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軍團是秦朝時期戰鬥力最強的軍團嗎?你怎麼看?

騎蝸牛走高速


是秦朝的三大主力之一。前期由蒙恬統領。在秦朝統一六國時,立下汗馬功勞。是秦朝的三大主力軍之一。

後期,主要指在陳勝吳廣起義前,由大將軍王離統領。

在鎮壓陳勝吳廣起義時損失慘重。

加之後期與項羽的作戰中,精銳盡損。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總之,長城軍團前期作戰能力極強。

後期,由於主帥的調整,王離的能力是不及蒙恬的。

更重要的是:秦朝的暴政,百姓的人心向背,造成該軍團的作戰能力降低。所以,最終被滅是必然的結局。


木木的日常生活日記


大秦帝國的武力之強,是一個公認的事實。而在滅六國之後,這支強大的軍隊,實際上便分成了兩路,一路向南,我們稱之為嶺南軍團;一路則向北,我們稱之為長城軍團。那麼,嶺南和長城這兩路軍,又是哪一路更強些呢?也就是說,真正的王牌是誰呢?答案還是長城這一路,因為北方的敵人顯然要強於南方的百越,大秦帝國很自然要把最強的部隊擺到北方去。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蒙恬將兵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地。秦軍在與匈奴的戰役中獲勝,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秦軍有沒有殲滅匈奴主力,史書沒有記載。匈奴有沒有能力再次南下侵擾北方邊境,史書同樣也沒有記載。但是秦始皇為什麼要修築長城呢?蒙恬在邊境據說長達十餘年,而陳勝吳廣這些人被徵兵,不也是為了加強北方邊境的防務麼?可見匈奴等遊牧民族對長城一線的壓力,始終存在。


凡人解讀歷史


秦始皇嬴政為鞏固北方邊防,讓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駐守北邊,同時修築長城。這30萬軍隊當屬秦國挾滅六國餘威的強大秦軍主力部隊。





漢唐士


秦王朝的長城軍團確實是秦王朝的軍事主力,戰鬥力也較強,但並不是說可以戰無不勝。原因並不在於是否存在一支軍隊,其戰鬥力能夠比得過長城軍團,而是軍種之間的差別通常被我們所忽略。

正如嬴政統一六國,在進攻趙國之時,趙國的北方軍團對北方的匈奴人戰無不勝,但是一旦南下與秦軍對峙,卻最終一戰而敗。原因不在於趙國的北方軍團它的作戰能力不如秦國軍隊,而是作戰雙方的主要軍事構成以及軍事重心不同。簡單來說,就是趙國北方軍團對匈奴的打法和戰法與對秦國集團軍的作戰打法和邏輯並不相同,這種差異通常被歷史愛好者所忽略。

而且一個軍隊軍力是否強大,其實與其領導人以及這個政權對這一軍隊的重視程度及支持程度也有直接關聯。趙國李牧率領北方軍團與秦軍對峙之時,趙國的中央朝廷對這支軍隊和李牧本人究竟做了什麼?我想不必多言。

同樣秦朝在嬴政生前由蒙恬率領駐守北疆。在統一戰爭的過程當中防止北方遊牧民族趁機南下無懈可擊。匈奴並沒有因此得到半分便宜。在六國基本統一以後,南方軍團攻略少數民族地區,而北方軍團經過休整訓練,隨即出兵進攻匈奴以後修整長城鞏固防線。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長城軍團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整個過程當中都沒有出兵,也沒有任何戰績。並不是秦始皇不重視這一支軍隊,而是秦始皇和蒙恬想要用這一支軍隊認真分析匈奴人的戰法,作為固守北疆的絕對軍團。

所以這一支軍團在蒙恬的領導之下進攻匈奴一戰而勝。但是這支軍團對於國內戰爭,卻沒有十足的經驗,再加上戰法與戰爭邏輯的不同,政治目的的不同,以及軍團的領導人由蒙恬換成了王離。同時這支軍隊一分為二,南下平叛貴族復辟戰爭,沒有秦二世和趙高的鼎力支持,以及足夠的糧草和軍器物資,再加上大型軍事器械準備不足,所以這長城軍團才在項羽破釜沉舟的進攻之下最終失敗。

說了這麼多,其實表達的最終思想就是

秦國北方的長城軍團其軍事作戰能力和軍事素養確實不是其他六國以及之後的農民軍和六國復辟軍隊能比得了的。但是決定一個軍團作戰能力的並非幾個單一方面。其中這個軍團長久以來的作戰習慣,作戰方式,作戰的敵人,物資的儲備,軍心和軍糧的保證,領導作戰的統帥的能力和權威,中央政府的支持,以及政治的穩定,都是決定一個軍團軍力是否強大的原因。

而且長城軍團除了軍力之外,最重要的其實是其戰略和政治地位。包括統一戰爭期間防止匈奴趁機南下以及秦朝末年最後能夠直接鎮壓六國復辟勢力的軍團。還有在這支軍團消失以及被收編以後作戰能力迅速下降,而匈奴趁機佔據核桃直接威脅長安。迫使漢朝政府韜光養晦數十年才在漢武帝時期將秦朝時期的九原郡重新收入囊中,維護國家戰略安全。這些其實都直接證明了這長城軍團的戰略重要性,而這才是這支軍團真正值得我們尊敬和銘記的原因,而並非飯後談資般的笑談。


世界史圖鑑


秦國的統治通過歷代帝王的不斷完善,最終在嬴政的統治下吞併六國,秦帝國統一天下15年而亡,為了鎮壓叛軍,秦王朝派出他們最精銳的軍隊,長城軍團,這支軍團擊敗了起義軍,但最終在鉅鹿全軍覆沒,由於調走長城軍團,才給匈奴人喘息機會,不然秦帝國不至於滅亡這麼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