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距今一千多年,它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柴进9456


他,望着窗外绵绵的阴雨,雨水不断刷洗着原本就潮湿的墙柱与房檐;望着窗外的海棠花,不知何时已被风雨摧残到地上的污泥中;望着远处郊外在雨中疾走的行人;望着祭扫归来散落在地的纸钱……这一切,蓦地使他想起:原来,又到了一个寒食节了,这已经我是来黄州经过的第三个寒食了。长途跋涉,远离了家乡,我的亲人们在哪儿呢?先人的坟墓在哪儿呢?突然,对半生的际遇的感叹与眼前的景物交织在一起,一股诗思在胸中涌动,如鱼骨鲠,他迅速地从桌案上抓起笔来,蘸墨理纸,挥毫写下: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黄州寒食帖》诞生后,自两宋历经元、明、清三代,辗转流传,直到当代,其身事就像它的作者苏轼一样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

先是于北宋时流传到河南永安县令张浩手中,因为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七月,张浩携此卷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见后,十分倾倒。

清代,《黄州寒食帖》被内府收藏,经重新装裱后置于紫禁城乐寿堂内。

到了近代,列强入侵,国势衰微,与其它众多国宝一样,《黄州寒食帖》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黄州寒食帖》险遭焚毁,因此留下了火烧过的痕迹。旋即流落民间,为广东人冯展云所得;冯展云去世后,被文渊阁大学士,北京国子监祭酒盛昱(字伯羲、伯熙等,号韵莳等,爱新觉罗氏,满洲镶白旗人)密藏。盛昱去世后,复由大收藏,书画鉴定家完颜景贤(字享父、任斋,号朴孙、卯庵、小如岸等,满洲镶黄旗人)购得,并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受到收藏界的密切关注。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此帖辗转流到收藏家颜世清(字韵伯,号瓢叟)手中。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颜世清在游览日本东京时,将《黄州寒食帖》以60000元的高价出售。最后被日本大收藏家菊池晋(字惺堂)先生购得。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九月,日本东京发生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书画几乎全部被毁。当时,菊池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黄州寒食帖》抢救了出来携此宝物逃生,一时传为佳话。大地震之后,菊池惺堂将《黄州寒食帖》寄藏于好友,也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内藤虎次郎(号湖南)处。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四月,菊池先生嘱请内藤为《黄州寒食帖》题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的轰炸,传世珍宝《黄州寒食帖》幸而无恙,竟奇迹般地躲过了1945年对东京的空袭。战争结束后,日本文物的价格大跌。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的王世杰先生(字雪艇,湖北崇阳人)既是位法学家,也是位古书画收藏家。他在收藏溥仪从东北流散出来的清宫散佚书画的同时,私嘱友人于日本访觅《黄州寒食帖》,关注它的下落。当得知下落后,立即托人在1948年以低价购得此宝,随后携往台湾。在那个时局动荡,连个人的生命都受到极大威胁的年代,对于珍贵文物的安危政府尚无暇顾及。王世杰先生凭一己之力使众多国宝“回家”,此举实在令人感动。至此,这件国宝终于结束了它长达766年的异乡漂泊;原先为清代帝王所独享的《黄州寒食帖》,经过中外人士的同心努力,终于重新回到了祖国。

1987年,《黄州寒食帖》由王世杰家人售予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在,它成了全民的宠儿,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家。

《黄州寒食帖》在流离过程中,曾经一次遇轰炸,两度遭火毁,却都能逃过不幸而最终保存下来,这难道不像苏子瞻数度遭贬而愈达吗?真文物有灵,冥冥之中使其文脉独存,千年不毁。


宇宙闪电少女


北宋苏轼行书的《寒食帖》是北宋苏轼行书的代表作,也称《黄州寒食帖》:

其诗有二如下:

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如用白话文意思解读:自从来到黄州,我已度过三次寒食节了。年年都惋惜着春天,却无奈春光远去的悼惜。今年春雨又缠绵不绝,两个月中如同秋天萧瑟。

在卧床中听见了海棠花谢了,凋零的花瓣在泥水上只留残红。夜半的时候,美丽的花让雨水凋谢,就像是被人在半夜偷了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衰白又有啥区别?

春天之高涨江水,要浸入门内,春雨袭来却没有停止。小屋就像一叶渔舟,飘流在烟雨水云间。在屋里煮些蔬菜,而破灶里烧着是湿芦苇。本来不知道这个日子是什么节气,看见了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是寒食节了。生有时想起国君朝廷,却深如九重门,又想起祖坟却远隔万里 顿时有些途穷之哭,但心如死灰却不能复而吹之复起。

此诗写得苍凉多情,尽情抒发了苏轼惆怅怅孤独的心情。此帖的书法堪称行书中的精品。通篇行笔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无荒废之笔。然而,这诗书俱佳的传世之作,也命运多舛。

《寒食帖》诞生后,自两宋历经元,明,清三代,辗转流传,直至当今,其过程也是曲折坎坷。先是于北宋流传至河南永安县令张浩手中,后张浩携此卷到好友黄庭坚处,黄庭坚见好友苏轼的手笔后,激动不已欣然提笔: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而此卷传至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縯则在卷后后另纸题记:

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尝谒山谷于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皆跋其后,此诗其一也。老仙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于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庐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后。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三晋张縯季长甫懿文堂书。

也就此张縯第一个称此卷被称之为“帖”的人。

到了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又在帖后题曰: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书摹刻《戏鸿堂法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至清代《寒食帖》被清内府收藏,经重新装后收置于紫禁成乐寿堂。乾隆年间,被录于《石渠宝岌续编》,并摹刻于《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乾隆后于乾隆十三年四月初八(1748年),又御题之: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清和月上浣八日。”

到了近代,《寒食帖》又经多重磨难。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此帖险些被焚,因此,也留下了火烧的痕迹。

其间,此帖也流落至民间。先为广东冯展云所收藏,冯去世后由曾是文渊阁大学士盛昱所收藏。盛昱故世后,由书画鉴定家完颜景贤购下。后又辗转到收藏家颜世清手中,颜世清还为此事作跋记录之:

“东坡《寒食帖》山谷跋尾历元明清叠经著录,咸推为苏书第一。乾隆间归内府曾刻入《三希堂帖》。咸丰庚申之变,圆明园焚,此卷劫余流落人间,帖有烧痕,即其时也。嗣为吾乡冯展云所得。冯没,复归寓郁华阁。展云、伯羲秘藏不以示人。亦无钤印、跋尾。意圃云“逝十年”始由朴孙完颜都护购得。”越六年是为戊午,乃由朴孙转为寒木堂。此数十年未经著录辗转递藏之大概也。余恐后来无由知其源委用持,识于卷尾,若夫,书之精妙,前人评定,第一断推,古今公论,余复何言?戊午东坡生日瓢叟颜之记。”

民国十一年(1922年),颜世清在游历日本时,将《寒食帖》以六万元价格出售给了日本收藏家菊池晋。此帖在异邦日本时也历经波折。1923年日本东京发生大地震,菊池晋家也遭遇震灾。在大火中菊池独抢救出此帖而逃生。大地震后,菊池晋将《寒食帖》寄藏于好友,著名汉学家内藤虎次郎处。并由内藤两次题跋,记录下此帖由中国流至日本的大概经过。

二战结束后,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也是一位收藏家王世杰。在友人处觅得此帖下落的信息,于1948年托人低价购得此帖带往台湾,从此,结束了此国宝历经766年的颠沛漂泊生涯,1959年王世杰题跋而记之此往事:

“东坡先生此帖曾罹咸丰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厄。尔后,流入日本,复遇东京空前震火之劫。详见卷后颜世清、内藤虎两跋。二次世界战争期间,东京都区大半为我盟邦空军所毁,此帖依然无恙。战事甫结,予嘱友人踪购得之,乃购回中土。并记于此,后之人当必益加珍护也。民国纪元四八年元旦,王世杰识于台北。”

1987年,《寒食帖》由王世杰家人,售予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

综观《寒食帖》一千多年来波折的经历,可以说: 此帖已凝结了中华民族文化之魂。虽多次濒临损毁和流失,但最终回归于中华民族的怀抱。这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之魂,是永恒而不断根的!

【醉爱诗书】典型的江南60后.主业为生活而生活,业余写文码字.现为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州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创作以散文诗歌见长。几年来数百篇(首)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地报刊和各大文学网站。15年16年18年,各有散文收录于省市级文选集。


醉爱诗书


此卷同治年间(1862~1874 )为广东人冯氏收藏,遭遇火灾,所以下端留下火灼痕迹。1922年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约1949年归台北收藏家,1987年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购回。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数年后,在台北的一次书画展中展出了一幅长达7.3米的《寒食帖》卷轴复制品,轰动一时,见者无不称奇。据说此种复制品只有10件,大部分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两件则下落不明。1975年前后,日本友人著名的"东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资买下了台北展厅中的最后一幅复制品。1985年11月2日,山上次郎率日本"东坡参观访问团"来到黄州东坡赤壁,出于对苏轼的景仰,也出于对东坡赤壁的钟情,山上次郎慨然将其高价购到的最后一幅《寒食帖》卷轴复制品捐赠给东坡赤壁管理处,这幅复制作品因而成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珍品。1995年,又经山上次郎倡议,在东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首次公开展出了该《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呆丶风子


《黄州寒食帖》诞生后,自两宋历经元、明、清三代,辗转流传,直到当代,其身事就像它的作者苏轼一样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

先是于北宋时流传到河南永安县令张浩手中。清代,《黄州寒食帖》被内府收藏,经重新装裱后置于紫禁城乐寿堂内。

这本帖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经历三次大火而能逢凶化吉,堪称奇迹中的奇迹。如今打开长卷,可以清晰地看到下方边缘还有火燎熏烧的痕迹。清同治年间,《寒食帖》为广东人不幸遭遇火灾。后来流入清宫,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1922年流落到日本,为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日本关东大地震时被抢救出来;二战中美国轰炸日本,《寒食帖》又在火光里活了下来。


跟云一起看世界


前段时间,有幸看了台湾一位学者关于《寒食帖》的创作过程以及惊心动魄的颠沛流离的过程,我们知道苏轼是我国历史上士夫文人的代表,他创作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他身上所具有的浪漫、旷达的情怀,以及多次被弃置、贬谪的经历,都成为后人所追慕的士夫文化的具体体现。在我考查苏轼的身世,整理有关《黄州寒食帖》资料的同时,不免掩卷沉思,抚案长叹。

在遭遇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虽然创作过一些带有苦闷、绝望情绪的诗词;但总体上讲他的人生观是乐观、旷达的。尽管在《黄州寒食诗》里也有像“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这样哀伤的诗句,但这类作品数量不多。在黄州及至以后更艰苦的贬谪条件下,他并没有消沉下去,而且还创作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更加浪漫、豪迈的作品。这种愈挫愈勇的人生性格,也是他后来能够被重新启用的原因之一。《黄州寒食帖》在流离过程中,曾经一次遇轰炸,两度遭火毁,却都能逃过不幸而最终保存下来,这难道不像苏子瞻数度遭贬而愈达吗?真文物有灵,冥冥之中使其文脉独存,千年不毁。

《黄州寒食帖》诞生后,自两宋历经元、明、清三代,辗转流传,直到当代,其身事就像它的作者苏轼一样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

先是于北宋时流传到河南永安县令张浩手中,因为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七月,张浩携此卷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见后,十分倾倒。此时的苏轼已是多次被贬,于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属今海南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黄庭坚因思念远谪海南的师友,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清代,《黄州寒食帖》被内府收藏,经重新装裱后置于紫禁城乐寿堂内。至乾隆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其内容又被摹刻于《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于隔水处御题: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清和月上浣八日。

为彰往事,又用上好的仿澄心堂花笺纸题写“雪堂余韵”四字。

到了近代,列强入侵,国势衰微,与其它众多国宝一样,《黄州寒食帖》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黄州寒食帖》险遭焚毁,因此留下了火烧过的痕迹。旋即流落民间,为广东人冯展云所得;冯展云去世后,被文渊阁大学士,北京国子监祭酒盛昱(字伯羲、伯熙等,号韵莳等,爱新觉罗氏,满洲镶白旗人)密藏。盛昱去世后,复由大收藏,书画鉴定家完颜景贤(字享父、任斋,号朴孙、卯庵、小如岸等,满洲镶黄旗人)购得,并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受到收藏界的密切关注。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此帖辗转流到收藏家颜世清(字韵伯,号瓢叟)手中。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颜世清在游览日本东京时,将《黄州寒食帖》以60000元的高价出售。最后被日本大收藏家菊池晋(字惺堂)先生购得。据经手人原田悟郎回忆:“就这么辛辛苦苦带地到了日本,却被批评得一塌糊涂……谁都不想要,价钱也过高了,所以找到了收藏家菊池惺堂先生……第二天傍晚再去问,就说,‘一直以来不管你从哪里收来的东西,我都很喜欢。先不说别人,我自己就觉得东西很好,所以担保之类的话就不说了,我自己收藏。’总算成了。”菊池先生独具慧眼,并且视《黄州寒食帖》为生命。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九月,日本东京发生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书画几乎全部被毁。当时,菊池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黄州寒食帖》抢救了出来携此宝物逃生,一时传为佳话。大地震之后,菊池惺堂将《黄州寒食帖》寄藏于好友,也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内藤虎次郎(号湖南)处。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四月,菊池先生嘱请内藤为《黄州寒食帖》题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的轰炸,传世珍宝《黄州寒食帖》幸而无恙,竟奇迹般地躲过了1945年对东京的空袭。战争结束后,日本文物的价格大跌。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的王世杰先生(字雪艇,湖北崇阳人)既是位法学家,也是位古书画收藏家。他在收藏溥仪从东北流散出来的清宫散佚书画的同时,私嘱友人于日本访觅《黄州寒食帖》,关注它的下落。当得知下落后,立即托人在1948年以低价购得此宝,随后携往台湾。在那个时局动荡,连个人的生命都受到极大威胁的年代,对于珍贵文物的安危政府尚无暇顾及。王世杰先生凭一己之力使众多国宝“回家”,此举实在令人感动。至此,这件国宝终于结束了它长达766年的异乡漂泊;原先为清代帝王所独享的《黄州寒食帖》,经过中外人士的同心努力,终于重新回到了祖国。



刘律师的法律课堂


不请自来,见谅。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宋代著名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品,是继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全诗苍凉惆怅,表达了苏轼因“乌台诗案”受牵连,被新党所排斥,而贬谪黄州的惆怅孤独心情。

此帖自北宋以后传承有序。在苏轼写下此帖的十余年后,此帖流传到河南永安县令张浩手中。他带着《寒食帖》来到眉州拜访山谷先生——黄庭坚。黄庭坚一见此帖,便想起远谪海南的苏轼,当即挥笔在此帖上写下: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后来,此帖流传到张浩的侄孙张演手中。他在此帖后另附纸题跋曰:

老仙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明朝中后期,著名画家董其昌在后面留下了跋文: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满人定鼎中原后,词、书、画俱佳的纳兰性德知道了《寒食帖》的下落,花巨资购得,珍爱异常每天手不释卷。可惜这位被王国伟盛赞为清代最好的诗词大家的纳兰性德却没有留下文字题记。
纳兰性德死后,《寒食帖》入藏内府。乾隆皇帝一见之下喜出望外,在苏轼、黄庭坚两位大家的作品中间加了一段题跋: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

到了1860年,欧洲列强攻进皇宫,火烧圆明园,大火没有烧掉《寒食帖》,《寒食帖》旋即流落民间,为广东人冯展云所得。同治年间,冯家突大火,冯展云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然而,《寒食帖》上面还是留下被火灼烧的痕迹。

冯展云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伯羲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将其高价出售给日本的收藏家菊池惺堂,《寒食帖》传入日本(另有一说,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为日本政府指定国宝级文物,不得出国门)。

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拼死保证了《寒食帖》的周全,一时传为佳话。灾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

关东地震,都下毁于火者十六七,菊池氏亦罹灾,先世以来收储,荡然一空,惺堂(菊池晋二号惺堂)躬犯万死,取此卷……而免于灾。一时传为佳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二战结束后,《寒食帖》流传到日本书法大家西川宁手中,1948年,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的踪迹,得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在海外漂泊了数十年的《寒食帖》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岐黄问答


《寒食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撰文并书写的。

寒食帖是苏轼的代表作,是在作者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抒发自己心态和人生感叹而作的。

真迹被历代名人所收藏,曾经乾隆之手。鸦片战争时期,从清内府流出,几经周折,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一直被中国人保存的很好,虽然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笑看风云风云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