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在做大將軍之前,並無太多實戰經驗,劉邦為何如此信任他?

小天詠春


一個曾經在項羽手下當過保安隊長的小羅羅,劉邦憑什麼信任他?敵人的敵人才是朋友,何況韓信是敵人的下屬。



再翻翻韓信的個人簡歷,長的人高馬大還混吃混喝,餓的快死了還揹著大寶劍耀武揚威,吃過老大娘的餅,鑽過流氓的褲襠……

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這種一塌糊塗的簡歷,憑什麼劉邦瞧得上眼?明明活成了笑話還說自己很厲害,是個明眼人都不信,到現在我們都會嘲弄一句名言:

———我對錢沒有興趣!那是因為他錢多的不知道怎麼數。

韓信有錢麼?沒有!有人脈麼?也沒有!有能力麼?他說他有!從此,劉邦就覺得找到了真愛,那是你在逗我玩了。


我可以確定劉邦至始至終對韓信毫無信任感可言!

劉邦啟用韓信是他給了兩個人的面子:蕭何和夏侯嬰。我們仔細看這兩個人的履歷,都是和劉邦從小鬼混到大的,日積月累的情誼在那堆著了。

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相處久了,自然瞭解更深刻,何況這三個人一直朝夕相伴,連造反這種事都手把手扶著。那麼,劉邦對夏侯嬰和蕭何是非常信任!

而韓信命好,在投奔劉邦後意外得到這兩個人的好感:“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只能說會表現的下屬才是好下屬。


當初馬先生吹牛要賺多少錢,給底下人分多少股份也沒有人信,韓信搞得也是這種套路。而蕭何和夏侯嬰就是被韓信許諾的美好未來折服。

好了,有人信了,就不愁發跡。

蕭何和夏侯嬰覺得這個股票可以買,劉邦可不那麼簡單的決定。先是夏侯嬰推薦給劉邦,劉邦覺得這個面子可以給,可夏侯嬰以前是個趕馬車的,見識不見識無所謂,人情的給。

所以,韓信當了倉庫管理員……

後來,蕭何也推薦買這支股票!劉邦可就有點認真了。蕭何是幹嘛的?以前是沛縣的“吏”,縣衙當差的,而且這個哥們點子多,見識廣,當初劉邦能成功造反,離不了蕭何出謀劃策!


所以,這個面子的給!只不過這次給的要比夏侯嬰的面子值錢的多。

我確認下,蕭何是認真的,他是經過深思熟慮,各種考察才確認韓信不是吹牛。所以韓信準備跑路的時候,他騎著大馬硬生生的給拽回來。

韓信就在這兩人的舉薦下當了大將軍,在楚漢相爭中大放異彩,最後設計垓下之圍把楚霸王逼的走投無路,自殺明志。劉邦明白了這個人是:

———真有才!


可有才不代表劉邦的信任,我們在史料中找到些蛛絲馬跡: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具體內容很簡單,韓信的兵權被劉邦奪了三次,最後兩次甚至是偷偷摸摸,乘韓信不備,那麼劉邦信任韓信的事有幾分可靠?

其實,一點不可靠!

韓信和劉邦只是雙贏關係,劉邦給韓信提供了平臺實現自我價值,而韓信也給劉邦打下了天下。就這麼簡單,我用得著你,你也用得著我,互相悠著點。


我在再拿身份說事,別忘了劉邦可是要當皇帝的人。他當初啟用韓信,除了給蕭何、夏侯嬰面子更多的是有別的考慮:

  • 風險投資。反正他實力不濟,萬一韓信真能打仗了,不就賺了?他帶有賭的成分。
  • 隨時做好準備。韓信當了大將軍看起來威風凜凜,但我們再確定一個真相,韓信軍中大多是劉邦親信。
  • 收買人心。你看看項羽那個人可真不咋地,誰都跟他待不下去,我去明主,韓信這種人我都用!各位有才之士都投奔我來吧!
就這樣劉邦和韓信達成契約關係,一起風風火火的打下天下。等到享天下的時候,韓信最後才發現自己才是最單純的一個。蕭何追回他來,最後又選擇坑死他,劉邦用完他了畢竟不放心,讓老婆往死裡整他……

說到底,韓信才是性情中人!說到君和臣的關係麼,蕭何還不是照樣膽戰心驚?


我不是易中天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在軍事上的才能號稱千年一出的兵仙,在協助劉邦統一天下的戰爭中擊敗了號稱“軍事奇才”、“戰神”的項羽,為劉邦奠定了統一大業,劉備稱帝后,稱讚韓信是“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

可韓信這些神奇的事蹟都是發生在劉邦重用韓信之後的事,劉邦靠著蕭何月下追韓信並大力舉薦韓信,之後便拜韓信為大將軍,從此開啟了重用韓信之路,可是韓信在此之前可以說是毫無工作經驗,之前韓信在項羽手下也只不過是個執戟郎中,說得好聽點是郎中,實際上就是個拿著戟的警衛兵,對於這樣一種出身,劉邦為何會如此信任韓信?

其實這就涉及到劉邦的用人、識人之道,當初劉邦也並沒有看中韓信的,在蕭何大力推薦韓信前,劉邦的御用司機夏侯嬰就向劉邦推薦過韓信,劉邦只不過給了韓信一個管理後勤的小官治粟都尉,也並沒有重視,後來蕭何也向劉邦推薦過,劉邦也不以為然,只到發生蕭何月下追韓信事件,劉邦當時擔心的是蕭何。

後來看在蕭何的面子上,劉邦準備封韓信為將軍,但是蕭何不同意,說韓信是“國士無雙”,要封就封大將軍,並且還要舉辦隆重的儀式登臺拜將才行,蕭何同時抓住了劉邦的心理,告誡劉邦如果要出漢中向東打天下,就必須重用韓信,如果願意一輩子待在漢中,則可以不用韓信,劉邦直到這個時候,都還是看在蕭何的面子上,才同意的,因為劉邦信任蕭何,蕭何是劉邦多年的好友,從沛縣一起起兵到現在,所以劉邦同意了封韓信為大將軍。

西漢時期原本是不設大將軍這一官職的,雖然封了大將軍,但劉邦會不會重用韓信又是一回事,對於一個毫無經驗的韓信來說,劉邦也需要考核一下韓信,到底有沒有本事,是不是如同趙括一樣紙上談兵?於是劉邦就與韓信就如何出漢中攻打關中統一天下進行了交談,韓信向劉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劉邦認為有道理。

劉邦是一個心胸豁達、能屈能伸、知錯就改、能夠聽取正確意見的人,現在既然韓信提供了建議,那麼劉邦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驗證一下,於是在不久之後,劉邦率領所有軍隊進行了還定三秦、攻打關中的戰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劉邦攻打關中的戰爭是沒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回事的,這只是元朝的戲曲中創造出來的,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還定三秦戰役是劉邦採用韓信的謀略,由劉邦自己領導並發動的一場戰役,劉邦手下所有將領都參與了此次戰役,唯獨韓信沒有參與,因為史書中沒有關於韓信在此次戰役中的領兵紀錄,而且在攻打章邯鎮守的陳倉時,劉邦是採用了趙衍的計謀,從一條小路繞到陳倉背後,然後裡應外合一起擊敗了章邯,才最終打進關中,否則以陳倉的險要地勢,劉邦是沒有可能打進去的。

此次戰役中,劉邦雖然拜韓信為大將軍,卻只把韓信當成一個高級參謀人員,沒有讓韓信指揮軍隊,也沒有讓韓信帶領具體的軍隊參與戰役,即使是在後來拿下關中,劉邦東出函谷關,平定中原,一直打進彭城,都是劉邦親自指揮,甚至都沒有韓信參與的紀錄,包括彭城之戰,都是劉邦親自指揮及領導的,當時韓信、張良等人都在彭城,可是仍然被項羽用3萬大軍擊敗了劉邦率領的56萬諸侯聯軍。

韓信親自領兵的紀錄發生在彭城之戰後的京索之戰,《史記淮陰侯》的記載是:

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但從目前已有的資料來看,韓信並不是京索之戰的領導者,而只是其中一員參與將領,京索之戰參與的將領還有灌嬰、靳歙、呂澤,可以說直到這個時候,身為大將軍的韓信還沒有獨自率領軍隊出戰。

彭城之戰劉邦大敗之後,張良為劉邦提供了著名的“下邑之謀”,建議劉邦重用三個人,分別是韓信、英布與彭越,韓信是自己人,直接重用就行了,英布當時還是項羽手下,需要派出使者說服,彭越也是一股獨立的力量,也需要派出使者進行聯絡。

與此同時,韓信也向劉邦提出了開闢北方戰績的戰略,由劉邦在正面戰場抵禦項羽,由韓信在北方開闢第二戰線,劉邦同意了,之後,劉邦開始重用韓信,並給予韓信獨立的指揮權,讓韓信率領一支軍隊北上,之後便發生了著名的背水一戰,韓信開始了開掛的一生,破魏、滅趙、降燕、敗齊,一統整個北方,最終與劉邦在垓下合圍項羽,並擊敗了項羽,讓劉邦最終統一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信任並重用韓信是有一個過程的,即使是蕭何的強力推薦,劉邦只是勉強封了韓信一個沒有實權的高官並暗中考察韓信,經過一系列的考核,同時劉邦在彭城大敗後,劉邦才最終賦予韓信獨立的兵權,也就是從這之後,劉邦才開始真正地的重用和信任韓信,如果劉邦一路順風拿下彭城之後並解決了項羽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就可能沒有韓信這號人物了,劉邦也不會重用韓信了,正因為劉邦在彭城大敗,才讓劉邦感到了危機感,才會起用韓信,不然韓信就是一高級參謀,這就是劉邦的用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用歷史記載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韓信和劉邦接觸比大多數人想象中的要早。而且韓信對於劉邦的野心十分了解,他本人又是一個奇才,這自然使得韓信很容易得到劉邦的信任。

我們首先來看韓信的官職—郎中,郎中一職,郎中按照《漢書》的記載是郎中令的下郎官之一,官階三百石,是一箇中級武官。漢承秦制,漢朝的制度規章和秦朝的規章制度基本上是一致。在漢代,郎官的職責是守衛宮殿和做皇帝隨從,我們從這裡可以推知韓信作為郎中,是項羽身邊的隨從侍衛長官之一,這也是在《史記》的記載裡韓信可以接觸項羽,也可以向項羽進獻計策的原因所在。

《史記》記載裡的韓信生平有一段缺失,那就是從項羽賬下到投奔劉邦的這段歷史,不過我們可以依據歷史事實推測。

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韓信直接投靠了項梁,不久之後,劉邦前往項梁處借兵,最後又投降項梁。這時候項梁軍中的小卒韓信應該就見過當時的沛公劉邦,此後項梁被章邯擊敗身死,韓信留在了項羽身邊,成為了郎中,此時項羽和劉邦關係密切,項羽身邊的韓信和劉邦就有過接觸。

其實最為重要的是鴻門宴,在鴻門宴上,劉邦沉著冷靜,最後在虎口脫險,劉邦的表現想必給予韓信極大的震撼力。因為在鴻門宴後韓信辭去了郎中一職,選擇了投奔劉邦。要知道當時項羽已經滅亡秦朝,他分封諸侯,劉邦被封到了漢中巴蜀一帶,在當時這一帶屬於偏遠的地方,此後項羽又分封三秦王以阻止劉邦進入關中。韓信投奔劉邦無疑是冒險之舉,如果劉邦沒有進取天下的想法,那麼韓信這次選擇將是徹徹底底的臭棋。但是韓信猜對了,劉邦有席捲天下的想法。這也說明了韓信對於劉邦和他手下的瞭解。

韓信對於劉邦的瞭解有多深呢?有兩個事件。

  • 《史記》記載韓信在劉邦手下犯法要被殺頭的時候,韓信看到劉邦的親信夏侯嬰,他大呼“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聽到後,就釋放韓信,他和韓信有過交流,《史記》記載:(夏侯嬰)與語,大說之。韓信事後被封為治粟都尉。
  • 韓信官位的提升使得他可以和蕭何交流,但是韓信和蕭何的交流十分愉快,《史記》說: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最後韓信覺得劉邦沒有投奔的必要,於是逃走,蕭何得知後前去追回韓信。

這裡兩件事都有一個核心點那就是劉邦爭奪天下的野心。韓信之所以能夠獲得劉邦手下兩大親信夏侯嬰,蕭何的信任,恐怕也是這樣。

如此瞭解劉邦和劉邦集團心思的韓信,自然對於劉邦集團想要奪取天下,擊垮項羽的目標十分了解,再加上韓信本身是一個擅長出奇策的人,在項羽賬下韓信就出過謀劃,到了劉邦的賬下,他本人肯定是有著相應的對策和謀劃,他的這種謀劃既然能夠使得夏侯嬰和蕭何都覺得驚奇,作為劉邦集團的首腦劉邦覺得驚奇自然不在話下。

其實對於劉邦而言,項羽的隨從郎官很多,他對於韓信不可能有太多的印象。但是他對於自己的首席大臣和頭號親信蕭何是十分相信的,蕭何在追回韓信後,和劉邦有過交談,《史記》記載蕭何一針見血的說道: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正是蕭何說出了劉邦的心思,又大力推薦韓信,蕭何之所以大力推薦韓信,就是因為蕭何認為韓信是能夠帶領劉邦集團走出困境的人 。

漢中北有秦嶺,南有大巴山,中間是漢中盆地,漢中和巴蜀已經關中想連接是棧道,但是棧道在劉邦退卻之後,給燒燬了。而章邯等三秦王的任務就是圍堵劉邦,他們已經嚴密地封鎖了漢中進入關中的所有通道。如何能夠返回關中,進而東去,是劉邦軍所面臨的生死攸關的難題。而當時作為劉邦智囊的張良,此時在項羽的命令下隨韓王成東去,在這個時候又有大批人對於劉邦失去希望,大批人選擇了逃跑,整個劉邦集團陷入了絕望之中。

而韓信在和蕭何的交流之中,肯定會涉及到如何走出漢中的問題。韓信後來名震天下的決策“明出子午,暗度陳倉”,肯定在這個時候和蕭何商議過,蕭何驚歎於韓信的看法,所以才會去追韓信,才會極力推薦韓信。

劉邦選擇了拜韓信為大將軍。其實韓信在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之後,和劉邦有過對話,也就是“漢中對”。這才是劉邦和韓信對話的核心內容,以及韓信成為大將軍的真正原因。

韓信先是指出了劉邦和項羽的優劣,指出了項羽的缺點

  • 項羽定都彭城,放棄關中。
  • 背棄楚懷王的約定,以好惡分封諸侯,使得很多諸侯怨恨。
  • 驅逐懷王,自己佔領楚國。
  • 殺戮甚多,百姓怨恨。

同時韓信還分析了劉邦可以得到關中的因素,他說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三秦王當年投降項羽,直接導致二十萬秦軍被項羽坑殺,關中百姓對於三秦王痛恨不已,而劉邦當年入關,秋毫無犯,關中百姓懷念劉邦至深,這是進取關中的好機會。

最後韓信的謀劃也沒有錯,田榮最先在齊國反對項羽的統治,劉邦到達關中,也是順利拿下,並沒有受到阻礙。可見韓信的謀劃之力。

實際上來看,是韓信早年和劉邦的接觸,使得韓信摸透了劉邦和劉邦集團的爭奪天下的野心,同時韓信又有與之相匹配的方法,這才是韓信被拜為大將軍的原因所在。


人者仁義也


大家好,我是吃瓜。

我來回答:韓信在做大將軍之前,並無太多實戰經驗,劉邦為何如此信任他?

其實劉邦不是信韓信,而是信蕭何,才讓韓信做大將軍。


1、韓信初始的個人簡歷太差了

按照秦朝的制度,要麼有人推薦,要麼自己出身貴族,那麼你才有機會是當官的。當然,你有軍功也是可以的。

首先,我們知道韓信這個人就是一個平民百姓,不是官二代。一開始他就輸在起跑線了。

你再看看他的簡歷: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

實在不是怎麼樣 ?要戰績?沒有!不知道口才不行還是策略不行,反正就是說不服項羽!韓信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傢伙,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就頻繁跳槽,這是職場大忌啊!

跳來跳去,還是沒有遇上好時機,還差點連命都丟了!


2、命運轉折-貴人蕭何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爾。”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但是韓信可是一個不信邪的傢伙,見人便自我推薦。項羽看不上,劉邦也看不上。那麼就從劉邦底下人的著手,先是滕公,然後就到蕭何。

蕭何是什麼人?劉邦的左膀右臂,在劉邦心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劉邦在外面打仗,蕭何主持內政,人管夠,糧食也管夠,這是非常了不得的。

蕭何就很看重韓信,韓信跑了,第一時間就跑去追,連劉邦都來不及說。其實,這這件事也大大的刺激了劉邦,加深了韓信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其二,蕭何的大力推薦,直接將韓信捧成了國士無雙。而且,當時劉邦也有很多將領跑掉了,這也是韓信在客觀上可以上位的原因,因為上位時候反對的聲音不多嘛。

這樣,韓信才能順利上位!並不是劉邦有多麼信韓信,他只是信任蕭何!當然,蕭何沒有看走眼,劉邦也賭對了。戰國時候的趙王就沒有賭對,直接坑死了四十萬的士卒!

以前又聽到身邊的朋友說遇不上伯樂,我心裡就想,你得先是千里馬,而且將你千里馬的資質表現出來,伯樂自然就出來了。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先將自己手頭的事情做好做出色做出成績,用自己的成績去說話。


總結:劉邦是因為出於對蕭何的信任才讓韓信上位的!


圍觀歷史的吃瓜群眾


劉邦開始並不信任韓信,甚至非常怠慢他,逼得韓信不想幹了,連夜離開劉邦,是蕭何非常信任韓信,覺得韓信是個人才,走了可惜,於是連夜追趕,把韓信追回,極力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才最後重用韓信。











六扇門人jgy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在軍事上的才能號稱千年一出的兵仙,在協助劉邦統一天下的戰爭中擊敗了號稱“軍事奇才”、“戰神”的項羽,為劉邦奠定了統一大業,劉備稱帝后,稱讚韓信是“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

可韓信這些神奇的事蹟都是發生在劉邦重用韓信之後的事,劉邦靠著蕭何月下追韓信並大力舉薦韓信,之後便拜韓信為大將軍,從此開啟了重用韓信之路,可是韓信在此之前可以說是毫無工作經驗,之前韓信在項羽手下也只不過是個執戟郎中,說得好聽點是郎中,實際上就是個拿著戟的警衛兵,對於這樣一種出身,劉邦為何會如此信任韓信?

其實這就涉及到劉邦的用人、識人之道,當初劉邦也並沒有看中韓信的,在蕭何大力推薦韓信前,劉邦的御用司機夏侯嬰就向劉邦推薦過韓信,劉邦只不過給了韓信一個管理後勤的小官治粟都尉,也並沒有重視,後來蕭何也向劉邦推薦過,劉邦也不以為然,只到發生蕭何月下追韓信事件,劉邦當時擔心的是蕭何。

後來看在蕭何的面子上,劉邦準備封韓信為將軍,但是蕭何不同意,說韓信是“國士無雙”,要封就封大將軍,並且還要舉辦隆重的儀式登臺拜將才行,蕭何同時抓住了劉邦的心理,告誡劉邦如果要出漢中向東打天下,就必須重用韓信,如果願意一輩子待在漢中,則可以不用韓信,劉邦直到這個時候,都還是看在蕭何的面子上,才同意的,因為劉邦信任蕭何,蕭何是劉邦多年的好友,從沛縣一起起兵到現在,所以劉邦同意了封韓信為大將軍。

西漢時期原本是不設大將軍這一官職的,雖然封了大將軍,但劉邦會不會重用韓信又是一回事,對於一個毫無經驗的韓信來說,劉邦也需要考核一下韓信,到底有沒有本事,是不是如同趙括一樣紙上談兵?於是劉邦就與韓信就如何出漢中攻打關中統一天下進行了交談,韓信向劉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劉邦認為有道理。

劉邦是一個心胸豁達、能屈能伸、知錯就改、能夠聽取正確意見的人,現在既然韓信提供了建議,那麼劉邦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驗證一下,於是在不久之後,劉邦率領所有軍隊進行了還定三秦、攻打關中的戰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劉邦攻打關中的戰爭是沒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回事的,這只是元朝的戲曲中創造出來的,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還定三秦戰役是劉邦採用韓信的謀略,由劉邦自己領導並發動的一場戰役,劉邦手下所有將領都參與了此次戰役,唯獨韓信沒有參與,因為史書中沒有關於韓信在此次戰役中的領兵紀錄,而且在攻打章邯鎮守的陳倉時,劉邦是採用了趙衍的計謀,從一條小路繞到陳倉背後,然後裡應外合一起擊敗了章邯,才最終打進關中,否則以陳倉的險要地勢,劉邦是沒有可能打進去的。

此次戰役中,劉邦雖然拜韓信為大將軍,卻只把韓信當成一個高級參謀人員,沒有讓韓信指揮軍隊,也沒有讓韓信帶領具體的軍隊參與戰役,即使是在後來拿下關中,劉邦東出函谷關,平定中原,一直打進彭城,都是劉邦親自指揮,甚至都沒有韓信參與的紀錄,包括彭城之戰,都是劉邦親自指揮及領導的,當時韓信、張良等人都在彭城,可是仍然被項羽用3萬大軍擊敗了劉邦率領的56萬諸侯聯軍。

韓信親自領兵的紀錄發生在彭城之戰後的京索之戰,《史記淮陰侯》的記載是:

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但從目前已有的資料來看,韓信並不是京索之戰的領導者,而只是其中一員參與將領,京索之戰參與的將領還有灌嬰、靳歙、呂澤,可以說直到這個時候,身為大將軍的韓信還沒有獨自率領軍隊出戰。

彭城之戰劉邦大敗之後,張良為劉邦提供了著名的“下邑之謀”,建議劉邦重用三個人,分別是韓信、英布與彭越,韓信是自己人,直接重用就行了,英布當時還是項羽手下,需要派出使者說服,彭越也是一股獨立的力量,也需要派出使者進行聯絡。

與此同時,韓信也向劉邦提出了開闢北方戰績的戰略,由劉邦在正面戰場抵禦項羽,由韓信在北方開闢第二戰線,劉邦同意了,之後,劉邦開始重用韓信,並給予韓信獨立的指揮權,讓韓信率領一支軍隊北上,之後便發生了著名的背水一戰,韓信開始了開掛的一生,破魏、滅趙、降燕、敗齊,一統整個北方,最終與劉邦在垓下合圍項羽,並擊敗了項羽,讓劉邦最終統一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信任並重用韓信是有一個過程的,即使是蕭何的強力推薦,劉邦只是勉強封了韓信一個沒有實權的高官並暗中考察韓信,經過一系列的考核,同時劉邦在彭城大敗後,劉邦才最終賦予韓信獨立的兵權,也就是從這之後,劉邦才開始真正地的重用和信任韓信,如果劉邦一路順風拿下彭城之後並解決了項羽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就可能沒有韓信這號人物了,劉邦也不會重用韓信了,正因為劉邦在彭城大敗,才讓劉邦感到了危機感,才會起用韓信,不然韓信就是一高級參謀,這就是劉邦的用人






億夢城NEWSIGHT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成就王侯將相的人,他自幼熟讀兵書,知曉各種戰法。韓信最初是窮困潦倒,身無分文,一無所有,曾未從軍時受他人的胯下之辱。

韓信投軍項羽,一直是個小官,執戟郎中,也嘗試過幾次,進言項羽,想讓項羽發現自己的能力,但屢次失敗,感覺在項羽手底下無用武之地,然後這才轉投劉邦,剛開始一切都不是很順利,是通過蕭何進言劉邦,跟蕭何談論起戰法時有自己的觀點,也有獨到之處,正確的是蕭何看上了他。

劉邦不用韓信之前,韓信就私自逃出軍營另擇明主,蕭何知道後星夜兼程追回的,並保證劉邦拜將,是蕭何進言劉邦拜將韓信的。劉邦很信任蕭何,韓信與劉邦有了接觸以後,劉邦對韓信的能力也稍微有了肯定,這才拜將韓信。這個問題準確的說,成就韓信的人是蕭何,有句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就是韓信的開始與結束都是掌握在蕭何手裡的。


名士張海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時,他還從沒有率軍的

韓信被列為漢初三傑之一,他的軍事才能在楚漢時期是天下無敵。他是劉邦在長達4年的楚漢爭霸中最大的功臣。劉邦建立漢朝後封韓信為楚王,並且給予高度評價:“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剛開始帶兵打仗時並有經驗,之所以這麼厲害,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得益於先天的努力。韓信儘管從小就父母雙亡,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但他並有墜落和自暴自棄。他依然有遠大理想,並努力鑽研他與生俱來就喜歡的書法。為了實現理想,體現人生價值,甚至至在面對地痞惡霸的騷擾時,他浚沒有選擇怒劍出鞘,殊死相搏,而是選擇了忍辱負重和忍氣吞聲,為此,不顧外人的嘲笑,從地痞胯下鑽過去,只為保全自己,使自己能苟活於世。隨後,韓信知恥而後勇,更加勤奮學習,研習兵書,對兵法倒背如流。

總之,生活的磨礪,不懈的努力,極強的韌性,遠大的抱負,使得韓信在危險面前不低頭,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本領,特別是對兵法的掌控和熟悉達到了一個別人天法企及的高境界。

第二,得益於伯樂的幫助。韓信剛開始投靠的是項羽,當時他初生牛犢不怕虎,想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結果遭遇冷水潑面,項羽根本沒重用他,而是把他當"士衛"來使用。眼看跟著項羽沒有出頭之日,韓信跳槽到劉邦麾下。在蕭何等人的強力推薦下,特別是蕭何上演"月夜追韓信"後,被震驚的劉邦終於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在"伯樂"蕭何鼎力支持和幫助下,終於有了一展軍事才幹的機會。

第三,得益於後天的錘鍊。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後,開始試探性的運用自已所得的馭兵之術和用兵之道。他還在軍事集訓中便依軍法處死了劉邦最喜歡的兩位妃子,樹立了良好的權威,從此,整個軍隊作風改善,紀律嚴明,戰爭力也水漲船高。

劉邦派韓信率軍出關時,韓信開始試探性的運用所學兵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取得良好成效給了他極大鼓舞和信心,接著他和章邯的較量中,開始放手遠用兵法,結果最終消滅了章邯。



日月星辰喵視頻


必須指出的是,題主此問並不確切,首先,在韓信被拜為大將軍之前,劉邦與韓信並無任何接觸,信任之說根本無從談起,而韓信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將軍,則完全是出於劉邦對蕭何的信賴;其次,在韓信為大將軍後,君臣之間曾有過一番深入淺出、推心置腹的交流,而正是這次交流奠定了韓信在劉邦心中的重要地位,可即便如此,劉邦卻依然未能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賴韓信。

一:沒吃過豬肉卻見過豬跑的韓信

公元前208年,就在項梁起兵東渡,北上伐秦伊始,貧窮不能自立卻又志存高遠的韓信仗劍從軍,投入到項梁帳下,追隨項梁南征北戰。此後,項梁戰死定陶,又歸之於卿子冠軍宋義帳下,不久項羽發動兵變,斬殺宋義而執掌楚軍,韓信又重新迴歸於項氏集團的陣營。隨同項羽一起發動並參加了震驚天下的“鉅鹿之戰”。並且因為戰功而被提拔為帳前執戟郎。

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原本就天資聰穎且喜好兵事的韓信,雖說從軍之前的經歷已經無從考證。可但就從他追隨項羽之後所參加的諸多戰役而言,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足以使之成為一流的軍事將領。畢竟,無論如何,項羽的作戰風格和指揮藝術在當時天下,決然已是“舉世無二”的存在。不然,年紀輕輕的項羽又如何能夠睥睨諸侯,宰割天下呢?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就後來韓信慣常所用的戰略戰術而言,實在不能說沒有項羽的影子,而正因為他是一個“勤學奮進的學而知之者”所以他才成了楚漢相爭的成敗關鍵。不僅如此,就連在軍事上的敏銳和政治上的遲鈍。韓信身上也有著鮮明的項羽的印跡。

二:因為離不開蕭何,所以相信韓信

打從劉邦起兵亡秦開始,蕭何就是劉邦最重要的左右臂膀。是故,蕭何在劉氏集團中始終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在蕭何不告而別的去追韓信時,錯以為蕭何就此“逃亡”的劉邦才會有如喪考妣的表現,而在蕭何回來之後,舉喪至極的劉邦不禁“且怒且喜”。而依據古人的行文習慣,劉邦的怒是假而喜卻是實實在在的。

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覆罵曰:“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拜韓信為大將軍,一軍皆驚。

由此而言,正是因為蕭何在劉氏集團中至關重要的地位,以及素來謹慎,做事踏實的工作作風,再加上劉邦對他的信賴。所以才有了劉邦雖與韓信素昧蒙面,卻依然敢將漢軍大將軍之職授予韓信的決定和行動。

所以說,在劉邦拜韓信為將的背後,並不是因為韓信有多麼出類拔萃,而僅僅是劉邦為了穩定並拉攏蕭何而已。換言之,此時此刻,哪怕蕭何從萬軍之中隨便找個人來,說他是無雙國士,當為大將軍,以其今時今日的地位,劉邦照樣會做出“吾為公以為將”的決定。

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君臣一番晤對,使劉邦又驚又喜

就在韓信被拜為大將軍之後,君臣之間終於迎來了第一次會晤。而就是因為這番對話,堅定了劉邦要重用韓信的決心,但同時卻也是劉邦對其產生了堤防之心。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因問王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大王之入武關,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所謂“錐入囊中,脫穎而出”,韓信與劉邦之間這番深入淺出、有理有據的對話,終於使一度沉淪抑鬱的劉邦產生了“自以為得信晚”的喟嘆。但“劍者,兇器也。”在“傷人”的同時,勢必會產生“自傷”的結果。所以,雖然劉邦“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但也還是對韓信產生了一定的堤防心理。這從韓信身邊始終聚集著劉邦的心腹將帥,而韓信又始終沒能聚集起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和嫡系部隊即可見一斑。甚至於區區一個李左車後來都被劉邦以各種理由抽調走,更不用說劉邦不作通知,悄無聲息的剝奪韓信軍權的事情了。

而劉邦之所以如此提防韓信,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罷了。試問,誰敢推誠置腹的任用一個能夠將勇武“千古無二”的項羽幹趴下的角色?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狐筆春秋


當年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將巴蜀這塊地盤送給了劉邦,其實等於就是將他給發配了。這件事給劉邦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為他手下的士兵們都不願意進入巴蜀,他們認為進去以後,就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鄉了。所以剛進入南鄭,就開始有人逃跑。沒過多久就跑了一半人馬,這可是巨大的損失,那個時候的劉邦自己心裡也一肚子火,基本算是放棄了爭奪天下的想法。可是後來出現了一個人徹底改變了他的看法,這個人就是韓信。

劉邦當蕭何將這個人推薦給劉邦的時候,他一開始還是有些不太相信的,不過一番談論之後,劉邦什麼都沒有說,立刻將大將軍的印拿給了韓信,這就是說他將自己麾下的所有人馬都交給韓信來節制了。這可是莫大的權力啊,如果韓信稍微有些異心的話,那將來到底是誰來做這個皇帝,可就真的是個未知數了。那麼為什麼劉邦會這麼相信韓信呢?兩個人不過是第一次見面,有必要搞得這麼隆重嗎?

蕭何還真的有這個必要,我們先來看看韓信這個人的來歷。且不論他自己有多大的才能,這是一時半會兒看不出來的,光看他是誰推薦來的,那就值得一說了。他可是蕭何推薦過來的人選,而且是極力推薦。劉邦之所以能夠坐到現在的位置,那大部分的功勞可都是人家蕭何的。劉邦自己是看不清韓信這個人的能力到底有多麼強大,但是他相信蕭何啊。只要是蕭何認定的人選,那就沒得說。可見找工作的時候,如果找對了人,對你的人生是多麼大的幫助。

韓信如果當時韓信沒有去找蕭何,而是直接去找劉邦,那說不定會被當場趕出來。真是什麼生瓜蛋子都敢出來獻醜。可是他找到了蕭何,並且說服了蕭何,那他的地位可就完全不同了,那就是正兒八經的有能力。沒有能力是不可能得到蕭何如此的器重的,這就是劉邦判定人才的標準。既然知道了他是一個人才,那當然需要跟他好好聊聊。他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對於大局的看法還是非常獨到的。聊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這兄弟確實很有才華,雖然常常說一些聽不懂的話,但是一看就知道十分有學問。

韓信那麼他為什麼不慢慢來培養韓信,而是直接給了他大將軍的位置呢?其實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就是韓信這邊的原因,他認為自己只適合做大將軍,如果讓他帶些士兵去攻城,他可能連一個小卒都比不上。所以如果不讓他當大將軍,那他就不幹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後來蕭何在大晚上摸著黑去追趕韓信的故事。第二個原因就是劉邦自己也著急了,這是真的著急了。反正靠現在手底下這些人,是都沒辦法打出去的了,倒不如死馬當成活馬醫,說不定讓這小子試一試萬一能成功呢。

韓信他這是一種賭博,可是賭博總是有輸有贏的那一面,結果證明他贏了。而且贏得了整個江山,所以說他為自己當年的這個決定感到高興,也為韓信感到高興。他們兩個人屬於互相成就彼此的人,如果沒有劉邦的話,那就算韓信有天大的本事,那也只能做一個站崗的執戟郎,如果沒有韓信的話,那劉邦這輩子都別想打出巴蜀,一統天下。不過這兩個人如果非要比一比的話,那還是劉邦對他的作用大一些,雖然大家都說劉邦這個人是個無賴出生,但是我們可以從他做的事情中看得出,他是一個非常有魄力的人,而沒有魄力是做不成大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