置换我们原有的不能解读和不具有普遍性的框架体系。置换的越彻底,我们就有可能越接近古人。置换的速度与彻底性,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天赋。只有当我们通过临帖真正做到“改头换面”的时候,甚至到了物是人非的境界。这时,我们稍加放松,回归到自然的书写状态,那些曾经被我们置换出去,封闭在角落里的东西就会神不知鬼不觉的自然流露出来,只要一点点,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风格,就会有属于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

再次感谢各位道友!


无心斋手稿研究


  • 本人觉得,临帖的核心精神是“拿来主义”,其目的就是“据为己有”,就是把古代或现代好的法贴中好的东西学到手,变成自身的东西。
  • 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书法家,无不不是通过临习别人的书贴,来提高自己的。
  • 从每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均能看到前人或别人的东西,最明显的便是赵孟頫,他主要学的是王羲之 ,当然还有同期的鲜于枢 。明清时期,大多人学的又是赵孟頫。今人很多人学的是欧颜柳赵。王羲之学的是卫夫人,卫夫人学的是钟繇。。。
  • 所以,中华书法是在学习中发展的。是连贯的,是一脉相承的。
  • 那些想走捷径,不屑临帖的人,或者提出否定王羲之,否定传统的人 ,他所写的不是丑书就是江湖!大家千万别信,更不要上当。

性静情逸


临帖的目的,就是寻求书法的法和书法遵循的规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知道临帖的目的,那就有百分之九十九十八点八的人临帖不出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