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復工第二戰場 銀行馳援、保險“兜底”危與機看點

導 語

全國復工,百業待旺。

一場實體經濟保衛戰,正在打響。

作為經濟穩定器,金融業將交出怎樣答卷?

2月10日,一拖再拖的復工日終於到來。

不過,聚焦企業層面,供應鏈不暢、員工返崗難、流通停滯、需求疲軟、疫情防控物資短缺等問題,仍讓開工步履艱難。

抗疫復工第二戰場 銀行馳援、保險“兜底”危與機看點

●抗疫第二戰場 ●

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顏色表示,現階段,疫情防控仍是第一任務。總體上,疫後復工將是一個非常漸進的過程,第一批覆工企業比例很難超過1/3。

由此帶來的企業經營及生存壓力,不言而喻。

據清華經管學院教授朱武祥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近68%的企業賬上現金餘額僅能維持不到兩個月,能撐六個月以上的只有9%。31%的企業認為本次疫情對今年營收造成的降幅超50%。

顯然,疫情對企業乃至整體經濟的衝擊力不容小視。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認為,當前嚴厲的防控措施需要做調整。隔離是有效的,但長期的隔離會帶來經濟的停滯,不僅是GDP增速問題,恐怕是經濟循環的中斷,繼而引發各種社會問題。

於是,兩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正在進行,一個在國人的生命健康層面,一個在企業紓困、經濟維穩層面。

兩者相輔相成,榮損相伴。

●銀行業真金馳援●

實際上,各方力量已行動起來。其中,金融業成為主力軍。

日前,西貝餐飲四天到賬1.2億貸款的消息刷屏網絡。

這是銀行業“暖企行動”的一個縮影。

據悉,目前我國多家銀行業出臺措施為企業紓困,包括貸款展期、減免罰息、續貸、提高業務審批效率等。

早在1月26日,銀保監會就印發加強金融服務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同時,中國銀行業協會向全體會員單位發出倡議,以優質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務,助力疫情防控。

號召之下,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銀行對湖北省內普惠性小微企業、個性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經性貸款,在現有利率基礎上下調0.5個百分點,以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據中銀協統計,截至2月1日,國家開發銀行抗擊疫情信貸支持20億元;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抗擊疫情信貸支持合計63.75億元;工、農、中、建、交和郵儲6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抗擊疫情信貸支持合計267.35億元;招行、興業、民生等12家股份制銀行抗擊疫情信貸支持合計473.85億元;21家城商行、民營銀行提供疫情防控專項授信142.74億元。

隨著抗疫行動深入,銀行業扶持力度也不斷加大,且通過綠色通道等方向更加精準。

1月24日至2月8日,中國工商銀行已緊急投放貸款430億元,其中130億元用於疫情防控,300億元用於支持企業恢復生產經營。貸款中向直接參與防疫用品和生活物資生產企業發放的專項貸款有17億元,由財政貼息50%,企業實際負擔的利率低於1.6%。

2月7日,進出口銀行決定,湖北省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和物流運輸業的實體中小微企業免收2月份全月貸款利息。此項安排涉及貸款近1600億元,利息免收金額約6億元。

同日,中國銀行浙江省分行推出專項信貸產品“戰疫貸”,主要用於支持抗疫相關的醫藥銷售、醫藥製造、醫療器械生產等領域的小微企業等。該產品貸款期限最長3年,信用授信額度最高3000萬元,利率可低至一年期2.3%。

2月6日,興業銀行表示,對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行業,及有發展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的企業,符合條件的予以延期、展期或續貸,延期與展期期限最長達6個月。

2月5日,浙商銀行表示,將2020年2月3日至2020年3月20日設為政策寬限期。期間,受疫情影響相關行業小微企業到期貸款逾期的,不計罰息及複利,不影響客戶徵信記錄。

一系列真金白銀,可謂雪中送碳,穩定了無數企業的軍心。

同時,眾多銀行也在第一時間緊急捐贈。

1月26日,工、農、中、建四大銀行分別捐款3000萬元支持湖北抗擊疫情,合計1.2億元。

郵儲銀行、交通銀行也分別向武漢市捐贈3000萬元和800萬元。截至2月4日,國有大行總計捐款1.58億元。

股份制商業銀行方面,1月26日,民生銀行宣佈首批捐款5000萬元,主要為武漢及其他疫情較重地區的醫院配置口罩、護目鏡、防護服及試劑盒等醫用物資及其它相關援助。

1月31日,民生銀行首批採購的一次性使用醫用橡膠檢查手套25萬副、500箱從江蘇揚中發出,其中375箱於2月1日運抵湖北咸寧,其餘125箱於2月2日抵達武漢。

再看招商銀行,通過武漢市慈善總會向武漢市捐款2億元,成為迄今為止股份制銀行中捐款最多者。

城商行與民營銀行也紛紛行動起來。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5日17時,118家城商行、民營銀行發佈支持疫情防控的具體舉措。其中,76家城商行、民營銀行捐贈款項及物資3.58億元;部分銀行提供疫情防控專項授信等信貸支持246.34億元。

抗疫復工第二戰場 銀行馳援、保險“兜底”危與機看點

●保險公司“兜底”●

這場金融保衛戰,自然也少不了保險企業身影。

隨著疫情持續,保險公司從保險保障、捐錢捐物、協調醫療資源、快速理賠等多維度不斷馳援,並實現多舉措落地。

為確保金融服務有效供給,湖北省保險協會牽頭與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平安人壽、泰康人壽、新華人壽、合眾人壽等多家省級分公司協商,為武漢和湖北地區一戶人員(含本地和馳援醫護人員)提供相關保險。

1月22日,泰康保險對武漢市抗疫前線的十萬餘醫護人員捐贈每人20萬元保額保險。

中國平安也宣佈為全國800萬疾控和醫護人員無償提供專屬風險保障,人均保額50萬元。

中國人壽向武漢市18萬名抗疫情的醫護人員捐贈保險保障,每人保障額度50萬元,風險保障總額度達到900億元。

相關疫情理賠方面,多家保險公司啟動應急預案,成立專項處置小組。

中國人壽在1月25日至2月1日,共受理8468件賠案,賠付1971萬元,最快賠案秒級到賬。

至2月1日20時,平安保險累計完成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相關的6例保險賠付及4例保險預賠付,合計賠付金額近73萬元。

截至2月9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屬賠付最高賠付金額為53萬元,該賠付來自英大人壽。一名一線保電員工在工作中感染新冠肺炎身故,英大人壽賠付身故保險金53萬元。其中,50萬元是英大人壽向奮戰疫情保障一線的企業員工們贈送的專項疾病保險。

另外,陽光保險、人保壽險、愛心人壽也分別完成50萬元的賠付。其中,陽光保險、愛心人壽為贈險,人保壽險為重疾險。

中保協提供的數據顯示,全行業為疫情防控一線提供風險保額超過千億元。同時,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4日18時,21家保險集團和企業累計捐款超2億元。

前有銀行真金馳援,後有保險業風險兜底,金融業的穩定器作用凸顯。而這主力擔當的背後,離不開政策加持及企業的硬核抗風險能力。

2020年2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展1.2萬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確保流動性充足供應,銀行體系整體流動性比去年同期多9000億元。

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表示,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14.6%,撥備覆蓋率186.1%,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7.5%,流動性穩定,風險抵禦能力較強。

據業績快報顯示,A股21家上市銀行,2019年共計賺取利潤4001.46億元,日均賺取10.96億元;其中有18家銀行的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均為兩位數。且有18家銀行實現不良貸款率下降。

抗疫復工第二戰場 銀行馳援、保險“兜底”危與機看點

●創新加持 ●

馳援動作,不止在常規業務層面,一些創新舉動也值得關注。

在產品創新方面,泰康人壽推出“愛心保”保險產品計劃,在原有意外險產品基礎上新增感染新冠病毒身故或致殘的賠付責任。

在服務創新上,中國人壽延申線上場景,提供7*24小時線上理賠服務,提供APP、微信等線上理賠申請渠道,取消紙質版理賠申請資料,取消定點醫院限制等。

平安人壽也宣佈提供1000萬個“E路平安保險計劃”免費領取名額,總保額合計1萬億元。

再來看銀行業,數字化、線上化金融服務能力也在凸顯。

銀保監會兩次發文,鼓勵積極運用技術手段,在全國範圍特別是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加強線上業務服務,提升服務便捷性和可得性。

在增量、降價、提質、擴面指導思想下,多家銀行機構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提升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質效,改進小微企業授信審批和風控模式。提高信貸審批、發放效率。

比如重慶富民銀行,利用數字化產品極速貼,推進面向13個疫情嚴重地區企業客戶直減18-20bp的優惠活動,同時擴大承兌行清單,為企業貼現提供更大便利。目前摸排對接33類行業公司客戶共140戶。其中涉及醫療、製藥、生物技術等小微企業62多戶。

光大手機銀行、個人網銀轉賬手續費全免,手機銀行APP單筆轉賬可突破100萬元,令牌客戶單日最高轉賬限額可達500萬元。同時,光大銀行發揮集本外幣、境內外、線上線下、結算融資於一體的綜合化金融服務優勢,引導企業客戶運用“陽光供應鏈雲平臺”“陽光e結算”等線上渠道離櫃辦理進出口付匯、單證結算、融資、保函、外匯衍生品等業務。

保險方面,平安人壽運用“智能互動”、“在線核保”與“空中契調”、“函件雲處理”等技術,提升核保時效。據瞭解,1月24日至1月31日期間,平安人壽共為3356位客戶提供理賠服務,合計賠付1.328億元。

中國太保通過APP等各種互聯網創新工具,讓服務不中斷。據不完全統計,1月24日至29日,中國太保收到客戶遠程諮詢逾23萬件;通過移動端辦理保全超過38萬件。

●危與機●

不難看出,金融業已成為抗疫第二戰場的主力軍。發揮著經濟發展穩定器、實體企業助推器的重要作用。

而聚焦自身,此次蔓延的疫情,對銀行保險業來說也是挑戰危險、機遇利好並存。

2月1日,央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肺炎的通知》,出臺了30條舉措,重點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強化對重點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生產企業的金融支持。

不難看出,隨著抗疫攻堅戰進入關鍵階段,銀行業身上的擔子日益厚重。

從疫情對銀行基本面的影響看,一方面,企業延期復工、民眾深居簡出或導致今年一季度行業有效信貸需求下滑,息差收窄幅度擴大,從而拖累一季報的擴表節奏和營收增長。

另一方面,一些抗風險力偏弱的客戶企業存在生存考驗,不良生成速度或將小幅加快,短期衝擊力不容忽視。同時,紓解中小企業困境過程中,中小企業由於自身經營風險高、抵押品缺失、財務信息不規範等問題,對銀行的資產質量管控也帶來挑戰。

相似挑戰性,也存在於保險業。

作為金融業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險業,受到傳染病暴發的影響除與宏觀經濟所受影響基本呈正相關關係外,還會受到一些帶有行業特點的影響。

一方面,疫情持續時間少則兩三個月,多則半年,甚至更長。經濟增長暫時陷入下降通道,從而導致企業和個人收入下降,進而引起保險需求減弱,保費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疫情蔓延,因治療、死亡等原因短時間內導致理賠支出大幅上升。在收入下降、固定支出必須維持、理賠支出上升的背景下,一些保險公司的利潤下滑或將不可避免。同時融資難度加大。

不過,危機之中,也蘊含不少機遇。

數據顯示,2003年非典疫情,推動健康險為代表的保險業保費收入快速增長。5-8月在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期間,健康險單月保費同比增速高達309%、265%、158%、131%。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表示,“疫情、災害事故都會增加人的風險管理意識,增加對健康保險的需求意識,風險轉嫁的思考”。

此外,在當前背景下,企業貸款融資需求增大,貸款保證保險也有機遇。業內指出,泡沫消去,企業真實情況暴露,有利於保險機構認清風險、發展產品。

業內人士指出,疫情,對於行業是一次很好的宣傳機會。

瑞銀證券指出,中國存在巨大的保險缺口,原因之一即是居民乃至企業沒有受到充足的保險保障培訓,中長期看,此次疫情能夠使之提高風險方面的意識,增加對保險的配置,從而加速縮小中國的保障缺口。尤其是廣大下沉市場。

相似機遇,也出現在銀行業。

受疫情影響,銀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步伐的加快,尤其是中小銀行。同時,轉型將向制度協同化、管理體系化、組織敏捷化、平臺生態化方向發展,有助行業數字化提升的質量及深度。

其次,產品、模式等創新,也帶來品控及風控能力的加強;同時,一些企業產業可能出現的暴雷情況,也能增加銀行的風險意識,警惕排解潛在風險。

再者,疫情也讓一些產業站上風口,如遊戲、視頻、物流等。這對銀行的場景化服務提供了衍生拓展空間。同時,疫情衝擊下,流動性加大,降準等呼聲也在高漲,這也有利於銀行業。

整體來看,疫情仍在肆虐,但終將會過去。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國經濟的深度、寬度、韌性,也照出了企業大義實力及精進方向。

金融穩則經濟穩,金融強則實體強。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交織中,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疫中暴風還是疫後彩虹,我國的金融業乃至實體產業都仍有諸多看點,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