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菜農的菜賣不出去,爛一地。而市區的菜賣很貴。什麼原因?

百事可楽2017


一句話:農民伯伯只懂種地,不懂營銷。這是一個經濟學的問題,是社會大分工的結果。同時這也是我們所要研究的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戰略核心問題。

什麼是社會分工

每個人精力有限,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會所有的技能,所有的生產生活資料都自己搞得出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每個人只能夠在這個社會中承擔某個特定的角色,極少數人可以具有全局思維,因此就產生了社會大分工,出現了農民、手工業、商人、政客、軍人、伶人等等,他們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收益,然後交換其它的生活生產資料,這是政治經濟學的內容,應該每個人都學過的,相信大家沒什麼質疑的地方,如果不服氣,你可以脫光衣服回到原始森林,自己用手刨一片地,看看能否生存。

同樣的,農民習慣了種地,工人習慣了織布、裁剪衣服、打鐵等等,雙方需要交換,由於地域的不同、供需關係是動態變化的,這就產生了交換的慾望,可是農民一次只能挑一擔菜到城鎮兜售,需要一整天的時間,可能耽誤農事,因此就產生了專門負責交換的代理人,那就是商人,農民只要將菜蔬賣給商人,有商人銷售給成立的手工業這就可以了。


長此以往,就變成了術業有專攻,農民只要負責種地就可以了,形成了固有思維,幾乎喪失了其它技能,比如不會做生意,不想冒風險吧菜蔬調到城裡慢慢兜售。他們害怕萬一賣不掉,是不是會虧了,產生了依賴思想。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很長一段時間,農民兄弟只要照顧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貨郎走村串寨,把農具、布匹等等拿到村裡銷售,農民可以一輩子不走出村子,照樣活得下去,這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至於商人將菜蔬拿到市場上賣高價,他們也懶得管,當然也管不著。這種情況下,農民永遠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狀態,根本就不懂得這個世界上還有營銷這回事情。


在自然經濟下,農產品大量上市的環節,沒有冷藏措施,大部分農產品也是爛在地裡的,因為依靠農民自身的運輸能力,根本就不可能在幾天內將大量新鮮的水果蔬菜全部運到城市裡面銷售掉。

統購統銷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基本上實行的是統購統銷政策,農民打下糧食、蔬菜,有專門的糧食收購站收取,專門的蔬菜公司來運走新鮮蔬菜,基本上不用農民操心銷售問題,至於農民所需要的農具、布匹、雞苗、豬仔等等,每年都有集市,大家去趕集即可。


這樣的政策實行了數十年,農民形成了固有思維,基本上不會主動將自己的產品拿到城市銷售獲取高額利潤,我曾經問過很多務農的人,他們有的認不得秤,有的計算困難,有的礙於面子,交流困難,不善於交易。統購統銷是一個歷史課題,那個時候生產力普遍不高,如果沒有這樣的政策,農民或者中間商可能會囤積居奇,造成社會動盪。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允許農民直接銷售自己的農產品了,80年代,我們就會看到很多農民推著自行車、小板車來成立兜售糧食或者蔬菜,極大地提升了農民的收入,甚至有:“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這種現象存在。那個時候,農民思想活躍,城市人口也能夠吃到新鮮菜蔬。


這樣的銷售只是小規模的,尤其像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拉板車從城郊到市中心,差不多十幾、二十公里,還做什麼生意啊?不利於商品交換,市政府和一些批發商就進行了聯合,自發到農民的田頭收購農產品,分揀之後,集中供應給城市的大小菜場,豐富了城市人口的餐桌。


另外,農產品從田間直到餐桌,中間缺少檢驗檢疫程序,極易造成食品衛生風險,比如大腸桿菌的感染、殺蟲劑殘留等等,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地區就有過大量人口食用了未經檢疫的毛蚶,導致甲肝疫情爆發的狀態,因此當地政府必須嚴格控制農產品的輸入渠道,加強衛生監督工作。這些工作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國家公共衛生服務系統經費依靠的就是地方財稅,而稅收體現在零售價格裡面,外加上倉儲、運輸、包裝等因素,因此說城市裡的高價,包含了上述的很多費用和成本。

產銷一體化

農產品有一個劣勢就是時間效應,特別是新鮮的果蔬,採摘下來沒幾天就會枯萎腐敗,如果沒有專業冷藏配送,水蜜桃只有5天時間,草莓只有2天時間,靠農民自己開小車到城市來零售,可能80%會爛在路上,最後不得不放棄,給城市環境造成汙染。


農民的地塊因為各種農作物的不同特性,不可能種上N種蔬菜,這樣子忙不過來,單位管理成本奇高,其實很多農民只懂得種植為數不多的農產品,畢竟精力有限,他們不得不靠大量種植來獲取微薄的利潤,還要擔心病蟲害等,哪裡還有多餘的心思和精力去搞銷售呢?加上各地城市管理的需要,不可能每天凌晨讓一大批農民兄弟騎著三輪車到城市各處兜售農產品,光衛生管理、交通管理這兩項,就會將整個城市秩序搞亂,大家熟悉的馬路佔道經營現象會讓所有的人怨聲載道吧,沒有檢驗檢疫,吃壞肚子,鬧出人命,誰負責?

我們在國外考察,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一體化政策比我們成熟,農戶在政府或者是專業公司的指導下種植規定的產品,由專業公司提供種子、種苗、農藥、化肥等,並按照合同收購併銷售,前提是農民必須與這些公司簽有合同,不允許私自買賣,專業公司代農戶購買農業保險,遇到災荒,可以得到相應的補貼,農民也不得擅自種植合同規定之外的農產品(自家的後院小塊土地不算),否則就會遭遇合作終止。


在我國,購銷環節頭緒很多,採購中間商和農民各自都有小九九,都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相互傾軋,很多農民沒有嚴格的履約意識,到了收購環節,不法中間商開始搶貨源,部分農民開始惜售,導致本來簽訂合同的中間商拿不到貨,農民自己的貨賣不出去的慘狀,這是雙方共同造成的,需要政府管理部門發揮引導作用來協調,單靠農民自身的努力使難以改變現狀的。


中間商也有自己的委屈,前期好不容易墊付了部分種子基金,並且提前聯繫了運輸單位、倉儲、分揀等等,遭遇農民惜售,他們怎麼活?這就是不遵守合約帶來的惡果。要知道,這些中間商拿到農產品,需要送樣檢測,分揀包裝,都要耗費時日,農產品可不等人。曾經有上海一家公司委託幾十農戶種植一種紫蘇,出口到日本,最後這些農戶臨時抬價,導致這個上海公司交付不能完成,倒閉收場。

總結

這些都是農業產業一體化進程改革所需要克服的種種難題,讓買賣雙方都能夠嚴格履約,才是雙贏的結果,有超前意識的農民必須要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角色,多學點法律和營銷知識,不要只顧眼前利益,才能夠讓自己的土地產出最大化地轉變成收益。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不要說農民不需要讀太多書。現代化農民想要經營良好,必須具有全局觀念。



諸葛小村姑


多年來,困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農作物價賤傷民的惡性循環一直是農村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樣是這樣對於菜價的困擾,城市中的居民體會到的確實另一番景象,農村的菜價確實便宜,按理說居民買到的菜的價格也不會貴到哪裡去,但是就實際的情況來看,這個菜價的差異卻很大,往往存在著幾倍的差價,令人困惑,這中間的利潤是看得見的,但是這份利潤究竟落到了誰的手中呢?

難免聽到城市中居民的抱怨,說菜販子喪盡天良,賺黑心錢(當他們知道農村農民賤賣蔬菜的價格之後),亦或是抱怨農民賺太多錢(不知道農民朋友們賤價賣菜的時候)。在農村則是反之。大家相互抱怨之後就會去多方求證對方的價格底線。一對接大家紛紛就有一個體會,菜販子真的太不厚道了,所有的錢都被他們賺完了。可以說是長在蔬菜上的“吸血鬼”可是真的是這樣嗎?農村菜價低,城市價格高真的是因為菜販子從中作梗嗎?

不得不說,農村菜價低,城市菜價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間環節的利潤差。而獲取這部分利益的恰巧是為農村和城市之間菜品交換的橋樑——菜販子,很多時候菜販子起到的作用是很誇張的。碰上豐收年或是一些農民朋友沒有規劃好自己家的作物種植面積的時候,就是菜販子們痛宰農民朋友的時候。菜販子們往往藉口市場飽和,農民朋友們要不把菜賣給他們的話,菜就沒人收購了,只能爛在地裡。另一方面,當他們低價收購了市面上多數的蔬菜之後,就會對菜品再次定價,這個時候就不是一個兩個菜販子說了算了,往往是他們組成的一個集團來定價,這個時候規模最大的菜販子話事定價之後,菜市場上所有的時令蔬菜的價格就會出現成倍的增長了,這中間的利潤落到誰手裡了自然一清二楚。

此外,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原因就是蔬菜的運輸成本。這個也是城市菜價比農村貴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時候雖然農村的道路建設出現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農村一些偏遠的地區種的蔬菜仍然是市場的主流。因此大規模的遠距離運輸這些蔬菜的費用自然而然的太高了蔬菜市場的價格。


用戶6223349678


物流環節出了問題!前三年我自駕游到江蘇省睢寧縣時趕集市,當地集市上農民出售紅蘿蔔只買二毛一斤,綠大白菜只買二毛一斤,這菜價是杭州市菜場當時售價的十分之一!農民肯定虧了!但一物流到杭州市就漲了十倍!市民就感受貴了!


平安8993514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蔬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現在人們都提倡多吃綠色食品,但是近段時間的菜價太貴。

但是在農村菜農的菜卻爛在田裡,主要原因還是交通運輸費用太高,來農村收購蔬菜的,都把菜價壓得太低,還不夠菜農的種菜成本。



還有一種原因是附近某個村子,有一個菜品今年賣了個好價,明年大家都會種這個菜,收購價自然也低下來了,還有就是偏遠農村蔬菜收割後,運輸跟不上運不出去,然後造成了大片蔬菜爛在田地裡。城裡的蔬菜價格自然也上漲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我有一個親戚今天成包2○畝魚池,聽說養蝦賺錢,他今年養蝦,還有連藕,白天味飼料,抽藕帶,夜晚下豪了收蝦,早晨5點鐘收蝦,還要到附近的市場賣,結果蝦降價了,幾元錢一斤,藕帶沒人抽,就是抽了,也只賣4,5,元一斤,請人抽,更不划算,只有放棄,附近的人想吃,自己去抽一點,不要錢,你說要是拖到城裡市,那叫一個產,那些商飯看見你去賣,他們那天就使進壓價,培本把貨賣出去,你不知道市場行情,第一次去賣,培錢,你還拖去市場賣嗎,只有傻子才去


藍天89516


種菜的到了吃菜的嘴裡,要經過兩到五次手,他們也要吃飯活著,那個不賺點,記住越賤越沒人要,一毛錢的菜賣五毛,才賺四毛,賣一元,才賺九毛,賺不多少,才沒人要。貴了才要,一元的賣兩三元一斤,賺一兩元,三元的賣十元,賺七元。所以賤就是沒人要,爛地裡在正常不過了,我種了三十來年地,越貴越好賣,越有受災的地方,越好。


留順248



石仁炎


菜賤傷農,菜貴傷民,歷來農民和市民就是一對矛盾體。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從報紙、電視和網絡媒體上看到,某地蔬菜出現滯銷,賣不出去,爛在地頭。不知道是不是媒體發達了,信息傳播快了,反正哪裡一有農產品賣不出的消息,我們公眾就都知道了。


即便媒體給宣傳造勢,蔬菜依然還是賣不動,這裡面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一、信息不對稱。

產銷兩地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結構失衡現象比較嚴重,比如今年胡蘿蔔賣的好,第二年老百姓一窩蜂的都來種,導致產量激增,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跌,甚至就會出現爛在地頭的現象,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產銷沒有很好的對接好。

如果有行業協會來牽頭,藉助媒體通風,預計一下銷量,可以有效安排種植,就不至於出現大面積滯銷現象。

二、蔬菜集中上市。

市場供求關係就是這樣,市場上的某種東西多了,價格自然就會下落,這是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蔬菜是充分競爭產品,就會收到供求關係的影響。


避免集中上市帶來的市場風險,我們就應該選擇錯峰種子種植,拉開時間,別湊熱鬧。

咱們再來說說市區菜貴的原因:

流入百姓餐桌上的蔬菜,在我們目前來看,大部分還是經過線下傳統渠道來的,經過一級,二級批發商或者更多的流通渠道來的。

每一個環節都要利潤,這些利潤從哪裡來,就是層層加價來的,這樣理解市民菜貴就顯得容易多了,還是傳統渠道環節太多,層層剝皮。


農村有句老話“種菜的不如販菜的,販菜的不如賣菜的”,農民是最不掙錢的,忍受著菜販的壓價,沒有話語權,農民在這一鏈條上,無從把握自己的命運。賣菜的菜商直接連接市民,真正的利潤都被菜商拿走了,市民也就成了高價菜的接盤者了。


旗甲生態農莊


經常去菜市場買菜的朋友們可能知道,現在菜市場的菜其實是挺貴的,有的菜甚至要比豬肉價格還要高,很多市民紛紛抱怨:吃不起蔬菜了。

回到農村我們在看看,成堆成堆的蔬菜種出來了卻沒人要,只能等著在地裡爛掉或者直接扔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分析主要有2點原因:

1.信息不對稱

大家都知道,現在農村的蔬菜大多靠蔬菜批發商直接來到地裡批發或者菜農直接供應給菜市場或者超市的攤位。但是批發商一般只去一家或者幾家菜農那裡進菜,而直接供給攤位的菜農一般都有關係或者是熟人。大多數人是沒有門路處理蔬菜的。

2.蔬菜運輸代價高

有的蔬菜容易爛,從地裡到菜市場或者攤位有的需要很長時間,這中間就避免不了有腐爛的以及損壞的蔬菜。這無形中就增加了蔬菜批發商的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蔬菜價格自然就高了。

一般出現這種情況菜農只能自己騎車帶著一點蔬菜來到市裡散賣,但是也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最終這些蔬菜的結局要不就是免費送給別人吃,要不就是被拋棄。

我認為一些學校或者單位的食堂需要大量用菜的可以直接去地裡批發菜農的菜,這樣可以解決一點問題。

你有什麼好方法嗎?歡迎在下方留言~


小智解讀


你好,鑫西蘭也是菜農一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我覺得主要有:

第一、盲目跟風種植

這一定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也是一個讓人心痛的話題。鑫西蘭來自於“中國花椰菜之鄉-湖北省天門市”,一個鎮八萬畝的花椰菜種植面積。但是花椰菜也有很多品種,像西蘭花、有機花菜、白花菜。自從我們這個鎮種花菜讓老百姓賺了一些錢之後,其它幾個鎮全部開始種植。

最“慘烈”的情況發生在2018年11月份,鑫西蘭親自配合政府和一些企業打響了花椰菜的停銷戰!那個時間,有長達一個星期的時間,沒有任何一個販子到我們這裡來收購花菜,有接近二萬畝的花椰菜爛在地裡。

當然,我沒有說其它地方不能種的意思。但是越來越多的地方都開始種植,對市場、價值、交易肯定會形成衝擊。互相殺價的情況頻繁出現,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以本傷人的情況。到最後的結果,就是隻能爛在地裡。

第二、市場供大於求

蔬菜都是有季節性的,反季節種植、大棚種植的在全國範圍來說只是少數。到了上市的季節,誰有營銷手段、誰有客戶源、誰會跑市場,誰的蔬菜就會先賣出去。

“集中上市”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供大於求!我們著急賣,但市場這個時候卻不著急。殺價、降價,各種套路玩的是出神入化。

有一句玩笑話是這樣說的,搞蔬菜深加工的最希望蔬菜階價,因為他們要的就是便宜菜。

第三、沒有提前銷售預案

雖然現在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業企業像雨後春筍般的長出來,但是我們的國情依然是以普通種植戶為基礎。而普通老百姓大多數只有種的思想,沒有賣的思維。大多數都是莊稼種地裡了,然後等中間販子來收。收什麼價格、收多少,都要看中間販子的臉色。

而蔬菜交易是什麼生意?賺的可是粒粒錢!哪裡便宜,哪裡有利可圖,中間販子就會去那裡。至於我們老百姓,不好意思,還是賤賣吧,要麼就爛在地裡。

我們需要擺脫等別人來收購的傳統方式!

第四、中間環節過多、利潤一層加一層

雖然現在電商企業和從業者都喊著要實現:“從田間地頭到餐桌”!但是在面對實際情況的時候,是多麼的蒼白無力。

以今年的情況來說朝天椒賣出了天價,可是你問椒農,他們賺到錢沒有?回答你的絕對是搖頭。椒農是沒有資格直接給超市供貨的,更搞笑的是超市還需要中間商、二手販子來和椒農打交道。經過這麼多環節,一顆朝天椒到了市區,能不貴嗎?不賺錢的事,誰做?

總結:隨著人人電商的深入,鑫西蘭相信是一定可以實現“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到時候,老百姓不會叫虧,消費者也買得起!

我是“鑫西蘭”,期待你的關注,我們一起分享和交流農產品和農村電商方面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