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原本有13個皇帝,其中有1人為何被“開除”?

盛開的白鶴


樓主說的是多爾袞吧


滿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懸疑最大的王朝。滿清歷史上的未決之案不在少數,比如乾隆身世之謎,雍正死因真相,還有雍正繼位原因爭論等等。其中睿親王多爾袞與順治的關係也是如此

多爾袞就是這滿清十三帝中那個多出來的皇帝。

多爾袞,滿清貴族,後金建立者努爾哈赤的兒子,滿清皇帝皇太極之兄弟。皇太極死後與侄子豪格爭奪帝位,未曾得勝後退而求其次,推舉福臨為帝,自任攝政王權侵朝野,不但架空皇帝,而且多次逼迫福臨對其加封,生前尊號皇父攝政王,死後更是以皇帝名義舉行葬禮,追為清成宗


但是福臨又怎麼會甘心呢?

多爾袞生前手握大權,福臨不敢妄動,死後不到兩個月,做了八年傀儡的順治以及孝莊,早把他恨透了。不但把他的諡號奪了,還刨了他的墳。這或許是多爾袞始料未及的。乾隆後來給他平了反恢復了名譽。不過皇帝的諡號是沒了,只恢復了親王的封號。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清朝的皇帝數量有三種計算方式。

第一種,清朝全史,從太祖到遜帝十二位。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年號天命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年號天聰、崇德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

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

清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

第二種,因為太宗皇太極開始稱帝,使用“大清”國號,故太祖努爾哈赤不算在清朝皇帝內,十一位。

第三種,中國通史算法。因為太祖太宗都只是割據政權,他們的時代在通史中屬於明朝,所以把世祖算做第一個皇帝。這種說法在民間尤其流行。傳統相聲《講帝號》,金庸小說《鹿鼎記》都用的這種說法。

題主說的有十三位皇帝,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可能出現這種誤會的原因有以下幾個可能。

一,清朝一開始的國號為金,君主稱汗。所以按年號稱呼太祖為天命汗,太宗為天聰汗。後太宗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年號改為崇德。這樣一來他自己有了兩個年號天聰,崇德。總共清朝就有了十二帝十三個年號,故稱清宮十三朝。有部小說就叫《清宮十三朝》,很有名。十三帝的誤會很可能從此而來。還有人望文生意,把慈禧太后算為一朝,其實慈禧太后沒有自己紀年,她是同治光緒兩朝的太后。

二,清太祖第十四子多爾袞,在太宗死後,順治即位之初受封攝政王,為清朝的實際統治者,他死後按皇帝資格上廟號,諡號為“成宗義皇帝”。但不久又撤銷,連親王封號都剝奪,直到乾隆皇帝才給恢復,如果非說有個取消的皇帝,可能是他。

三,戊戌政變後,慈禧和光緒的關係空前緊張,慈禧有了廢黜皇帝的念頭,立清宣宗第五子奕誴之孫溥儁為“大阿哥”。準備讓光緒退位,大阿哥代之。並且連新君年號都定好了,保慶。但在列強幹預下未果。後來懲辦“拳亂”禍首,溥儁之父端王載漪削去王爵,溥儁本人也取消大阿哥資格,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可以算個未能上位的皇帝。

至於其他的康熙朝廢太子胤礽,乾隆朝幾位早夭的密立儲君,或者穆宗未使用年號“祺祥”,不至於造成這種誤會吧。

三種可能,希望可以幫到你。


pegasus1


簡單來說,清朝有11個皇帝和6個追封的皇帝。

提到清朝皇帝,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清朝十二帝,這是包括了清朝的11個皇帝和後金的一位大汗。此外還有清朝十三皇朝的說法,這是按年號算的。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國號“大金”,史稱後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努爾哈赤用數年時間席捲遼東,把明朝在遼東的勢力盡數摧毀,不得不退守山海關。

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去逝,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元天聰。

皇太極在位時期是清朝的關鍵時刻,後金逐步由一個漁獵民族政權向集權帝制國家轉變,其標誌之一便是君主不再稱大汗,而兼有皇帝之名。

1636年五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追尊努爾哈赤為大清皇帝。

1643年八月,皇太極暴斃於瀋陽,清朝內部經過一系列爭鬥後,推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基,改元順治。

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吳三桂請清軍入關,清朝迅速攻佔北京並遷都於此,福臨為此再登基一回,以示自己是明朝的天命繼承人,繼而展開奪取天下的戰爭。

1648年,福臨將努爾哈赤以上的四位先祖追尊為大清皇帝。

1650年末,攝政王多爾袞去世,福臨追封其為大清皇帝。但兩個月後福臨展開清算,廢除多爾袞一切封號,並掘其墓。直到一百二十八年後的乾隆時期,多爾袞才恢復了睿親王的封號。

福臨之後,清朝還有十位皇帝,每人一個年號,即康熙帝玄燁、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曆、嘉慶帝顒琰、道光帝旻寧、咸豐帝奕詝、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和宣統帝溥儀。

總的來說,活著當清朝皇帝的有11位,大多數情況下,清朝的前身後金也算作清朝,所以努爾哈赤也是清朝皇帝,則十二帝之稱最為普遍。努爾哈赤的四位祖先皇帝純屬追封。多爾袞是生有皇帝之時,死有皇帝之名,只不過名很短,一般不把他當作清朝皇帝,也就是被開除了。

明清時期,一位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但皇太極因為稱帝改國號,多了一個年號,所以整個清朝(加上後金)有十二帝十三年號。


平沙趣說歷史


清朝有十二個皇帝,從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確實是十二個皇帝沒有錯。
我也看了不少人的回答,說是清朝之所以有十三個皇帝,是因為皇太極在登基的時候用了兩個年號,天聰和崇德,但可能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人。
在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因為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年號天命,而皇太極繼承的其實是後金的皇帝,因此有了天聰年號,但後金這一時期仍然在關外,後金的統治階級其實大部分還延續這女真一族舊有的制度,直到皇太極將年號改為清以後,這時候皇太極已經廢掉了八王議政制度,將權力徹底的收歸自己所有,因此皇太極改年號、改國號,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真正將權力收回所有。
但有清朝一代,確確實實是有13個皇帝,只是其中有一個是死後追封的,但是很快就有被廢掉了,而這個人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
如果要說大清定鼎中原,多爾袞其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多爾袞出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此時距離大清王朝入關中原,還有32年,在多爾袞出生僅僅4年以後,努爾哈赤就建立了後金,應該說此時的後金正是如日中天的壯大,但是不可避免的,內部權勢紛爭不斷,畢竟努爾哈赤還沒有完全接受中原王朝那種制度。
努爾哈赤長子褚英很早就被他殺了,而後來所立的太子代善,據說也因為和大福晉有私情而被廢黜,廢黜以後,努爾哈赤設立了八王議政制度,在所有的子嗣當中選擇八個年長的參與直接的政事處理,而其中就包括後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要知道此時不過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多爾袞不過八歲,就連年紀較大的阿濟格也才15歲,他們兩人之所以能被選入進去,完全是因為多爾袞的生母大妃阿巴亥受寵的緣故。
多爾袞在努爾哈赤時期畢竟年紀還小,因此並沒有參與議政,但是也為他後來建功立業建立了基礎,而皇太極繼位以後,對這位弟弟也很是重用,多爾袞追隨皇太極的十年時間裡面,屢屢建功立業,到天命十年(公元1636年)的時候,多爾袞受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所有親王中第三位,而直到皇太極去世以後,多爾袞在整個大清王朝都是最有權勢,也是最有可能當皇帝的。
但皇太極一脈自然不容許出現這樣的情況,在雙方勢力角逐之下,皇太極長子豪格落選,多爾袞落選,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而多爾袞也在順治一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權勢巔峰,只可惜天不假年,多爾袞順治七年病逝,享年只有39歲。
多爾袞去世以後,為表哀榮,順治帝下令追封多爾袞為成宗義皇帝,諡號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但僅僅只有2個月,順治帝下旨褫奪,並掘墓,乾隆年間才宣告平反,恢復睿親王爵位封號。

漫步史書


滿清12帝,是我國最後的王朝絕唱。從努爾哈赤開國,到宣統亡國,期間皇室發生的故事可以寫到幾百萬字的小說。

為什麼說滿清有“13”個皇帝呢?

讓我們時間回到1643年,這一年滿清的第二個皇帝皇太極掛了。由於死的突然,並沒有來得及安排後事。

話說清朝的帝王總是犯這個錯誤,不然也不至於有後來的九子奪嫡。

皇上沒了,總得有一個新的頂上去吧。



這個時候兩大勢力出現了,分別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

通常子繼父位,為什麼多爾袞作為皇太極的弟弟這個時候要出來爭奪帝位呢?

原因就在於多爾袞戰功赫赫,在軍隊和朝堂之上聲望很高,勢力更大。既然皇太極沒有明確指出繼承人,為什麼我不能爭一爭?這是多爾袞的內心寫照。

雙方勢力鬥爭異常激烈,這事好激烈,要是相互謙讓才怪了。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最後上位的確實年僅六歲的福臨。

其實,這也是雙方妥協的結果。雙方都在想在運動中壯大自己,消滅對手。最後的結局很明顯,多爾袞技高一籌。

很快,多爾袞就帶領著八旗子弟進了山海關,來到了北京城。

其實,這個時候多爾袞還是有機會自立的,把福臨娘倆扔在盛京,自己在北京稱帝,依然沒有誰能夠左右自己。

可能此時的多爾袞心境已經變了,跟一年多前爭帝位時不一樣了。可能現在覺得,做一個隱形的帝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也或許,他放不下他和孝莊的感情。

就這樣,又把孝莊娘倆接到了北京城。

這個時候順治還沒有親政,還是個孩子。那朝中大事怎麼辦?自然是由攝政王多爾袞來主持了。

自己沒有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而且帝國正在慢慢壯大起來。

或許,這對於此時的多爾袞來說,足夠告慰祖宗先靈了。

多爾袞的攝政王做了七年之久,這七年裡,多爾袞帶領八旗子弟進入北京,平叛邊亂,打擊南明,對於一個剛剛入主中原的王朝來說,功不可沒。

更是讓自己的正白旗進入了上三旗,抬高了自己的宗族勢力。

後來,多爾袞在平叛禍亂的時候,死在了古北口外。

念於多爾袞的功績和其勢力,順治皇帝只能追封多爾袞為“清成宗”,成字有著大功告成之意,完成之意。

可能這也寓意著多爾袞成功入主中原之意吧。

但是,僅僅兩個多月,順治皇帝便剝奪其封號,搗毀其陵墓。

可能是這些年裡,順治壓抑了太久,也可能是這些年和他母親的傳聞,讓順治內心感覺受到了侮辱。

但是,他忘記了自己的皇位和這偌大的天下是怎麼來的。

後來,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結語:從王朝的角度來說,多爾袞功大於過。如果沒有多爾袞的同意,福臨沒有機會登上皇位。如果入主北京以後多爾袞自立,順治在關外毫無辦法。

作為一個臣子來說,多爾袞同樣合格,積極平叛,開疆擴土,奠定了清朝最初的格局。

只是他和孝莊的故事,那也只能怪年輕時的故事了。


觀復一鑑


我覺得問題問得很不合理很讓人誤解,應該改為,清朝不是應該一個皇帝對應一個年號,年號出現那麼多次,那為何歷史上只有十二個皇帝?

我們捋一捋思路,先把他們的廟號、年號說一說。

太祖努爾哈赤,年號天命,清朝開國皇帝;

太宗皇太極,年號天聰、崇德,皇太極就有兩個年號了,天聰是對皇太極尊稱,自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改元為崇德的這個年號;世祖福臨,年號順治,順治帝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個皇帝。

聖祖玄燁,年號康熙;

世宗胤禛,年號雍正;

高宗弘曆,年號乾隆;

仁宗永琰(顒琰),年號嘉慶;

宣宗旻寧,年號道光;

文宗奕詝,年號咸豐;

穆宗載淳,年號同治;

德宗載湉,年號光緒;

憲宗溥儀,年號宣統,清朝最後一個皇帝。


用戶1323441626811820


我是逐夢,我來解答。

現在書上存在的真實統治的清朝皇帝就只有12個。依次為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順治)、玄燁(康熙)、胤禛(雍正)、弘曆(乾隆)、顒琰(嘉慶)、旻寧(道光)、奕詝(咸豐)、載淳(同治)、載湉(光緒)、溥儀(宣統)。

算上追封的5位,依次為孟特穆 ( 肇祖原皇帝)、福滿 ( 興祖直皇帝)、 覺昌安 ( 景祖翼皇帝)、塔克世 ( 顯祖宣皇帝)、 多爾袞 ( 成宗義皇帝).

也就是說清朝總共存在的皇帝有17個。題主所說的13個皇帝應該是從努爾哈赤開始,關於他的祖先不算,才符合。而其中確實有一位是被“開除”的,就是多爾袞。

詔追尊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清史稿》

那麼,他被“開除”的原因是什麼呢?

方在沖年,令臣濟爾哈朗與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逮後多爾袞獨擅威權,不令濟爾哈朗預政,遂以母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攝政王行之。儀仗、音樂、侍從、府第,僣擬至尊。擅稱太宗文皇帝序不當立,以挾制皇上。構陷威逼,使肅親王不得其死,遂納其妃,且收其財產。更悖理入生母於太廟。僣妄不可枚舉。---《清史稿》

這是《清史稿》中對多爾袞“開除”原因的解答,主要概括下來為以下幾點:

1、獨擅威權。

2、排擠輔政大臣濟爾哈朗。

3、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

4、政策都以皇父攝政王的名義執行。

5、儀仗、音樂、侍從、府第,都按皇帝的規格。

6、宣揚皇太極按繼位順序不能登基稱帝,也就是說皇太極得位不正,藉此來挾制順治。

7、構陷威逼,殺害肅親王。

8、強納肅親王的側妃,沒收他的財產。

9、讓其生母入太廟。

10、僣妄的事情不可枚舉。

這些都是“開除”他皇帝之位的原因。


帶志逐夢


被開除的"皇帝",在嚴格意義看與前十二位皇帝(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二位,與年號可稱還有順治,康熙,雍正,同治,光緒,以及清遜帝宣統),有所區別,掌據生殺大權,貨真價實,有著官方承認的"大清皇帝"。

這個人就是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之異母弟,後來輔佐順治黃帝入關,平定天下的攝政王多爾滾,他在世時沒當皇帝,死後得到了清廷正式尊封為"成宗義皇帝",屬於官方指定的名副其實的大清黃帝,不是自封的,他的權力與真正的黃帝亦無大區別,以攝政王身價掌握一切軍政大權,就勳勞而言,多而滾對清朝開創的貢獻大,不亞於其他皇帝。

多爾滾率領八旗兵入關,打下清潮江山時,順治還是個七歲孩子,他只是個守城之主,沾了老多的光兒。然而他倆不合,多爾滾攝政王又功高震王,難免會有專權擅政的行為。小順對老多的感受,大概如同康熙對待鰲拜,既是前輩,也是阻礙,內心存在敵視,但是多爾滾有時不地道,利用權威逼順治叫他"皇父攝政王",還跟順治媽孝莊鬧徘聞,順治恨他,另外多爾滾逼死了豪格,還取豪格妻子為福晉,小順表面不說,但心裡有個小九九,因此多爾滾死後被迫奪封典,都是小順多年積累的怨情緒爆發,他恨在心,等到時機成熟,徹底清算。


亮晶晶61282203192


清朝寬泛意義上有12位皇帝;嚴格意義上,有十位皇帝;這個十三位,後來又開除,那這一位不是多爾袞就是慈禧,可多爾袞是攝政王,慈禧是太后,只因為他(她)們無限的接近皇位,但終究沒進皇帝位。

努爾哈赤

寬泛意義上,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算在內了;嚴格意義上,皇太極改的國號雖然是“大清”,可是努爾哈是後金的大汗,還沒有入主中原王朝,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皇帝稱號,國號還不叫大清,

皇太極雖然改國號叫大清,但也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皇帝,因為他們當時只有東北一隅,還沒有入關取代明朝,中原王朝還處於明朝。到了順治朝,才可以稱為我們所理解的大清朝的皇帝,努爾哈赤跟皇太極只能算清朝的奠基人物。

寬泛意義上的清朝皇帝也就12位,說十三位,應該是把多爾袞或者慈禧中的一位給算進來了。他們兩位都有皇帝的權力,卻沒有皇帝的名義,而且二位執政的時候都有皇帝,順治——多爾袞,慈禧——光緒,二位有差別的地方就是性別,還有在時間上一前一後;(因為武則天作為女性,就做過皇帝,故把慈禧考慮進來。)


清朝有兩位奠基人,十位皇帝。


過去即歷史


講道理,清朝一共有12個皇帝才對的啊!算上開國的那位和關外搞發展的那位,總共也就十二個人呢!咋就出來第十三個了呢?而且是開除掉的

其實於情於理也都應該把這個人算上,雖然他也曾正兒八經的獲得皇帝殊榮,雖然他的另外一個諢名更響亮,知名度也更高,但這不妨礙他加入清朝皇帝群,跟大家一起聊天嘮嗑說發展呢


這十二位名正言順的正牌皇帝,都有誰呢?

其實很好計算,關外時代有倆,也就是最初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心搞生產的爺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等到入了關就是福臨了,也就是清朝的傳奇皇帝(電視劇裡面,據說跑去當和尚了哎)完事兒就是知名度比較高的爺仨,長得醜活得久,在位時間兩邊長中間段短,且三人都被不同的人評為大帝一級(康熙、雍正、乾隆),而且廣泛的出現在各類清宮影視劇中,代表演員鐵三角(張國立、張鐵林、王剛)

這個時代的清朝皇帝還都是拿得出手的,下面開始就走下坡路了,比如嘉慶除了幹掉和珅比較有名以外,沒啥名氣;至於道光除了裝窮節儉好手以外,啥也不是;至於咸豐嘛娶了一個比較牛B的老婆(慈禧),同治呢也不是啥好同志,一天到晚去娛樂場所,還因此染病告別舞臺,等到了光緒和宣統,劇情主要是在辣個女人,這倆基本就是吉祥物

所以說,清朝滿打滿算,也就是這十二位皇帝,至於那位被除名的,名氣堪比影視劇常客的爺仨,實力也直逼歷代皇帝,顏值也是秒殺一切的存在,此人便是清朝入關時期的最大功臣——攝政王馬景濤!不不不,多爾袞、多爾袞(畢竟馬哥飾演的多爾袞實在是帥出天際,記混了記混了)

要說多爾袞的知名度和口碑都特別好,但沒人認為他是皇帝啊!

清朝入關,如果論功績多爾袞絕對是第一,甚至說他完全有機會有資格幹掉當時還是孩子的福臨,自己當皇帝,可是他沒有這麼做,為了她心愛的大玉兒(此事有爭議,純屬娛樂效果)他選擇陪伴在福臨左右,輔佐他坐穩皇帝的位子,直到自己因打獵受傷去世,都在用自己的愛去溫暖這對母子

看起來,多爾袞是個好叔叔,也是個負責人的小叔子,但問題是他怎麼和皇帝扯上邊了呢?這其實非常簡單,看看他生前的封號吧,從攝政王開始,一路變成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最後竟然號稱皇父攝政王...要知道福臨的老爹是皇太極,是多爾袞的哥哥,雖然名義上叫他叔叔沒毛病,但畢竟現在福臨是皇帝了,叫你皇父攝政王,是個什麼鬼...

但是滿朝文武沒有人反對,或許對於年幼的福臨來說,他不是開心,但他沒有辦法,畢竟這個天下都是這位戰功赫赫的叔叔打下來的,如果哪一天叔叔不高興了,隨便一伸手就能奪回去!自己還是老老實實的當侄子好了。就這樣,生前多爾袞的各項規制和待遇都已經達到頂峰,儼然是清朝的最高統治者,除了沒有皇帝的名字,他幾乎擁有皇帝所擁有的一切。只是,這一切在他一次外出打獵受傷後戛然而止,因為這次傷很嚴重,沒過多久他就去世了,要說他生前最多是個皇父攝政王,咋就跟皇帝扯上關係了呢?

多爾袞人生中三次錯過皇位,終於在死後得到了滿足,只是時間有點短

多爾袞的生平很有戲劇性,早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有機會登上彼時還是後金的汗位,只是皇太極搞了波陰謀,不僅奪了他的汗位,還幹掉了他的老媽;後來皇太極暴斃,其子豪格和多爾袞爭位,最後多爾袞為了國家大義,兩人各退一步立福臨為帝,但強勢的多爾袞雖然沒有當皇帝卻成為了攝政王。如果說前兩次是因為年少無知和國家為重,那麼第三次他完全有機會自己幹了,也就是清朝入關的時候,可是他並沒有這麼做,他選擇了輔佐福臨,雖然此時他已經幹掉了身邊所有有威脅的人,可以說滿朝文武對他前呼後擁,只要他想,分分鐘就能穿上黃袍當皇帝,可是他沒有這麼做

多爾袞終於死了,在福臨看來他終於可以喘一口氣了,或許是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或許是為了安撫多爾袞的餘黨,他下令追封多爾袞為皇帝,諡號清成宗;可以說,這一波操作對於死去的多爾袞來說,已經是夠本了,雖然生前沒能當皇帝,但他已經實際上感受過皇帝的滋味了,死後能有個封號也是不錯的

只是他沒想到,時間竟然這麼短。。。死後僅兩個月,多爾袞所有的封號被虢奪,福臨把給他的皇帝稱號拿走了不說,連他之前的睿親王封號都不給了,甚至還將其掘墳戮屍,可謂是恨透了一個人的表現。就這樣,當了兩個月皇帝的多爾袞,在地下又把皇帝的帽子讓了出來,這場有些戲謔的鬧劇,終於在乾隆時期最終結束。乾隆爺比較大膽,他不僅恢復了其睿親王的稱號,而且給了他一個實至名歸的評價——清朝入關,其功最闕

38歲的多爾袞正值壯年,而且南征北戰多年身體是倍兒棒,上戰場殺敵都沒問題,竟然因為打獵而受傷,並且就這麼去了,不得不讓人懷疑是不是幕後有黑手,只是歷史中的記載斷然不會妄加猜測

可惜啊可惜,一生三次錯過皇位的多爾袞,至死也沒有稱帝,好不容易死後過了過癮,卻很快就被人連根拔起,一掃而空,也算是一種悲哀吧。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到他的歷史地位和知名度,他仍然作為清朝歷史上最具話題性的知名人物,被人們一直所銘記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